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偏头痛 > 第十一章 浴火重生

第十一章
浴火重生
从老年公寓离开,顾珊珊一路上心绪不宁,一方面是恩师的辞世让她悲痛不已,一方面是公司发生这样重大的意外,她感受到了一种近乎窒息的压力。她是中国公司的负责人,也是这个子项目的负责人,她必须对这件事负全部的责任。可是,此时此刻根本不是厘清责任的时候,她必须从刚才的悲恸中赶紧回过神来,她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做。顾珊珊让司机申请临时特别通行许可,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公司。
刚才在电话里,值班主任只是告诉她发生的大致情况,她还来不及仔细查看,现在她把电脑打开,连接到公司的服务器后,看到各种数据全部偏离正常区间。顾珊珊心想,这下完了,半年多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这两天,她在房山参加一个国际学术论坛,所以没有过问项目进展情况,只是每天晚上查看一下当天的数据;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而且公司还有其他业务,没必要时刻盯着。她在德国的时候就做过相似的试验,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基本原理相同;而且,这半年多来项目总体运行情况是稳定的,谁都不会想到今天竟然发生如此倾覆性的意外。
车开进公司之后,项目主管、值班主任等人已经在门口等她。几个人匆匆赶到楼上的会商中心,大家一言不发看着投影,所有区块数据都显示为无法监测,2台量子计算机全部自动脱离,监控中的反应池呈现出红橙相间的色彩。顾珊珊很明白,整个实验到目前已经停止了,要做的无非是下一步的清理工作。但是她还是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坚持要进实验区看一下。
一行人等通过安全门,也不避讳,直接脱了衣服,风淋、一更、二更,穿上隔离服进入了实验的核心区。反应池的颜色就如果西红柿炒鸡蛋,只是这盘西红柿炒鸡蛋太大了,而且太过苦涩,让顾珊珊难以下咽。
其实,失败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真的是家常便饭。不论当年在清华生命学院,还是在德国,顾珊珊遭遇的试验失败很多。每次失败,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新设计或调整试验。在探寻人类未知的道路上,成功是里程碑,失败是路标。不过,这次失败来得太突然,毫无预兆,但是满盘皆输。
顾珊珊看着周围的同事,大家都默不作声,既在观望,又在等待她的意见。她示意大家回去,开始会商。
看完这盘
西红柿炒鸡蛋之后,顾珊珊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她关掉了投影,不想再看数据监控;然后让所有在班人员都来会商中心,一起开会。平时工作中,她是一个严谨的人,但是她对待员工同事从不严厉苛刻,更不会开口骂人;因此平时的会议气氛都是很轻松的。今天不同了,人都到齐了,却没人说话,大家只是看着她。
环视一圈之后,顾珊珊让值班主任具体介绍一下经过。
都是我的错!嗨,如果我当时能坚持比对一下数据,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我愿意承担责任。
顾珊珊觉得很奇怪,值班主任不介绍情况,先要把责任扛下来。而他刚讲完,整个会商中心又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时,其他几位休息在家的项目组成员也悄悄推门进来,看到这场景,只能静静地坐在一边。
顾珊珊思考了一下,开始向大家陈述自己的观点:
我今天不想追究谁的责任,其实最终的责任都是我来承担。我想请大家问一下自己,这个项目运行到今天,你们为之投入了多少我回国不算创业,只是把公司的部分业务放到国内运作,我的想法是国内有许多优秀人才,能够协助我做一些事情。今天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我亲自挑选的,是业内的佼佼者,你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我所欣赏的。我请你们来做这个项目,就是希望能和大家完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科学工作,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探索,就像是一叶扁舟漂浮于茫茫大海,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遇到一个岛屿。而在这种探索过程中,最多的可能是遇到各种风浪,这艘小船瞬间就会倾覆。
今天,我们的小船就这样无情的倾覆了。为了搭建这艘小船,我们花了将近10个亿,并且每个月还有几千万的投入。也许,你们很心疼这些钱。是的,我也心疼。这些钱,有些是我的,有些是投资方的。但是,就像我刚才问你们的第一句话,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付出呢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劳动没什么价值,那你们还谈什么自我价值呢
你们不是我招募的廉价劳动力,不是雇佣兵,是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的科研人员。你们应该具备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如果面对挫折,就这样心甘情愿被击垮,进而一蹶不振,那么你们怎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果要算账,我们也可以算一下。十多个亿花掉了,实验突然中止,难道我们一无所获吗不是的,我们收获了一次失败。这个失败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至少这背后还有海量的数据,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另外,这一次失败值得我们一起总结,这是我们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哪个科学家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一次失败就把我们击垮,就磨灭了继续战斗的信心,就丧失了继续探索的勇气和毅力。
这个项目完成合同约定内容后,你们也许会离开这里,也许有兴趣继续留下;但是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天各一方,甚至永不再见。但是,我希望各位能珍惜在一起共事的时光,毕竟这样的组合是短暂而唯一的。
顾珊珊说完这些,环顾一下项目组成员,现场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这时,值班主任打开投影,回放起一组组数据。事情的发展其实比较简单,早上8点多,就在值班主任交接班之后不久,实验员报出一组数据,提示E2CC这个模块的温度出现异常,主任看过之后,认为在区间内,可以接受,就没有做出手动调整指令,仍由控制器托管。经过一个短暂的波动期之后,模块温度出现了快速升高,并且从E2CC这个模块向周边辐射。毗邻的模块经历了和E2CC一样的情况,都是温度异常波动后陡然升高。而更可怕的情况是,控制器并没有切断这样的情况蔓延,也没有终止这些模块的反应,于是更多的模块也中招了。虽然情况很诡异,但是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如果实施人工干预,或许还能挽救。但是,值班主任最初的决定让实验员放松了,他没有再度手工巡检,这些模块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着魔的模块也越来越多……
等到实验员按照手册再次抽检数据后,发现了2000多个模块的数据异常,这让值班主任一下慌了神,他试图用控制器对模块进行调整,却发现这些控制器已经不起作用,随着控制器失灵,量子计算机自动切断了与控制器的联系。值班主任一边向顾珊珊汇报,一边看着整个试验走向奔溃边缘。
整个事件就是这么简单,结果也是这么残酷无情。顾珊珊让当班人员留下,准备后续处理,其他人员先回去休息。
这是,她看到恩师的电脑还带在身边,她索性打开文档,慢慢翻看汪老留下的手稿。
这是汪老离开学院之后自己的研究笔记。自从离开学院,他一直坚持独立研究,尽管没有了实验室,但是对于浸染多年的神经生理方面的内容,还是有许多独到之处。顾珊珊翻看了他的笔记,总共只有12篇综述,但是收集的相关文献有1千多篇;通过查看时间戳记,一半是在老年公寓完成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写作整理的频次和数量都明显下降,最后一段文字的整理就是在今年的清明节期间;文稿边上还进入了一句话——今天儿子和学生来看我。
看到此处,顾珊珊不禁有些黯然神伤。
汪老的笔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传统意义之外可能存在的神经生理功能,另一类是探讨狭义生物波。在顾珊珊看来,这些文章如果稍加整理发表,依然是当今学界的重要论著。她重点翻看了一些关于生物波研究方面的参考文献,有一篇比较特殊的文献吸引了她。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刊发的一篇来自M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论著,通讯作者叫西村岩一,题目是《关于冥想者彼此生物波干扰的研究》。文章纳入了1341位自愿受试的冥想者,通过随机双盲的方法,在校正年龄、性别、种族、学历等有关参数后,发现冥想者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甚至彼此控制的情况。文章还指出,控制者并非总是处于优势地位,也会转换为被控制者,甚至在相互干扰的过程中,不断变换控制与被控制的角色。文尾,作者还指出,人类之间的生物波有可能会被其他生物识别,从而产生影响。
狭义生物波是以汪文栋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所坚持的有别于传统电生理的生物间交互模式,由于一直没有被明确的监测到,所以反对的声音一直存在。汪老则认为,暗物质被学界提出的时候,很多人也不理解,只是在不断由暗转明之后,大家开始普遍接受。广义生物波太容易被捕捉,任何由生物体发出的光、电、磁信号,都可以被放大描述,从而得到研究结论;但是狭义生物波不是玄学,现在没有被明确证实,不代表将来不会被证实。
翻看了一会恩师的遗作之后,顾珊珊起身打开投影,想再看一眼试验区。数月的工作戛然而止,无奈也好,伤心也罢,既成事实,只能放下。她看到试验员已经开始从一个边角拆卸反应池板块,就像从锅里把西红柿炒鸡蛋盛到碗里,只是颜色跟先前又有了一些变化,看来试验并没有自动冷却。在一片红黄色中,她猛然扫到了一丝异样的颜色。其实,反应池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只是盖子上有频谱显色层。她迅速定位了这一小点紫色区块,核心处正是编号E2CC的那个模块。
这几天,根据父亲的医嘱,汪雨庭一件件事情去处理。他联系了顾大猷的学生,请他们卸除父亲的义足带回去。由于顾老的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汪雨庭就没有去报丧,按照顾珊珊的意见由她择日向父亲说明。童律师跟学校方面联系之后,设立基金的事情进展也很顺利。老年公寓方面已经结算完毕。
汪雨庭抽空去了一趟天津。母亲祖籍天津,出生在北京,汪雨庭的外婆有一个姐姐住在天津;但是外婆过世之前,蒋琬如的大姨早就携儿带女移民去了新西兰,在大洋另一端开枝散叶;现在天津已经没有任何家业,也没有亲眷朋友。当年母亲辞世的时候,汪雨庭曾经发函报丧,收到过一封唁电。现在父亲离世,已经没有必要再联络他们,他只是去采集一瓶海河水。
这一天,父亲的遗体火化完毕,殡仪馆根据家属的要求,用了可降解的玉米壳金塔装殓。虽说是玉米壳材质,但是外面喷了大豆油墨,看起来仿佛是青花瓷样式。汪雨庭捧着罐子,罗蕙媛打着一把高尔夫球伞,两人缓缓走向停车场。
当年母亲过世的时候,还有不少同事朋友和学生前来吊唁;现在父亲要求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接受吊唁,所以即使他的亲家,罗蕙媛的父亲,也只是在电话中表示了哀悼,今天现场只有他们两人。
等他们到停车场的时候,发现顾珊珊赶来了。珊珊说已经跟父亲说了恩师过世的事,顾大猷一算今天是出殡的日子,赶紧叫珊珊替他送老朋友最后一程。顾珊珊问了童律师,确认出殡的情况后急急忙忙赶到殡仪馆。顾珊珊看到汪雨庭手里捧着金塔,知道他们要去密云水库,所以就跟他们一起去。
汪雨庭自己开车,直奔密云水库。到了水库,他们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了当年种下的树。汪雨庭清晰记得,当时是个阴雨天,水面吹来的风裹着阵阵凉意;他动手挖好坑,埋下了母亲的金塔,罗蕙媛扶着树,而后他跟父亲两人填的土,最后用了水库的水浇灌。他种好树之后,收拾工具准备回家,父亲却在树旁长久站立,迟迟不愿动身。阴雨不断,他只好撑着伞陪父亲一起站着;直到后来,罗蕙媛怕老爷子着凉,特地拿了羊毛披肩过来,汪文栋才回过神来。
汪雨庭在小树旁挖坑,往事一幕幕回闪;小树已经茁壮成长,父亲却和母亲共同长眠地下了。想着想着,汪雨庭内心不禁感到一丝悲凉。
挖好坑,埋好父亲的金塔,把土回填压实,先浇上一桶海河水。干涸的土地一下子就把水吞噬了,泛起一股泥土的味道,再浇上一桶水库的水,土壤才显得湿润。
虽然是炎炎夏日,但是站在树荫下,水库方向吹来的风还是清凉舒爽。汪雨庭收拾好东西,跟妻子和珊珊一起向这棵已经碗口粗的树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走下山坡。汪雨庭跟罗蕙媛并肩走着,他想跟妻子说个事情,其实他早就想说了,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本来那天去机场接她,就想一起吃个午饭,然后跟她说明情况;但是父亲的离世把一切都打乱了。这两天,他一直在思考,他当时做的这个决定是不是有点草率;但是他又想,自己从来没有为任何决定后悔过,这次也一样,而且他坚信罗蕙媛会同意并支持他的决定。
三人走到停车场,顾珊珊问他们有没有空到她公司去;汪雨庭转头看了一下妻子,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们驱车径直到了顾珊珊的公司。
罗蕙媛听汪雨庭说起过顾珊珊在密云科技园区开了公司,一直想去参观一下,今天能进入公司观摩,倒是很兴奋。珊珊边走,边给她的媛姐介绍公司目前的情况。走过一排开放实验室,路一边的会商室大门紧闭,他们到珊珊的办公室里小坐。
顾珊珊给他们倒了水,正想说点什么,汪雨庭欠了欠身,示意他有话要说。
他把自己来参观珊珊公司,又在无意间遇到了潘东屿和国防部蔡局长,最后一时兴起签了协议的事说了。等他说完,原以为妻子会生气,没想到罗蕙媛只是淡淡一笑,表示无论他做什么,她都为无条件地支持与配合。
其实,罗蕙媛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深深知道自己的男人,毕竟相识20多年,对汪雨庭的脾气秉性太清楚了。他既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绝对不会只是一时冲动,哪怕再短的时间,也足够他做出精确的判断。他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会获得什么,而是可能失去什么,从而判断这样的得失是否值得。她还知道,丈夫一直有一种内疚,是对父母的内疚;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还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内疚。所以,她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同时还全力支持。
顾珊珊看到这场景,就提议到隔壁的会商室,有东西给他们看。
走入会商室,顾珊珊打开投影,汪雨庭惊讶地看到反应池已经是一片淡淡地紫色,仿佛是薰衣草的海洋。
顾珊珊看出了汪雨庭的惊诧,介绍了这几天的情况。当天,她发现了E2CC模块的异常后,让实验员暂停拆除和清洗反应模块。而后,继续观察,发现整个反应池都像E2CC模块一样了。提取部分实验区块的样本检测之后,发现了大量3链DNA,而且部分DNA链已经开始收缩成球状。虽然没有欧洲宇航局的数据对比,但是凭借自己的回忆,她确认这些3链DNA和欧洲宇航局提供的样本基本一致。此后,他们维持实验环境,并且重启量子计算机,发现这些模块已经绕过编译器和量子计算机直接建立了数据联系。从数据分析来看,这些3链DNA已经开始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无法明确追踪。
顾珊珊说,从目前主流的DNA生物型计算机设置来看,绝大多数使用的36.5℃~37.5℃的反应温度,只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地震波监测分析计算机使用了33℃的低温配置,他们使用了特殊的SLTV反应液,使得半衰期延长一倍。
顾珊珊说,她刚到德国的时候,她的导师多特教授曾经对她说过: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一片羽毛是多余的。她一开始不理解这句话,后来多特教授解释——人类的基因组序列虽然早就被测序定位,但是只有不到20%的基因序列有实际表达,更多的基因只是一大段的碱基,人们并不清楚实际的意义。于是,这些基因被称为结构基因、沉默基因,甚至是垃圾基因。但是,多特教授坚持认为,这些被时间筛选留下的基因,都应该有其特殊的意义。
目前,在任何一个基因实验室,人们可以熟练地复制不同生物的基因,可以观察这些基因的表达,但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垃圾基因,大家都没有明确其具体表达的方法。通过现有的编译手段,也没有成功的翻译出对应的RNA或多肽。前几天的意外,完全颠覆了对双链DNA的认识。通过提取不同阶段的样本分析,传统双链DNA在解构和重构过程中,有一组HT蛋白参与,只是HT蛋白的半衰期很短,随着双链DNA重新构建,蛋白浓度会迅速降低。这次意外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和HT蛋白同家族的一种新的蛋白参与到了重构;并且在浓度和温度适当的时候,双链DNA开始反向聚合,同时加入了一条新的单链DNA,最终形成了反向螺旋的3链DNA。这一新的HT家族蛋白,通过酶标染色和波谱分析,最终确认来自垃圾基因的表达。
3链DNA聚合完成后,可以聚缩成球体,在43℃的环境下,能够自我复制。而复制中参与的HT家族蛋白,都是由新的3链DNA翻译表达。也就是说,在新的环境下,一种全新的生物学形态初步建立了。
汪雨庭听了之后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人体自身带有的残缺DNA既有病理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条件不充分,导致一些3链DNA无法正常聚合呢
顾珊珊说他们初步测定了3链DNA的分子间力,大约是双链的4倍,所以需要很高的能量状态才可以完成这样的聚合。
这会不会就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原因呢,那时候的地球温度应该比现在高吧汪雨庭自言自语道。
我看不像,按照温度推算,或许是太古代的中晚期更符合这样的条件。那个时候地球的转速开始降低,而且不断有彗星越过太阳系,导致地球温度进一步降低,为生命诞生创造了比较理想的外部条件。
汪雨庭和顾珊珊一齐注视着罗蕙媛,不过他们很快反应过来,罗蕙媛的本科是学地质的。
媛媛姐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我一直以为欧洲宇航局给我们德国公司的样本是来自‘回旋镖计划’,但是他们近年来在格陵兰岛和南极板块钻探出不少远古时代的冰芯,据说有的就含有陨冰。那么当年给我们的样本说不定就来源于陨冰。顾珊珊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
那么,人类究竟是地球之子,是生物进化的顶尖之作,还是外星生物遗留在地球的印记3链DNA需要在高能状态下聚合,那么双链DNA是不是外星生物体退化的结果既然已经有完整的3链DNA生成,它们究竟可以表达出什么样的蛋白,进一步演化出新的物种3链DNA会不会是打开狭义生物波秘密的一把关键钥匙
面对这些问题,汪雨庭逐渐陷入了沉思。
转眼就是中秋节了,北京的天气开始转凉。毕竟寒露节气就在眼前,虽然每天午后艳阳高照之下还能感受几分热度,早晚则颇有些凉意。这次的中秋节正合国庆长假,汪雨庭决定在家好好陪陪老婆。
中秋节的一早,他下了订单,让厨房去准备新鲜瓜果和菜肴,又让保洁把家里好好打扫一番,过季的衣服送去洗烫收纳,中午就出发到机场,等候罗惠媛从新加坡回来的航班。
由于天气晴好,航班很准时,两人回到家里,罗惠媛看到客厅作了一番布置:餐桌上摆放了西瓜、桃子,还有她喜欢吃的无花果和黑加仑葡萄;两个碟子里分别是稻香村的点心和上海杏花楼的月饼,一只符离集烧鸡和一屉扬州包子还冒着热气;桌上两瓶酒,一瓶是30年陈的牛栏山二锅头,一瓶是20年陈的绍兴女儿红。稻香村的点心和二锅头是汪老当年的最爱,而杏花楼月饼和绍兴女儿红则是蒋琬如最心仪的搭配。汪雨庭独爱符离集烧鸡,罗惠媛却对扬州的灌汤包情有独钟。
餐桌上满满当当摆放了这么多东西,既是中秋节的晚餐,又是对辞世二老的深切怀念。罗惠媛说要洗漱一下,换身衣服,就让汪雨庭先吃,汪雨庭执意要等她一起用餐。半个小时不到,罗惠媛换了一身卫衣出来。汪雨庭早就忍不住撕开烧鸡,先吃了起来。
汪雨庭看到老婆来了,赶紧吮吸一下手指,擦干净后为罗惠媛扶了一把椅子;他一边扶椅子,一边还很绅士地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罗惠媛刚坐下,抬头看到墙上新挂了一幅画,是一幅四尺四开的国画小品,画面里一个小孩依着大树正在剥石榴,边上还有一只瓶子。画作题的是无邪小娃吃石榴,落款是歳在壬辰仲秋
草草于神仙阁
文栋君笑涵
琬如書,边上还有一枚异形章——苦乐平生。汪雨庭说,这幅画确实是母亲当年画的,彼时父亲刚做了手术,正在接受靶向治疗,母亲用石榴代肿瘤,用小孩剥石榴寓意切除肿瘤,树下有瓶希望父亲能平安健康。父亲很喜欢母亲的画,总夸她有白石之雅韵,大千之遗风,这枚印章还是父亲亲手制作。这幅画一直收纳在学院宿舍的地下室,最近回学院腾空整理的时候才发现,汪雨庭拿回来,请人装裱了一番,挂在客厅,与其他现代派的油画作品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别具一格,相得益彰。
两人在餐桌边坐下,这时厨房又送来一屉新鲜的扬州灌汤包,罗惠媛拿起吸管,挑破菲薄的包子皮,慢慢吸吮里面的汤汁,顿时感到一身的疲惫都被冲散了。汪雨庭也不客气,兀自撕扯烧鸡吃起来,倒是不忘把一只鸡腿放在妻子面前的餐盘里。
吃了两口,汪雨庭想起来有酒,拿了一只捷克产的玻璃烈酒杯,给自己倒上一杯二锅头;罗惠媛面前是一只仿宋黄釉龙泉青瓷酒盏,当年父亲去浙江开会带回来的一套有6个,这次整理物品全拿回来了,他拿起女儿红给妻子斟了小半盏,这酒色如琥珀,气似芳兰,与二锅头全然不同。
一个举杯,一个端盏,轻轻一碰,汪雨庭一口干了,罗惠媛则稍许呡了一口。汪雨庭一口肉,一口酒,觉得快意人生,罗惠媛怕喝酒太快,遮盖了灌汤包的鲜美。
不一会儿,汪雨庭吃掉了大半只烧鸡,而罗惠媛将将吃完一个灌汤包。这时,汪雨庭又给自己满上,然后举杯碰了一下罗惠媛面前的酒盏,一饮而尽。
这次真的要感谢你。
你谢我什么啊
我一时冲动,答应参与这个项目,没想到连累你开董事局会议,跟各位董事协商妥当,才让我不至于进退两难。
其实,这东西本来就是你的,我不过是替你保管罢了。再说,你的决定从来不是冲动的,这么多年都是。罗惠媛是个聪明的人,丈夫的心思早就看透了;她知道汪雨庭但凡开口说的事,必定是酝酿已久。
罗惠媛说完,端起酒盏,也是一口喝干,又吃了几颗黑加仑葡萄,顿时觉得口中甘冽清爽。
汪雨庭听了妻子的话,一个劲的作揖表示感谢,然后提议一起赏月。罗惠媛看了一眼桌上的西瓜桃子,说不如去平谷县看吧。汪雨庭立即查了一下坐标参数,启动整个客厅的虚拟场景。
灯光全暗了,整个客厅演变成了一个农家小院,院门关着,一轮明月悬挂当空,越过院墙,月光洒下来,照射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树影婆娑,阵阵微风吹来,还有丝丝甜甜的桂花香气,墙根处趴着一条大黄狗,身子微微起伏,似乎半酣,远远传来秋虫的鸣叫,此起彼伏,平添几分恬淡悠然……
国庆节之后,按照之前的计划,汪雨庭要跟顾珊珊一起去趟海南,他提前安排好了公司的事务,这天一早赶到机场,顾珊珊已经在航站楼等候了。几个小时后,飞机抵达三亚凤凰机场,有人在出口接机。一辆商务车已经在门口等候,他们上车之后,接待人员给他们一人一张ID卡,上面已经印制了姓名和照片,等他们拿到手之后,卡片自动验证了指纹信息,显示已经激活,并开始24小时失效倒计时。
车辆离开机场,并没有进入市区,而是在一条偏僻的路上渐行渐远。接机的人一路无话,汪雨庭心存疑惑,看看顾珊珊,她双手一摊,似乎对这安排也是一无所知。在一个山坳处,车辆拐进一条小路,一段盘山小路之后,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部队的营区。商务车在营区门口的路障前停下,两人带着随身行李下车,在此等候的一位军官上前查看了两人的身份证件和ID卡,就带他们进了营区,这时那台商务车已经一溜烟没影了。
军官带他们到了一栋小楼,样子像是内部的招待所,收掉了之前的ID卡,换发了一张新的卡片,然后带他们去房间休息,告诉他们不要离开这个楼,随时等候通知。
两人的房间紧挨着,汪雨庭进屋之后洗了把脸,靠在沙发上吃着茶几上的水果。这时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顾珊珊,便让进屋来。自从父亲的骨灰下葬之后,两人各自忙于事务,汪雨庭有些日子没去珊珊的公司了,对项目新的进展也不甚明了,顾珊珊利用这个机会给他介绍一下。
罗惠媛无意中提到的太古代痕迹也许是一个正确的思路,来自格陵兰岛和北极圈内的深层冰芯,大概包裹了远古时期的彗星尘埃,由于深埋在永冻层,所以3链DNA能够长久完整保留。这些DNA保留了其原始特性,在低温下固缩,在高温时又能开始复制和表达。所有关于地球生物起源的设想都是假说,假如不是外星生物直接降临地球,地球生物就是从甲烷这类简单有机物开始发生发展,那么这些外来的遗传物质也许已经融入到了现有的地球生物的DNA链中。
顾珊珊的团队通过定量定性等分析,发现了3链DNA能够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方式表达遗传信息,通过各种分析手段,许多新的多肽和蛋白也被陆续发现了,其中不少蛋白是以家族化的形式表现。而且,各种3链DNA中,尤以来自神经元细胞内的重组3链DNA最为活跃,即使是通过体细胞和干细胞分离后定向分化获得的神经细胞内的DNA,也会高度活跃,与本原神经细胞内的DNA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有些似乎与原先供体建立了超链接。这一发现让珊珊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解开生物波谜题的钥匙。另外,根据老师赠予的笔记资料,众多研究认为生物波之所以难以被监测,是因为受到了地球磁场和引力场的干扰,假如在避开地球磁场的外太空,寻找一片低引力场区域,或许可以更好地探寻生物波的轨迹。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生物波受到引力波的干扰不可避免,那么就可以认为生物波可以和引力波一样在平行空间穿越。
尽管开始积累这些数据,但是对3链DNA的认识,也才刚刚起步。
对于这些发现,汪雨庭同样感到异常惊喜,同时他还特别关注了几组数据的响应情况。
两人一边聊天,一边把茶几上的芒果、莲雾、椰肉沙冰都吃完了。这时,桌上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刚才那位军官通知他们下楼,准备登船。
两人收拾物品下楼,一台军用小车在楼前等候了。车辆载着他们穿过一片小椰林,来到了军港码头,一艘万吨级的军舰静静地停泊于此。在军官的带领下,通过两道安检,他们到了上层甲板,另一位军官前来交接,然后带他们去已经安排好的舱室,舱门上显示对应的姓名和代码。
随着汽笛鸣响,舰船起锚离港。
第二天午饭之后,那位军官带领着汪雨庭、顾珊珊以及其他几位身着便装的人员到了飞行甲板,登上一架直升机,从机身涂装来看,并不是一架军用的飞机。直升机内噪音太大,不方便交流,大家只是相互点头示意。
直升机离开甲板,舰船在机身一侧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大洋上。半个多小时之后,飞机前方出现了一个黑点,逐渐变大,原来是一个海上平台。当飞临平台时,汪雨庭才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平台竟然有六、七平方公里大小,直升机起降平台就有十几个,另外,还有上下交叉的两条宽阔的直道,似乎可以供大型飞机起降。
直升机降落停稳,平台上来了三辆特殊的通勤车,在那名军官的指引下,汪雨庭和顾珊珊被安排到一辆车上。车辆是无人驾驶的,宽大的车厢里只有他们两人。三辆车分别开往不同的区域,汪雨庭和这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就这样分开了。
车辆按照程序指引在行进,到了一扇大铁门之前,车辆停下来,语音提示他们要开始身份鉴别;鉴别通过之后,大门打开了,车辆缓慢进入了一个升降梯,然后开始了漫长的下降过程。透过车窗,汪雨庭看到升降梯的数字变化,之前是60,而后逐渐变小,后来就成为了负数。汪雨庭猜想大概是以海平面为基准,数字代表了海拔高度。
到了-225的时候,升降梯缓缓停住,大门打开,车辆缓慢离开升降梯。车辆的门自动解锁开启,两人下车,看到有工作人员等候。再次经过严格的安检和身份确认,两人领取了新的ID卡,被带到了一个休息室;这时,一位身穿职业装的美女来到门口,她微微一笑说到:顾小姐、汪先生,二位一路辛苦了。潘总正在开会,等会儿就过来,请二位在这里稍作休息。
汪雨庭看到那位美女衣服胸口印的正是潘氏集团的标志,心想这里果然是潘氏集团的海上巨型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