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距离春节还有十天,大唐资产阶级联邦制共和国的长安首都已然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氛围中。朱雀大街两侧的仿唐建筑挂记了红灯笼,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糖画儿——”“桂花糕——”的尾音拖得悠长,恍惚间竟让人以为穿越回了千年前的盛唐长安。
长安的钟楼广场上,巨大的全息投影循环播放着大唐先民跨海迁徙的壮阔场景:千年前的楼船舰队扬起绣着“唐”字的赤色风帆,在惊涛骇浪中开辟新航路。而现实中,从东方大国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正仰头望着这一幕,耳畔突然传来熟悉的乡音,恍惚间竟生出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
“这哪里像是在万里之外?”东方大国游客林薇攥着丈夫的手,眼眶微微湿润。他们眼前的“东市”,鳞次栉比的商铺售卖着丝绸、宣纸与青瓷,掌柜的招呼声和讨价还价声,与记忆中家乡的老街如出一辙。更让她惊叹的是,街道指示牌上“洛阳巷”“开封街”“江南渡”的地名,还有建筑飞檐斗拱间镌刻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无一不在诉说着与故土血脉相连的渊源。
李氏家族的祖宅坐落于长安龙脉之地,此刻正张灯结彩筹备家宴。李浩然站在门廊下,看着工匠们将“福”字倒贴在朱漆大门上,忽然想起爷爷讲过的故事:“当年先祖登岸时,随身带着故乡的泥土和家谱,把对故土的思念都融进了地名里。”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尽头是仿照东方大国园林修建的“寄园”,曲水流觞间,太湖石与竹林相映成趣。
夜幕降临,长安的夜空被孔明灯点亮。李舒站在别墅露台上,兴奋地拉着马婉婷的手:“嫂子快看!今年的孔明灯上印着《清明上河图》!”远处的大雁塔广场,一场盛大的唐风歌舞表演正在进行。身着襦裙的舞者手持团扇,在全息投影营造的“霓裳羽衣”光影中翩翩起舞,台下的东方大国游客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茉莉花》,歌声与琵琶声交织,将乡愁化作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此时的“开封夜市”,更是热闹非凡。铁板上的羊肉泡馍滋滋作响,糖人师傅的巧手一转,便拉出晶莹剔透的龙形糖画。东方大国游客王磊咬了一口胡辣汤,辣得直哈气却笑得灿烂:“这味道,和我老家一模一样!原来大唐的先祖们,把家乡的味道也复刻到了这里。”摊位后的老板笑着搭话:“可不是嘛!咱们的祖辈啊,连熬汤的秘方都记在羊皮卷上,一代代传下来的!”
在长安的“江南水巷”,游船缓缓驶过石拱桥,船娘用吴侬软语唱起《采莲曲》。东方大国的游客们撑着油纸伞站在船头,看着两岸白墙黛瓦的建筑,恍惚间以为回到了江南水乡。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这里的民宿主人不仅会用方言拉家常,还能让出地道的东坡肉、龙井虾仁。“这哪里是出国,分明是回了趟老家!”一位老游客感慨道。
春节前夕,长安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寻根文化展”。李氏集团的博物馆里,陈列着先祖从东方大国带来的青铜鼎、唐三彩,还有泛黄的家谱与航海日志。一份写于迁徙途中的家书让无数参观者驻足——“若得一方净土,必以故土之名命之,以慰思乡之苦。”寥寥数语,道尽了先民对故土的眷恋。
除夕之夜,长安全城沸腾。总统府前的广场上,大伯亲自敲响新年的钟声,钟声回荡在城市上空,与东方大国除夕夜的钟声遥相呼应。李氏家族的家宴上,李浩然举起酒杯:“敬先祖,敬故土,敬文明的传承。”餐桌上,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江南蟹粉小笼一应俱全,仿佛把东方大国的年夜饭搬上了餐桌。
而在长安的“唐人街”,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国春晚”正在上演。东方大国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京剧《贵妃醉酒》,大唐的演员则表演了融合现代科技的皮影戏《丝路传奇》。当两国演员共通唱起《难忘今宵》时,台下的观众不分国籍,挥舞着荧光棒齐声合唱,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
春节期间,长安还举办了“文明对话论坛”。东方大国的学者们漫步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看着按照古法复原的造纸坊、活字印刷铺,感慨万千:“在这里,古代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鲜活的生活。”大唐的科研人员则兴奋地展示着《永乐大典》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成果——用墨家机关术原理设计的智能机器人,正灵巧地为游客斟茶。
正月十五元宵夜,长安的护城河上漂浮着万盏莲花灯。李舒和一群东方大国的孩子们蹲在岸边,小心翼翼地将灯放入水中。“听说把愿望写在灯上,就能实现!”一个小女孩仰着红扑扑的脸蛋说。李舒笑着点头,看着河面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忽然觉得,这些承载着思念与希望的灯火,就像文明的火种,从千年前的东方故土,一路漂洋过海,在新大陆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当最后一盏孔明灯消失在夜空中,长安的春节落下帷幕。但那些浸润着故土气息的地名、延续千年的习俗、跨越时空的文明共鸣,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正如李浩然在家族祠堂前所说:“我们的先祖用乡愁建造了这座城,而我们,要用文明的交融让这份乡愁升华为全人类的共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