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仔细看了看钱德炮之前指出的那几个关键部位的接缝,虽然从外面看不出任何差别,但他百分之百相信钱德炮的专业判断和人品。
更让林卫东惊喜的是钱德炮接下来的话。
他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兴奋和激动,向林卫东汇报:“老板,还有个怪事儿!”
“咱们这么一折腾,又是拆又是焊的,还用了那么金贵的进口焊锡丝,按说成本肯定得上去不少吧?”
“可我让那退伍小伙子张涛仔细算了算账,发现不对劲!”
“因为咱们操作特别规范,用的料也好,几乎没有返工和焊坏的,基本都是一次成型。”
“反而比原来厂里那种粗放焊接导致的废品和需要二次修理的情况少多了!”
“综合算下来,每台机器的成本……好像……好像还稍微降了一点点!”
什么?
质量大幅提升,成本反而还略有下降?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惊喜!意外之喜!
林卫东心中瞬间大定!
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这就是投入的回报!这就是对质量极致追求带来的正反馈!
他当即做出决定,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光芒:
“太好了!钱师傅,你们品控小组立了大功!头功!”
“这批经过我们‘振兴’亲手改进、脱胎换骨的产品,就是我们打响名声的第一炮!是我们的拳头产品!”
供销社那五百台计算器和一百块电子表的订单,经过钱德炮师傅和他手下那支临时组建却异常较真的“品控小组”一番近乎“脱胎换骨”的内部加固升级,林卫东带着焕然一新的样品,再次踏入了县供销社的大门。
他直接找到了采购科科长,赵红梅。
这一次,赵红梅的态度,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不再是初见时的公事公办和审视,多了几分认真。
当她亲手拿起那几台经过“特殊伺候”的计算器,指尖传来的是明显更加清脆、扎实的按键回馈感,那种细微却清晰的差别,让常年跟各种商品打交道的她立刻察觉到了不同。
钱德炮用他那带着工人特有朴实,却又无比专业的语调,仔细解释了他们是如何拆解、加固关键部件,更换了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极大提升耐用度的辅料。
林卫东适时递上了由陈默工整誊抄、钱德炮亲自签字确认的“内部加固流程说明”。
他坦诚地说明了为此付出的额外成本——主要是辅料损耗和更精细的人工。
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这样做的决心:要做就做最好的,做能让用户真正说好的产品。
后续的验货、交付过程,顺利得超乎寻常。
振兴经营部送来的计算器,不仅外观处理得干净如新,内部质量更是实打实的过硬。
赵红梅亲自坐镇,随机抽检了足足五十台。
结果让她都有些惊讶——零瑕疵!
这让她在向上面汇报工作时,腰杆都挺直了不少。
“小林,你们这个‘振兴经营部’,有点意思。”
“做事肯下笨功夫,不投机取巧,眼光看得远。”
“这次的货,我们内部反响很好,财务科和几个业务科室都专门来问过,说是比以前的好用多了,也耐用。”
“好好干。”
“以后供销社这边,只要你们的产品一直保持这个水准,合作的机会,少不了你们的。”
得到赵红梅这位体制内“实权人物”如此明确的肯定,甚至还透露出内部的良好反馈,林卫东心中那块关于供销社渠道的石头,彻底落了地。
这条线,初步算是稳了。
然而,随着第一批货款的回笼,再加上辅料厂那边积压库存持续清理变现带来的现金流,林卫东并未有丝毫松懈。
他站在辅料厂那间既简陋又充满新生气息的办公室窗前,目光穿过玻璃,落在外面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上。
他敏锐地意识到,新的瓶颈已经出现。
目前,“振兴经营部”的产品销售,过度依赖两条腿。
一是供销社这样的大宗采购。
二是像百货商店刘掌柜那样的零散代销点。
供销社量大、稳定,但回款周期相对较长,价格谈判空间有限,自主权不强。
更要命的是,无法直接触达最终消费者,市场反馈隔了一层,品牌形象更是无从谈起。
至于刘掌柜那种代销点,量小利薄不说,还极易被压价,完全看人脸色吃饭。
“不行,这样下去太被动了。”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阵地!”
林卫东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一个在八十年代初显得无比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迅速成型、清晰。
“我们得自己开店!”
“直接面对顾客!”
“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我们的理念,原原本本地、不打折扣地展示给他们看!”
他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
第一步,就从脚下的这座县城开始!
这个石破天惊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在小小的经营部核心团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自己……开店?”李强眼睛瞪得像铜铃,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板,那得多少钱啊?”
“租门面、装修、进货、还得雇人看店……我的天!”
他下意识地看向桌上的账本,那上面刚因为供销社回款而变得稍微丰满的数字,仿佛立刻就要被掏空,心疼的他脸上的肌肉都在抽搐。
老厂长张建国更是反应激烈,他猛地嘬了一口旱烟,烟雾缭绕中,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小林啊!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开店可不是摆地摊,那是长久买卖,每天一睁眼,哗哗的都是开销啊!”
“咱们厂子这才刚缓过一口气,刚看到点亮光,万一……万一有个闪失,那可就……”
他连连摇头,语气里充满了对风险的忧虑和对现有稳定局面的珍惜。
“供销社的路子不是走得挺好吗?稳稳当当的,多好!”
就连平时只顾着埋头算账、画图纸的陈默,此刻也忍不住抬起头,清秀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林卫东理解他们的心情。
八十年代初,“个体户”这个词本身就还带着些许不确定性,自己开店做生意,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是风险极大的事情。
尤其对于张建国这样在国营体制内待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稳定”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
但他看到的,是他们暂时还无法想象的未来。
前世无数商业案例早已证明:渠道为王!
尤其是在品牌价值尚未建立的初期,掌握终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掌握了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权力!
“我知道这很难,投入也很大,风险看起来也不小。”林卫东环视着众人,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但这一步,我们非走不可!”
“供销社是我们的重要渠道,是基本盘,但绝不能是全部。”
“他们的采购量受限于年度指标、受限于人际关系、受限于各种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我们永远是被动等待的那一方。”
“代销点可以作为补充,但他们只认眼前的利润,不会爱惜我们的牌子,更不会传递我们的服务理念。”
“只有我们自己的店,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来经营!”
“我们能自己定价,能保证服务质量,能第一时间听到顾客最真实的声音!”
“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还需要什么!”
“这比任何市场调研报告都更宝贵!”
林卫东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眼中闪烁着光芒,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强大的感染力。
“这不仅仅是为了多卖几台计算器,多卖几块电子表。”
“这是为了打响我们‘振兴’的牌子!”
“要让县城里的人,以后一提到电子产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振兴电子’!”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久生意,是大生意!”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拿出纸笔,简单地分析了自建渠道的利弊,描绘了店铺开起来后如何引流、如何建立口碑、如何为未来更大发展铺路的蓝图。
原本满是忧虑和抗拒的眼神,渐渐被惊讶、思索,甚至是一丝微弱的兴奋所取代。
李强紧握着拳头,粗重的呼吸显示着他内心的激动,眼神开始发亮。
张建国眉头依然紧锁,但紧锁的程度明显减轻了,他看着林卫东,眼神复杂,有犹豫,有挣扎,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说服后的深思。
“干吧!老板!”最终,还是对林卫东有着近乎本能信任的李强,第一个用力地点头,打破了沉默。
“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张建国长长地叹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主动背起了另一副担子。
“唉,我这老脑筋啊,是真的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了。”
“不过,小林你看准的事,好像……还真没错过。”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郑重:“但是,钱的事,你可得真想好了!这可真是把咱们好不容易攒下的这点家底,全都押上去了!”
“放心吧,张叔。”林卫东心中涌过一阵暖流,他知道,说服这位老厂长,意义重大。
“我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