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黎民报社 > 舆论
    孟允抒俯身低头,搭上秋盈的手,被她扶着下了马车。

    街道上人潮熙攘,卖货郎身上挂满五花八门的小玩意,推着独轮货车走街串巷,辗过满街的吆喝声;磨镜匠正在为镜子研磨抛光,货架上挂着的铜镜映照出往来行人的身影,可见贩夫走卒穿梭其间。

    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让孟允抒十分恍惚,仿佛自己只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出门逛街。

    秋盈在旁边小心搀着她一路向前,不忘叮嘱道:“夫人体弱,别走得太远。

    走一会就该停下来歇歇。

    ”孟允抒口中应着“知道”,视线和心思却全扑在街景上。

    原主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孟允抒没有太多关于市井风貌的记忆。

    既然要办民间小报,那必然要从体察民情做起。

    昨日孟允抒请秋盈得空陪她出门,秋盈一再劝阻却拗不过她,最终只得同意。

    眼前这条街道名为云锦天街,离许府不过两刻钟车程,靠近京城中心,是京中最繁华的街道,这一点在商铺数量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路边摊贩占据了大半街道面积,有的支起凉棚货架,木牌上写着诸如“醒酒姜茶”“木樨香丸”之类的商品名;其后还有不少正店,限高三层,许多店铺就开在坊中,形成前店后宅的格局,如同现代的门面房。

    孟允抒对此种情况很是满意。

    坊市合一有利于商业发展,城市结构也不至于死板封闭。

    回头她若是需要,便可以就近寻个铺面。

    她沿着街道缓步前行,目光掠过一个个店铺匾额,看到“文昌书坊”四字眼前一亮:“秋盈,我们进去看看。

    ”这家书肆铺面较大,生意兴隆,店主忙于应付其他顾客,无暇与孟允抒搭话。

    她翻看柜上的书本,书籍类型多为诗集、经书、话本小说,字迹清晰,纸张质量过关。

    店铺后门敞开着,孟允抒能一眼望见屋后的宅子,两者之间隔着一处小院落,其中放着几张木桌。

    并上后宅中的人,共有十多人正伏案工作,手头所持的工具不一。

    孟允抒走到他们身边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人大致可分为写工、刻工、印工三类,写工负责誊抄,刻工持刀雕刻版样,印工则在印版上刷墨,将纸张按在字模上进行印刷。

    对于那些流通度极高的书籍,如蒙学教材、经典小说,大多采用雕版印刷,其余则使用活字印刷,以便字模的再利用。

    孟允抒暗暗称妙,活字印刷术真是伟大的发明。

    她要是办报,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雕版印刷定然行不通。

    孟允抒问了几人得知,若使用活字印刷,熟练的排版工每人每小时可排一千字左右。

    她见一名印工正将印好的纸张夹起,悬挂在院中的线绳上,孟允抒走近细看上面的内容,发现这正是民间小报。

    她赶忙上前行礼道:“请问这位小兄弟,这样的一份小报,通常有多少字?”印工见她态度温和有礼,也爽快应答:“姑娘,小报的字数不等,少则两百,多则上千。

    有些小报文章写得太长,栏目众多,得用五六张纸才能印完。

    ”孟允抒点头,将目光投向面前的纸张。

    秋盈见她要去看报,神色紧张地挽住她的胳膊,出言劝阻道:“夫人,我们还是去别处走走吧。

    ”“为什么?”一句话刚出口,孟允抒就明白了答案。

    她的目光正落在一篇描述宫闱秘事的小报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皇帝与贵妃之间的爱恨纠葛,字里行间透露着香艳刺激的气息。

    孟允抒仿佛看到了狗仔队的雏形,人们对八卦秘闻的热情果然亘古不变。

    秋盈左右看看是否有人注意她们,再次提醒孟允抒:“夫人,你不能看这些不正经的东西,于你的清誉有损。

    ”孟允抒看得津津有味,满不在乎地回答:“小报印出来便是给人看的,旁人看得,我就看不得?”秋盈听了这话先是一愣,随后竟然笑起来:“夫人像是参悟了神机,突然如此通透。

    ”孟允抒意识到她的发言与原主的性格严重不符,神色如常地掩饰道:“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自然想开了许多。

    ”说话间,她快速浏览了几篇文章,正要取下其中的一份去结账,却发现秋盈站在一旁,蹙眉紧盯着面前的小报。

    “怎么了?”孟允抒循着她的视线望去,从标题中可看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昨日姚府被查抄的事。

    开头写道,许昭作为刑部官员刚正不阿,即便姚府是他夫人的娘家,他依然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暗示读者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他爆料出许昭在两年前与孟允抒成婚,为的就是借姚府的势力平步青云,也收受了不少好处。

    现今他已经在朝中积累了足够的人望,便着手洗白自己的来路,推翻姚府加官进爵,名利双收。

    结语处作者又写,毕竟人无完人,许昭所做之事也算利国利民,百姓应对他感恩戴德。

    孟允抒感慨,作者明夸暗讽的功夫真是厉害。

    对民众来讲,许昭肃清官场分明是好事一桩,但作者并未突出许昭的反贪行为,而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许昭自身,向大家证明许昭绝非大公无私,只是为了个人利益一箭双雕。

    寥寥数语便将此事的性质转变为黑暗的政斗。

    孟允抒见过太多类似手法,正如那几句经典的网友锐评,“新闻学魅力时刻”“学新闻学的”。

    面对同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去观察,用不同手法去传达,导向的结论就会大相径庭,报道者若是居心叵测,便能利用这一点煽动群体情绪,对敌方发起舆论攻势。

    她问道:“秋盈,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秋盈面露难色:“夫人,我不好说。

    ”“但说无妨。

    ”孟允抒对她温和地笑笑,“我想知道姐姐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于公,查证断案是老爷职责所在,他这样做合乎常理。

    ”她跟着孟允抒取下小报去结账,“于私,老爷多少有些不近人情。

    更何况他确实从此事中获益,很难不为人诟病。

    ”孟允抒点点头。

    从原主的记忆中来看,恐怕大部分人都持有类似观点。

    她折起小报交给秋盈,让她装进随身携带的荷包里收好:“你觉得许公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我对老爷不甚了解。

    我从小就跟着夫人,他自然也一直防备着我,顶多就是吩咐我两句,让我照顾好夫人。

    ”秋盈扶着孟允抒走出书坊,换了个话题:“前面有个茶铺,夫人坐下歇歇脚吧。

    ”在外面走了半天,孟允抒是有些口渴,于是欣然应允。

    两人坐在青竹扎成的棚子里,趁着等茶的工夫,孟允抒凝神听着周围人的闲谈内容。

    新闻素材往往来自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

    她左侧的茶桌旁坐着两三个农夫打扮的男子,担子放在一旁,也像是走累了在此处歇脚。

    他们的嗓门很高,将孟允抒的注意力尽数捕获。

    “听说姚府被抄了?什么时候的事?”姚府家大业大,眨眼之间风云陡变,自然成为当下的热点新闻。

    “就是昨日上午的事。

    ”背对着孟允抒的男子回答,“城里早都传开了,你不知道?”“我们住得远,消息不灵通。

    你详细说说,怎么回事?”“我也是从别人那听来的。

    ”而后,孟允抒又从他口中听了一遍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这次的夸张和奇幻程度比起那张小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描述中,许昭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奸佞小人。

    这才听第三遍,版本都更迭成这样了。

    这是个狗血又劲爆的新闻,许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几人痛骂他一阵,又有人问:“那他的夫人呢?她知道这事后是什么反应?”“先是闹着自尽,但许昭回去之后就安静了。

    ”那人露出诡异的笑容,压低了声音说,“我听说是因为许昭那功夫很厉害,又玩得花,他夫人舒服得紧,自然离不开他。

    ”孟允抒差点被刚喝进去的茶呛住。

    造黄谣都造到她自己身上来了。

    “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看来他夫人也没气节,连这等奇耻大辱都能忍。

    ”秋盈面露不悦,显然也听见了他们的话,但在孟允抒的眼神暗示下,她只是过来扶起孟允抒:“夫人,我们走。

    ”孟允抒并非不生气,可古代的新闻大多依靠人们口耳相传,谣言漫天实属正常现象。

    她更在意脑内的那道提示音。

    【恭喜您触发新手任务:三日内澄清关于许昭的谣言。

    任务完成后可获得20点声望。

    】孟允抒思索片刻生出一个主意,在脑内问系统道:“做任务的方法有限制吗?”【没有。

    完成任务的手段由您自己决定,只要合法合理,本系统不作过多干涉。

    】这个回答正合她意。

    孟允抒决定用魔法打败魔法,她深谙此道。

    “秋盈,回府吧。

    ”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