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他之见,为了避免重蹈几百年前隋朝因攻伐高丽前身导致国运速衰的命运悲剧(那时候中原已一统却最终因为内忧外患致使皇位不过二代即亡国),当下的大明应当水陆同时进攻方为良策。
在陆路进攻方面,可由诸如魏国公、颖国公或曹国公等将率领精锐军队驻守在高丽边界实施正面压迫;而在后方,则需仰仗熟悉水战火拼经验丰富的信国公汤和带领海上舰队绕至敌腹地从背面给予狠狠一击。
正面背面齐上阵定能收获显著成效。
不过他亦强调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构想,实际作战还需诸将临场发挥调度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并且关键前提仍是需要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大明海师力量来保障整个战役过程。
只有借助这方面的牵制才可能尽量减少将士伤亡并最大化取得胜利果实。
一番言论出口,他饮了口茶润泽干涸的喉咙。
然后静静等候朱元璋一行人深思默想。
不多久,朱元璋便率先抬起头扫视众人,发问道:“你们怎么看英儿刚才提到的战略见解?”
朱标向来于军事略显短板,于是只朝其父微微一笑选择保持沉默。
朱元璋对此也并无多虑,在过去的观念里太子就应该等待继承庞大的基业后安心管理江山社稷就行。
此时,汤和忽然起身发言,但他说的话瞬间使得除了朱英外其他所有人脸色难看起来。
"陛下,臣以为英儿分析得极为正确!特别是在大明海师的指挥人选上信国公确实堪称最优者。”
真的是好不要脸啊!暗暗想着的朱元璋被这种过分表现气得嘴角连连抽搐,努力压制住教训这家伙一顿的心思,没好气地说:“汤和!天天给朕丢人事呢?回座上坐下!”
被斥责的汤和猛然震了一下,满眼委屈地重新坐回到板凳上。
心下直叫冤屈——难道事实不对吗?除了我还有谁能挑起这组建并指挥海师的大梁?毫无疑问非我莫属!
随后,朱元璋再度严厉警告:“哼!若再胡言妄语今后就休想去参与任何形式的战役!”
当然汤和当下脑袋灵光无比,一下就明白这话其实蕴含深意——所谓不能出去,就是以后都失去带兵出征的机会。
从这以后,汤和连叫苦都不敢了。
一个年近半百、头发斑白的老人,此时却像个小学生似的,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即便这样,朱元璋仍不肯善罢甘休。
汤和之前说的话实在太不成体统,朱元璋还想继续责备。
察觉到此情况,傅友德立刻站了出来。
虽说平日里他与汤和相互看不惯,但毕竟是一起在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生死兄弟。
此刻怎能让汤和独自被朱元璋训斥?
“陛下,我认为英公子提出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稍作改动就能成为一份可行的大致方案。
不过关于大明海军之事,不知您最终如何打算?组建一支军队本来就耗资巨大,尤其是海军这种需要众多大型舰船的力量,所需费用必定是个天文数字。”
傅友德躬身进言。
听了这话,朱元璋也没心思再继续责备汤和。
傅友德所说确实合情合理,创建强大军队的成本的确惊人。
而且是海军这种需装备诸多巨船的特殊力量。
然而有些战略要事不能因为耗费巨大就舍弃。
他曾提及,一旦建成大明海军,若顺利攻占高丽和倭国,明朝将拥有广袤海域。
届时以高丽为前沿,包括山东、江浙、福建、广东及倭国周边都将由明朝强大的海军守护。
这其中的好处远远超出表面的地域拓展所能描述的范畴。
最重要的是,明朝对海上各国的威慑力与影响力将空前提高。
所以,组建海军势在必行!
但庞大的开支也着实让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海军必须建设,至于如何推进,待同户部尚书赵勉商议之后再定。”
傅友德听后略一点头,又坐回了原位。
旁边的汤和立时对他投去感激的目光。
汤和心道:好哥们儿,不愧是我的患难之交!
傅友德则想:傻小子,滚吧,谁特么是你兄弟?
“此事先搁置如此,余下细节另日详谈,毕竟征伐高丽乃灭国之战,准备时间充裕。”
朱元璋宣布。
其他人自然无异议,齐齐点头同意。
"英贤侄,来,我敬你一杯!”
突然,朱棣端起酒杯说道。
朱英一怔,不知所措。
"说实在的,刚才我还因你年少轻视于你。
刚才你那一番话真让我羞愧难当。
今日才真正领悟古人所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这杯酒就算是朱某向你的歉意吧!”
朱棣神色肃穆地表态,随后一仰脖,一饮而尽。
面对这般坦诚之人,朱英亦不推辞,“四叔言重了。
按辈分您是我马母的嫡子,算来是我的长辈。
道歉的话不必再说,权当我们初次相见互表心意吧。”
随即举起酒杯,如先前朱棣一般,将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酒杯翻转过来,果然滴酒不剩。
二人对望一眼。
朱英从朱棣那豪迈大气的眼神中看到了一股熟悉的气质,那正是后世五征漠北的永乐大帝独有的强大感染力;
朱棣则从朱英眼中看出其真诚单纯,虽嘴上没讲,但从心里已经把他当作母亲马秀英的儿子,真心接纳自己这位长辈。
朱棣心中感慨万千,一把拉住朱英的肩头:
“好,不愧是我娘亲亲自养大的孩子,果然是咱朱家人的风采!”
“你也真是继承了马老太太的风范,这份豪爽真像极了她。”
朱英也带着笑意开口说道。
朱标看到这一幕,唇角微微勾起。
尽管朱元璋努力维持严肃的表情,但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之情。
然而,汤和、傅友德、李善长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提到朱棣这个大明朝的强大藩王,他们心底里总免不了存有抵触情绪。
汤和和傅友德要稍微好一些。
毕竟一位曾是朱棣的老上司,当年手下带过朱棣,还算有些情谊;另一位则是跟朱元璋从小玩到大的老朋友。
对于这些皇子和封王,他们都保持着适当的立场距离,选择不参与其中。
唯独李善长对朱棣格外反感。
首先,朱棣身为镇守北方北平的燕王手中掌握着庞大的兵力。
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藩王对于国家从来都是隐患多多。
就像汉朝的七国之乱,几乎差点让整个王朝分崩离析。
还有晋朝时期的八王之乱,引来了四方胡人的入侵,最终使得中原沦陷,无数百姓横死尸野,朝廷不得不南迁至今天的应天,从此从一统天下的帝国变成了半壁江山。
其次,他可以说见证了几位皇子,特别是朱标、朱椟、朱榈和朱棣等年长者的成长过程。
对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他是了如指掌。
朱棣,一直由孝慈高皇后抚养长大的庶子老四,无论是个性还是处事都颇像他的父亲朱元璋。
唯有朱元璋和朱标能够管住他,其他的人都不放在他眼里。
从小在军营中长大,参加过多场南征北伐战役,曾经担任常遇春、徐达、傅友德、蓝玉等将领副手,在军中的影响力深远。
万一上天弄人,当朱元璋和朱标相继离世而他依旧健在的时候,他会把新登基的皇帝放在眼中吗?
恐怕很难吧。
朱棣的目标始终是在争取他父亲朱元璋的认可。
什么才能算是最高规格的认可?做个为国戍边的好藩王?
并不是。
真正的最高认可应该是成为皇帝,带领大明走向盛世辉煌。
现在看见早已经识破其真实身份是皇嫡长孙的朱英竟与朱棣相谈甚欢,李善长心中怎能不警惕倍增,脸色又如何好看得了。
不过这一切都看在了旁边朱元璋的眼中。
他轻轻拍了拍肩膀道。
"咦,说什么呢?”
李善长受了一惊,脱口喊出了不该有的称谓。
只是朱元璋并未因此计较太多,而是笑呵呵地说:
“好了,放心,咱们的嫡长孙,不会让人失望的。”
“不信,你瞧瞧那边的老汤臭嘴和老傅是什么态度。”
听了这番话,李善长赶忙移开目光去观察。
只见汤和等人望向那正豪饮美酒的朱英眼神充满了赞许意味。
李善长不由自主愣住了片刻。
没错呀!原先忧虑的是朱棣在军中的深厚根基问题。
但目前这些功勋卓著的大将们个个对朱英十分满意支持。
更何况朱英的母族出身于常遇春这位英雄之后。
如果一旦发生什么……那时的朱棣定是没有一丝抗衡的机会可言了。
想到这里,悬挂在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下了些许重量。
随后回头朝着朱元璋回敬一笑表示:
“不错,这位公子必能不负您所望”
落日渐入东海,朱元璋与朱标和朱棣两父子回到了宫殿之中。
朱元璋边走边抛下一句话道:
“我回武英殿看折子去了,你们兄弟两个随便去凉快地耍会儿。”
语毕扬长而去,徒留下两兄弟互视对方的大眼睛。
"去我那里待着?”
“可以,那就去大哥你那儿罢。”
时间过去些许后。
朱标领着四弟朱棣回到春和殿。
进了书房,朱标在主位上落座,朱棣则随便坐在左边的木椅上。
还未饮茶,朱棣就开口问:“大哥,你对英小子怎么看?”
“我怎么看?你干嘛突然这么问?”
朱标反问,并笑道:“是不是老四你有自己的打算?”
朱棣从不瞒朱标,轻笑说:“既然被你识破,那我就直说了。
我觉得英小子有才又有眼力见儿,我想让他去北平帮我,你觉得呢?”
朱标摇摇头:“这事你得问问咱爹。”
朱棣疑惑:“什么意思?”
朱标站起身坐到他身旁,说道:“我看咱爹很看重英小子,甚至超过了对我这个太子的关注。”
朱棣难以置信:“不可能吧!”
但回忆今日之事,觉得确实如此。
"那你还是别动这念头了。”
朱标建议,“若不甘心可以问问咱爹。”
朱棣立即摇头:“疯了才去!我都这么大了还挨骂,丢不起那人。”
朱标笑着说:“你还是跟以前一样怕父皇啊。”
朱棣反驳:“好像就你不怕似的。”
“嗯……其实我也怕。”
朱标叹气,“大家都怕,除了咱娘亲,现在又多了英小子。”
另一边,朱元璋回到武英殿。
虽已日落天暗,但他仍要批阅奏折到戌时,寅时又要起床上朝。
这般勤奋的帝王实属少见,主要因宰相一职已被废除,各地大事都要送到他这里。
朱元璋通常一入殿就坐下批折,今天却让郑有伦去叫蓝玉来。
"记住,是滚过来!”
郑有伦离去后,朱元璋想起白天锦衣卫所说:“于公子酒楼闹事的是蓝玉家奴。”
他在心里冷笑:好个蓝玉,竟让家奴欺负到咱大孙子头上来了。
与此同时,永昌侯府里正静候消息。
作为常遇春的妻弟,当今大明最顶尖的武将之一,蓝玉虽未晋封国公,但已是众侯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月色如洗,洒满一片开阔的庭院,一群身材伟岸、气势凛然的将士们正围着酒坛豪饮。
在永昌侯府中,这般热闹早已见怪不怪。
蓝玉坐于主位之上,凝视着四周的众人。
这里面,有他多年来悉心培养的养子,也有曾追随姐夫常遇春出生入死的老部下。
正是他们的忠心与英勇,辅佐着蓝玉一步步走向显赫之位——一半是因他的拼命三郎性格,另一半则要归功于这群经历过无数血战的老兵健将。
他们是支撑他攀至今日荣耀的根本。
心念至此,蓝玉胸中豪情陡涨。
"砰!”
猛地一掌拍向桌案,蓝玉挺身而起,抱起一整坛烈酒,目光凌厉:“来人,谁敢与本侯再来上一坛?”
“哈哈,咱侯爷果然是个豪杰,小人定当陪到底!”
一位侍从豪迈回应。
"哎呀呀,轮得到你吗?就你还想比得过我们敬爱的侯爷?让我来吧。”
旁边有人不屑嗤笑,争先恐后地想要与蓝玉拼饮。
一时之间,大家摩拳擦掌,仿佛即将展开一场厮杀。
然而蓝玉却仰天大笑起来,“好!那就都上!今天本侯非得把你们全灌趴下!”
这一番话引得满堂喝彩:
“还是我们侯爷霸气!”
“放眼天下还有谁能和咱们侯爷相比?真是豪情盖世啊!”
突然间,一个低沉的声音打破了热烈氛围,“侯爷如此功劳为何还没封国公?区区一介侯位又怎能彰显您的卓越?”
发话者乃蓝玉一名义子。
话音刚落,在场所有人的动作瞬间僵住。
"砰!”
蓝玉猛地将酒坛摔在地上,怒目而视,“蓝黔,你是想找死么?”
伴随着一声咆哮,一股森寒的气息骤然席卷整个院子,连久经沙场的将士们都感到阵阵窒息。
而那被呵斥之人更是冷汗浸背,哆嗦不止,“侯……侯爷,我只是随便说说,实在不该妄议这些。”
蓝玉冷冷瞥了一眼瑟缩不已的养子,眼神中充满了危险意味,“以后如果再在老子面前胡言乱语,可别怪我翻脸无情,一刀斩了你的狗头!”
随后目光扫过所有人,“也提醒你们这些手下,类似的话以后莫要说,万一传到上头那里去,不仅连累自己,还要搭上所有兄弟性命!”
听到这话,人群迅速安静下来,纷纷俯首唯命是从。
"明白了,不敢忘怀!”
见场面趋于尴尬,蓝玉摆了摆手,略显烦躁,“行了,我累了,你们都退下吧。”
待人群散去,独留蓝玉独自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