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占长安的第三日,李渊在大兴宫召集了李世民李建成和一干文臣武将。等众人到齐,李渊沉了沉道:“如今我们攻占了长安这是一大胜,但前路仍荆棘密布。我意即刻立代王杨侑为帝,尊隋帝杨广为太上皇,诸位以为如何?”
底下众人闻言,纷纷交头接耳起来。李建成率先出列,拱手道:“父亲,此举可彰显我军匡扶社稷之名,收拢人心,儿臣以为可行。”
李世民却微微皱眉,上前一步道:“父亲,如今局势虽有转机,但天下诸侯各怀心思。立杨侑为帝,虽能一时安定人心,可终究是受制于这虚名。依儿臣之见,不如趁此良机,直取天下,何必再扶那傀儡皇帝。”
此言一出,朝堂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在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来回游移。李渊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看着李世民,缓缓说道:“世民,你的雄心壮志我知晓,但如今根基未稳,不可操之过急。此事就依我所言,即刻准备登基之事。”李世民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领命退下。
”
在经过半个月的建设后,长安城外筑起了一座高台。第二日卯时三刻,李渊带着代王杨侑和一干文臣武将,来到了高台下,只见那高台之上,旌旗猎猎作响。李渊率先拾级而上,神情庄重肃穆。代王杨侑在众人簇拥下,也缓缓登上高台。台下,文臣武将们分列两旁,神色各异。
当杨侑站定,李渊朗声道:“今立代王为帝,是为顺应天命,匡扶我大隋社稷。”言罢,便示意杨侑举行登基仪式。就在此时,天际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台下众人皆面露惊色,窃窃私语。
李世民心中一动,暗道莫非这是上天示警?而李建成则眉头紧锁,担忧地看向李渊。就在仪式进行到一半时,一道惊雷炸响,竟将高台上的一根立柱劈断。杨侑吓得脸色惨白,差点摔倒。
李渊心中也不禁一凛,但很快镇定下来,继续主持仪式。待仪式结束,李渊对众人道:“此乃天灾,与人事无关。我等当齐心协力,共保大隋江山。”众人虽心有疑虑,但也只能纷纷应和。随后,众人便随着李渊和新帝杨侑返回了大兴宫。
大兴宫殿上,杨侑坐在龙椅之上,身旁的太监拿起圣旨开始进行封赏“封李渊为唐王,总领朝政;封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封李世民为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台下众人跪地谢恩。李世民虽受封秦国公,可心中对李渊立杨侑为帝之事仍有不记。此时,一名密探匆匆入殿,在李渊耳边低语几句。李渊脸色一变,起身道:“陛下,如今有消息传来,陇西薛举趁我等立帝之时,蠢蠢欲动,欲联合关中逆贼攻打长安。”
杨侑一听,吓得不知所措,忙道:“唐王,此事就全仰仗你了。”
李渊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散朝后,李渊将李世民和李建成召至书房。“如今局势危急,我欲派你二人领兵出征,击退薛举。”
李建成领命道:“父亲放心,儿臣定不辱使命。”
李世民却道:“父亲,此次薛举来犯。意图夺取整个关中,他联合关中逆贼,势力不容小觑。儿臣以为,不可贸然出击,需先摸清他们的部署和动向,再从长计议。”李建成眉头一皱,说道:“世民,如今军情紧急,哪有时间慢慢探查。我军士气正盛,应速战速决。”李渊看着二人,沉思片刻道:“世民所言也有道理,此次薛举联合逆贼,确实不能大意。但也不可拖延太久,以免错失战机。这样,命裴洐率领一支部队先探一探薛举的虚实,你们二人各自准备,待裴洐传回消息,再让定夺。”李世民和李建成领命退下。数日后,裴洐传回消息,薛举大军已至扶风郡,与关中逆贼会合,正厉兵秣马准备进攻长安。李世民分析道:“薛举长途跋涉,军队疲惫,且与逆贼联合,内部未必一心。我们可趁其立足未稳,先派小股部队骚扰,再寻机破敌。”李建成却道:“此时不全力出击,更待何时?若等他们整顿好,更难对付。”李渊权衡一番,最终决定听从李建成的建议,全力出击。两军将在浅水原决一生死。
李世民见李渊采纳了李建成的建议,不好在反对。于是他对李渊说道:“父王,如今陇西方向决策已定,儿臣举荐王叔李孝恭安抚巴蜀,使其归顺于我,令我方不受两面之敌,亦是加强我方实力”李渊思虑片刻后,说道:“好!陇西以战,巴蜀以抚。两面出击扩充我方势力!”李世民和李建成齐声道:“谨遵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