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大明:汉王从气死朱棣开始篡位 > 第28章  入侵明境
    此时王振闯入,皇奶奶随即以其危害社稷为由要立即处决王振。

    情急之下,您竟跪地求情,这才保住王振性命。

    】

    糊涂至极!怎可用妇仁之慈?

    一个区区太监,该杀就杀。

    竟放任一位幼主这般行事!

    若换作朱棣,他早就指派锦衣卫斩下王振的人头!试问,在圣明贤能的朱瞻基身边怎可能容许这种人物存在?若存在,必当立刻铲除!

    【还有一次,皇奶奶派遣王振到内阁问询某项政务决策。

    尚未等到杨士奇拟好票,王振便擅自做出裁决。

    杨士奇为此连续三日不踏入内阁表示抗议。

    皇奶奶也借此机会严惩王振,命令他向杨士奇道歉,并警告下次犯案必死无疑。

    】

    【到了正统四年,王振裁定杨士奇和杨溥围绕廖谟杖杀驿丞案所产生的争端,结果竟博得皇奶奶认可,由此王振更加肆意妄为,逐渐垄断所有朝廷决策纠纷的裁断大权。

    】

    哎呀……

    实在令人忧心如焚啊!

    毕竟妇人终究难以托付重任!

    一个宦官即便有些才华,做成了几件事情,就让主上丧失警觉,授予重任,放任他肆意妄为吗?

    看到这里,朱棣对张氏先前的赞许与好感顷刻之间消失殆尽。

    朱瞻基去世前将孤子托孤给张氏,她竟是如此护着皇孙的么?

    实际上,她肩上的责任远非仅照顾好朱祁镇这么简单,更是要维系大明江山稳定啊!

    【此外,王振持续蛊惑你采取强硬态度对待朝臣,接连借故惩处了王骥、邝埜、刘中敷、吴玺、魏源、何文等官员,并且处罚未能及时弹劾他人的言官。

    】

    【而你一贯纵容王振所作所为,极为信任他。

    受此态度的影响,言官频繁参劾大臣,助其在朝臣间立威。

    】

    【正统六年冬季,奉天殿重建工程竣工。

    十一月初一日,你在此接受百官朝贺并颁布诏书宣布天下大赦。

    这宣告了你开始实质亲政。

    】

    【那年,你还不过才满14岁而已!】

    【正统七年,举行婚礼册立钱氏为皇后。

    同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逝。

    一直压制你的奶奶已去,这使得你与王振愈发恣意横行。

    】

    【这时三杨之一的杨荣两年前辞世,另外二人也已年迈体衰,失去了太皇太后的靠山之后相继失势。

    至此完全由你独揽朝政,你亲信的宦官王振也达到了权势巅峰。

    】

    可恶!

    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呀!

    王振居然胆敢搅乱朝廷纲纪,暗自结党营私?

    他意欲何为?

    此刻的朱棣又惊又怒,心底不祥的预感愈发强烈。

    宫中阉宦干政,自古已有先例!

    倘若王振这类宦官彻底博得皇帝信任,势必会让朝局陷入混乱!

    现在,朱棣哪里还存有最初的期盼和欣喜之情?

    这位曾孙子国运值超高本应前途无量,却把他气得七窍生烟!

    【正统八年六月,翰林院侍讲刘球趁着奉天殿鸱吻遭雷劈的机会上书劝谏,书中提到的政务总掌、委贤重德明显直指王振,随后便被王振迫害致死。

    】

    【正统十年,锦衣卫士兵王永在集市贴出匿名告示揭发王振罪行,侦破后朱祁镇立即下令凌迟处死此人。

    】

    正如所料!

    他就断定,无人能遏制这对主仆之时,朝廷必定乌烟瘴气!

    他还曾经以为这明英宗必当是大有作为的一位帝王呢!

    结果满怀希冀探寻其梦境时分,看到这一系列令人愤怒的情景!

    自己耗费八百多点珍贵国运,真是瞎操心白费了!

    这不是活生生给自己添堵吗?

    正当朱棣因王振之过及朱祁镇对其放任感到义愤填膺的时候,局势突然一转,呈现新变故。

    【正统十二年月瓦剌太师也先派遣使者进贡,请赏人数申报虚增。

    对此,王振命令减少对马匹赏价。

    】

    【另有之前也先请求联姻之事,指挥吴良擅自答应却未曾向朝廷上报。

    待到也先使团声称此次贡马实为聘礼,明廷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全然予以回绝。

    】

    【也先借此消息,用以联姻受挫为理由,大规模进军明朝边境地区】

    瓦剌岂敢妄找借口,竟敢挑战大明威严?

    这是认为当今圣上年轻,觉得我大明将士武器不快、战力不足么?

    刹那间,朱棣原本针对王振所积的熊熊怒火又转移到了瓦剌的首领也先等人身上。

    之前的梦中经历,他已经历数次北伐之战役,打得瓦剌军队抱头鼠窜惨叫连天。

    区区瓦剌岂会惧己?自从自己去世短短若干年光景,他们竟然猖獗到了敢于侵扰大明疆土的程度?

    正统十四年六月十七这一天,你接收到瓦剌即将进攻大同的军情汇报,随即便指派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全权统领大同三路兵马,保持高度戒备以应对可能的敌人来袭。

    到了七月十一,鞑靼与瓦剌的大军分头入侵明境。

    也先领军侵入大同地区,脱脱不花朝辽东方向进犯,阿剌知院攻打宣府。

    同时,还有一支部队对甘州进行了袭扰行动。

    其中以也先率领的一路攻势最为猛烈,甚至击杀掉了明朝大同的右参将吴浩。

    接连不断传来战报之后,王振极力鼓动你亲率大军抗敌,此议终打动了你的心思。

    你命令百官展开讨论,吏部尚书王直联合众臣上疏劝阻。

    他们认为你若亲征,一则无法兼顾各地突发要务,二则将危及自身的安全。

    但你仍旧执意要去,并举出永乐皇帝——你的曾祖,还有父亲宣德皇帝曾经御驾亲征塞北之事为例,公开声称决心效仿先辈的壮举踏上征途。

    朱棣读到此处,不禁双眼圆睁,满脸震惊!

    年仅二十二岁的朱祁镇,竟然就想亲自领军作战?

    而且还搬出自己的曾祖父和父亲作为借口,打算仿效他们?

    这朱祁镇根本没有亲身经历战火洗礼,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实战指挥的历练!

    他能够担此重任吗?大明感慨道,自己身为汉王,一直对朱棣充满反叛之意。

    回想起过去,无论是燕王朱棣还是皇太孙朱瞻基,哪一个不是从小接受最正统的军事锻炼?

    朱棣自己不用多说,他的岳父是大将军徐达,武艺皆由徐达倾心传授。

    朱棣对这位岳父感激不尽,若非当年徐达恰好驻守北平府,助力女婿迅速在当地站稳脚跟、笼络人心,真不知要花费多少功夫去应对。

    他过去的功绩,全靠实战磨砺,并非小儿戏耍般而来。

    而朱瞻基亦数次随他深入漠北战场,在还是皇太孙时就已参与杀敌任务。

    朱瞻基如今能御驾亲征,完全得益于自己的悉心培养。

    然而朱祁镇则不一样,他在八岁时便失去父亲,虽然受到优质教育,但张氏与孙氏如何舍得让他上阵杀敌?因此,关于军事方面的教导,他们并未过多投入,不过是敷衍了事。

    可即便如此,朱祁镇竟声称要效仿自己和朱瞻基御驾亲征漠北,这让朱棣颇为不悦,认为此想法有如儿戏。

    事实上,御驾亲征存在不同形式,若有能力自然能够冲锋陷阵,就像昔日的朱棣与朱瞻基一样;若无能力,则安坐后方指挥即可起到稳固军心作用。

    只要不过多干预前线指挥,委派可靠武将勋贵掌权就行。

    尽管觉得朱祁镇御驾亲征如同玩耍,但朱棣估计,这多半是他采取后者的方式而已。

    所以也不再过多纠结此问题,准备观察后续事件进展。

    【七月十五日,他指派弟弟廊王朱祁钰留守京城,翌日率领以三大营为主的五十大军出征,队伍拼凑而来,并携带着宦官王振及以张辅、朱勇为首的勋贵大臣】

    面对这样仓促组成的部队,朱棣暗自惊叹朱祁镇做事之随意。

    这般急迫为何?况且,他将朝廷文臣武将几乎全部带走,仅有于谦一人敢提出异议,却还执意行动。

    这一役若败,岂不是整个大明都可能陷入危机?

    尽管被朱祁镇的行为弄到一时无语,可从这段记忆画面中,他注意到一个杰出人才,那便是于谦。

    在先前的记忆里,他不止一次看见年轻的于谦身影,当时他还未长大成人,也还未赴京参加科考。

    他清晰地记得梦境中的自己,连同兄长朱高炽,甚至之后的孙子朱瞻基都非常器重于谦,对他进行了专项栽培。

    遗憾的是,这么一位被三代帝王视若珍宝的人物,在朱祁镇眼中却不过是胆小怕事之徒。

    明明满朝官员无人敢于反对,只有于谦勇于谏言,但朱祁镇却丝毫不予理会,实在令人气愤。

    但无论如何,于谦出现还是让朱棣心中稍感慰藉。

    当阳和口之战失利、宋瑛等人战死消息传来时,朱祁镇虽心生惶恐,但在追忆祖辈们的精神后,总算逐渐恢复冷静!

    其实,从一开始你的目标就很明确,想借此次北伐亲征来立下赫赫战功。

    毕竟你有如此杰出的曾祖父和父亲,作为后代,你当然不能丢他们的脸,也要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