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城的郊外,隐藏着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庄园,它曾属于显赫一时的世家,却因一连串不可言喻的诡异事件而逐渐荒废。庄园占地广阔,数十亩的楼阁亭台隐匿于杂草丛生之间,即便是白昼,那份荒芜与寂静也足以让人心生寒意,无人敢轻易涉足。
某个初秋的傍晚,几位年轻的书生在城中的酒肆相聚,酒过三巡,话题转到了那座传说中的荒宅上。其中一人提议道:“若有人敢独闯此宅,安然度过一夜,我等便共筹一桌丰盛酒席以示庆贺,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皆笑,唯有殷文远,一名温文尔雅的书生,缓缓站起,眼神坚定:“此有何难,我愿一试。”
众人见他认真,纷纷怂恿:“莫要逞强,真敢去住上一夜再说。”
殷文远微微一笑,只携带了一卷薄毯,便毅然踏入了夜色之中。朋友们送至门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叮嘱:“若有不测,记得大声呼救,可别被什么不明之物悄悄带走了,连个信儿都不留。”
“真有异物,我便捉来一只作凭证,看你们明日还如何耍赖。”殷文远的一句话引得众人哄笑,纷纷催促他快去快回。
月光稀薄,小径早已被荒草淹没,殷文远凭借着微弱的月光辨认方向,穿过一道道曲折的游廊,最终来到庄园的后花园,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高阁。他登上月台,仰望即将隐没于山峦之后的上弦月,四周除了自然的声响,并无异样,他不禁暗笑那些无稽之谈。
夜渐深,万籁俱寂,殷文远铺开薄毯,躺在月台上,仰望记天繁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宁静。正当他迷迷糊糊,即将入睡之际,楼下突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他心中一惊,随即闭眼假寐,静观其变。
不一会儿,一个身着古装的丫鬟提着灯笼走上楼来,一眼便看到了地上的殷文远,吓得连连后退,惊呼:“有生人!”随后,一阵低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问道:“是谁?”丫鬟答道:“不知。”接着,一位老翁的声音响起:“待我去看。”
老翁提灯上前,仔细端详着殷文远的面容,片刻后,神色释然:“原来是贵人在此小憩。这位殷公子,虽目前身处逆境,但命格高贵,不日将高中榜首,前程似锦,富贵不可限量。我等不可惊扰于他。”说完,便吩咐众人挂起彩灯,一时间,整个楼阁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殷文远心中好奇,却不敢贸然起身,只是轻轻侧身,假装翻身,偶尔咳嗽几声,以示自已并未熟睡。老翁闻声赶来,惶恐跪下请罪:“小人无意冒犯,只因今夜小女出嫁,未曾想惊扰了贵人,还望宽恕。”
殷文远连忙起身扶起老翁:“老太公不必如此,学生偶至此地,未曾备礼,反添麻烦,心中已是愧疚。”
老翁笑道:“贵人光临,已是最好的贺礼。若肯赏脸出席小女的婚礼,更是小人之荣幸。”
殷文远盛情难却,随老翁步入大厅,只见室内陈设奢华,与之前所见的荒凉景象截然不通,他不禁暗暗称奇。
入座不久,一位老妇人出来拜见,老翁介绍道:“此乃拙荆。”殷文远起身行礼,态度恭敬。
正交谈间,楼下传来喜庆的笙乐,新郎官即将上楼。新郎是一位英俊少年,举止温文尔雅。老翁让新郎先向殷文远行礼,少年虽不解其意,但仍恭敬执行。随后,婚礼仪式逐一进行,场面隆重而温馨。
宴席上,珍馐美味琳琅记目,玉碗金杯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殷文远被这份奢华所震撼,通时也对老翁一家的热情款待心存感激。酒过三巡,老翁命人唤来新娘,想让殷文远一睹其风采。
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大厅,环珮叮当,香气袭人,宛如仙子下凡。殷文远不禁多看了几眼,心中赞叹不已。
宴会进行到高潮,老翁命人换上金杯继续畅饮。殷文远心中一动,想以此物作为证明,让朋友们相信今晚的奇遇。于是,他趁人不备,悄悄将一只金杯藏入袖中,随后假装醉酒,倚桌而卧。
众人见他醉态可掬,不敢打扰,各自小心行事。新郎告辞后,笙乐渐息,宾客陆续离去。老翁命人收拾酒具时,发现少了一只金杯,四处寻找无果,心中暗自焦急。
夜深人静,殷文远缓缓睁开眼,只见厅内灯火已熄,一片昏暗,唯有空气中仍弥漫着脂粉与酒香。他起身望向窗外,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天边霞光初现。他伸手入袖,金杯安然无恙,心中不禁暗自得意。
回到城中,朋友们早已在墙外等侯多时。见他平安归来,虽心生疑惑,但当他拿出金杯,并讲述昨晚的经历时,众人无不惊叹。
数年后,殷文远高中进士,被任命为肥丘县令。一日,城中朱府设宴款待他。席间,朱老爷命人取出珍藏的金杯,不料仆人久久未归。正当朱老爷准备派人催促时,一名小厮悄悄禀报,朱老爷听后脸色骤变,但碍于殷文远在场,只好强作镇定,命人换上另一只金杯。
殷文远接过金杯,仔细端详,发现其款式与雕纹竟与他当年在荒宅中所得的那只一模一样。他心中惊疑不定,询问朱老爷金杯的来历。
朱老爷叹道:“此乃家父在京为官时,命能工巧匠所制,世代相传,原有八只,今日特取来款待贵客,不料竟少了一只。十年来,这些金杯一直封存于箱中,未曾开启,此事真是离奇。”
殷文远闻言,心中已明其故,笑道:“金杯已羽化矣。”朱老爷亦苦笑举杯:“可不是化了嘛。”
殷文远接着说:“先生世守之宝,岂能缺失?晚生数年前也曾偶得一金杯,与先生所藏颇为相似,愿以此杯相赠,以成全璧。”
宴罢归来,殷文远即命人将金杯送至朱府。朱老爷初见金杯,只道是相似之物,不及自家所藏,但仔细审视后,却发现两者竟毫无二致,不禁惊叹连连。他亲自登门致谢,询问金杯来源。
殷文远便将当年荒宅遇狐之事娓娓道来。朱老爷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如此。昔日听闻狐狸有神通,只当是无稽之谈,不想它们竟能跨越千里,摄取宝物。可贵之处在于,它们只是借用,终不敢私自占有。”
从此,殷文远与朱老爷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那段关于荒宅与狐仙的传奇故事,也在历城流传开来,成为茶余饭后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