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谯却板着面孔一声不吭。
朱元璋神色愈发阴沉,怒视着苏谯:
“你还真觉得朕是好相与的性子?!”
而旁边的黄子澄和齐泰也早已无言。
所有人看得明白,此刻朱元璋确实已经萌生杀意。
一股浓重的肃杀气氛迅速蔓延整个宫殿。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只听“砰”的一声巨响。
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声嘶力竭地咆哮着:
“来人!将苏谯扒去官袍,推出午门……”
话音落下,苏谯的眼神陡然明亮。
听听,这是多么悦耳动听的声音啊!
经过这么多日的周旋与波折,总算到了解脱的时刻。
当苏谯还在悠然享受人生之际,朱元璋已勃然大怒,厉声喝道:“贬为平民,终身不得录用,流放云南!”
“遵命!”
两名锦衣卫随即踏入殿内,猛地拽下了苏谯头上的冠冕。
苏谯瞬间惊呆了。
这怎么可能?怎么突然要流放云南?虽说金陵也并非完美之地,但总胜过云南啊!那里甚至连汉人踪迹都鲜有听闻。
我要的是荣华富贵!不是无期流放!
还没等苏谯开口申诉,锦衣卫就直接将他架起,往殿外拖去。
苏谯刚想喊冤,嘴巴便被锦衣卫紧紧捂住。
他心知肚明,一旦真被带出去,自己这一辈子恐怕就要困于大明大地了。
苏谯瞪大双眼看着朱元璋,忽然拼尽全力挣扎起来,并对朱元璋咆哮道:“我自有妙计在身!只是陛下您愿听吗?”
锦衣卫一时不知所措,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抬了抬手,示意锦衣卫退下。
黄子澄则满脸惊愕,暗想:留他一命已属不易,还妄想翻盘?
他焦急地上前求道:“陛下,这厮屡次轻视君主,请速将其逐出京师!”
谁知朱元璋骤然暴怒,怒斥道:“把他拖下去,罚打二十大板!”锦衣卫正要动苏谯,却被朱元璋大声制止:“我说的是黄子澄!胆敢擅闯皇宫,简直啰嗦透顶!”
黄子澄目瞪口呆之际,一个耳光已经狠狠扇在他脸上……
殿中一片死寂。
齐泰和朱允炆皆瞠目结舌地注视着这对君臣。
朱元璋一屁股坐回龙椅上,翘着二郎腿冷冷盯着苏谯,咬牙切齿吐出一个字:“说!”
苏谯一本正经地回望朱元璋,坚定说道:“如遇此困境,后世之君唯有抛弃一样东西。”
朱元璋立刻从龙椅上坐直身体,严厉追问:“何物?”
“面子!”苏谯脱口而出。
朱元璋喃喃重复:“弃脸……不能守颜面么?”
齐泰忍不住怒吼:“大胆!”但想到门外传来的清脆耳光声和黄子澄的下场,他赶忙噤声。
殿中再次陷入死寂。
许久,朱元璋气冲冲地质问苏谯:“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面对天子震怒,苏谯仍恭敬回应:“陛下,末将并未胡言乱语。
若天下事真如陛下所设,在那样的极端情形下,帝王最大的禁忌就是太讲面子!”
听到此话,朱元璋眉头微挑,叹口气道:“那你倒讲讲,怎么才叫丢脸的好办法!”
苏谯深呼吸一口气,昂首询问:“依陛下之意,外敌逼近,内政动荡,奸臣掌权可对?”
“确实如此。”
“国库空虚没钱可花吧?”
“确有此事。”
“此刻无法寻到抄家良机?”
“是。”
苏谯冷笑一声:“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办法吗?让后世之君去借嘛!”
朱元璋一脸茫然反问:“借钱?!”
当苏谯如此说完,朱元璋的脸色立刻缓和了下来。
“连捐都不肯的人,难道还会愿意借?”
苏谯注视着朱元璋,轻笑道:
“若是陛下开口去借,他们哪敢不借?”
“因为他们清楚,即便陛下欠账,他们也不敢讨要。”
“但若不是陛下借的呢?”
带着疑惑的眼神,朱元璋看着苏谯问道:
“如果借的人不是陛下,后代君王岂不是白折腾了?”
苏谯无奈回应道:
“陛下怎么如此顽固?”
齐泰惊愕地质问苏谯:
“你竟敢说陛下死板!”
然而,苏谯毫不在意地望着朱元璋说道:
“借的钱虽非陛下所借,陛下就不能用吗?”
这一瞬间,朱元璋顿悟。
“你是说找个别人借钱,然后让这些钱最终供天子使役?”
苏谯点头肯定:
“确实。”
不管是从宫中挑个太监还是勋贵,派遣出去向文武百官许以高利借款,越多越佳。
同时朝廷可制造些小波动。
既然他们都惯于假装贫困,何不公开实施一次捐助?
话音未落,
朱元璋便感觉前路顿时开阔起来。
实行助捐后,估计众位大臣还是会大肆宣扬家贫。
如此一来,有利息回报的借贷就成为了他们隐藏财富的最佳场所!
这一计一旦施行……
朱元璋不由得深深倒吸一口凉气。
诚然,苏谯的建议确实在阴损之处见奇效。
稍加思索后,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
毕竟,朝中的官员皆是经过科举磨砺出来的精英!平日或许打仗不行,但绝对没有傻子。
朱元璋冷哼一声:
“你就把满朝文武当笨蛋了?”
“要是他们不上套,又该怎么应对?”
对此,苏谯不为所动。
并且提出了前期支付一部分利息的做法。
例如存入一万两银子就当场支付六百两的利息!
短期借款的本息兑付后,才能稳扎稳打地获取更大的收益。
想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询问道:
“国家库里没银两,哪有钱来支付利息?”
苏谯无可奈何地说:
“新的借来的嘛。”
“那你这不就成了空手套白狼了吗!”
苏谯依旧从容地点了点头:
“不错,就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盯着苏谯追问:
“难道不会有无以为继的一天?到时我大明江山怎么办!”
实际上,“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早在中原地区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尤其是民间这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大多仅被视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朱元璋同样听闻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只是它们最终的结果往往陷入困境。
然而听到朱元璋的疑虑时,苏谯反倒一副看待懵懂之人的模样回答:
“陛下,我们又何必等无以为继呢?”
“等到局面形成,那些满朝文武即便是明白银子的幕后主使者是陛下又能怎么样呢?”
“国库空虚时,他们对天子不理不睬;国库充盈后,他们依旧蔑视天子。
这般一来,这银两岂不是白借了?!”
听完苏谯的言辞,朱元璋心中猛然一震。
瞬间,他回过神来。
是了!
大明因资财匮乏求助于满朝文武,可即便借钱也是钱呀!
有钱,便不会轻易亡国。
既然如此,他们为何还敢轻狂?
莫非太皇恩如赐!
然而苏谯的话尚有下文:
“这只是其一。”
“一旦借得大量金钱,即便天子无需担忧臣下竭力争辩、将领消极应对。”
“大明存,则他们的富贵身家尚在,将来若有东山再起之时,还有机会讨还银两。”
“反之若大明倾覆,则国灭债消。”
“倘若陛下变成那关外之人或者关内流寇,夺得大明之江山之后,会承担这笔旧账吗?”
“绝对不会!”
“因此利息要尽可能高昂,高到让满朝文武哪怕大明衰亡,也会痛上好多年!”
“把众文武大臣紧紧绑在大明这辆战车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将士全力以赴,百官效死力战!”
“归根结底只有一句——”
“借钱前皇帝恳求他们,而借钱后便是他们向皇帝哀告。”
“必须清晰地告知这些大臣,现如今欠钱的人才是真正的主家!”
苏谯的话语方落,朱元璋的眼中顿时泛起光芒。
为何大明终究败亡?
难道这些王公贵胄看不出局势已然不可收拾么?
整个朝廷中的大小官员较之李自成更是明白大明将亡的命运!
为何这些人仍无动于衷?
皆因历史上的先例使然。
即使当年金兵侵入中原,也未曾真正侵害那些世家士人的权益!
他们认为仍有逃脱机会!
所以当大明真的陨落,这些人心怀期待,兴冲冲迎接新朝继位者李自成。
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
进城后的李自成毫不仁义道德,无视贫困群体。
专取贵族钱财!
此境之下,他们才对李自成渐感失望。
于是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成为了焦点。
可是事实证明清军比起李自成更加无道。
原本以为能保留身份地位,却被新兴旗人抢夺一切职权位置!
昔日曾与天子共享天下之权势者们遭遇变故——
先是积蓄被掠尽;随后生产资料尽失!
直到渡江来到金陵之际,这群士大夫方才恍然。
还是我大明更符合自身利益啊!
至此,清军越过长江,所遇抵抗才达到顶峰。
可惜,已是回天乏术!
如果早些觉悟,在清军未进之前为边疆驻守士兵多供些粮食支持边境防御,或许还能改写结局。
长久保国卫民容易让人们觉得守护国家只是你的职责。
却忘了,拥有家园国土的所有人都该承担保护责任!
片刻思索,朱元璋顿觉此举精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