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启1980:我的财富时代 > 第21章  机遇乍现

更关键的是,这证明了市场对这东西的强烈渴求。
林卫东适时地从布包里再次拿出电子表和计算器。
轻轻放在赵红梅宽大的办公桌上。
这一次,它们不再仅仅是新奇的样品。
而是经过市场疯狂验证的“硬通货”。
赵红梅的目光首先落在了那个黑色塑料计算器上。
她伸手拿了过来。
手指在按键上熟练地按了几下。
看着液晶屏幕上数字的清晰跳动。
眼神里的兴趣终于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她自己平时处理采购数据,也离不开算盘。
深知其繁琐。
“这个计算器……”她沉吟着,指尖在“=”键上停顿。
“确实是个好东西。”
“方便快捷,结果精确,比算盘强太多了。”
“如果用在咱们供销社系统内部,各个门市部、核算单位、财务科……那能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
林卫东心中狂跳!
来了!
这正是他此行的终极目标!
赵红梅仿佛看穿了他的期待。
但她并没有立刻松口。
反而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小林同志,市场反响好,证明你有眼光。”
“但想和我们供销社系统做生意,光有眼光可不够。”
她用钢笔点了点计算器。
声音不高,却带着国营单位特有的权威感。
“我们是国家单位,一切都要按规矩来。”
“第一,你的货源必须正规,能提供正式发票,这是最基本的‘资质’。”
“第二,供货能力要稳定可靠,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合作的伙伴。”
“第三,”她看着林卫东,目光锐利。
“我们系统内部采购量大,但流程复杂,账期也长,你得有足够的资金周转能力。”
“最重要的是,体制内做生意,不是你东西好就能畅通无阻的。”
赵红梅的语气放缓了一些,但眼神更加深邃。
“这里面有人情世故,有条条框框,有时候……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就像最近,咱们供销社系统可能要迎来一次不小的人事调整。”
林卫东心头一跳。
他知道,重点来了。
“这次调整,影响很大。”赵红梅没有细说,但表情凝重。
“分管采购这一块的领导可能会变动。”
“我现在是科长,但上面还有主任,再上面还有别的领导。”
“你的东西再好,也得过了他们那关。”
“如果领导不点头,或者更替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路子,那你的事可能就悬了。”
她看着林卫东年轻却沉稳的脸。
犹豫了一下。
像是做出了某个决定。
“不过……”赵红梅话锋一转。
“你的这个计算器,确实有潜力。”
“不仅是市场需要,系统内部也需要。”
“这样吧,下周二上午,刘副主任会来采购科听汇报。”
“我把你的情况,还有这个计算器和电子表,先向他汇报一下。”
“如果他有兴趣,我再安排你见他一面。”
林卫东呼吸一滞。
刘副主任!
这是直接跳过了科长层面,接触到了更高层级的领导。
赵红梅这是在冒着风险,为他搭建一座桥梁。
“赵科长,这……这太感谢您了!”林卫东真心实意地说。
赵红梅摆了摆手。
“先别急着谢。”
“能不能抓住机会,还得看你自己。”
“见刘主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不一样。”
“你要准备充分,把你产品的价值,特别是对供销社系统的价值,讲清楚、讲透彻。”
“还有,面对体制内的领导,说话做事都要小心。”
“多想想,多琢磨。”
她顿了顿,目光带着一丝鼓励,也带着一丝警告。
“这次人事调整,既是变数,也可能是机会。”
“就看你能不能在这潭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我能帮你的有限。”
“后面的路,主要靠你自己走。”
林卫东郑重地点头。
“赵科长,我懂了。”
“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准备,不辜负您的期望。”
走出供销社大楼,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
林卫东的心情既兴奋又凝重。
赵红梅科长那番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通往体制内采购大门的路。特别是下周二上午刘副主任的汇报,时间紧迫,机会转瞬即逝,他必须抓住。
可横在他面前的,是一道看不见的墙——“资质”。在八十年代初期,对一个想做大生意的个体户来说,拿到企业性质的营业执照,无异于痴人说梦。
“企业性质的营业执照?”县工商局,跟他算是有点交情的老周,听到他的来意,手里的搪瓷缸子“砰”的一声砸在桌上。老周的眉头拧成了死结,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卫东,你这步子迈得也太大了!胆子不是一般肥啊!”
老周压低了嗓门,左右看了看,才凑近他好心劝道:“办个个体户执照,现在都卡得严,手续够你跑断腿。企业执照?那更是难如登天!”
他伸出手指头,一条条数落着其中的难处:“首先,注册资金!验资报告!几十万上百万的真金白银,你上哪儿弄去?就算有,来源说得清吗?现在查得可严!”
“其次,固定的经营场所!办公地点、仓库,面积、消防,都得符合规定,要实地勘察!你那小院撑死算个门市,根本不够格!”
“最要命的是审批流程!工商、税务、银行,可能还得加上你的主管部门……层层上报,县里批完送市里,市里批完说不定省里还得过一眼。哪个环节卡一下,半年都算快的!没个一年半载,你根本想都别想!”
老周最后做了总结陈词,语气里充满了无奈和否定:“而且现在上面对这些新冒出来的企业盯得紧,生怕出乱子。你这又是倒腾电子产品这种‘新鲜玩意儿’,没政策支持,更难批!说句不好听的,兄弟,五天时间?神仙来了也办不成!放弃吧,踏踏实实做你的个体户多好!”
林卫东走出工商局大门,头顶的太阳再怎么毒辣,也驱不散心头的寒意。老周的话像冰冷的铁锤,一下下敲在他心上。五天!他最缺的就是时间!如果下周二拿不出像样的资质,供销社这条线基本就断了!一旦错过这次内部调整带来的机会,再想撬开供销社的大门,难上加难!
焦虑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心脏,啃噬着他的耐心。怎么办?放弃?绝不可能!前世的记忆深处,那些在时代夹缝中野蛮生长的商业模式,开始在脑海里疯狂闪烁。
挂靠!
对,就是挂靠!
八十年代初期,政策处处是模糊地带,很多没有“准生证”的个人或小集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会选择挂靠在有资质的国营或集体单位名下,借用他们的名义和执照进行经营。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野路子”,但眼下,可能是唯一的活路!
林卫东立刻行动起来。他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关系,王明、刘掌柜,甚至托李强利用他父亲厂里的人脉,四处打听县城里有没有愿意提供挂靠服务的单位。
现实很快给了他一盆透心凉的冷水。
他先是托人找到了县农机修造厂的一个副厂长,对方听明来意,客客气气地请他喝了杯茶,然后一脸为难地表示:“小林啊,你这想法很大胆,我们佩服。但我们厂是老牌国企,规矩多,担不起这个风险啊。上面查下来,我们吃不了兜着走。”
随后又联系上一家街道办的小印刷厂,负责人倒是挺热情,可一听林卫东要做的是电子产品,跟他们厂印点宣传单、名片完全不搭边,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这要是出了问题,我们担待不起,上级要查的,我们小厂经不起折腾。”
碰壁!
碰壁!
接连的碰壁!体制内的单位大多爱惜羽毛,生怕惹上一点麻烦。那些有资质的集体小厂,不是嫌风险大,就是业务不相关,根本没人愿意沾手。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下周二越来越近,林卫东心急如焚。难道真的山穷水尽了吗?
就在他几乎要失去希望的时候,王胖子那边传来了消息。
“卫东,你让我打听挂靠的事儿,还真让我打听到一个地方。”王胖子神神秘秘地把他拉到角落,“不过,这地方有点特别,是个快要倒闭的老厂子。”
“老厂子?哪个厂?”林卫东一听,精神一振。
“县城服装辅料厂。”王胖子叹了口气,“说是厂子,其实就剩个空架子了。工人发不出工资,厂长都快愁死了。前两天我去那边送货,听他们老厂长张建国念叨,说要是再找不到活干,厂子就彻底完了。”
服装辅料厂?虽然听起来跟电子产品八竿子打不着,但一个濒临倒闭的老厂,或许不会像那些效益好的单位那样死板!而且,既然是厂子,肯定有企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