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起皇太子朱标前几天对自己的劝告:
“舅舅啊,您这锋芒太盛的性格能不能收着点?我知道您是真心效忠的,可是皇上那边嘛……您也应该懂,他素喜低调行事的人,要是继续这样张扬下去,早晚会引起反感。”
“以往娘在时还能替你说上两句话,现在呢,再也没有能挡在这中间缓冲关系的人了,所以,为了咱们大明大局考虑,请务必收敛锋芒,约束一下那些底下将士们过于张狂的习气罢。”
这些年来,我与父皇收到的关于弹劾你的奏章,多半都因那些属下而起。
此刻,你千万别再做什么让父皇不快的事了,不然连我也无法庇护于你。”
正因为朱标的一番语重心长,今日蓝玉才会如此震怒地训诫养子。
他也深知自己麾下那些粗糙无礼的武士特性。
虽然今天你给了他们教训,但他们可能不过几天喝几盅酒后,就将此事全然忘却。
不只是他们,蓝玉自身也大抵如此。
"唉,太子爷的好意,舅舅明白,可我和他们的习性又岂是轻易便能改得过来的。”
蓝玉愁闷地提了一坛酒,大口畅饮。
要想消愁,唯有美酒相伴。
每当想起朱元璋发怒时的情景,蓝玉忧思万千。
恰在此时,一个家仆慌里慌张地跑来报信。
"老爷,老爷。”
“有啥事这么急切?我又没死!”
原本心情不佳的蓝玉顿时吼了一声。
然而,那仆从却是长期随身护卫他的精兵,丝毫不为所动。
随即赶至蓝玉身旁,说道:“非也,是有宫里的差人来了。”
“来了便来了,何至于惊成这样?真是多此一举。”
蓝玉不满地回应。
"不对啊,来的是那位郑有伦公公老爷。”
仆人着急地说道。
郑有伦?
听到这个称呼,蓝玉先是一愣,然后立刻站了起来。
在郑有伦的带领下,他穿过重重午门卫戍,走过深邃阴暗的长廊,终于抵达武英殿。
此时皇帝正等候着见他。
"侯爷,您进殿吧,我就留在外面。”
郑有伦停下步伐,驻足于殿门外如是说。
蓝玉此刻虽心有顾虑,听闻也点点头没在意,便打算步入其内。
然而郑有伦忽又告诫道:“陛下特地下旨,要求您‘滚’进去。”
蓝玉一时哑然。
这时才明白为何这老阉宦不陪他一同进去,竟选择守候在殿外——是生怕见到他一场丢尽脸面、不堪回首的画面啊。
仅凭这一句话就表明如今龙座之上的洪武帝愤怒已极。
硬憋出一丝笑容以示感谢郑有伦。
永昌侯蓝玉这才真真实实地翻滚着进了武英殿。
一路辗转,感觉脚下冰凉的地砖传来的触感最终到达殿宇中央。
不敢抬头仰视,蓝玉马上趴伏在地上高声呼喊道:“微臣蓝玉拜见陛下,万岁千岁……永保天下太平安康!”
但殿内一片沉默,气氛紧张得窒息。
内心煎熬难耐,额上冷汗直流…
良久之后才有动静。
没有说话,先是响起脚步声。
"咚咚咚…”
尽管声音不大,在蓝玉耳中却犹如擂鼓一般震荡。
"咚咚咚…”
映入眼帘的是绣着金龙明黄的御靴和一把距地面约三寸的寒芒刺骨的宝剑。
蓝玉目光震动。
"抬起头。”
朱元璋持剑站立,眼中波澜不惊,淡漠的目光投向蓝玉。
这简短两个字让蓝玉仿佛耳边突然爆响一声尖叫,令人胆寒。
恐惧不断蔓延,慢慢抬起满脸冷汗的头部,“陛…陛下…”
朱元璋没有任何回应,手腕稍动之间,天子宝剑便已然贴住了蓝玉脖子。
冰冷锋利的感触使得蓝玉全身瞬间汗毛倒竖,打了个激灵。
"陛下,臣实在不知犯了何罪,还请您明示。”
蓝玉跪地哭求。
朱元璋冷冷一笑:“你想明明白白?行,那朕就让你明白。
你说,蓝田与你是什么关系?”
提到蓝田,蓝玉顿时心头一沉,忙回道:“是臣的义子,也是家仆。”
话音刚落,蓝玉立刻反应过来,暗骂自己太大意。
看来这几天朱标太子的提醒果然没错,只是现在已为时太晚。
朱元璋面色愈发阴沉:“很好,既然他是你的人,那朕问你,你可知他的劣行?”
“臣不知”
蓝玉的声音开始发颤。
"不知?”
朱元璋猛地站起,“朕的大孙子都被他欺辱了,你还敢说不知!”
听到“大孙子”
三个字,蓝玉如同遭到雷击,整个人僵在当场。
片刻后暴怒而起:“陛下且稍待,臣这便回去将那不肖之徒碎尸万段!”
也不等朱元璋回应,蓝玉快步走出大殿,从侍卫手中夺过一把长刀便径直冲向牢房。
深夜中,蓝玉独坐六部衙门口石阶上,手握长刀闭目不动,周身杀气弥漫。
过往官员见到这阵势,皆吓得绕道而行。
不多时,一名侍郎前来通报:“永昌侯,那蓝田因聚众为恶,强抢民财,已被应天府捉拿入监。”
刹那间,蓝玉双眼精光乍现,握紧长刀问道:“人在何处?”
“那就承情了,将来若是还有机缘,蓝玉定当设下盛大宴席回请。”
讲这番话时,蓝玉心底不由自问,自己还会有将来吗?
哼,不管那些了,先把胸中的怒火宣泄出来再说。
掉过头,踏下石阶,飞身跃上马背。
拽紧缰绳,刀鞘猛地一磕。
"出发!”
战马有如离弦之箭,顷刻消失于夜幕之中。
侍郎停留在原地,目送他的背影彻底隐没,方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呼——”
“总算走了,刚才真吓死我了,我还以为他要一刀劈了我呢。”
应天府衙门内。
地下牢房深处。
杨启安坐于木椅,桌上的油灯闪烁着火焰,让他的面容在这阴暗空间里愈发森冷。
"啪!”
“啊!”
对面之人被铁链牢牢缚在木架,狱卒手执荆棘鞭不断抽打。
"啪!”
又一次重击。
血肉横飞,那名犯人已经被殴打得晕厥过去,甚至发不出半点声响。
狱卒冷笑着,熟练地提起一侧的水桶,猛地将冷水泼向那人的身躯。
"啊!”
冰冷的寒意将昏迷者瞬间唤醒。
看着前方带笑的狱卒以及坐于木椅面色阴郁的杨启,对方双目中暴射出狼一般的幽光,疯癫地喝道:
“你姥姥的!杨启,你这东西,有种就把我蓝田怎么着!”
“爷爷倒要瞧瞧,等我家侯爷到来之时,你能怎样交代!”
“来呀!你怎么不来呀!”
杨启斜睨着疯狂叫嚷的蓝田,嘴角冷笑连连。
"可笑。”
“不过是粗鄙武夫永昌侯,本官为堂堂大明三品府尹,何惧于他?”
以前暂且不表,但此时此刻,杨启已全然不再畏惧蓝玉。
毕竟,他已经进入了皇帝的关注范围。
不论是当初偶然机遇也好,还是朱英果真与朱元璋相熟也罢,总之当下他有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撑腰,并握有圣旨。
‘日后若无利于民于国之功,满门流放,男丁戍边,女子入教坊司。
’
这句御批,尽管饱含肃杀之意,却也变相赋予了杨启莫大的权限。
也就是说,只要杨启能够建功立业,惠国惠民,以往之事便可一笔勾销,
朱元璋允诺全力支持他。
一个小小永昌侯蓝玉,又怎能与威震天下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抗衡?
“好好,杨府尹,杨启,有种你就来呀!我看你到底敢不敢动我!”
蓝田怒极反笑,大声挑衅:
“来呀!东西,怎么还不来呀!”
“今日若不弄死我,早晚有一日我会取你性命!”
“还有刚才那少年,我蓝田非要他的命不可!定要他的命不可!”
听闻此言,杨启目光瞬时转厉。
刷地从座位站起,一把夺过狱卒的皮鞭,举至头顶。
"刚才你是如何说的?本官没有听清。”
“hetui!”
蓝田一口浓痰啐在他脸上。
"哈哈!好!太好了!没听见?那我再说一遍。”
“那小子,今天非得要他的命!一定!哈哈哈!”
杨启眸中寒芒骤盛,正欲落下手中鞭子,
突然。
"嘭!”
一人踢开牢房大门,闯了进来。
然而比脚步声更快到达的是他的声音,那充满凌冽杀意的话语,
“蓝田,你刚刚说什么,想要杀谁?”
黑暗之中,蓝玉持刀现身。
"侯爷!侯爷您来了,求求您救救我!”
蓝田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在枷锁中拼命扭动。
杨启猛一回头,死盯着提刀靠近的蓝玉。
"永昌侯,擅闯应天府大牢,可知这犯了何等滔天大罪?"
"就算你战功赫赫,也不能逃脱朝廷法制!陛下断不会轻饶于你!"
蓝玉闻言,只轻蔑一笑:"滚!"
杨启气得手指发抖:"你竟敢如此无礼!"
可蓝玉根本懒得理会,径直走向被困在铁架上的蓝田。
"侯爷快放我出来,我要杀那狗官报仇!还有那小狗崽子,我也要他偿命!"蓝田歇斯底里地喊道。
这一声,让蓝玉身上的杀意更浓了。
"你说谁该死?"蓝玉冷哼。
"就是杨启和那个把我送进来的混账小子!"
话音未落,一道寒光划过。
蓝田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义父:"为为什么"
蓝玉舔舐刀刃上鲜血:"你说的小畜生,是我蓝家外甥孙,当今嫡皇长孙。
"
这一语如雷霆万钧。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蓝田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
这时,杨启才反应过来:"永昌侯!你好大的胆子,敢在我面前杀人!这是无视王法!我定要参你一本!"
蓝玉合上蓝田双眼,转身走入黑暗。
就在迈出监牢门口时,留下一句:"随便。
"
一声鸡鸣划破黎明。
乾清宫内。
侍卫们正抬着铜钟敲响早朝讯号,钟声震荡全城。
大臣们纷纷起身,整饬衣冠赶往朝堂。
日复一日的大朝会,依旧准时举行。
郑公公走进寝宫:"陛下,该起床上朝了。
"
良久才传来回复:"知道了。
"
午门下。
百官渐次聚集,等待大门开启。
今天与往常不同。
第一名到达的官员惊讶地发现,午门两旁站满了全副武装的羽林军将士。
一名男子赤裸上身,背上扎着荆条,跪于地面。
这样的画面实在鲜少见到。
一名官员走到侧边,认出了此人侧脸,双眼瞬间紧缩。
这人居然是一代功臣、大明永昌侯蓝玉。
蓝玉为何会在此时此地以这般姿态出现?他背负荆棘,向午门跪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这位发现他的官员,随后赶来的众位大臣也同样满腹疑虑。
尤其是一群以徐达为首的淮西武将,几乎抑制不住想要上前质问蓝玉的冲动。
却被汤和与傅友德迅速拦下,因为他们清楚蓝玉此刻行为的来龙去脉。
现在没有人能够贸然前行,他们只能等待——等待那位大明帝国的君主,也就是洪武皇帝下令准许他起身。
洪武皇帝的威严不容冒犯。
当午门终于在羽林右卫的合力之下打开后,大批朝中重臣文武百官穿过开阔的城门,在地上跪拜经过蓝玉的身形,随后踏上通往大殿的汉白玉石阶。
左侧武将、右侧文官井然分立,静候上方那座镀金龙椅上的主宰来临。
不久,传来了礼官郑有伦高昂的声音:「陛下驾到!」百官齐刷刷俯身叩拜,并一同呼喊起敬辞。
「吾皇万岁万万岁」此三声齐呼震彻奉天殿前。
身穿大红蟒袍的朱元璋迈着威风凛凛的步伐走到了龙椅之前,稳坐下来。
身旁,其长子朱标安静侍立一侧。
「你们都起来吧。
」一声低沉命令响起。
很快,随着郑有伦的高呼和文武群臣再度俯首谢恩的礼节完成之后,百官们逐渐重新直立起身子。
按照惯例,文官领队詹徽即将迈出队伍准备陈奏事务。
但是这一次,朱元璋却先行开口打断了他的计划。
「今天呀,我有一件要事要公开宣示给诸位知晓。
」
这句话使正欲行动的詹徽和其他在场的大小官僚心中无不升起一阵猜疑。
既然能由朱元璋亲自提出来的事必定非同小可,定然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
「此事由太子来说。
」朱元璋指向一旁站立的太子朱标道。
「父皇,」朱标恭敬鞠躬后,从容走向御路台阶顶部站稳了身躯俯瞰底下的众多廷臣。
「自大明驱逐蒙古统治者,顺应天命人民所愿统一天下并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地,重现中华全土之格局,实为真正的正统。
但有一朝鲜半岛的小国名曰高丽,拒不承认我大明正统性,仍视自身为旧蒙元政权属地且称作是征东行省的延续。
多年来它不断联合北元残余势力频繁侵扰我边界地区,劫掠我民众财产,致使边民长期陷入战乱困苦之中。
为此为了安定边境民生,并彰显国力强盛之势。
今日特决定以正义之师兴讨伐之兵对抗高丽,希冀众爱卿戮力一心为这一役付出全部努力,争取完全胜利!」
语毕,朱标退回父亲旁边位置。
而听到这一消息的百官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毋庸置疑,那些属于武将群体的人们自然欢欣鼓舞,热血沸腾!
若有战事,那么这些武士总算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他们便能看到通往巨额财富与凭功封爵的道路展开。
一旁的文官群体则是满是震撼。
吏部尚书詹徽和其他五位尚书相互看了一眼,传达了各自的想法。
紧接着,六位尚书同步上前。
在十二道御龙神道下,恭敬地鞠躬行礼,说道:
“微臣詹徽,请陛下撤回诏令!”
“微臣林川,请陛下撤回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