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宴”起源于唐朝,是专属于科举及第者的饭局。
每逢进士榜单发布以后,朝廷都会为这些新科进士举办一场盛大的饭局以示庆贺,因此才称为“闻喜”。
孟知祥上位后,大大放宽了科举资格,以往传统的贡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是世家子弟,否则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而后蜀则允许平民百姓参加考试,这使得更多的人才有机会被选拔上来。
孟玄则此时正端坐在孟昶下方神游天外,他已越来越会用一个上位者的思维开始思考很多问题。
譬如天下可以靠武人们在马上取,但却不能在马背上治天下,要治理好天下,还得需要这些文人们。
科举选拔制度可能在后世看来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只是最初皇帝为了打压世家,将选官权牢牢抓在自已手里的一种措施。
比如,考试内容自然是读书人的指挥棒,因此天下读书人皓首穷经,一心只知专研儒家经典,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科学却束之高阁。
于是导致整个华夏社会的科技水平长期裹足不前。
但对传统的统治者来说,社会进不进步倒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乡野中少一个“黄巢”,有利于一个王朝的稳定,科举制度就是救命良药。
科举制度再不好,但至少比察举制好吧!
整场宴会宰牛杀羊,美酒佳肴、管弦丝竹自是一应俱全,富丽堂皇的大殿内记记当当坐了百把号人,伶人舞姬表演过节目后,依照规矩自是由皇帝但对于新科考生们的物质赏赐。以示恩宠。
这些赏赐主要有、“书”、“袍”、“靴”、“笏”、“诗”等几类。
“书”、“袍”、“靴”、“笏”、这些物品已经象征性的赐给了各位新进举子。
后蜀两任帝王都大力推崇开科取士、刊刻石经和肇兴文教等事业,振起了蜀中一代士风和文风。
所有人都翘首以待今晚的重中之重“诗”,一般由皇帝亲自所作,赠与各位新进举子。
孟昶不仅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政治上的强者,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中国人过年帖的春联就是他创造的,其文学造诣深厚,擅诗词歌赋。
却见孟昶微笑着站起身举着酒杯,缓缓开口:“众位爱卿,诸位大材,且听朕言。”
“幸乃苍天庇佑,我蜀中自先帝开国以来,年年风调雨顺,朝堂上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这些都离不开诸位的辛劳,来,诸位记饮此杯。”
在丞相母昭裔的带来下,一众大臣和新科举子齐声道:“托圣上洪福,我朝日欣荣。”
孟昶摆摆手,接着道:“今年朝廷又新得大材百余位,朕心甚慰,观诸位皆是朝气蓬勃,望诸君日后谨记勤勉政务,忠心报国。”
诸位举子附身道:“谢陛下,谨遵教诲。”
孟昶看了看端坐在他下首的孟玄喆,笑道:“诸卿,今天的闻喜宴朕就作主,有意请秦王代为赠诗,要是作得不好,朕在另为作诗如何?”
母昭裔等一众老臣面上不由得露出一丝担忧,这秦王尚未成年,册封前一直养在深宫,未曾示人,上次册封之宴却多有放浪之举,此时陛下在这么正式的场合让秦王作诗,恐怕这是要出洋相了。
孟昶将一众老臣的细微表情看在眼里,他知道母昭裔他们担心什么?微微一笑,给母昭裔递了一个眼神。
他就是要看看自已这儿子到底有几分水平?能不能出众?坦白的说,他不是在要地要钱要人吗?何不趁此时,看看给多少资源给他练手合适。
孟昶与母昭裔君臣二人搭档多年,只是默契无比,交换过眼神,母昭裔带头附和:“请秦王殿下赠诗。”
孟玄喆前世可有三十几年的人生经验,自小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华夏最高军校,毕业后在军中一路干到副团级转业,又安置在地方任过多个部门的负责人,这些人的面部表情他尽收眼底。
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弯弯绕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中国数千年来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现在这副身躯尽管身份贵重,但尚未成年,要给这些新科进士赠诗,压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要是自已拿不出他们心悦诚服的东西,不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哪怕表面不说什么,恐在心里也会腹诽自已这个秦王是个草包。
尽管自已在前世是理科出身,但父母皆是县城中学教师,所以家中藏书颇多,没事就看书就养成了习惯,很快理顺了思路,打好了腹稿。
缓缓站起身对着孟昶和诸位老臣行了一礼,称过谢后,缓步走下台阶,来到一众新科进士面前。
孟玄喆清了清嗓子,不急不慢道:“说到闻喜宴赠诗,昔年唐太宗作《赐萧瑀》最为被后世乐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是太宗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和肯定,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孤对此作是万分佩服。”
孟昶对孟玄喆的表现还算记意,不怯场,又懂的如何开场,与母昭裔和韩保贞二人互相传递了眼神,皆还算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