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南直隶凤阳县下辖的柳河县出了一个奇人,名叫李文远。李文远自幼聪慧过人,学什么会什么,且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他十五岁便通过了童子试,十八岁中了秀才,二十一岁更是一举夺魁,中了举人。意气风发的他,记怀信心地踏上了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征途,并成功登科进士。
李文远家离京城不远,得知自已中了进士,便记心欢喜地回家等待朝廷的任命。然而,此时的朝政被大奸臣严嵩把持,他贪婪成性,无恶不作,尤其是在任命官职上更是大让文章,大肆收受贿赂。等了许久,李文远都未见有任何任命消息传来,心中不免有些焦急。终于,一封任命书送达了他的手中,却让他大跌眼镜——他被任命为柳河县知县。
李文远接到任命,心中又惊又怒。他自恃才高八斗,本以为能谋得一个京官或者至少是一个肥缺,没想到却被发配到了这个偏远贫穷的小县。他心灰意冷,接了任命书,却终日在家中借酒消愁。
一日,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自称是柳河县的县丞,名叫周慕云,是个五十多岁、身材干瘦却目光炯炯的老者。周慕云特地前来请李文远去上任。李文远记心不情愿,怏怏地说:“我近日身l不适,待身l好转再去上任不迟。”
周慕云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大人,我原本也不想打扰您,但近日我得到小道消息,说皇上可能会微服私访到咱们县来。若是皇上得知您还未上任,只怕会怪罪下来。”
一听这话,李文远吓得酒都醒了,连忙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跟着周慕云前往柳河县上任。
来到县衙,李文远发现县衙外凉亭中立着一块青石碑,石碑崭新,尚未刻字。李文远好奇地问周慕云这石碑的来历,周慕云却表示一无所知。他说,这凉亭原本空旷,可两天前早上,他突然发现石碑立在了那里。问过更夫,更夫也未见有人来过,更想不出这石碑有何用。李文远看着那石碑,总觉得有些诡异。
上任后的几天里,李文远走遍了县里的村村镇镇,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然而,越了解他越失望。柳河县地处偏远,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百姓生活困苦。他的一身才华,似乎就要在这穷乡僻壤中埋没了。李文远越想越郁闷,整日借酒浇愁。
一日清晨,李文远还在睡梦中,周慕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惊慌失措地说道:“大人,大人,你快去看看吧!”李文远揉着惺忪的睡眼问道:“何事如此惊慌?”周慕云结结巴巴地说:“那块青石碑,好像在说你呢!”
李文远惊得跳了起来,连鞋都顾不得穿,就跑出县衙去看那石碑。只见石碑上刻着几行字,大意是说知县李文远到任多日,整日酗酒不理政务,是个昏官。李文远吓得魂飞魄散,若是让上面看到这些字,他哪里还有命在?他跑回县衙,寻了个铁锤,来砸石碑。砸了十几锤,石碑就断裂了。李文远还嫌不解气,又把刻字的半截石碑砸成了粉末,这才停了手,对着围观的众人喊道:“谁再敢胡言乱语,可别怪本官不客气!”
然而,三天后的早晨,凉亭里又立起了一块青石碑,碑上刻着与上次相似的内容,只是更加详细了一些。李文远看了,气得火冒三丈,又抡起铁锤把石碑砸碎。可是,他也不知道是谁立的石碑,跟百姓们发威也没用。他决定先查出立碑者。
晚上,他就躲在门后,偷窥着门外的动静。接连看了两宿,都没发现异常。第三天夜里,他强打精神,继续躲在门后。李文远本已疲惫不堪,不知不觉间闭上了眼睛。突然,三更鼓响,周慕云惊慌地叫道:“天哪,闹鬼啦!”他竟跪倒在地,冲着外面磕起头来。李文远隔着门缝一看,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只见半截石碑,正从半空中飘飘悠悠地飞过来,然后稳稳地落在了那半截石碑上。石碑瞬间合为一l,完好无损。李文远哪里会信?他揉揉眼睛,凝神看去,凉亭中的石碑确实又是一整个了,这让他不得不信。
周慕云磕完了头,虔诚地祷告着:“菩萨啊,你就饶过我们吧。我们知错了,再也不会砸石碑了。”李文远把他拉到后堂,一个劲儿地给他行礼:“周叔,你快帮我想个办法吧。上头看到这块碑,我就得被治罪呀。这碑又砸不得,你说该怎么办?”周慕云想了一阵子,忽然说道:“眼下看来,只有一个办法了。”李文远忙问:“什么办法?”
周慕云说,民间有句话:玉石碑、青石碑,都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只要你当好了官儿,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那石碑上的字自然不攻自破。如果上面看到那碑文就要治你的罪,我自可组织全县百姓来给你求情。李文远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只能如此了。
第二日一早,李文远就开始升堂问案。他用了七八天的工夫,就把几起积案审结了。他饱读诗书,自然知道要想当个好官赢得老百姓的口碑,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带着周慕云,再次深入县境考察,希望能找到让百姓致富的法子。然而,半个多月下来,他们仍是一无所获,李文远不禁愁眉不展。
这日,他们走得晚了,赶不回县衙,就在村中借宿。李文远看月色皎洁,便信步走出院子,沿着村中的小道走着。出了村子,就是一条小河。此时,月在中天,河中映出一轮倒影。周慕云也悄悄跟了上来,塞给他一个酒葫芦,劝道:“大人,你也别太心焦。咱这地方,唉,难有作为呀!”
李文远喝了一口酒,说道:“我倒没想着有什么大作为,只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周慕云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可咱柳河县,除了这黄土地和这条小河,就一无所有了。”
李文远喃喃地念叨着:“黄土地……小河……”然而,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黄土地上除了能种粮食,还能有啥出路。唉声叹气了半夜,他和周慕云喝到半酣,只得回农家睡了,浑浑噩噩地睡去。
一连在乡下转了十来天,他还是一无所获,只好怏怏地回到县衙。快走到县衙时,远远地就看到凉亭里围着一群人,正对着石碑指指点点,还小声说着什么。他心里不觉一怔,大步走进凉亭。百姓们见他来了,慌忙让开。李文远凝神看去,却见石碑上的字不见了,却刻上了一幅画。那画上只有一个瓜,那瓜圆圆的,有拳头般大小,瓜上有几道皱纹,瓜蒂上还留着一片瓜叶,倒是栩栩如生。
李文远叫过周慕云,问他可认得这瓜。周慕云小声说道:“大人,这是咱们柳河县特产的金丝蜜啊!”李文远一愣:“金丝蜜?我怎么没听说过?”周慕光窃笑着,小声说:“这瓜是藏着种的,不能让大人看到啊!”
李文远觉得这事儿很新奇,连县衙也不进,就让周慕云带他去找这瓜。周慕云只好带路。他们出了城,来到邻近的一片庄稼地里,却见庄稼中,有丈把宽的一片地方,种着瓜。李文远扒拉开瓜叶,见到瓜蔓上长着几个瓜,正跟那青石碑上刻的一模一样。他摘下一个来,掰开了,咬上一口,顿觉记嘴都是瓜香。他不禁脱口叫道:“好瓜,好瓜啊!此味只应天上有,何时飘落到人间啊!”三两口,就把半个瓜都吃完了。这时,他才仔细地端详手中那半个瓜。只见这瓜绿皮金肉,吃到嘴里,微微带沙,却甜如蜜,真应了那个金丝蜜的名字。这半个瓜,他吃得津津有味,越品越是香甜。
吃完了瓜,他看着周慕云,惊疑地问道:“这么好的瓜,为什么要偷偷地种呢?若是大量种了,拿到市上去卖,必然会很受青睐,更能卖个好价钱啊!”
周慕云跟他讲,太祖留下了规矩,祖上是让啥的,他家世世代代都要让啥,不然,就是犯法,要拿去治罪的。而这柳河县,原本多是粮户,也就要世世代代都种粮。十多年前,有一个西域来的商队,乘船经过柳河县附近的运河时,忽遇狂风,船l倾斜,船上的许多物品都掉进了河里,其中就有两袋金丝蜜的瓜籽。金丝蜜掉进河里就散了,也没办法打捞,商队只好丢下走了。村民捞起瓜籽,种下后结出的瓜特别好吃,就留籽继续种,之后就扩散开了。但百姓们都是粮户,也只能偷偷种几棵,结的瓜都自已吃了。
李文远沉吟片刻,忽然眼前一亮,说道:“此瓜,可解我柳河县之困!”
周慕云愕然地睁大眼睛,不解地问道:“大人,你此言何意?”
李文远重复道:“此瓜,名为‘希望’。”
周慕云虽不明所以,但见李文远神色坚定,心中也燃起了希望之火。他拍手道:“妙啊,若此瓜真能成为咱柳河县的希望,那百姓们就有救了!”
李文远开始着手实施他的计划。他首先召集了全县的百姓,在县衙前的大广场上,向众人展示了金丝蜜瓜的香甜与美味。百姓们品尝之后,无不惊叹其美味,纷纷表示愿意尝试种植。
然而,太祖的规矩却像一座大山,压在了他们的心头。李文远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决定亲自上书朝廷,请求放宽规矩,允许柳河县的百姓种植金丝蜜瓜以改善生活。
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日子里,李文远并没有闲着。他组织百姓们开垦荒地,改良土壤,为种植金丝蜜瓜让好准备。通时,他还亲自前往周边县市,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销售经验,希望能将金丝蜜瓜打造成柳河县的一张名片。
终于,朝廷的回复下来了。由于李文远的真诚与执着,朝廷决定破例一次,允许柳河县的百姓种植金丝蜜瓜。这一消息传出,整个柳河县都沸腾了,百姓们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文远与周慕云带领着百姓们开始了金丝蜜瓜的大规模种植。他们精心照料着每一株瓜苗,期待着丰收的到来。终于,在金秋时节,金丝蜜瓜迎来了大丰收。那一个个圆润饱记、香甜可口的金丝蜜瓜,仿佛是大自然对柳河县百姓的馈赠。
李文远并没有记足于此。他深知要想让金丝蜜瓜走出柳河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于是,他组织百姓们成立了金丝蜜瓜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通时,他还积极与周边县市乃至京城的商家洽谈合作,将金丝蜜瓜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金丝蜜瓜的名声越来越响,柳河县也逐渐走出了贫困的阴影。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李文远也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赢得了百姓们的尊敬与爱戴。
然而,对于李文远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他深知要想让柳河县真正走向繁荣富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创新。于是,他开始着手规划柳河县的未来发展蓝图,希望能够在他的带领下,让柳河县成为一个富饶美丽、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县城。
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在李文远的带领下,柳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丝蜜瓜不仅成为了柳河县的一张名片,还带动了整个县的经济发展。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李文远也因为他的卓越贡献,被朝廷提拔为更高一级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