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将王世充的图谋原原本本的向李渊进行了汇报,李渊听到说道:“二郎,你有什么办法吗?”李世民回道:“父亲,可先让杜如晦出使李密,向他诉说王世充的虚实让李密偷袭王世充的后方。儿子亲率八千前军先行,西渡黄河与大哥会合夺取关中!”李渊听后说道:“二郎啊,就照你说的办吧!”“谨遵唐国公将令”李世民回道
李世民回营之后,集结八千前军拨营西去。一路上,李世民治军严谨,军队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当大军来到黄河渡口时,却发现渡船大多被王世充派人焚毁。李世民眉头紧锁,此时后方若有王世充追兵赶来,局面将十分危急。就在众人焦急之时,当地一位老者前来告知,上游不远处有一处浅滩,水不太深,可以徒步过河。李世民大喜,重赏老者后,迅速指挥军队向上游浅滩进发。最终,八千前军顺利渡过黄河,与李建成的军队成功会合,向着关中大地迅速挺进,一场新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李世民对李建成问道:“大哥久据关中,对此地甚为了解,如今长安有何动向否?李建成皱了皱眉头,说道:“据我所知,长安如今由屈突通镇守,他是个难缠的对手,麾下兵马也不少。而且,他听闻我们前来,必定会加强防备。不过,如今长安周边不少郡县已经对隋廷心生不记,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对我们拿下长安大有裨益。”李世民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道:“大哥所言极是。我们可一边派人去周边郡县游说,晓以利害,争取他们倒戈;一边加紧行军,趁屈突通还未完全部署好,打他个措手不及。”李建成赞通道:“好,就这么办。我这便安排人手去周边郡县。”于是,兄弟二人一边安排人去周边郡县游说,一边率领大军加快了向长安的进军速度。而屈突通在得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军队会合后,也在紧急调兵遣将,一场决定关中命运的大战,即将在长安城下爆发。
”
李世民和李建成率军抵达了泾阳,距离长安仅有一水之隔。李世民远远的看了一眼长安城说道:“不愧大隋都城,果然气势非凡。”李建成在一旁道:“只是这屈突通防守严密,我们想要轻易拿下并非易事。”正说着,探马来报,周边部分郡县已被说动,愿意归顺。李世民大喜,道:“如此甚好,这可壮我军威。”
此时,屈突通派了一员猛将前来叫阵。李世民派出麾下勇将与之交锋,双方大战数十回合未分胜负。突然,那猛将瞅准时机,虚晃一枪,转而冲向李建成。李世民眼疾手快,拍马而出,挡住攻击,大喝一声与猛将再次缠斗在一起。李世民越战越勇,最终一剑将其斩落马下。
屈突通见折了一员大将,心生一计,暗中派小股部队绕到唐军后方,企图切断粮草。然而,李世民早有防备,提前在后方设下伏兵,将这股敌军一举歼灭。经此一役,唐军士气大振,李世民和李建成整顿兵马,准备一鼓作气,向长安发起总攻。
”
大胜之后,李世民与李建成率军渡过渭水,开始猛攻长安城,这时李世民的三妹李玄秋也率军前来相助。但长安毕竟是一座坚城,大军一连攻了十五日长安仿佛毫发无伤,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进言:“公子,如今长安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此城必破但为保城中百姓,臣愿去劝降屈突通”李世民知道这只不过是长孙无忌说的场面话罢了,现在的局面是我方打不进去,敌方也逃不出来。就只能试一试劝降了,李世民道:“那就拜托阿兄了长孙无忌领命后,单人匹马来到长安城下,对着城上守军表明来意。屈突通在城楼上冷笑一声,说道:“尔等叛贼,还敢来劝降于我,我屈突通岂会让那叛国投敌之事!”长孙无忌不慌不忙,高声道:“将军,如今大隋气数已尽,天下大乱,唐国公顺应天命,欲救百姓于水火。长安被围多日,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将军何必为那将倾之大厦陪葬?若将军归降,唐国公定会以礼相待,将军仍可保富贵。”屈突通听后,心中有些动摇,但仍嘴硬道:“休要花言巧语,我定与长安共存亡!”就在此时,城墙上一名偏将突然喊道:“将军,如今大势已去,何必再让无谓抵抗,我等愿降!”原来,这偏将早已被李世民暗中收买。屈突通见军心已乱,长叹一声,最终放下武器,开城投降。李世民等人顺利进入长安,一场决定天下走向的大战,就此落下帷幕。
”
进入长安城后,李世民与李建成迅速安抚城中百姓,维持秩序。随后李世民迅速派人向渭南的唐国公李渊报捷,奏请李渊进城!通时让高士廉率领一部兵马前往晋阳城接回自已与大军的家属前往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