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红楼再梦 > 第七十八回

第七十八回
听悲歌贾桂醒悟晚
读祭文李纨懊悔迟
星辰无恒,祸福不测。一刹那宝钗香消玉殒,金玉与世长辞,两人同时仙逝,双双香魂归天,使人悲痛欲绝。雪雁她们一齐涌到宝钗床前,扑在她的身上,蹬足陷地,千呼万唤。
噩耗如晴天霹雳、五雷击顶!悲痛撕心裂肺,哭声惊天动地。雪雁、莺儿、雪莲伤心过度,一时晕厥过去。这对本已乱作一团的场面,更是雪上加霜。刚死了两人,又昏去三人,众人急忙又去救醒雪雁她们。莺儿被唤醒后,还声声口口地说着要跟宝太太一起去,也不想活了。大家不免又竭力去劝慰一番。
大家声嘶力竭地痛哭不止。这里不妨举几个痛哭的例子,细细听听别有一番感触。女人的悲恸哭丧,都会表示出自己对死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事实上,她们在作悲诗、唱哀歌,细心的人们一听便知。街坊有许多老媪,特地前来看她们的悲伤情态,听她们的哭诉情怀。这里随便记录几个例子:
探春悲悲泣泣地哭说:
宝姐高风气若仙,平生遭际实堪怜。
青春美好无多月,孤寡熬煎二十年。
巧遇钥匙开宝锁,幸逢美玉结良缘。
男人四妾三妻有,女再婚恋哪罪焉
黄岚悲痛欲绝地哭诉:
姑苏霹雳响雷声,湖岸村前落陨惊。
顷刻吴门传噩耗,即时荣府哭哀声。
鸳鸯比翼翱翔去,匙锁相依携手行。
世事不平男女害,秉承旧俗好人坑。
雪雁痛不欲生,多次昏晕过去,被人唤醒。见她泪湿衣裙,泥污满面,坐在地上断断续续地哭道:
冰身雪质玉无瑕,高士山中白璧花。
坦荡胸怀巾帼志,襟怀豁达意如葩。
莺儿也和雪雁一样,痛不欲生地几次昏厥。她紧抱着宝钗躯体不放,惨惨戚戚地哭着:
芬芳兰桂误青春,莫有罪名害母亲。
慈母恩情儿未报,反遭折磨命湮阴。
她们的悲歌,给李黛有很大触动,自知做了错事,逼死公婆二命,愧疚不已!便悲伤地哭道:
婆婆谢世痛肝肠,媳妇深知错怪娘。
磊落光明儿未识,正当却说臭名扬。
李纨与宝钗妯娌俩相依为命,共同撑持了这个家,献出了青春年华,付出了毕生心血,彼此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关怀照应,感情甚厚。只因资质经历不同,导致对世态习俗的认识差异而产生碰撞,不影响两者的深厚情谊。李纨怀一时之念,鼓动贾桂、李黛做出了伤天害理之事,无故关押吴金玉,造成他俩命丧泉台的悲惨后果,自感罪孽深重;刚才听到她们的哀歌悲曲,字字句句表达出对宝钗的爱戴和崇敬,对自己的埋怨和责备,既感十分悲痛,又觉万分愧疚。她深知一世善良、一时糊涂,害了两条性命!还受到人家的数落,倍感难受,心如针刺。她也和雪雁一起,哭得泪汗难分,衣衫如水浇淋。
总之,她们哭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这里不作一一叙述。
作为儿子的贾桂,眼看着亲母和继父被自己活活折腾致死,死得那样悲戚、惨烈;又见人家对母亲如此地敬重,一个个恸哭得声嘶力竭、死去活来;再听得她们哀哀悲歌,凄凄悼诗,表达对母亲的高度赞誉和深厚情谊,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谴责和抨击。他悔恨交加,感到无地自容。
贾桂开始醒悟到自己的罪过,懊悔当初只顾着自己脸面,没有考虑到母亲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精神愉悦和幸福生活,最懊悔的是不该目无王法、不择手段、以莫须有罪诬陷吴金玉,结果酿成害死亲母、继父两条性命的惨剧,好不愧疚。他跪在母亲床前,忏悔道:母亲!孩儿不孝!孩儿我不但没有孝敬母亲,反而一叶障目,看不到母亲的坦荡胸怀和高尚品质,不仅不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宽慰母亲,忘却了慈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反倒视母亲为不守妇道、伤风败俗之人而恩将仇报,无辜将父亲羁押囹圄,将母亲活活气死,使父亲命丧九泉!罪过罪过!孩儿知错,孩儿认罪!
此时李黛也过来跪在一起。贾桂接着说:没有母亲哪有我贾桂母亲这棵大树已倒,孩儿到哪里乘凉今日官为知府,全赖母亲的教诲和提携。没有母亲,以后仕途靠谁迷津问谁如此奈何!
正当人人悲痛恸哭之时,宝琴、岫烟喜滋滋地到来。她俩此来主要是看外孙儿女,同时也向宝钗致谢,感谢其对她们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当走到门口,听到哭声哀哀泣泣,急忙走进,大惊失色,知是宝姐姐归天了!她俩立刻泪如泉涌,紧抱宝钗遗体,跪地惊呼狂唤,悲哀地大哭一场。
女人们只顾自己哭泣嚎啕,男人们则忙着料理后事、安排葬礼。周进闻到噩耗,迅速从常州赶来,弹泪向宝太太遗体跪拜后,以学生和干女婿的身份,主持安排后事。家华的父亲施老先生十分在行,主动去择日子、看坟地、望风水,一起料理丧事。
他们当夜请来尼姑十八人念夜经,一直要念到出丧那天;第二天请来和尚四十八人,做七日道场。小户人家死人后分别请三五个尼姑、和尚,花二三日时间,念念夜经、念念佛。官宦、富有人家要祖祭,比较复杂,排场也大。宝钗、金玉当然是官宦、大户人家,要举行祖祭。
先说祭服。不说祭司的特制服饰,单说亡人家属的祭服,有斩衰、齐衰、缁衰三种。孝子、孝妇、长孙穿斩衰,长子贾桂还加苴杖、绞带、冠缨,其实是竹杖、稻草绳、麻布帽;亲属就穿齐衰,其他人就是缁衰了。
再说祭品。有鱼、肉、鸡、鸭和蔬菜、水果等等,八张八仙桌并联,计一百盘供品,每盘旁边点着一支白蜡烛,百支蜡烛点得祭坛灯火通明。
再看祭祀。其排场虽然比不过当年秦可卿和史太君,但也远远超过王夫人、邢夫人。先说帷堂(俗称灵堂),当中挂着灵帷,内为寝处,设灵柩;旁为苫次,设苫二块,为贾桂、春雷答拜之用;两旁寝门为出入之门,灵帷前设一长案,案上设五杯茶水和五盅黄酒,再设烛台、香炉等,人称五事;长案前又放供品桌,最前面为跪拜席,此处上铺老虎毯,下垫稻草编织的稿荐。人员安排是,两旁有主祭员两人、陪祭员八人,除法师和尚外,还推周进为协主祭,陪祭本应是男人,因男士缺乏,只得改用探春、李纨、袭人、宝琴、雪雁、岫烟、李绮、李纹她们;还有沿阶下站立的九个协祀员,也该是男子的事,现只好叫黄岚、史英、周芳、薛芬、梅菲、文茵、巧姐、小红、小彩等。李黛、花蓉、雪莲作为子女和儿媳,身穿麻衣孝服、手捏长香跪拜。秋华、秋实、周香等孙辈在最后俯伏阶下。
贾施、薛真、施家华负责购买丧葬等用品。甄钟、何旭安排搭建布置帷堂。薛沙、贾蔷具体落实酒席。此外,甄钟、周鹏、何旭他们还听候和尚调遣,主要任务是烧纸点烛、搬桌移凳等勤杂。
探春、黄岚、宝琴、岫烟走到灵堂一看,觉得有所欠妥,主要是宝钗的遗像画得粗糙平淡,挽联尚欠贴切,牌位放置错位。她们就立即动手修改和调整。
探春、宝琴太熟悉宝钗了,拿来画笔,凭着她俩记忆,给遗像修描添色,不到一个时辰,遗像画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和传神。众人看了都满意。
黄岚挥毫,重写挽联:
地动山摇星斗江东双陨落,亲离友别鸳鸯湖畔两归飞
五月天气炎热,葬礼日期不可拖延,定于五月初九,时间非常紧迫,他们只有夜以继日忙碌。别的不说,就是做两具灵柩,从买木、锯板到最后油漆也够忙活了。照施正通安排,棺材板厚一寸,材长八尺,头高四尺八寸,宽三尺九寸,还买来木炭数百斤。周进问:要这么多木炭干吗
放在棺材里用。施正通说。
哪能放得下还要放衣、被等葬品。周进说。
已经着手做椁,套在棺材的外面。施老说。
放进这么多木炭有何用处周进问。
木炭能吸收大量水分,如果冬天故世,棺材深埋山间,可防止尸体腐烂。现在夏天不一定有效。施老说。
这就不必了,椁也不做了吧!宝太太生前十分讲求节俭办事,一直反感奢靡虚荣。我们要尊重她的一贯风格,不能像昔日宁国府办秦可卿殡礼那样,讲排场、比阔气,钱财挥霍殆尽!周进说。
因为宝太太与众不同:她是金枝玉叶之体,世外仙姝之躯,常人无与伦比!应当要敬重、隆重些。施老说。
宝太太生前不求奢华,反对高人一等,融于常人之中。死后也不能有悖其性格和习惯,还是从简为宜。周进说。
明白周老爷的意思,就照你说的办。施老道。
出丧那天,由贾桂、周进、薛真、雪雁、黄岚、李黛、花蓉、雪莲、薛芬、文茵、秋实、依莹扶宝钗灵柩。由吴春雷、蒋承龙、贾蔷、贾施、岫烟、莺儿、周芳、梅菲、史英、秋华、周香、小红、小彩挽金玉棺材。
探春、宝琴、黄岚三人共同拟写斟酌祭文,由探春宣读:
薛氏宝钗,于我朝丁卯年正月廿一出生于应天府薛家庄。丙辰年五月初五卒于江苏苏州,享年五十岁。
宝姐仙逝,震撼江东,闻此噩耗,举城悲恸!凄风苦雨,日月朦胧,哭声动地,悲萦苍穹!苍岭郁郁,青山葱葱,太湖泣泣,沿岸淙淙!太太西去,芳名长留,笑貌犹在,音容永驻!太太神祇,旦夕倚从,虔怀跪拜,悼念忡忡!
呜呼哀哉!悲然!痛哉!呜呼宝姐,呜呼吴君金玉,汝俩逝矣,弃余而去耶!呜呼!今何日也,端阳时节乎!昔屈原,卒于此日。今太湖湖畔,霎时星斗流雨,天昏昏塌落陨石,地烈烈陷凹深壑,山川寂寞,日月无光,风雨晦冥,生灵悲泣!
呜呼哀哉!太太、先生逝矣,此乃常也,而非常也,太太系非常人耶!此德此才,常人所不及耶。可曾记否,十二金钗最受太君器重者,太太也,受人尊崇选为荣府儿媳者,太太矣!甚可敬者,太太自立于夫君抛妻别子之际,自强于红楼梁坠瓦解之时,抚子含辛茹苦,教子不择寒暑,处拮据窘境而自俭,勉傲慢张扬而自励。教子成器,扶亲成贵,助友成富,为国成昌,与民随和,望贼从良。
呜呼!太太倾心倾力,吴江新编《护官符》,日审连环案;高邮授计除盗贼、畅运河;靖江协力惩贪官、治恶霸。殊不知,换来了皇上之玉佩、民众之敬誉、乱贼之疯狂、官子之无孝!
呜呼!太太夫君俩不可亡而亡之,非天命矣!时乎、人乎!熟能知之乎!乃陈规之所致、偏见之所惑、贼子之所为矣!时乎,人乎!古来明哲高人,非亡也,而仙游尘寰、做客玄虚梦境耶!
朦胧大地白茫茫,玉碎香销二命殇。
少女华年家别去,姑娘妙龄寄异乡。
大观园作逢场戏,蘅芜院内暗心伤。
十七成为荣府媳,隔年夫去寡孤孀。
楼空屋倒家凋落,子小户贫苦断肠。
匙锁良缘佳偶结,夫妻恩爱却遭殃。
男人四妾堂皇事,女子再婚似罪羊。
惨惨哀哉悲悼唁,凄凄泣读祭文章。
悲哉!痛哉!呜呼哀哉!
探春一读完祭文,鼓弦齐鸣,哭声四起,趁着噪音人人呼天唤地,个个顿足摇头,闹得死去活来。
接着出殡开始。除了宝钗、金玉的亲戚朋友外,还有苏州和吴江的官员,更多是自发前来的乡亲百姓,沿途两旁夹道相送者不计其数,许多中老年妇女焚香跪拜。苏州至湖岸村路约百里,一路如此。
灵柩运至湖岸村时,男女老幼人人焚香跪拜,个个痛哭流涕。
到申时,棺材落土时,远远看见飘然而来一个拐脚道人与一个癞头和尚,站在坟前,疯疯癫癫,听他口中念道:
火火风风五十秋,来时切切去悠悠。
玉匙宝锁收回去,野外荒郊尸骨留。
说也奇怪,坟墓里一刹那冒出玉匙和金锁,玉匙飞到道人手中,金锁跳进和尚身上。他俩说:又要了结了一桩有滋有味的故事,江东环境优美,故事必然更多。
此时,李纨、探春隐隐约约地看见坟头还立着一个和尚,似是宝玉。花蓉喊道:我的父亲来了,是父亲来带我去了!父亲!女儿即刻就来!说后,她再向宝钗、金玉坟头拜了三拜,回首向袭人、杨氏、李纨、探春、宝琴、岫烟等行了大礼,向在场的所有人行了鞠躬礼,便三步两脚地走上前去,跟着道人、和尚,很快消失在茫茫然的山岭中。
袭人和杨氏,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花蓉消失得无影无踪,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袭人又一次晕倒在地,众人把她喊醒后,就嚎啕大哭。杨氏也跟着失声痛哭。这时史英、雪莲她俩走到李纨、探春等众长辈前,郑重其事地行了跪拜礼,使在场人都感惊愕。李纨尚未反应过来,探春几分明白,忙拉着她俩的手,问:你俩做什么,也想走
是的,宝太太走了,大树已倒,无枝可栖,我也该走了。雪莲说。
薛姑娘,是我错怪你了,你不能走,我向你赔礼道歉,请求你俩都留下,这样使我心里好受些。李纨道。
雪莲决不怪您,只怨自己命苦,姑母不幸亡故,使我红尘看破,及早抽身修行,拜别大家走路。雪莲说。
慢!还有两位老人和雷弟及各位姐妹呢!史英说后,与雪莲向吴太夫妇下跪磕头,说,宝太太和金玉叔叔走了,苦了您两位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实感伤悲!人各有命,你们也不必过于悲痛,请节哀吧!我俩该走了,请您俩多多保重。史英说。
多好的姑娘!你俩往哪儿去呢吴太问。
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到遥远的地方去了。史英说。
你与薛姑娘一起走金氏问。
是的。我跟史姐一起走。雪莲说。
姐姐,你俩也把我带去好吗春雷说。
你不能走,你要好好地陪着祖父和祖母,祖父祖母需要你。等你长大后,姐姐会来看你的。好弟弟,后会有期!史英、雪莲说。
周芳、文茵、梅菲、薛芬、李黛、依莹、秋华、秋实、周香她们一起走来,紧紧地把她俩抱住,十一人抱成一团,悲然!痛哉!呜呜咽咽!她们多少年凝结成的深厚情谊,今日突然分别,必然难解难分。尤其是史英和周芳、文茵之间,三人成为一体,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战高邮、平靖江,蛇蟠擒海盗,岐田降延喧,扬州保圣驾,常州捉胡椒,立下赫赫功劳。三位女侠,威惊江东,名扬四海。周芳痛哭说:宝太太刚刚归天,花蓉姐姐已经走了,你俩又要别我而去,这叫我如何是好,将来万一有事,叫谁帮衬
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我们有缘相聚,将来还有相逢的机会。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大家,更舍不得离开你与文茵。如今大树已倒,失去遮荫,无处栖身,不得不走。史英说。
宝太太升天,失却了主心骨;你俩一走,又断我手足。以后有事,谁能领我,谁会帮我如此奈何!文茵道。
你和芳妹文武全能,还有如意郎君,绣坊发达,商行兴旺,定有福分,安心红尘。史英说。
姑妹孤苦一生,流落飘零,受尽欺凌!好不容易找到亲人,骨肉团聚,多么开心。你今一走,叫我伤心,请你留下,共振薛门。梅菲对雪莲说。
谢谢嫂嫂关怀,哥哥嫂嫂如此爱我疼我,永生不能忘怀。恕我无情,今日拜别,后会有期。雪莲说。
贾桂一直站在她们旁边,哪舍得她俩离开!心想挽留,但插不上嘴,只好呆呆地听她们言语。他咽喉哽塞地说:这又何苦呢雪莲在扬州府库里的那么多东西,你一世也花不完的,难道就不要了吗
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带去何用,充公吧!雪莲说。
她俩与各人分别说了不少恋恋不舍的话,看看红日西沉,便与大家拜别,急匆匆地向西南方向走去。大家目送她俩消失在暮色之中。
接连花蓉、史英、雪莲三人出走,受到最大打击的是贾桂。这三人都是他最心爱的人,她们也曾深深地念恋贾桂。尤其是史英,与他相爱整整九年,天真无邪地与他在一起,情真意切地依着他。雪莲虽然与贾桂相处时间较短,可爱得纯真、浪漫醉魂、刻骨铭心!花蓉虽与他无肉体上融合,但他俩爱得那样至高无上、超俗脱尘。
现在三个最爱的人突然匆匆而别,贾桂深感惆怅和惘然,一人傻傻呆呆地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神凝视远方。他渐渐地意识到,因自己一念之差,走错一步,做错一事,害得母亲和继父双亡,造成三个心爱女人同时出家。更感难受的是,别人把他看成逼死母亲的逆子,自知悔之晚矣。
另外就是李纨了,因为她与李黛一道,怂恿贾桂,拘捕金玉,结果逼死两条性命,致使三人同时走上清苦路,自感罪孽深重、愧疚不已。她一生积德行善,修行拜佛,一切都按老祖宗的规矩办,凡事均照前人的脚步走,一世未杀一条鱼,不料如今却落得个害了好人、驱了亲人的恶果!
事实深刻地震撼了李纨。她开始领悟到:这些古旧的条条框框要不得,贻害了多少女子,包括自身在内;皇上许封我诰命夫人,建造贞节牌坊,不过是秉持男权统治的丰碑、剥夺女子自由幸福的墓窟罢了。
李纨转眼一看,见大家都到吴太家里去了,身边只剩贾桂和李黛两人。别人都没有叫他们同往,况且贾桂也不愿意去看望两位老人和春雷小弟。李黛正想随大家走时,被贾桂叫住。他又对李纨道:太太,我们走吧!
我也应该走了,谢谢你俩还陪着我!你俩先走吧。李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