一、初遇色彩:童年的明信片启蒙(1976—1981年)
1977年的春天,纺织厂的梧桐树刚抽出新芽,我趴在邻居陈阿姨家的八仙桌上,:“早点工作,帮衬家里。”我盯着“武汉市。
四、笔尖的交响:当爱好照进现实(1987-2022年)
踏上讲台后,我成了会“变魔术”的语文老师。当《日月潭》出现在黑板上,当《桂林山水》中静清绿的桂林水,配上奇秀险的桂林山,学生们盯着黑板惊呼:“原来课本里的插图可以自已画!”教《海底世界》时,我用彩色粉笔勾勒出海底的海藻,海参、乌贼、章鱼在海藻中穿梭,让抽象的文字有了具l的温度。最得意的是自制幻灯片:把课文插图画在透明胶片上,用投影仪投在白墙上,当《赤壁之战》的火箭“飞”过教室,孩子们的眼睛比星星还亮。
2011年,女儿高中成绩不好,愁眉苦脸地说:“妈,我想学美术。”看着她和我当年相似的倔强眼神,我翻出压在箱底的素描本,在台灯下给她示范如何用线条表现苹果的明暗。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女儿突然说:“原来你画了这么多啊。”那些画记赫本、泰勒的旧作,那些记录女儿成长的速写,在这一刻有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教她调赭石色画陶罐,看她把我的旧颜料盒翻得叮当响。后来她在幼儿园当老师,我成了“后勤部长”:用kt板让立l动物头饰,给圣诞晚会画三米高的圣诞树,用金粉在灯笼上写“福”字。
五、笔尖的独白:岁月沉淀的温柔(2022年至今)
如今我在阳台支起画架,每天清晨画窗外的梧桐树。阳光穿过叶隙落在画布上,恍惚间又回到1977年那个借明信片的下午。忽然明白绘画于我早已不是梦想的替代品,而是贯穿生命的抒情诗。如果当年走了专业路,或许我会被困在技法的牢笼里。现在这样多好,画画是清晨的咖啡,是睡前的故事,是和女儿共通的密码,它自由地生长在生活的每个缝隙里。”
笔尖划过纸面,留下的不仅是线条,更是时光的褶皱。从小学的明信片到如今的油画布,绘画从未离开过我的生命,它是童年的光,是青春的痛,是中年的桥,是老年的歌。那些被铅笔磨出的茧、被颜料染蓝的指甲、被掌声点亮的瞬间,都在诉说通一个真理:当爱好与生命共舞,每一笔都是对岁月的深情回礼。
此刻,夕阳又一次漫过画架,我看着未完成的自画像——眼角的皱纹里盛着五十年的光阴,笔尖落下,是对自已说:谢谢你,从未放下这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