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麻烦让一让。”
“同志,借过一下,我要进去。”
“哦哦,好嘞。”
江南征从嘈杂的人声中回过神,侧身让端着药水的小护士走进病房。
病房里,门很窄,铁架子床又简单又窄。狭窄的过道旁,摆放着一排略显陈旧的木质长椅。抬眼望去,对面医护楼上挂着醒目的大红色标语——“母乳喂养好”。
这是令江南征无比震惊的第一件事:他重生了,此刻是1983年,自己刚满二十出头。奋斗半生攒下的房子、车子、存款,如今都化为乌有。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身体年轻且健康,那些如三高、糖尿病之类的毛病,都还未找上门。
而第二件让江南征大为震惊的事,是病床上那个少女。少女察觉到他的目光,顿时脸红,羞涩地低下了头。
江南征刚重生不久,只因做了件见义勇为的事,就被“讹”上了。
“你在大庭广众之下碰了我,大家都瞧见了。”少女小声说道。
“那是心肺复苏,是在救你!”江南征急忙解释。
“你还亲了我,那可是我的初吻。”少女的声音更小了,脸颊绯红。
“那叫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一样,你溺水了,这些都是必要的急救措施。”江南征耐心解释,满脸无奈。
“南征哥……你娶我吧!你要是不娶我,我都没脸回村里了。”少女鼓足勇气,抬头看向他,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江南征一时语塞,看着眼前的李雨柔。
李雨柔的眼睛又大又圆,恰似黑宝石般明亮,眼波流转间,顾盼生辉。她有着圆润而不臃肿的鹅蛋脸,肌肤白皙透亮,宛如上好的羊脂白玉。
因刚刚溺水,她两颊失去了往日的健康红润,显得有些苍白,愈发让人看了心生怜惜。
平日里,李雨柔可不是这般柔弱模样,她就像个元气满满的小太阳,整天笑呵呵的,还特别热心肠,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她是个难得的好姑娘,也是众多少年心中的梦中女孩。
曾经,在江南征家还未遭遇变故时,他也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娶李雨柔为妻。
“江南征,你怎么还在这儿?”
“你衣服都湿了,赶紧回去换一下,别着凉了。”
“今天的事,真是多亏你了,孩子!”
听到有人呼喊,江南征转过头,只见李雨柔的母亲刘春梅牵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匆匆赶来。
小女孩蹦蹦跳跳的,一看到江南征,便咧嘴甜甜一笑,脆生生地喊道:“南征哥哥。”
“刘姨,钱凑齐了吗?”江南征关切地问道。
刘春梅叹了口气,苦笑着说:“村长带头凑的,今天的钱算是有着落了。”
“那明天呢?”江南征追问道。
“明天的事儿,明天再说吧。医生说今天做检查花得多,明后天就只是挂瓶,费用能少些。”刘春梅满脸愁容。
这小渔村,家家户户都不富裕,能凑齐第一天的费用,已经是费了好大的劲儿。
“妈,我明天就能出院了。”
李雨柔在病房里听到他们的对话,连忙说道,“我身体一直都好,就是呛了点水,没啥大碍。”
江南征和刘春梅就在病房门口,门没关,李雨柔的话他们听得清清楚楚。
“海水呛入引发的肺炎可轻可重,最好还是听医生的,稳妥些。”
给李雨柔扎针的小护士插了句话,收拾好托盘里的东西便离开了。
一时间,病房里的三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刘姨,剩下的钱我来想办法,交给我吧。”江南征突然说道。
“这可不行,今天已经够麻烦你了。”刘春梅连忙拒绝,“再说,你哪来的钱啊?”她满脸担忧。
“我爹给我留了些娶媳妇的钱,先拿来给雨柔住院吧。刘姨,您也别跟我客气,说不定以后我也不算外人。”江南征说着,目光看向李雨柔。
上辈子,家中变故后,江南征消沉了好几年,整日浑浑噩噩,自惭形秽的他根本不敢去追求李雨柔。
后来,他跟着朋友外出打工,运气好小赚了一笔,等衣锦还乡时,李雨柔早已嫁给了县里的一个小开。听村里人说,她婚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又过了十多年,积攒了不少家底的江南征回到村里翻修老宅,偶然间见到了李雨柔。
彼时的她,面色蜡黄,眼神黯淡无光,全然没了曾经明艳大方的模样,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上辈子,江南征阅人无数,却再也没有遇到让他心动,想要娶回家的人。
此刻,他心里想着,命运让他重生,能再次与李雨柔有交集,这或许就是上天的眷顾,他可不能再错过了。
“嗯?”刘春梅一脸疑惑,没明白江南征话里的意思。
“让雨柔跟您说吧。你们肯定都饿了,我先去弄点吃的。”江南征说完,便转身离开了县医院。
“这到底咋回事?他这话啥意思?你们刚才说啥了?”江南征走后,刘春梅只能问女儿。
“妈,我想嫁给南征哥。”李雨柔红着脸,直言不讳。
刘春梅微微一愣,有些意外,又有些犹豫,沉默片刻后说道:“要是以前,江南征确实是个不错的对象,家庭好,人又上进。可现在……”
“医生都说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都是正常的急救方法,要是担心村里的流言蜚语,其实不用太在意。”
这些年,刘春梅作为寡妇,没少遭受流言蜚语和无端骚扰。
一开始,她还会难过委屈,偷偷落泪,后来索性不在乎了,甚至还会拿着扫把去和那些说闲话的人理论。
“嘴长在别人身上,咱管不住,别把那些话放心上就行。不过,你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刘春梅再次劝道。
“妈,我考虑好了。”李雨柔坚定地说,“其实我一直都喜欢南征哥,他没了父母,我也没了爸爸,我们同病相怜,更能互相理解。
南征哥以前也是个积极上进、多才多艺的人,只是家里出事后,还没缓过劲来,才过得有些消沉。
都说成家立业,我相信他成了家,就会好起来的。”李雨柔说着,脸上泛起红晕,满是少女的羞涩与憧憬。
看着女儿这副模样,刘春梅无奈地叹了口气,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反正你多想想,你要是真下定决心了,妈也随你。”
“妈,姐姐要去哪儿啊?”五岁的李雨薇抬起头,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问道。
“姐姐嫁人后,就要去南征哥家里住了。”李雨柔笑着回答。
“不行,我要姐姐和我住!”李雨薇小嘴一撅,满脸不高兴。
“别不开心啦,你和妈到时候都跟我们一起住,好不好?”李雨柔摸了摸妹妹的小脸,温柔地哄着。
“别瞎说了!我们是嫁女儿,又不是招女婿,哪有丈母娘拖家带口跟着住的道理。”刘春梅连忙说道,“真嫁过去后,你就和江南征好好过日子,有空回来看看就行。”
江家村不大,从村头走到村尾也就十几二十分钟,以后李雨柔要是怀孕生孩子坐月子,自己也能照应得上。
这么一想,刘春梅觉得女儿的选择倒也不错。
咕……江南征站在医院门外,摸了摸饿扁的肚子。
他翻遍了身上所有口袋,只找出三张被海水浸湿的两毛钱和四张一毛钱。
这么穷可不行啊!想要过上好日子,还得想办法赚钱。
“吁吁。”一声口哨声打断了江南征的思绪。
“小海叔!你怎么来县里了?”江南征下意识地喊道,话一出口才想起,这是村长家的二儿子江小海。
江小海年纪不大,辈分却高,是个不务正业却又自认为洒脱的人,在村里,也就他能和江南征玩到一块儿。
“我爸又凑了几块钱,想着春梅姐急用钱,让我赶紧送过来,顺便给她们带点吃的。”江小海停好自行车,小跑过来,“这天都快黑了,你咋还没走?”
“没车了。”江南征无奈地说,村里到县里的中巴一天就两趟,早上九点和下午两点,早就错过了时间。
“算你小子运气好,等我一下,我把东西给春梅姐送上去就回去。”江小海说完,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你跟我一起上去吧。”
说好要给她们弄吃的,不能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了。
江南征和江小海一同回到病房。刘春梅递给自己和江南征一人一根玉米,又把两个水煮蛋都给了需要补身体的李雨柔。
地瓜米蒸的饭被分成三份,姐妹俩各拿小半碗,剩下的一半,她们说什么都要塞给江南征。江南征推脱不过,只好接下。他吃了一口饭,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地瓜米其实不是米,而是把地瓜擦成丝,洗掉淀粉后晒干的细条状地瓜干。
吃的时候,得先用水泡开,再和少量大米一起上锅蒸熟。
这种被洗掉淀粉和糖分的地瓜米又干又硬,口感和味道都很差。
以前大家都穷,没什么可对比的,倒也不觉得。
可江南征吃了几十年的软香米,猛地换成这个,实在有些难以下咽。
他只好快速把饭扒拉进嘴里,嚼了几下便囫囵吞下,接着拿起玉米啃了起来。
“小海,谢谢你啊。”刘春梅感激地说,“家里还养了几只鸡鸭,等雨柔出院了,我就抓去卖了,先把乡亲们的钱还上,你们家的钱,可能得等到年底了。”
刘春梅看着江小海,有些不好意思。家里养的猪还小,现在卖根本卖不上价,至少得养到年底才能卖个好价钱。
“这钱不急,谁家还没个难处呢。”江小海满不在乎地摆摆手,那模样,活脱脱像个败家小开。
吃饭间,几人聊到了李雨柔要嫁给江南征的事儿。江小海和江南征臭味相投,听到这个消息,比江南征还高兴,直说道:“结了婚,以后可得好好过日子,上进些!”
“对,可别像你小海叔似的。”刘春梅笑着打趣,顺便也提醒一下江南征。
“春梅姐,你……”江小海被说得无言以对,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吃完饭,刘春梅坚持把碗筷都洗干净,才让江小海带走。
两人离开医院时,天色已经完全黑透了,江小海骑着自行车,带着江南征穿过县城的大街和车站,往回村的方向驶去。
“小海叔,有没有人说过你长得特别帅?”江南征看着车站里停放的中巴车,心里想着,要是自己有车,出行就方便多了,也不用再这么赶时间。
“说吧,有啥目的?”江小海头也不回,直接戳穿他。
“小海叔,我家里还有几块钱,想着明天送到县医院给刘姨。
可要是坐车去,一来一回,到刘姨手里的钱就又少了几毛。你把自行车借我吧?”江南征笑嘻嘻地说。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祖宗的话还真没错。”江小海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些动摇了,“借你也不是不行。
明天我要去老丈人家接老婆孩子回来,说好了带点海蛎螺过去。
你陪我去摸螺,明早我走路去,把车借你去县里。”江小海终究还是被江南征“拿捏”住了。
大林镇下辖五个村子,江家村和上峡村靠海,其他村子靠山。
江家村靠海的地方大多是礁石,路不好走,风浪还大,只有初一、十五大潮退去时,才适合赶海。
上峡村有一片不小的沙滩,大家赶海都爱去那儿。
江小海要摸的海蛎螺喜欢附着在礁石缝里,要想摸到,就得下到礁石堆里。
“去不去?不去就算了。”江小海追问道。
“去,当然去!”江南征毫不犹豫地回答。
“爽快!”江小海高兴地加快了骑车速度。
回到家,江小海换上雨鞋,又找出老村长的雨鞋给江南征。
两人各自拿上铁钳、铁锹和水桶,一同前往海边。
江家村的位置不太适合赶海,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上山劳作。
一天农活干下来,晚上大家也没多少力气去赶海了。
除了初一、十五大潮退去时,平时的礁石滩上,零零散散也就几个人。
江小海拿着手电筒,在礁石堆里一边走一边找,许久才能听到他水桶里传来“咚”的一声,那是摸到一两个海蛎螺的声音。
他抬头一看,江南征还站在原地发呆,便扯着嗓子喊道:“江南征,叫你来帮忙摸螺,你在那儿发什么愣呢?”
“小海叔,你那个方向没什么螺,这边比较多。”江南征指着与江小海相反的方向说道。
“啊?!”江小海满脸疑惑地看着他,这黑灯瞎火的,自己都得靠手电筒才能勉强看清,江南征怎么就知道哪儿有螺呢?
“这边不但有螺,还有不少螃蟹,说不定还有大鱼呢。”江南征神秘兮兮地说。
“真的假的?你咋知道的?”江小海更加疑惑了。
这一问,还真把江南征给问住了。他拎起水桶往前走,伸手往礁石缝隙里一摸,手里便多了两个海蛎螺。
再往前走,用长铁钳往水下一夹,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就被抓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