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凛冽的寒风掠过贝加尔湖冰面,这座位于大唐北境的人工湖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李浩然站在湖畔的观景台上,脚下是厚达两米的冰层,远处传来冰面开裂的低鸣,仿佛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
“先祖开凿这座湖时,特意命名为‘贝加尔’。”身旁的老学者指着冰层下隐约可见的古代水利图,“他们希望用故乡的名字,留住那份跨越万里的思念。”全息投影在湖面缓缓展开,重现了百年前数十万工匠在雪原上开凿湖泊的壮观场景——墨家机关术打造的巨型机械轰鸣作响,将坚硬的冻土一点点化为碧波。
此时的贝加尔湖早已不是单纯的人工湖,而是集军事防御、生态调节与文化象征于一l的战略要地。湖底隐藏着量子通讯基站与潜艇基地,冰面之下的智能防御系统能在瞬间锁定任何来犯之敌。李浩然轻点腕表,全息屏幕弹出最新情报:a国的间谍卫星近日频繁掠过湖区上空。
“他们以为这只是个景观湖。”李浩然冷笑一声,转身走向停在岸边的磁悬浮快艇。艇身划破冰层,驶向湖心的秘密基地。基地内部,堂叔正盯着全息沙盘部署防御:“根据情报,a国可能在策划一场针对北境的突袭。他们似乎低估了我们的钢铁舰队。”
说起钢铁舰队,李浩然的思绪不禁回到历史长河中。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大唐海战史》,书页间夹着元朝骑兵的画像——那些曾横扫欧亚大陆的铁骑,却在面对岛国的海战中折戟沉沙。“元朝的失败,在于不擅水战。”他对着随行的军官们说,“而我们的先祖,从踏上新大陆的那一刻起,就将造船与海战视为生存的根本。”
历史档案显示,大唐联邦制初期,先民们便利用墨家的“以术造物”理念,打造出远超通时代的钢铁舰艇。这些舰艇不仅装备着火枪火炮,更融入了机关术的精密设计:可旋转的舰炮能实现360度攻击,隐藏在船舷的机械弩能在瞬间射出成百支利箭。在18世纪的“太平洋保卫战”中,大唐舰队正是凭借这些先进武器,击溃了企图入侵的殖民舰队。
贝加尔湖基地的武器库里,陈列着历代战舰的模型。从木质帆船到核动力航母,每一艘舰艇都铭刻着文明演进的印记。李浩然停在一艘名为“镇海号”的铁甲舰模型前,这是大唐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的战舰,其船l采用的“玄铁合金”,据说灵感来源于墨家古籍中记载的“精金百炼”。
“现代的‘启明星号’,正是‘镇海号’的精神延续。”李浩然抚摸着模型的炮管,对身旁的科研人员说,“但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防御,更是要让文明的火种永远不熄。”此时,通讯器传来消息:东方大国的科研团队已抵达长安,将与大唐联合研发新型水下作战系统。
夜幕降临,贝加尔湖的冰面被探照灯照亮。李浩然登上基地的指挥塔,看着远处正在进行模拟海战的舰队。电磁轨道炮的蓝光划破夜空,导弹拖着尾焰在湖面炸出巨大的水花。这场演习不仅是为了威慑潜在敌人,更是向世界展示:大唐的钢铁舰队,早已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海上力量。
与此通时,在a国五角大楼,国防部长约翰逊盯着卫星拍摄的贝加尔湖照片,眉头紧锁:“他们在这个人工湖上投入如此多资源,肯定隐藏着重大秘密。我们必须尽快摸清虚实。”他不知道的是,大唐的量子隐身技术早已将湖底基地完全隐藏,a国的侦察卫星拍到的,不过是经过处理的虚假画面。
在长安的李氏祖宅,李浩然的爷爷奶奶正在讲述更久远的故事。“元朝的骑兵虽强,但海战需要的是智慧与创新。”爷爷指着墙上的古画,“咱们的先祖正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才在造船技术上不断突破。”奶奶则端来一碗热汤,笑着说:“现在好了,咱们的舰队能守护这片土地,也能守护文明的传承。”
深夜,李浩然再次来到贝加尔湖畔。月光洒在冰面上,泛起粼粼银光。他想起白天在历史书籍中读到的一句话:“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守护文明的根脉。”贝加尔湖,这个承载着乡愁与智慧的人工湖,或许正是大唐文明最好的象征——既有对故土的眷恋,又有开拓未来的勇气。
远处,基地的雷达突然发出警报。李浩然迅速回到指挥室,全息屏幕上显示:三艘不明潜艇正试图靠近湖区。“启动量子护盾。”他冷静地下达命令,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这个科技与文明交织的时代,贝加尔湖的每一次涟漪,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而大唐的钢铁舰队,将永远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水域,正如他们的先祖当年守护着新大陆的开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