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18章  小鼻涕

小鼻涕领旨,不一会儿便有人将三张小桌与凳子搬了进来。
这举动令三杨颇为困惑。
杨士奇作为三人中资历最深者,开口问道:“不知太孙召我们前来所为何事?”
“莫急,天寒地冻,三位大人先坐下,我去让人给三位奉上热茶暖暖身子。”
朱瞻基拦住了还想说话的杨士奇,待小鼻涕端茶上来后,才笑着说道:“三位大人的威名,我早有耳闻,常听家父称赞诸位皆有宰辅之才。
今日召各位前来,确是有政务上的问题,想向三位请教。”
朱瞻基边说话边转身,从御案上抓起一堆兵部的奏折,彬彬有礼地放到杨士奇的桌上。
来回几趟,等御案上的奏折全被搬到了他们各自的桌前之后,
朱瞻基才长舒一口气,坐回小凳子上,挥挥手示意人送上笔墨纸砚,笑着说道:
“几位大人,请吧。”
“这……”
三杨互相对视,看到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虽说是内阁大学士,平时皇帝有事也会找他们商议,
但这样直接把所有奏折摊给他们,他们还是头一回遇到。
一时间都有点傻眼了。
“殿下,这个……好像不太妥当吧?”
杨士奇皱眉看着杨荣和杨溥,他们都望着他,等着他的意见。
无奈之下,只能期待地看着朱瞻基开口。
“什么不妥?”
朱瞻基装作不解,看向三人问道:
“三位大人都是大学士,有事找你们商量,难道还有错不成?”
“这……”
杨士奇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话虽如此,但皇帝找他们,也总得有点具体的问题吧?
可这位太孙呢,直接把所有事情一股脑丢给他们了。
看着朱瞻基悠哉地端起茶杯,慵懒地靠在椅背上,
三人心中明镜似的,这哪是什么找他们商量,分明是太孙想偷懒。
“诸位,动手吧。”
杨士奇摇头叹息,勉强扯出一丝笑容,和其他两人坐下,提起笔开始处理事务。
杨荣和杨溥对视一眼,也无可奈何地点点头。
“这才叫当领导嘛,有事下属办,没事……嗯,没事喝茶!”
朱瞻基惬意地抿了一口茶,瞟了一眼低头忙活的三杨,心里美滋滋的。
有了他们的帮忙,事务处理效率提高了不少。
杨士奇、杨荣、杨溥分别提供建议,朱瞻基负责盖章。
遇到他们各自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就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时候才会由朱瞻基来做最后裁决。
如此一来,既让朱瞻基免受繁琐政务困扰,又能提高办事效率,三杨的经验也远胜于他。
批阅后的奏折,提出的建议皆合情合理,朱瞻基看后也不禁心生钦佩。
------------
“太孙殿下,这是刑部的一份奏折,涉及抄没纪纲府邸后女眷的处置办法!”
杨士奇手持一份奏折走到朱瞻基面前,双手呈上。
朱瞻基瞥了一眼杨士奇递来的奏折,想起那些被纪纲夺走的秀女,以及多年来以各种手段纳入府中的女子,眉头微蹙。
杨士奇说道:“经刑部核查,纪纲府中的女子多为无辜之人,包括那些年幼的孩子,其中年轻女子共有一千三百二十四名,孩童四百二十一人。”
稍作停顿,他又说道:“这些孩童尚好处理,宫内每年需补充太监,若这些孩童出身清白,也可送入宫中替代。
但这些女子……”
杨士奇说着叹了口气,显得颇为无奈。
朱瞻基并未急于定夺,反问:“过去这类事是如何解决的?”
杨士奇答道:“以往若是家眷便发配,无辜者则放归。”
朱瞻基点头询问:“你们有何意见?”
“若依往例,自然放归即可,只是………”
杨士奇迟疑不定地说:“此次人数众多,而这些女子一旦放归,结局多半不佳,很多人甚至会在路上选择自尽。”
“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能否与户部商议,从抄没纪纲家产的资金中拨出一部分,建座寺庙,把她们安置在寺内。”
朱瞻基听后看向杨士奇,放下奏折问道:“这都是我父亲的意思吧?”
杨士奇闻言苦笑着点头:“太孙明察。”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坦承此事,有些无语,自己这父亲真是仁善至极,连纪纲府中的女眷都顾及到了。
要是换了别人,或许早被质疑居心叵测了。
毕竟纪纲府中的女眷,大多是从皇帝选秀时被他截留的,容貌气质无一不是顶尖之选。
当然可以。
这里有一个重新表述的版本:
---
朱瞻基略微思索后,并未直接应允,而是转向杨士奇问道:“北伐军中的医者人数究竟几何?”
杨士奇稍作思考,回答说:“共计一百四十人,其中包括三位太医院随行御医,其余是一百三十七名普通医官。”
“如此之少?”
朱瞻基听后眉头微蹙。
这支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尽管实际人数定然不及此数,但十多万总该有吧。
十多万兵力,一旦两军交锋,即便只是小范围冲突,每日伤员恐怕也不会低于数千。
这百余名医者投入其中,实在是杯水车薪。
沉吟片刻,朱瞻基试探性地问:“诸位觉得,若对这些女子略加培训,教她们处理简单的外伤,并让她们跟随北伐大军之后,如何?”
“这……”
杨士奇、杨荣与杨溥三人对视一眼,对于眼前太孙提出的异想天开的想法,不禁哑然失笑。
“太孙,此举恐不妥当。”
杨士奇直言反驳:“军营一向由男子组成,若突然加入一群女子,必定影响军心。
更何况,一旦遭遇紧急情况,这些女子能否跟上行军步伐都成问题,若被遗弃,后果不堪设想!”
朱瞻基:“……”
他早料到这个来自后世的办法在此时的社会背景下未必适用,果真提议便遭反对。
若仅是毫无根据的反对,他或许还会坚持己见。
可偏偏杨士奇的理由还颇有道理。
古时行军本就忌讳携眷同行,如今还要光明正大地带入一群女子,还能指望这些男子专心作战,那才怪呢。
这一时期的军纪可知一斑,尤其是永乐皇帝麾下的部队,多为靖难时期的旧将。
这些将士中,有些人仗着靖难功绩,早已无视军规。
如此大批量引入女子,简直是在助长这些人的不良行为。
朱瞻基只是随口一提,经杨士奇提醒后,他也意识到其中诸多隐患。
沉思片刻后说道:“送往寺庙固然不错,但依旧免不了招来闲言碎语。”
“不如这样,户部近日将筹建一座纺织厂,负责从草原购入羊毛,织成衣物及毯子。
而这些女子大多擅长针线活,若有意愿,就全部安排到纺织厂工作吧!”
皇帝朱瞻基定了基调,杨士奇等人虽不明户部为何要建这座纺织厂并买草原上的羊毛,但这个决定显然比先前提出的将那些女子送去军队做随军医生的提议更可行。
他们自然没有异议,毕竟让女子入寺确实容易招致闲言碎语。
这一份奏章刚处理完,朱瞻基就见一个小太监不知何时来到小鼻涕身旁低声汇报。
小鼻涕听完后脸色凝重,赶忙跑到朱瞻基身边轻声报告:
“殿下,兵部尚书金忠大人刚才在兵部晕倒了!”
“什么?”
小鼻涕说完,朱瞻基顿时一愣,难以置信地说道:“早上还好好的啊?”
说完,看着一脸茫然的小鼻涕,他知道再问也问不出所以然。
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朱瞻基站起身对杨士奇说:
“杨士奇,兵部尚书金忠刚才晕倒了,但北伐在即,兵部事务不能耽误,你现在暂时代理兵部尚书之职,能行吗?”
杨士奇听后也是一惊,领命道:“臣遵旨!”
朱瞻基点头,又转向杨荣和杨溥说:“乾清宫的政务就拜托两位大人了,若有难决之事,等我回来再汇报。”
杨荣和杨溥知道此事重大,立刻应允:“臣等遵旨!”
安排妥当后,朱瞻基一边往外走一边问小鼻涕:“太医院的御医请了吗?”
小鼻涕递上一件棉袍,点头答道:“已经请了,金大人也被送回家休养,现在御医应该正在给金大人诊脉。”
---
朱瞻基点头。
作为靖难时跟随朱棣的老臣,金忠的府邸距离皇宫不远。
登基后的朱棣对这些打江山的老战友非常慷慨,虽然金忠的府邸不如纪纲的气派,但身为当朝二品官员,排场自然不小,占地也相当可观。
朱瞻基离开皇宫后,不过十几分钟便抵达了金府。
即便人未至,消息已然先行通报,甫一到金忠府邸,便见有人在门前等候迎接。
“金尚书近况如何?”
朱瞻基行礼完毕,未作寒暄,直奔主题询问。
领头的一位约莫二十多岁的青年答道:“多谢殿下关心,御医正在为父亲诊脉,想来不久就有结果。”
众人进入院中,朱瞻基行至金忠所居屋舍外,止步不入,以免干扰御医诊治。
片刻之后,一位身着绿袍、绣有黄鹂的御医自屋内走出,见到朱瞻基时略有惊诧,随即上前行礼:“臣太医院崔格拜见皇太孙殿下!”
朱瞻基抬手示意免礼,急切发问:“情形如何?”
御医瞥向朱瞻基身旁之人,低声回道:“殿下,金大人年迈体弱,加之近日操劳过度,昨晚又受了风寒,能否熬过此冬尚难定论。”
“可有别的救治之法?”
朱瞻基听罢心下沉重,此言几乎等同于对金忠下达了病危通知。
金忠乃靖难功臣中的佼佼者,若他一旦有所闪失,靖难诸将心中定会生出诸多波澜。
朱瞻基虽知自身地位稳固,但仍担忧此事会对未来大局造成不利影响,毕竟爷爷那一招“努力奋斗”
留下的隐患不可小觑。
再者,金忠于朱瞻基亦恩重如山。
当初要除纪纲,金忠二话不说便下令关闭城门,亲自调遣御林军包围纪纲府邸。
此事背后的危险远超表面所见,若非纪纲旧案被揭露,朱瞻基或许不会有今日安稳局面。
而金忠当时却成了背锅之人。
崔御医略作思索后说道:“殿下,若金尚书愿安心休养,短期内不出差池,臣有三成把握。”
三成把握已是难得的好消息,有希望总比绝望强。
朱瞻基闻言稍感宽慰,点头应允:“很好,那这段时间你便留在金府,悉心照料金尚书,所需之事尽可直言。”
崔御医微微一怔,随后躬身领命:“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