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职感激殿下赐予这般通天奇宝!”
“自今往后卑职三人余生都归属殿下所有!”
秦征等人即刻恢复至原本模样却已是满脸激动跪倒在朱高煦面前表达忠心!
那枚法器戒指带来的震撼无疑极其深远,足以让人们将制造这般宝物的朱高煦尊奉为神明。
此刻,朱高煦在三人的眼中已然化身神圣般的存在。
“好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不必这般客气。”
“既然你们对本王赤胆忠心,那么现在,本王就交给你们一项差事。”
朱高煦摆了摆手,忽然转变语气道。
“殿下有何差遣?标下必定竭尽全力、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听闻此言,三人顿时振作精神,神情庄重。
“倒也不至于如此。
只是我们被一群闲杂人等盯梢多时,现在就由你们三个亲自出马,把这些人找出来好好教训一顿,让他们灰溜溜滚回去。”
朱高煦却依旧面带平和,悠然自得地下达命令。
“有人暗中跟踪?究竟何人?”
秦征一脸疑惑地问道。
“大庭广众之下敢跟上本王的脚步,还能是谁?”
“当然是锦衣卫!三位,你们难道会有所畏惧吗?”
朱高煦冷笑一声反问,语调带着几分轻松戏谑。
听闻这话,秦征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从彼此眼中看出震撼的同时,随即又坚定目光——
锦衣卫在朝堂内外皆是威名赫赫,令人闻风丧胆的对象。
眼下正值抓捕建文余党的紧要关头,民间百姓也无不忌惮这股力量。
即便是秦征他们这样身份低微的人,以往对锦衣卫始终采取礼让姿态,无论对方官阶如何均需敬而远之。
可现在朱高煦居然要求他们去惩治前来盯梢的锦衣卫,还要让对方知难而退!这放在从前,他们恐怕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但那种刚刚体会到的无敌感觉,已然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与身体,使得朱高煦的地位,在他们心中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够替代的高度。
因此当这番话语出自朱高煦之口后,秦征三人耳听之余非但没有丝毫异议,反而觉得合情合理,并且甚至开始觉得锦衣卫不过如此罢了。
“标下遵令!”
他们当即应承。
“切记不可弄出人命,其余事宜自行判断处置即可。
莫要顾虑太多,倘若真有什么大事,自有本王替你们顶着。”
看到他们的表现,朱高煦满意不已。
然而实际上,那些法器戒指还另有功效,但他并没有说出来:佩戴者会潜移默化地受制于朱高煦,从而对其忠诚无比。
朱高煦深信一旦前往封地,自己的未来举措必当面临诸多波折,如若没有完全忠心的亲信随侍左右,难免会遭逢困扰之事,而这是他绝不允许发生的。
秦征三人在听到朱高恤言语之后更是备受鼓舞,转身即刻便离开了他的营帐!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日居然激发出了满腔热血,内心沸腾难以平复!
“朱高煦,你竟然指使他们去找锦衣卫麻烦?”
“你可知万一陛下得知,会不会震怒,再把你押回应天府治罪?”
朱元璋惊愕非常地提醒。
“他好不容易才让我离开京城,你觉得他会再费心把我召回去吗?”
“除非他已经打算对我下手!”
朱高煦不置可否地轻声笑了笑。
“或许他确实暂时不会杀你,可你的手下怎么办?”
“比如秦征他们几个呢?”
朱元璋再次严肃警示道。
“那更是不用担心,我既然护着他们三个,即便老头子也不能动他们分毫。”
“而且如今能够奈何得了他们的人恐怕也真是寥寥无几啊!”
朱高煦则信心满满地摇头否认了父亲的担忧。
朱元璋沉默片刻,暗叹自己这位孙儿果然无论身在何处,搅乱风云、制造变数的手段仍旧堪称一流!
朱棣还真没冤枉人,这小子确实算得上是个叛逆的孙儿!
好像不做出些让朱棣烦心的事,他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似的!
夜晚降临。
应天府皇宫之内。
朱棣又早早地结束了当天的工作,回到了寝宫。
由于当天他已经为朱瞻基模拟过足够的国运值,他决定今晚就查看一下这位出色圣孙原本的命运轨迹。
不过,朱元璋并不知晓,此时被他派去监视二子朱高煦的那批锦衣卫,早已被朱高煦的人马打得落花流水,正灰头土脸地往应天府赶回。
“国运模拟器,马上推演我们优秀的圣孙朱瞻基的一生!”
朱棣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指令。
【推演皇太孙朱瞻基,扣除国运值588点!】
【皇太孙朱瞻基的梦境人生已经启动……】
随着国运值的扣除,那股强烈的困意再次席卷了朱棣,让他瞬间陷入熟睡之中。
【推演预计时长:1小时10分】
【推演开始……】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感觉!
然而,在听到这个推演时间后,朱棣心中顿时紧张起来。
总共只有70分钟,比起朱高煦的也没多出多少啊!
还不等朱棣胡思乱想,推演画面逐渐清晰起来。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你降生于北平府,父亲是燕王世子朱高炽,生母为张氏。
就在你出生当天,你的祖父燕王朱棣梦见了你的曾祖父——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
【梦中,曾祖父将一块大圭赐予你的祖父,并说道:“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
【与此同时,祖父得知你诞生的消息,更觉得梦有所应验,对你疼爱有加,认为你是大明的希望!】
再度在梦境中回顾朱瞻基诞生的情景,朱棣心中感慨万千。
正是因为朱瞻基的降生和那个梦,使他对北平起兵的信心更加坚定!
事实证明,他赢了。
这位出色的圣孙,的确给他带来了惊人的好运!
其实,靖难之役时就连朱棣自己也清楚胜算极低。
在正常情况下,他能取得最终胜利的概率微乎其微,甚至好几次都差点命丧战场,尤其是白沟河一战异常凶险。
若不是二子朱高煦及时……
等等,为何又想起老二?
朱棣略显疑惑。
细想之下,真正助他顺利平定靖难、成为皇帝的关键因素,或许并不是朱瞻基,而是二子朱高煦?
【但好景不长,你出生没多久,因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祖父不得不起兵造反。
四年后,你祖父——不,应该是你皇祖父成功攻入应天城,登基为帝!】
【从这一刻起,你也成了大明最尊贵的嫡皇孙,深受皇祖父宠爱!】
【永乐二年,因为你的存在,皇祖父最终在你父亲和二叔之间作出抉择,确立了你父亲朱高炽为太子。
】
【然而,二叔汉王朱高煦与三叔朱高燧觊觎太子之位,不断对你父亲进行挑衅与陷害,试图篡夺太子之位!】
【因此,从小你就对这两位叔叔心存芥蒂,对他们保持高度警惕。
】
看到此处,朱棣的心情变得无比复杂。
朱瞻基几天前在朱棣面前展露的态度,显然昭示了这位年轻
prce对他二叔与三叔自小便缺乏好感。
这份早年的不快成为了两人日后叔侄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这一切都因皇太子之位的争夺而起。
归根结底,皇权才是这场家庭悲剧的根源。
想到这里,朱棣内心深处难免泛起愧疚。
每回反思到这段历史,总能忆起他对朱高煦说过的一句话:“世子多病,汝当勉之。”
正是这句话为之后的争端埋下隐患。
朱棣开始责问自己:为何当年偏要对朱高煦许下虚妄的承诺?
从小以来,皇祖父就对你格外看重。
你的学业受教于姚广孝及才俊解缙之辈,在培养你为储君的路上不遗余力。
也因为这样的重视,整个朝廷的文官几乎全盘支持你父子二人。
即便是原本和二叔关系较亲近的武将勋贵们,也开始慢慢偏向于你的父王一营。
相比之下,朱高煦与另一位叔父尽管已被封王且各有属地,他们却借诸多理由推脱,不肯赴自己的领地。
更是在应天为所欲为,倚仗皇祖对他们的偏爱行事张狂不受束缚。
在此背景之下,朱高煦持续留在皇帝身边挑拨是非陷害哥哥朱高炽。
像解缙及其他多位侍郎皆因他构陷遭难,相继死在狱中。
如此情况,自然激起你心中对于二叔无尽的怨念,并决意找到机会惩治这个无法约束的长辈。
永乐九年,时年十四岁的你正式获封皇太孙,自此开始关注并搜罗朱高煦各项不当行径的铁证,企图适时揭露,彻底摧毁其地位。
直到永乐十三年,契机终于出现。
此时,朱高煦因多年恣意妄为,更加放诞不羁,纵使其部下在京畿劫掠百姓,残杀无辜投江;还杀害依法纠察的徐野驴等兵马指挥。
更为僭越的是,他竟擅自动用御用品具,暗中打造兵器招纳亡命之徒进行水战训练。
站在回忆里的朱棣不禁扪心自省:“这真的全错在我的身上么?正因为我过分宽容,才致朱高煦做出如许多无法之事。
养不善终是家长的责任,我害了自己的儿子!”
这种自省让朱棣的情绪由愤怒渐渐转为深沉的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