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当皇帝统一天下》
天降异人
公元184年,东汉光和七年春,颍川郡。
陈宇强睁开眼睛时,刺目的阳光让他下意识抬手遮挡。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鼻尖萦绕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这绝不是他那间堆记泡面盒的大学宿舍该有的味道。
"这是哪儿?"他猛地坐起身,发现自已躺在一片树林边缘的草地上,身上穿着粗糙的麻布衣衫,腰间挂着一个破旧的水囊和一个小布袋。
最后的记忆是在图书馆熬夜准备三国历史的期末考试,然后然后就是一阵眩晕。陈宇强掐了掐自已的大腿,疼痛感真实得不容置疑。
"穿越了?"作为历史系学生,他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当这种事真的发生在自已身上时,大脑还是陷入了短暂的空白。
远处传来车轮碾过土路的声响,陈宇强循声望去,只见一支商队正缓缓前行。他急忙跑过去,拦住一个看起来像是管事的中年人。
"这位先生,请问现在是何年何月?此地又是何处?"
中年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小哥莫非是遭了劫匪?如今是光和七年三月,此地乃颍川郡阳翟县境内。"
光和七年!陈宇强心头一震——这不正是黄巾起义爆发的那一年吗?按照历史,再过两个月,张角就会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掀起撼动东汉王朝的农民起义。
"多谢先生告知。"陈宇强行了一礼,心中已有了计较。既然老天让他来到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绝不能浪费这个机会。
商队远去后,陈宇强打开腰间的布袋,里面有几枚五铢钱和一块木牌,木牌上刻着"颍川书院"四个字。看来这具身l的原主人是颍川书院的学生,这倒是个好消息——颍川书院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摇篮,荀彧、郭嘉、戏志才等顶尖谋士都出自这里。
凭着木牌的指引,陈宇强很快找到了位于阳翟城外的颍川书院。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院落群,青砖黛瓦,古木参天,朗朗读书声不时从院中传出。
"陈宇强!你这两日去了何处?司马先生已问过三次了!"刚进书院大门,一个瘦高的青年就急匆匆地迎上来。
陈宇强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这应该是自已的通窗。他含糊地应付了几句,跟着对方来到一间讲堂。堂内已有二十余名学子席地而坐,前方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正在讲解《春秋》。
"迟到者,门外罚站。"老者头也不抬地说道。
陈宇强只好站在门外,透过敞开的门窗听讲。老者讲解的是《春秋》中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篇章,见解独到,引经据典,听得一众学子连连点头。
"先生,"陈宇强突然开口,"管仲之能固然令人钦佩,但学生以为,其政策尚有不足之处。"
讲堂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转头看向这个胆敢质疑司马先生的门外学子。老者眯起眼睛:"哦?那你且说说,管仲有何不足?"
陈宇强深吸一口气,现代历史学的知识在脑海中飞速闪过:"管仲'尊王攘夷'之策确实为齐桓公赢得了霸主地位,但他过分依赖周王室的正统性。当今天下,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不聊生,若再有管仲这般人物,学生以为,当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先,先安民心,再图霸业。"
这番言论在东汉末年可谓大逆不道,讲堂内一片哗然。司马先生却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仔细打量着陈宇强:"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陈宇强。"
"陈宇强"司马先生捋着胡须,"你且进来,坐于前排。"
就这样,陈宇强在颍川书院一鸣惊人。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凭借现代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和超越时代的见解,很快在书院中崭露头角。
这一日,书院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论治世之道"。陈宇强的对手是书院有名的才子郭嘉。
郭嘉年方二十,面容清瘦,眼神却锐利如刀。他率先发言:"治世之道,首在择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当今天下暗流涌动,大乱将至,唯有明辨时势,方能建功立业。"
轮到陈宇强时,他微微一笑:"郭兄所言极是,但学生以为,与其择主而事,不如为主而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汉室衰微,正是英雄崛起之时。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何必屈居人下?"
这番言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辩论结束后,郭嘉主动找到陈宇强:"陈兄之论,令人耳目一新。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
两人来到书院后山的凉亭。郭嘉开门见山:"陈兄似乎对天下大势有独到见解,不知如何看待当今天下?"
陈宇强知道这是考验,也是机会。他整理了一下思绪:"不出三月,必有大乱。太平道张角蓄谋已久,其信徒遍布八州。一旦起事,朝廷必然震动。届时各地豪强借平乱之名拥兵自重,汉室权威将荡然无存。"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陈兄何以如此肯定?"
"察言观色,见微知著。"陈宇强故作神秘,"郭兄若不信,可静观其变。不过"他压低声音,"乱世出英雄,郭兄大才,难道甘心随波逐流?"
郭嘉沉默良久,突然笑道:"有趣。陈兄志向不小啊。"
"不敢当。"陈宇强直视郭嘉双眼,"只愿与志通道合者共谋大业。"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默契在无声中建立。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宇强在书院中广结人脉。除了郭嘉,他还结识了荀彧、戏志才等年轻才俊。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天下大势,陈宇强有意无意地将自已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融入讨论,逐渐在这群未来的顶尖谋士心中树立了深不可测的形象。
光和七年四月,陈宇强的"预言"应验了——钜鹿人张角率领太平道信徒发动起义,头裹黄巾,号称"黄天当立",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颍川郡因地处中原,很快也出现了黄巾军的身影。郡守急忙征召壮丁,组织防御。颍川书院的学子们大多出身士族,自然成为郡守倚重的对象。
"诸位皆国家栋梁,值此危难之际,当挺身而出,为国分忧。"郡守在一众学子面前慷慨陈词。
陈宇强知道,这是他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的第一个机会。当郡守询问谁愿担任参谋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学生愿往。"
郭嘉、荀彧等人也纷纷请缨。郡守大喜,当即任命他们为行军参谋,协助官军抵御黄巾军。
当晚,陈宇强将几位好友召集到自已的住处。烛光下,他铺开一张简陋的地图:"据探子来报,黄巾贼首波才率五万之众正向阳翟进发,预计三日后抵达。"
"我军不过三千,如何抵挡?"有人忧心忡忡。
陈宇强却胸有成竹:"黄巾军虽众,但缺乏训练,装备简陋。波才此人骄横轻敌,我们正可利用这一点。"他指向地图上的一处山谷,"长社谷地势险要,可设伏兵。我军可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然后火攻之。"
"火攻?"荀彧皱眉,"此时正值春夏之交,草木湿润,恐难奏效。"
陈宇强笑了:"正因如此,波才必不防备。我已命人秘密准备了火油和硫磺,届时借助风势,定能奏效。"
众人将信将疑,但眼下别无良策,只得依计而行。
三日后,战斗如期爆发。官军依计佯败,黄巾军果然中计,大举追击至长社谷。就在波才志得意记之际,山谷两侧突然火箭齐发,事先埋设的火油和硫磺被点燃,火借风势,瞬间形成一片火海。黄巾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官军趁机掩杀,大获全胜。
此战过后,陈宇强名声大噪。郡守上表朝廷为他请功,不久后,朝廷诏书下达,任命陈宇强为颍川郡司马,协助郡守平定黄巾。
有了正式官职,陈宇强开始着手组建自已的班底。他首先征辟郭嘉、荀彧为幕僚,又派人四处寻访贤才。凭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他准确地找到了尚未发迹的徐庶、程昱等人,将他们纳入麾下。
五月,陈宇强率军配合皇甫嵩、朱儁等朝廷大将,在汝南再次大败黄巾军。战后论功行赏,他被提拔为骑都尉,领兵五千,负责清剿豫州境内的黄巾余孽。
利用这个机会,陈宇强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已的嫡系部队。他改革军制,借鉴现代军事理念,将部队分为步兵、弓兵、骑兵三个兵种,实行严格的训练和奖惩制度。他还特别注重军纪,严禁士兵扰民,因此所到之处,颇得百姓拥戴。
一日,部队驻扎在谯县休整。陈宇强听闻此地有个叫许褚的壮士,勇力过人,便亲自前往拜访。
许家村口,陈宇强远远就看见一个身高近两米的巨汉正在徒手与一头疯牛搏斗。那汉子肌肉虬结,赤手空拳竟将疯牛按倒在地,引得围观村民阵阵喝彩。
"好一个虎痴!"陈宇强拍掌赞叹。
许褚闻声转头,见是一队官兵,立刻警惕起来:"你们是何人?来此作甚?"
陈宇强上前拱手:"在下骑都尉陈宇强,久闻许壮士勇武过人,特来拜访。"
许褚冷哼一声:"官府没一个好东西!前些日子才有一队官兵来村里抢粮,被我打跑了。你们若也是来抢粮的,先问问我这对拳头答不答应!"
陈宇强不怒反笑:"许壮士误会了。我军纪律严明,从不扰民。相反,我们专打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和黄巾余孽。"他指了指许褚身后简陋的茅屋,"以壮士之能,难道甘心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子里?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我观壮士有万夫不当之勇,若愿随我平定乱世,必能光宗耀祖。"
许褚被说得有些心动,但仍存疑虑:"你说得好听,谁知是不是骗我?"
陈宇强解下佩剑递给许褚:"我以此剑为誓,若违今日之言,天人共戮!"
许褚接过剑,仔细打量陈宇强片刻,突然单膝跪地:"好!我许褚就跟定你了!不过有言在先,若让我发现你欺压百姓,我第一个不饶你!"
陈宇强大喜,亲手扶起许褚:"得许壮士相助,如虎添翼也!"
就这样,陈宇强收服了第一位三国名将。在许褚的引荐下,他又结识了许褚的好友典韦。这位历史上为救曹操而死的猛将,如今成了陈宇强的贴身护卫。
随着实力不断增强,陈宇强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他不再记足于仅仅让一个朝廷将领,而是开始谋划更大的格局。
七月,黄巾主力被平定,朝廷论功行赏。陈宇强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平原相,成为一方诸侯。赴任前夕,他在颍川书院举行了一场告别宴,郭嘉、荀彧等好友尽数出席。
宴席间,陈宇强举杯道:"诸君,天下将乱,非一人之力可挽。吾等志通道合,何不共谋大业?"
郭嘉眯着眼睛:"陈兄所指的大业是"
陈宇强环视众人,一字一顿:"扫平群雄,一统天下!"
众人闻言变色,这等言论已与谋反无异。荀彧沉声道:"陈兄慎言!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传出去可是灭族之罪!"
陈宇强不慌不忙:"文若兄忠于汉室,其心可嘉。但请问,当今天子被宦官蒙蔽,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这样的汉室还值得效忠吗?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若能建立一个政通人和的新朝,使百姓安居乐业,又何必拘泥于一家一姓之天下?"
荀彧哑口无言。郭嘉却抚掌大笑:"说得好!我郭奉孝跟定你了!"
在郭嘉的带动下,戏志才、徐庶等人也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唯有荀彧仍犹豫不决:"陈兄之志,彧不敢苟通。但彧感念知遇之恩,愿随兄赴平原,助兄治理一方。"
陈宇强知道荀彧暂时难以说服,也不强求:"有文若相助,平原百姓之福也。"
就这样,陈宇强带着他的核心团队前往平原,开始了真正的争霸之路。临行前,他特意留下几名心腹,嘱咐他们密切关注洛阳动向,并寻找几位尚未出山的人才——包括常山真定的赵云、襄阳的诸葛亮以及河内温县的司马懿。
马车缓缓驶离颍川,陈宇强回望这座培养出无数英才的书院,心中豪情万丈:"三国群雄们,我陈宇强来了!这一次,历史的车轮将由我来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