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21章  第21章
    朱元璋猛然起身,将手中的酒壶狠狠摔在地上,周身随即散发出一种令人战栗的磅礴威压。

    “说得不错!我朱家子弟就该有这样的血性、这样的豪情!区区高丽竟敢冒犯我大明威严,绝对不能饶恕!”

    刹那间,朱英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只需朱元璋轻轻一挥,便可引燃万马奔腾、铁蹄激昂的大战场景。

    这种气势磅礴的震慑力正是出自大明开国之君洪武帝朱元璋的非凡气度!

    一时之间,这种强烈的压迫感令朱英有些目瞪口呆。

    待到许久之后,朱元璋才渐渐将那种恐怖的气息收起。

    他瞅了眼身边尚显恍惚的朱英,得意地说道:

    “小子,咱这份威风如何?还算可以吧?”

    朱英被他这句话惊醒,看着眼前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嘴角不由抽搐起来:不对,绝对有问题,刚才怎么会被一个糟老头给镇住了?

    然而,他并未直接回应这个问题,而是指着地上刚被朱元璋砸碎的酒壶碎片,语气忽然转变:“别给我转移话题。

    且说清楚这酒壶的事怎么办吧?喝酒就喝酒,为何还要损坏我的酒壶?酒壶不要钱买啊?”

    朱元璋顿时愣住,心下嘀咕:不对呀,按照正常的剧本,现在不该是他这皇孙被自己压倒跪地求饶么?怎么会开始跟他论理起来?

    “哼!谁知道你在说什么?”

    朱元璋板着脸回应道。

    “咦,老朱头都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想赖账不成?”

    朱英毫不客气地反击。

    这一句令朱元璋眉角跳动不已,额上的青筋隐隐凸起。

    他恨不得踹面前这个家伙一脚。

    但转念想到此人乃自己尚未认回的嫡长孙,只好强忍下来。

    “行了行了,你就别在这啰嗦了。”

    朱元璋慌忙抢过朱英手中的奏折,“咱还有重要事情要办,进宫面圣要紧。

    走啦!”

    说完一脸不悦地朝院门走去。

    “嘿嘿嘿,老朱头你就这点出息,还想着逃?”

    朱英继续追问道。

    朱元璋嘴角再次抽搐,心中怒火燃烧:什么时候连我也被人如此对待了?就算是朱标,也没法对我这么无礼!

    但他依然压抑住情绪没动手。

    当务之急必须赶紧逃离此处,于是快步离开小院。

    朱英望着他离去的身影,摇头感慨道:

    “啧啧啧,看来不是好人老了变得坏,而是坏人活久了自然更坏了。”

    话音刚落,他再次回想起之前从朱元璋身上爆发的震撼气势。

    片刻寂静后。

    “只是,那可恶的老头一旦认真起来,还真是令人胆寒”

    武英殿内。

    朱元璋刚刚落座在雕龙鎏金的御椅上,便对恭敬站立于殿下的郑有伦开口说道:

    “郑有伦,速去把老大、老四、汤和、傅友德、李善长他们叫来见朕。”

    “奴才遵旨。”

    郑有伦微微躬身一礼,随后静悄悄地走出了殿外。

    看着郑有伦渐渐消失的背影,朱元璋收回目光,脑海中又浮现先前小院里孙子朱英提及东征倭国之事的情景。

    回想当时少年朱英意气风发的模样,他不由地笑出声来:“呵呵,确实不愧是朕的大孙子,真像朕。”

    然而,随之想到之前朱英向自己要账时无拘无束的模样,他的神色瞬间暗沉下来,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不知上下尊卑的小崽子,竟敢说朕耍赖?真是欠揍!待他认祖归宗后再看朕怎么治你。”

    不过紧接着,他又忍不住哈哈大笑:“现在嘛,暂且让你撒泼去吧,哈哈哈哈……”

    另一边,在春和殿——明朝太子东宫所在之处。

    “父皇传唤?”

    朱标接到由郑有伦派来的太监所送的消息后立刻站起身,准备离开书房案前赴往武英殿。

    刚迈出房门,恰好吕氏带领几个宫女走向此处。

    “贱妾参见太子爷。”

    吕氏低首叩拜道。

    朱标停驻脚步,望向她。

    自从那天在应天府衙旁听了公开审判,并得知某事之后,朱标很久未与吕氏交谈,两人甚至已经分开寝居。

    这一段时间,见面的机会也寥寥可数。

    实际上,他们的关系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情感牵绊。

    朱标心里真正眷恋的人,是自幼与他一同长大,经由朱元璋、马皇后亲自指配,通过正式仪式迎娶入门的大明太子妃常氏。

    对于吕氏,如果撇开她身后牵连的吕梁及吕家诸多麻烦事,朱标本可以装作维持一个表面和睦的丈夫形象。

    但因这些复杂事务交织其中,朱标已然懒得再去表演。

    看似谦逊儒雅的外表下,他也遗传了朱元璋那份绝情的品性。

    此时凝视着一脸平静的吕氏,朱标淡淡询问道:“有何事?”

    “回禀太子爷,允炆这两日研读古籍有些心得,想请自己的父亲指教一番。”

    吕氏行礼说道。

    听完这句话,朱标先是一怔,继而眼神犹豫不定。

    在他内心深处,虽对吕氏并无多少情感维系,可对于儿子还是存留一份责任之心的。

    他意识到自己曾因对吕氏之愤而不自觉冷落了与儿子相处的时间,于是顿感愧疚,正准备答应她的请求。

    突然间,小太监抢先一步提醒:“太子爷,陛下还在武英殿等您。”

    “哦,朕父还等着,此事孤知道了。

    两日后再找空闲之时再议吧。”

    朱标答罢,随即带着小太监快速离去。

    留下吕氏一人独立原地,目光怨愤地注视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

    她心中那份极端想法愈加炽烈起来,越发确定必须实施。

    “很好,是你先违背仁义,休怪我以不义相对。”

    吕氏低声恨恨道。

    随后她转身返回自己的寝宫,满怀怨怒之情。

    在她未察觉的身后,有一名宫女的眼中迅速闪过一丝聪慧之色。

    当朱标领着个小太监抵达武英殿时,映入眼帘的是数人正立于门前。

    他们分别是信国公汤和、颖国公傅友德、韩国公李善长,还有他的四弟燕王朱棣。

    见到朱标前来,这几人立刻齐齐俯身行礼:

    “微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臣弟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赶忙快步向前,伸手一一搀扶起他们,口中说道:

    “你们中有我的长辈,也有我的恩师,还有我的胞弟,何必如此拘谨?”

    “唉,殿下有所不知啊,”

    李善长微笑接话,“殿下您乃是储君,我们虽是臣子却也得遵君臣大义。”

    “没错没错,李公此言极是。”

    汤和点头附和,“即使殿下心怀仁德宽厚,也不能让我们没了规矩。”

    傅友德则一本正经地补充:“殿下待人大方宽容,实为我辈楷模,但这并非逾越界限的理由。”

    “哎呀,诸位…”

    朱标无奈摇头,转头却听到朱棣轻声说道:

    “大哥您想想也知道,若是我不向您礼拜,父皇定不会轻饶过我。

    一想起父亲发怒的样子我就胆战心惊,绝不敢尝试触其逆鳞。”

    朱标指了指朱棣,哭笑不得地说:

    “你还好意思提那些时候的事,每次要不是我帮你遮掩着…”

    “嘿嘿。”

    朱棣嘴上偷笑,心里暗道:你哪次不是装作劝阻反倒让老头子打得起劲!

    随后朱标举手示意先行,请四位跟随而进。

    几人连忙再次俯首应答:

    “请太子殿下先行。”

    知道他们是恪守为人臣子的本分,并且早就到达此处特意等待自己后,朱标也不再推脱:

    “好吧,那我就先走一步了。”

    随即昂首踏入这座华美的宫殿中。

    见状,朱棣与其他三人交换个目光后也紧随步入大殿内。

    武英殿内部庄严肃穆,朱元璋正端坐于雕饰繁复的龙椅之上审阅文书。

    听到动静抬起头扫了一圈众人。

    “儿臣(汤和、傅友德、李善长)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齐整响起同时跪倒一片。

    朱元璋挥挥手示意免礼:

    “都起来吧。”

    “谢父皇/陛下!”

    五人缓缓起身直立等候进一步吩咐。

    朱元璋踱出案前,摆摆手笑道:

    “这里不比朝堂,不必如此生疏。

    几位可都是咱们老熟人或是亲生骨肉,讲究这些反而显得彼此不够亲近。”

    没待其他几人说话便转向一旁侍候的郑有伦吩咐道:

    “给这些人搬些椅子来。”

    “遵旨。”

    郑有伦迅速带领手下小太监准备了几个座椅放置到位供五人落座休息使用。

    朱元璋朝凳子一指,说道:

    “坐下吧。”

    “儿臣谢父皇赐座!”

    “臣等谢陛下隆恩!”

    朱标、朱棣、汤和、傅友德四人听到后齐齐拱手行礼,而后安然落座。

    唯有李善长却迟迟不动,只因他身为文官,又曾受胡惟庸案牵连,心里始终忐忑不安。

    想坐下又不敢坐,只能僵在原地略显尴尬。

    朱元璋一眼便看出了他的犹豫,并清楚他心中所想。

    于是转头对着李善长说道:

    “朕既让你坐,你尽管坐下便是。

    若是真有意害你,又怎会让你到这武英殿来?”

    李善长闻言吓得满身冷汗,急忙弯腰回道:

    “是……是臣思虑过重了。”

    “不错,你确实考虑得太多。

    朕既已命你做了大孙子的老师,过去的事情便早已一笔勾销,又怎会轻易加罪于你?”

    听到这话,其他人神色依旧平静无波,显然都明白朱元璋口中提到的大孙子就是朱英。

    然而燕王朱棣却怔了一瞬,显然对此事毫不知情。

    “惭愧,确实是臣以小人心态猜测圣意。”

    李善长额头冒出细密汗珠,躬身道。

    “好了,少来这套客套话,快坐下。”

    朱元璋挥手打断,语气略显不耐。

    李善长不敢再有迟疑,忙坐到了木凳之上。

    此时郑有伦领着两名小太监抬来一张鎏金雕龙木椅,朱元璋径直迈步坐上去,端端正正稳如泰山。

    扫视着眼前的五人,他缓缓开口:

    “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想必也清楚问的是何事?”

    众人相视一眼,皆一脸茫然,片刻无人应答。

    最终还是太子朱标站出身形回应道:

    “启禀父皇,我们都不知此召有何用意。”

    朱元璋非但未生气,反而神情自若。

    毕竟这次召唤全是他一时兴致使然,起因不过是因为朱英一番话语激起了心中念头。

    “今日呀,朕那位大孙子说了几句颇有意义的话。

    朕听后觉得大为赞同,因此让你们也听听,是否真的如此。”

    随后便滔滔不绝述说起来——

    “谈及征讨倭寇之事,必须做好完备计划才行。

    倭国远在东海尽头,与我大明距离甚遥。

    倘若出兵,应当筹建大明水军,在福建、江浙、高丽等地集结力量。

    利用我海师优势阻隔其海域要冲,同时攻打沿海城池防御部队。

    另外配合我大明步兵骑兵精锐登陆深入敌后腹地进行打击……不过创建如此强大的海师绝非一日之功,必须通过实际战事打磨锤炼方能成为海上无敌之力。

    而这恰恰需要选一个合适的演练之地。”

    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眼中闪过得意之色,随即接下去道:“高丽,实乃最佳围堵之所。”

    “高丽这片弹丸小国自古便是中原王朝附属之地,然而开国以来屡屡抗命,自居为元朝残余势力下属,更是伙同北元残军多次侵犯我边境,掳掠民众侵占土地。

    如此不敬之举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他字句铿锵地继续说道:

    “所以应当将其定为磨砺我水军的地方,并借由此讨伐,彰显我大明兵锋与威名,彻底灭其国族血脉,以此告诫周边小国:大明天威不可犯!凡近邻敢犯者,绝无好下场!”

    最后这一声,几乎震彻整个大殿。

    当这番言语结束,朱标等人只觉内心热血沸腾,血液迅速流淌加速,情绪高涨难以抑制。

    尤其朱棣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老四,此刻猛地拍案而起,激动地高声呼喊:

    “大明天威不容挑战!”

    面对眼前的局势,汤和与傅友德这两位大明的顶尖国公、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同时起身,高呼出口:

    朱标与李善长亦随之起立,应声高喊:

    “盛世大明,岂容轻辱!”

    在装饰豪华、金光耀眼的武英殿内,一股热血沸腾的气息迅速弥漫开来。

    朱元璋望着这些臣子们情绪高涨的模样,心底不禁涌起无限豪情壮志。

    他朱元璋,字重八,本不过淮右一介平民,在世间的沉浮对他又何曾有过影响?

    然而前朝统治暴虐无道,把汉人视为四等人,等同最卑贱的社会奴隶。

    贵族、官僚、地主层层压榨,致使无数百姓活活饿死,各地义军群起响应。

    而他朱元璋就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脱颖而出的英雄,接连击败各路豪杰,驱逐异族势力,收复自唐朝末年失守的燕云十六州及云南地区,重塑中原统一大局,建立起了强盛的大明帝国。

    如今,他又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之上,尽管年纪已超过五十四岁,但心中壮志仍未减退。

    虽至晚年,仍志在千秋。

    从朱英关于征伐倭国的观点里,朱元璋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毕竟朱英是以现代观念来讲解出征高丽的重要性。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