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20章  第20章
    “请少爷不必忧心,属下早已经做好的十足的准备。

    各大粮店都储备了充足的粮食。

    要是当真出现少爷担心的情况,那些粮店将立刻开仓赈济煮粥布施。”

    朱英颔首表示认可,“梁掌柜做事确实让人放心。”

    面对夸赞,身为应天府十六家粮店总管事的举人出身的梁封臣并没有多言,只是更加恭敬地低下了头。

    随即朱英转而又把注意力放到了其他在场的人身上,“你们这边呢?准备工作完成了么?”

    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异口同声的肯定,

    “少爷尽管宽心,我们均已做好全部预备!”

    朱英点了点头,“很好,你们可别忘了,你们旗下的十九家青楼、三十二家当铺、九大镖局、十六间粮店、八处钱庄以及三十六座酒楼。

    虽可盈利谋生计,但始终勿忘自己赚取的钱源何方。

    所谓得之于民用之于民,唯有付出才能有所回报。

    莫要贪恋眼前的利益,毕竟谁能真的将财货带入棺木之中留给下一代再享受不是么?”

    听闻教诲的下属纷纷承诺:“是,我们懂了!”

    交代完毕之后朱英摆摆手示意大家解散,“行了,你们回去各自安排吧。”

    众人依次鞠躬告退,“我们告辞!”

    恰逢此时,正好朱元璋从前宫缓步而出到了小院子门前,望着这些人相继退出去心中不免诧异万分。

    待梁封臣等人离去以后,朱英继续悠然闲坐欣赏雪景。

    门口,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以后朱元璋这才踏入院落中。

    一进院子就看见自己的嫡长孙正安然端坐,俨然一副深沉思虑的模样。

    不由打趣地调侃起来:

    “哟喝!好小子朱英,你倒是逍遥自在嘛啊。”

    闻声瞧去认出是祖父驾到,忆及当年在自家酒楼遭遇的那出好戏—借马奶奶名义逼迫自己认朱标为父的往事不禁啼笑皆非:

    “老家伙糟老头你还好意思过来找我玩?你咋就不烦呐?难道洪武皇帝对你老人家不管束么还是说你觉得不会因为怠惰受责罚呢?”

    这话反倒把朱元璋逗乐了,要他自己处罚自己不成问题?

    乐得在一旁笑声不断,嘴里说道:

    “你啊,不必担心,皇帝他不会处罚咱们的。

    反正只要我一有空就来找你。

    怎么样,看我这样子,你能拿我怎么办?哈哈哈!”

    朱英望着他仰头狂笑的模样,满是无所谓的样子,心里火冒三丈,咬牙切齿。

    “你这糟老头子!”

    “啧,那你不是也成了个小无赖?有趣,真是有趣,哈哈哈!”

    朱英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算了,再争论下去也是自找苦吃,当作尊敬长辈吧,懒得跟这顽皮的老人计较了。

    于是朱英转过身去,再次凝望那片空中缓缓飘下的小雪。

    见到朱英如此模样,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略微收敛了一些。

    毕竟还是年轻气盛,哪里是祖父我的对手,哈哈。

    他大步走向朱英身旁,坐下来,与朱英一同静静欣赏应天的雪景。

    庭院里,房檐下,祖孙俩静默地一同看着飘雪,许久不曾开口。

    “小子,这儿有没有酒啊?这么看着雪要是没有酒,感觉没多少意思,也没那滋味。”

    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朱英嘴角微搐,很想无视他,不过终究还是起身去了房间,取来了火炉和酒壶,递到朱元璋手中,冷声道:

    “自己温着喝吧。”

    朱元璋丝毫不在意他的态度,毕竟这是自己的嫡长孙啊。

    接过酒壶后,倒了一杯,放在火炉上慢慢加温。

    随后将那温热的酒一口饮尽,感叹道:

    “真好喝啊,景色也很美!”

    接着,朱元璋对一旁的朱英问道:

    “英儿,要不你也来陪咱喝一杯如何?”

    可朱英根本不搭理他,继续目不转睛地看着外面飘舞的雪花。

    “哼哼,臭小子居然还在生闷气,还真是个小孩脾气呢!”

    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出了声。

    这种祖孙之间的互动趣味,并不一定非要在互相笑容中度过,孙子偶尔朝祖父生闷气也是一种乐趣。

    最起码在朱元璋看来如此,因为在皇宫之中,那些皇子、皇孙对他永远只会卑躬屈膝,一心讨好,希望获取一些宠幸。

    朱元璋又喝了一口温好的酒水,继续说道:

    “你知道吗,即便你生气也罢,我也有话该跟你说。”

    “赏心悦目的雪景,甘醇爽口的美酒,可是在这一切美好之下,你知道隐藏着些什么吗?”

    朱英原本一直未予理会,此刻听到这句话,终于侧头看向朱元璋询问:

    “隐藏着什么?”

    只见朱元璋略显一笑,刚想为爱孙解惑,

    没想到朱英竟突然自己开始问并自己作答:

    “还不就是美景背后藏匿着千里冰封之下百姓无法取暖冻死于家中之惨剧,

    还不是美酒佳酿下埋伏着粒粒谷物却换来食不厌粮之百姓挨饿致死的景象。

    老朱,你说的是这些吧?”

    朱元璋眼眉微微颤动,一时语塞。

    现在轮到他自己暗生闷气,郁闷至极只能不停地饮酒。

    看着朱元璋这样,朱英忍不住笑出声,先前心中那种因为被迫认父而导致的不满终于逐渐消散。

    “说吧,你来我这儿有何事,莫非真的只是为了一口酒而来?”

    “怎的,我就不能平白无故喝你一口酒么?”

    朱元璋斜着眼瞥了他一眼。

    “行吧,你若想喝自然由你,尽管喝,我有多少你便喝多少吧。”

    朱英赔笑道。

    “哼!这样还差不多。”

    随即朱元璋从怀中拿出一份奏折递给朱英:

    “你看看,然后告诉咱你的看法如何。”

    朱英接过那份奏折,手轻触到上面的明黄封皮,视线停留在封皮上以黑墨写就的名字。

    “臣汤和、傅友德恭呈陛下。”

    眼眸一动,这竟是信国公汤和与颖国公傅友德向洪武爷呈递的奏章。

    这样的贵重物件,朱元璋居然拿给他看?

    朱英不由心头一惊,连忙道:

    “朱老爷子,这不妥吧,这是皇上的东西,哪轮得着我们这种百姓去翻看,还是拿回去罢。”

    “哼!叫你瞅你就瞅,磨叽啥呢,小女儿态。

    即便皇上晓得这事,也不会怪咱们,你更是没干系。”

    朱元璋挥了挥手显得很是不耐。

    “那好吧。”

    朱英见朱元璋神情自若仿佛很有底气,这才打开那折子。

    第一页入目便是一行字:

    “臣汤和,臣傅友德上呈大明征讨倭国之事于陛下。”

    朱英拿着这份文件细细读了半天。

    旁边的朱元璋饮酒慢饮,没有半点催促,耐心等待。

    足足过了一刻钟,朱英才长叹一口气将折子合上。

    “如何想?”

    朱元璋开口问。

    朱英脸上淡然无波:“我能如何感想?心里清楚得很,我本就是个对兵事不通的外行,没啥好意见的。”

    听到这话,朱元璋兴趣却更浓了些许,说道:

    “那在兵事之外,总该有想法吧?”

    “自然有的。”

    “那就说说看。”

    “真的让说?”

    “确实让你说。”

    “小子曾听闻旧朝忽必烈攻打过倭国,朱老爷子你知道否?”

    朱英问道。

    朱元璋微微意外,然后点头:“略有知晓,那又如何?”

    “那小子斗胆问一句,咱大明现今军势跟当年能平天下的元朝铁骑,谁更胜一筹?”

    朱元璋沉默良久没有回答。

    朱英自己接话下去:“依我之见,其实差不太多,但凡在中国建立一个大统一的政权,军事力量必然称雄当时天下。”

    “想必朱老爷子也承认,元朝初期与末年的军队威势,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朱元璋依旧不出声。

    “可就是这样正值强盛时期且军事无敌的元朝,数次伐倭依然全盘失败。”

    “当然了,小子不是质疑信国公与颖国公等大明英雄人物的能耐。

    而且大明同前元也有所区分,前元的骑兵强悍,射技超群,而大明步战与马战齐头并进。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都不善水战渡海作战。

    元朝虽有多艘宝船,最后却连倭国的岸都未能踏上。

    虽然天时不好飓风突然袭击是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海战同陆战有着根本的不同。

    然而时代不一样了,最终结果肯定也不一样了。

    说不定在信国公、颖国公这些人的领手下,大明真的可以征服倭国。

    小子说这事不是要说什么气馁的话语,纯粹是为了提供个参考。

    怎么决断终究还是要看皇上前廷百官定夺的。”

    朱英说道。

    话语结束,又陷入一阵沉寂。

    朱元璋无声的举着酒杯,一杯接一杯地饮。

    他心底不得不认,朱英所说的确实皆为事实。

    元朝与明朝军势不在同一年代但仍差距有限确为实情;

    前元几次攻倭全遭败绩确属实状;

    水战同陆战大不相同更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可是叫洪武皇帝朱元璋如此就放弃了伐倭之念?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大明建立十五年以来,福建沿海地带常年遭受倭寇侵袭,村子被烧、百姓遭劫之事屡见不鲜。

    身为大明君主的朱元璋自然不能对这样的暴行置若罔闻。

    他心中已决定,必须要与倭寇决一死战,并且必须是毫不留情的重击,最好能让这些侵略者彻底断根。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施这场战役?

    朱英所述皆为实情,绝无半点虚言。

    可是,稍等一下——

    朱元璋猛然察觉到其中某些细节不太寻常。

    他抬起头,用充满疑惑的眼神注视着朱英,仿佛想要从中找到答案。

    朱英被这般审视,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不解地说道:“老朱头,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我脸上没东西啊。”

    面对他的质问,朱元璋面色愈加庄重,吸了口气道:“英小子,说实话吧,关于抗击倭寇一事,你心里是否真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向你保证,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会生气,你尽可大胆直言,就算是陛下那里,我也能帮你摆平。”

    这一番豪言让朱英愣住了,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心下暗叹果然是这位老朱爷的性格。

    “其实我确实有个较为系统的策略,只是怕说出来会让您不满……”

    “说!这天底下的事情只要我想护着你,便是皇帝也奈何不了你。”

    朱元璋胸有成竹地说道。

    朱英闻言不禁腹诽:“这话听着怎么好像你老朱头就是皇帝一样呢。”

    尽管如此,在对方如此表态的情况下,朱英仍开口陈词道:

    “想要彻底击溃倭寇,战前的各项准备务必要充足到位。

    依我之见,欲要进攻倭国,首先需打造无敌于海上的舰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上部队不可或缺。”

    “这一点非常正确。”

    朱元璋当即附和。

    朱英却摆了摆手,“喂,老朱头,你又来打岔了,若是继续这样我可真的不说下去了。”

    朱元璋听了哈哈一笑,“得啦,小鬼头,算你赢了,接着说呗,我听着呢。”

    “嗯,这才对嘛。”

    说到这里,朱英才重新进入主题,“第二,想成功征讨倭国,我们就需要仿照以前大元的做法,在福建、江浙及高丽等多处同时展开攻势,这样才能完全封锁倭国周边水域。”

    朱元璋再次插话:“等等,你的意思是说从高丽那个方向发起战斗?”

    对此朱英倒是表示理解,毕竟现在高丽在名义上仍是前朝属地。

    于是他肯定地点点头,“的确,这是我要强调的重点,欲征伐倭国先攻高丽!”

    此语一出,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说实话,这个明明已是大元灭亡之后却依旧坚持声称自己属于大元的高丽在他的眼中毫无好感。

    过去他曾几次萌生挥师南下的念头,但鉴于这块弹丸之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劳民伤财最终并未施行。

    但现在听到朱英的说法,他觉得其中必定深意非凡。

    尽管和孙子相处时日不多,可他深知对方并非空穴来风之人,因此好奇地追问:“原因呢?”

    “理由很简单,征服高丽有三方面好处:其一,控制高丽后,我们对蒙古残余势力自北方发动攻击时就多了几个方向可以选择,从而对我军战略部署更有利。

    而且对于东北部地区的敌人形成更大的震慑力量。

    其二,按照我的设想,这场针对高丽的战争会采取水陆并发的形式展开,借此可以进一步锻炼我们明朝海军的实力,以应对未来可能更加艰巨的海外作战需求。

    其三,这些年高丽始终自称为大元附属国,频频挑衅我们的权威,如果能在一役之间将其歼灭,则足以昭告天下我大明军队威震四方,彰显出国威不可欺辱的决心。”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不错不错。”

    “尽管我个人对前宋并无太多好感,但不得不承认,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实在发人深省。

    他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小国高丽,如今竟敢挑衅我大明国威,简直毫无自知之明。

    想当年,我大明朝驱逐鞑虏,再造华夏,秉承天命与民意,一统天下,堪称中华正统。

    而高丽却如此猖狂,难道忘记了隋唐时期它的先辈是如何对我们俯首称臣的吗?尽管两国情况早已发生变化,但他们欺软怕硬的本质始终未变。

    今日我大明正值强盛,而高丽则日益衰弱。

    如果不尽早除掉这个隐患,恐怕未来我大明一旦出现疲态,他们便会如同饿狼扑食一般反咬一口。

    为了断绝后患,我们必须将其彻底铲除!在我大明疆域之内,只允许存在我大明的土地,绝不容忍任何跳梁小丑妄图滋事。”

    朱英面露庄重,话语之间流露出无比坚定的决心。

    即便是像朱元璋这样强势的人物,也被他这番话深深触动。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