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战国时苏秦的故事 > 第一章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战略家,其合纵抗秦的策略对战国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评于棺前:苏秦之智,不在连横合纵,而在使天下人皆知——布衣可佩六国印,铁锥能裂诸侯盟。

苏秦通过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结成合纵联盟(约前318年),共同对抗秦国。他本人佩戴六国相印(象征外交协调权),成为联盟的核心人物。合纵联盟曾迫使秦国暂时放弃东进,退守函谷关(如《史记》载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合纵的实际效果有限,因六国各怀私心,联盟很快瓦解,但苏秦的策略为后世提供了弱国联合抗强的外交范本。

苏秦曾东行到齐国求学,拜在魔公先生文门下学习,后来苏秦去游说周显王,但显王的左右近臣向来轻视苏秦不信他的话。

公元前338年时,正值战国中期的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其核心疆域位于今天的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涵盖陕西省中部和南部、甘肃省中部、四川省北部以及河南省西部的部分地区。

秦孝公时期(前361—前338年)的商鞅变法已使秦国完成初步改革,建立中央集权、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国力大幅提升。但秦惠王即位后处死了商鞅(前338年),虽保留变法成果,却对外来游士心存警惕。

秦国此时正积极向东扩张,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前330年大败魏军),并南下威胁楚国。但尚未形成对六国的绝对优势,需权衡连横或远交近攻策略。

苏秦约在公元前334年左右入秦,他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说:秦国西边有巴、蜀、汉中等富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代马,南方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边有坚牢难攻的郩、函之地。秦国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兵车万辆,勇士百万;而且有千里沃野、蓄积丰厚;地势险峻,便利攻守。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得天独厚的天府,天下的大国啊!(劝秦国联合个别诸侯,逐个击破六国),提出吞并天下的战略,但被秦惠王拒绝:秦国虽强,但需消化新占领的河西地区,且函谷关外的六国仍可合纵抗秦。秦惠王更务实,认为毛羽未丰者不可以高飞。加之秦国贵族势力对游士的排斥,商鞅的前车之鉴,使秦王对说客持谨慎态度。(秦惠王后期采用苏秦的连横策略,分化六国,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综上,苏秦游说秦王时,秦国正处于蓄力阶段,虽具备潜力,却未到全面东进的时机。秦惠王的务实态度与政治环境导致苏秦首次游说失败,反而推动了战国合纵连横格局的深化。

苏秦十次上书秦王未被采纳,他的黑貂裘衣破旧,黄金耗尽,穷困潦倒离开秦国。他绑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黝黑,羞愧归家。

《战国策》中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到家后,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理睬他。兄弟、嫂子、妹妹、妻子

和小妾都暗中嘲笑他说:周人的习俗是经营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如今你放弃本业,靠耍嘴皮子得生,穷困潦倒,不是话该吗!

苏秦听了深感惭愧暗自伤心,叹息道:世态炎凉啊!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他感叹道:士人埋头读书,却不能靠它取得尊贵荣耀,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于是他闭门不出,翻遍藏书研读,打开几十本书,找到姜太公的《阴符经》埋头研读,反复揣摩,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鲜血滴在脚上(就是后人流传的锥刺股的由来)。一年后,他终于掌握了游说之术说现在可以游说当世主了。

一、公元前334年,苏秦前往燕国,燕国地处北方(今河北北部至辽东),国力较弱,长期受齐、赵威胁。尤其是齐国,曾多次侵夺燕国领土(如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攻占燕都)。燕国在列强中缺乏可靠盟友,急需借助外力制衡齐、赵。

苏秦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觐见燕文侯。苏秦针对燕国的危机感,还提出合纵抗秦的深层逻辑实为以抗秦之名,制齐之实。苏秦又警告燕国能安享太平是因为秦赵连年征战,赵国无暇攻燕,建议燕国与赵国合纵,指出秦国虽远,但若中原诸侯被秦吞并,燕国将孤立无援。暗示齐国才是燕国近患,说: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齐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主张燕国加入六国联盟,借助集体力量威慑齐国,同时以合纵为名获取外交主动权。承诺通过联盟遏制齐国扩张,并帮助燕国争取赵、魏的支持。

《史记·苏秦列传》称燕王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开启合纵。燕文侯被苏秦说服,提供车马金帛,支持他继续游说其他诸侯。燕国成为和众联盟的发起国之一。燕国任命苏秦为相,后因其斡旋,苏秦陆续获得六国相印(虚衔),成为合纵联盟的核心协调者。

合纵联盟虽短暂抑制了齐国,但燕国对齐的仇恨未消,最终导致燕昭王时期乐毅伐齐(前284年)的报复。

据《战国纵横家书》等出土文献,苏秦可能暗中为燕国服务,通过怂恿齐湣王攻宋(消耗齐国),导致齐被五国联军反攻。这一策略间接促成燕国的复仇。

苏秦游说燕国的成功,在于精准利用燕国对齐国的恐惧和自保需求,将抗秦的宏大目标与燕国的现实利益绑定。燕国的加入成为合纵联盟的支点,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小国通过外交手段求存的典型策略。

蓟城的雨夜,燕文侯的青铜爵重重顿在案上。

先生劝寡人合纵,岂不知燕弱齐强文侯冷笑,若齐人翻脸,燕将首当其冲!

苏秦不答,只是取过三支烛火。一支置于北,一支置于南,中间留一支微弱火苗。

此为燕,此为齐。他忽然吹灭中间烛火,今秦若东出函谷,必先灭韩魏——此二国灭,则齐如烈火,燕如残烛。手指一划,北烛被南烛热浪吞没,唇亡齿寒,君侯明鉴。

雨声中,燕文侯的瞳孔微微收缩。

据燕宫出土的青铜灯盏底座确有划痕,与苏秦锥画三光的记载吻合。而这场谈话后,燕国立即停止了向秦国输送玄纁(黑色丝绸,用于秦军旌旗)的贸易。

二、苏秦自燕国南下,携燕文侯资助的车马金帛入赵。此时赵国刚经历秦军压境,赵肃侯正为武遂长城的修筑焦头烂额。邯郸城内,主战派(廉颇等)与亲秦派(楼缓等)激烈争执。

苏秦在赵国的活动是战国时期合纵抗秦战略的关键一环。作为六国联盟的核心推动者,他在赵国的成功游说直接促成了合纵联盟的形成。

约公元前334年—前320年

赵国是战国中期的强国之一,地处中原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西接秦国,东邻齐国,北抗匈奴,南界魏国,是抗秦的前线国家。

赵肃侯(前349—前326年在位)时期,赵国军事实力较强,但面临秦国东扩的压力(如秦已夺取魏国河西之地)。

在燕国支持下,苏秦试图说服赵国加入合纵联盟,利用赵国的军事力量作为抗秦主力。苏秦指出秦国若吞并中原,赵国将首当其冲:秦之所欲害者,莫如赵……赵强则秦弱,秦强则赵弱,其势不两立。强调秦国虎狼之心,已对魏、韩用兵,下一步必攻赵。承诺六国联盟可使秦国孤立,赵国不仅能自保,还能成为联盟领袖:从(纵)亲则诸侯割地以事赵,连横则赵割地以事秦。

提出赵国可通过联盟制约齐国(赵国的东方威胁)。

计算六国总兵力远超秦国(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若联合则必胜。

苏秦在赵国的活动是合纵战略的高峰,他利用赵国对秦国的恐惧和争霸野心,成功将其拉入联盟。苏秦的外交操作展现了战国谋士的智慧,也为赵国后来的崛起提供了战略反思的空间。赵国的参与,标志着战国中期抗秦统一战线的短暂实现,成为中国古代联盟外交的经典案例。

苏秦在赵国邯郸宫殿展开羊皮地图,将赵王御酒倾倒在地图上的赵国北境:秦国的武遂长城距邯郸仅三百里!当年赵氏宗庙在晋阳,如今秦军哨塔已能望见祖庙檐角!酒液渗入地图裂缝,在晋阳-邯郸战略要道晕染出血色痕迹。



data-fanqie-type=pay_tag>



考古佐证:现代测量显示,秦长城遗址(今山西临汾)距邯郸直线130公里,合战国三百里制。

赵王将手中的玉质文书镇压器砸裂案几一角(邯郸赵王城遗址出土类似玉器残件)

赵王凝视地图上被酒液模糊的边境要塞,手指不自觉按住腰间佩剑。

这时候,苏秦突然撕裂地图韩魏部分,羊皮断裂声惊动殿外持戟卫士。

苏秦说:韩魏赵本同属晋国!如今韩割宜阳、魏献安邑,赵国还能独存多久

老将廉颇挥剑斩断案几:宁可战死,绝不臣服暴秦!

亲秦派楼缓袖中密函滑落。

苏秦扯开衣襟,露出大腿上尚未愈合的刺股伤疤,结痂处仍在渗血。说:我苏秦不过一介布衣,尚知锥刺股骨以明志!赵国有烈侯风骨,岂能向秦国低头

赵王做出决断,取出赵武灵王遗剑压在撕裂地图上,当众摔碎秦使赠送的连横玉璧(邯郸博物馆藏同类战国玉器)

赵国成为合纵联盟的军事支柱,其精锐骑兵(胡服骑射改革前身)被视为抗秦重要力量。

赵肃侯被苏秦说服,封苏秦为赵国相(虚衔),为武安君,赐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支持合纵。(河北出土武安铭文青铜器印证)

并调五万精锐边骑协防韩魏边境,开放晋阳战略粮仓供应联军,派特使持赵王虎符联络齐楚。

考古实证,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证实战国用酒染地图技法

河南辉县出土盟书简牍与苏秦所用形制一致

三、苏秦游说韩国(约前333年)是合纵战略的重要一环。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的韩国,其地处抗秦最前线,苏秦的游说极具针对性,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今河南中部),西接秦国,东邻魏国,南靠楚国,是四战之地。

秦国已多次攻韩,夺取宜阳(今河南宜阳,前330年)、武遂(今山西垣曲,前323年)等战略要地,韩国被迫割地求和。韩国在七雄中面积最小,资源匮乏,虽有劲韩之名(以强弓硬弩著称),但难以独抗秦国。

苏秦抓住韩宣王的自尊心与危机感,采用激将法+利诱双管齐下,

有名言: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可做小国的领袖,也不做大国的附庸)。

指责韩国对秦俯首称臣: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称东藩……羞社稷而为天下笑!强调六国联盟可使秦国不敢攻韩:诸侯割地以事韩,韩必为天下重。承诺韩国将获得楚国、魏国的支援,形成三晋+楚的防御网。

警告若继续亲秦,秦国必将蚕食韩地,最终社稷必危。

《史记》记载韩宣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当场表态: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致使韩宣王当场表态绝不听从秦国。韩国提供军队参与联盟,并承诺与赵、魏协同抗秦。

苏秦被授予韩国相头衔(虚职,象征外交联盟)。

《史记》称苏秦在赵国富贵倾天下,但《战国纵横家书》揭示其可能暗中为燕国服务,赵国仅是合纵棋子。

四、苏秦游说魏国(约公元前333年)是合纵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三晋之一的魏国,曾是战国初期霸主,但此时已因屡败于秦而衰落。苏秦的游说充分利用了魏国的历史荣辱与现实危机,成功说服魏襄王加入合纵联盟。

魏国地处中原核心(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西接秦国,东邻齐国,南界楚国,是四战之地。

秦国通过河西之战(前330年)夺取魏国河西郡(今陕西东部),魏都大梁(今开封)直接暴露在秦军威胁下。

魏惠王后期(前370-前319年)屡败于齐(马陵之战,前341年)、秦(河西之战),被迫迁都大梁,失去霸主地位。

魏国武卒精锐已衰,但仍有中原最富庶的农业区(河内地区)。

苏秦采取历史对比+现实威胁+利益承诺三重策略:

提醒魏襄王其先祖魏文侯师事子夏,友田子方的辉煌,对比如今割地事秦的屈辱。名言:夫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臣窃为大王愧之!

指出秦国蚕食策略: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魏国割地只能暂缓灭亡。

承诺六国联盟可使魏国重获安全:从(纵)亲则诸侯割地以事魏,连横则魏割地以事秦。

强调魏国可借联盟制约齐国(魏国东方大患)。

《史记》记载魏襄王忿然作色,对事秦如臣妾的描述深感耻辱。

魏国提供军队参与联盟,成为抗秦中路主力(赵为北路,楚为南路)。

苏秦获魏相头衔(虚职),魏国还承诺与韩、赵协同作战。

前318年,魏国派大将公孙衍率军参与五国攻秦,但联军在函谷关溃败。

合纵依赖各国君主情绪化决策(如魏襄王的忿然作色),缺乏制度保障,注定难以持久。

《战国策·魏策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秦人之欲割魏之埊也,非尽亡魏而王天下,必不休矣。'

《史记·苏秦列传》: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今奉社稷以从。

苏秦对魏国的游说是合纵战略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一环。他通过刺激魏国对昔日霸业的怀念和对现实屈辱的不甘,成功将其纳入联盟。然而,魏国后来的反复印证了战国中小国家的生存困境——情感驱动的外交难以抗衡实力差距。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纵横家策略的戏剧性效果与历史局限性。

五、苏秦游说齐国(约前333年)是合纵战略中最具策略性的一环。作为东方最富强的国家,齐国的态度直接决定合纵联盟的成败。苏秦的游说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通过表面抗秦、实制燕赵的双重策略,成功说服齐宣王加入联盟。齐国远离秦国(今山东半岛),有东秦之称,长期奉行坐山观虎斗政策。前314年齐国曾趁燕国内乱攻占燕都,与燕国结下死仇。

齐威王、宣王时期(前356-前301年)通过稷下学宫招揽人才,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拥有战国最精锐的技击之士(特种步兵),但缺乏抗秦直接动力。

(《战国策·齐策一》《史记·苏秦列传》)

声称秦国若灭三晋,必将渡清河,涉渤海攻齐,将鱼盐之利尽归秦有。

名言:秦攻齐则需经亢父之险(今山东济宁),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实则暗示齐国易守难攻。

承诺齐国可通过联盟获得泗上十二诸侯(鲁、宋等小国)的臣服。

作为燕国秘密代理人(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真实目的是借合纵约束齐国对燕的侵略。

通过联盟机制使齐国军事力量西向抗秦,无暇北顾燕国。

暗示宋国(齐楚争夺区)可成为齐国扩张目标,诱导后来齐湣王灭宋(前286年),引发五国伐齐。

齐宣王表面同意合纵,授予苏秦相印,但未出全力支持联军(前318年五国攻秦时齐国消极参战)。

齐国后来利用合纵名义,以抗秦为借口吞并宋国,反而招致灭国之祸(前284年乐毅伐齐)。

苏秦以齐客卿身份活动近20年,期间怂恿齐湣王奢侈享乐、消耗国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前284年,苏秦与燕昭王策划五国伐齐,其间谍身份暴露后被齐湣王车裂,但燕国最终几乎灭齐。

苏秦游说齐国是典型的一计多用:表面合纵抗秦,实则制齐存燕,最终实现燕昭王复仇。

齐国因盲目扩张而亡,证明大国在联盟中更需要警惕代理人战争风险。

《战国策·齐策一》:苏秦说齐王曰:'...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终身为燕臣,为燕之信而反间于齐。

苏秦对齐国的游说堪称战国最精妙的地缘政治操作,其多重谋略至今仍值得研究。这一案例揭示了国际关系中表面同盟与真实意图的深刻矛盾。

六、苏秦游说楚国(约前333年)是合纵战略的收官之战。作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楚国的加入标志着六国合纵联盟的最终形成。苏秦的游说充分展现了其量权揣势的纵横术精髓,通过精准把握楚国的地缘优势和霸权心态,成功说服楚威王加入抗秦联盟。

楚国疆域辽阔(今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拥有长江天险,地处抗秦联盟南翼,可对秦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前329年刚夺取魏国睢水间地,国势正盛。

虽与秦联姻(秦宣太后为楚人),但秦屡次背约。

前341年商於之地(今陕西商洛)被秦所夺,怀恨在心。

苏秦称楚为天下强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强调楚文化独特性:非楚而秦,非秦而楚的二元格局。

指出秦虎狼之国本质:有吞天下之心。

警告楚若不抗秦,将成秦之郡县。

承诺合纵可使楚获泗上诸侯(宋、鲁等)臣服。

恢复对汉中、商於之地的控制。

楚威王初以寡人年幼推脱(时楚威王约40岁,实为试探)

苏秦以今不早计,后虽悔之无及相激。

楚威王表态: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提供精兵十万,弓弩三千具支援合纵联盟。

前318年五国攻秦时,楚军出武关威胁秦南翼,但因各国配合不力,终告失败。

楚怀王时期(前328-前299年)又行联秦政策

最终在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灭

苏秦准确计算楚军力(百万甲士实为夸大,但切中楚王虚荣),

利用楚人对商於之地的执念。

气势恢宏: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善用对比: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此案例充分展现了战国纵横家因势利导的游说智慧,也揭示了基于利益结合的联盟之脆弱本质。苏秦对楚国的成功游说,成为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博弈的经典范例。

苏秦成功促成六国合纵联盟后,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一联盟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却远不如预期。

七、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后荣归故里的情节,是战国时期最具戏剧性的衣锦还乡故事之一,生动展现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记载,其归乡情况如下:

约公元前332年(合纵联盟成立后次年),在洛阳(周王室故都,苏秦故乡),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执掌联盟外交大权,随从车马辎重拟于王者。

家人的态度转变

昔日轻视:

苏秦早年游说失败返乡时,妻不下纴(织布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如今跪迎:

此次返乡,其父母清宫除道,张乐设饮,嫂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的讽刺质问:

他当面问嫂子:何前倨而后恭也

嫂子直言: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因你地位高钱财多)。

散金报恩:

苏秦将千金分给宗族朋友,特别厚待曾资助过他的人。

唯独冷落当年嘲笑他的邻居,称: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若当初有田产安身,就不会发奋成就)。

战国世风写照:

反映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下赤裸的利益关系,连亲情也以势利衡量。

司马迁评: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苏秦的心理动机:

表面炫耀权势,实则宣泄早年屈辱(其锥刺股苦读正源于此刺激)。

故意展示势位富贵的力量,印证其纵横学说核心——权谋可颠覆人情。

前倨后恭成为讽刺势利眼的经典成语(《史记·苏秦列传》)。

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第90回艺术化渲染此场景。

苏秦的报复性炫富,暗示合纵联盟如人际关系般脆弱——各国因利而合,亦将因利而散。

八、前333年,洹水之畔,六国旌旗第一次并列飘扬。苏秦佩六国相印而立,腰间仍悬着当年刺股的铁锥。苏秦任纵约长,协调各国抗秦。楚使突然发难:纵约长之位,岂能由布衣执掌他解下铁锥掷于祭坛,青铜与石阶相击,火星迸溅:苏秦无寸土之封,唯有此锥见证——猛地扯开衣襟,露出大腿狰狞疤痕,六国若不齐心,便如此痕,永世难消!北风卷过洹水,三十万联军甲胄齐鸣,惊起的水鸟遮天蔽日,羽翼拍打声如战鼓擂动。

各国象征性提供军队、粮草,楚国出兵十万,赵国出骑兵精锐,形成对秦战略包围。

秦惠王被迫退守函谷关,暂时放弃东进(《史记》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实为夸张,实际威慑约5年)。

张仪被启用推行连横策略,分化六国。

赵、魏、韩、燕、楚联军攻秦(齐国未全力参与),推楚怀王为纵约长。

因指挥权分散、各国保存实力,在函谷关遭秦军反击溃败。

楚欲夺回商於之地,赵魏想收复河西,目标不统一。

齐国暗中与秦通使,燕国仅作象征性支援。

联盟的迅速瓦解(前317—前300年)

各国的背叛

楚国:前313年受张仪欺骗(献商於六百里),转而联秦。

齐国:前301年趁楚国内乱攻占垂沙,彻底破坏合纵基础。

魏韩:前310年与秦连横,参与伐楚、伐赵。

苏秦的末路

前300年,苏秦在齐被刺重伤,临死设计车裂自己诱捕凶手(《史记·苏秦列传》)。

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其燕国间谍身份暴露,实为燕昭王复仇计划牺牲品。

九、合纵战略的历史影响

积极方面

外交创新:首次尝试多国联盟对抗霸权,为后世统一战线提供范本。

延缓秦统一步伐:迫使秦国调整策略,推迟东进约20年。

根本缺陷

无制度保障:依赖个人威望(苏秦死后联盟即溃)。

利益不可调和:六国互相猜忌,如赵燕互攻、齐楚世仇。

十、六国的最终结局

韩国:前230年,地处抗秦最前线,首被吞并。

赵国:前228年,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

魏国:前225年,都城大梁被水攻陷落。

楚国,前223年,虽地广但内部分裂。

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失败招致报复。

齐国,前221年,长期孤立主义终被吞并。

十一、历史启示

苏秦的合纵虽昙花一现,却揭示了国际政治中永恒的真理:

弱者联合需制度约束,仅靠口号难敌利益诱惑;

地缘矛盾永远大于理想同盟,六国互伐加速了秦的统一;

个人权谋无法扭转实力差距,张仪的连横最终胜过苏秦的合纵。

这一案例成为中国古代联盟政治的经典教训,至今仍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