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裁员名单上的反击
林默,进来一下。
人事总监陈姐脸上挂着职业假笑,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个表情我太熟了——上个月王哥被叫进办公室,然后直接拎着纸箱走人的。
不好意思啊,公司最近战略调整,你所在的部门...
看着陈姐标准化的遗憾表情,我掏出手机看时间,还有十分钟老板就要拿我的项目去给客户演示了。
三个月,89个加班夜,996福报换来的就是这句战略调整。
补偿方案是N+1,一共4.5万。这是离职协议,麻烦看一下然后签字。陈姐推过来一份文件,语气公式化得像AI客服。
就在这时,我手机弹出一条私信,来自公司内部技术群:
林哥,听说你也被裁了离谱!你那套'无老板协作系统'是不是真能让人自由接单工作要不要干票大的——实习生小王
我盯着手机,嘴角慢慢上扬。
这套我私下开发的系统,本来只是我的发泄——受够了领导一句话,下属996一个月的鬼操作,我搞了个基于智能算法的协作系统。
简单说就是:干活的人直接拿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没有老板拍脑袋,只有透明公平的规则。
陈姐,离职协议我先带回去看看。我平静地说,脑子里已经开始规划怎么把这个系统做大做强。
离开会议室,我的手机又响了。是40岁的产品经理老王发来的:
默啊,听说你也中招了我被裁一个月了,正在接私活。咱俩技术产品搭伙干
我站在公司楼下,看着写字楼玻璃幕墙上映出的自己——35岁,眼袋浮肿,标准社畜相。职场生涯十三年,换了四家公司,改了八个老板的需求,熬了无数个通宵。
老王,比接私活我有个更野的想法...我发了条语音过去。
三天后,无老板联盟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的角落里成立了。
老王拿来了他的人脉资源和产品经验,小王带着他天才般的编程技术和年轻人的叛逆精神,我则负责把我那个半成品系统变成能用的工具。
我给系统起名叫'工蜂',我打开电脑演示界面,工作的工,蜜蜂的蜂。蜂巢里只有工作的蜜蜂和生产的蜂后,没有所谓的'管理层'。
牛啊林哥!小王眼睛放光,这不就是区块链思想吗去中心化!
小伙子,别用那些装逼词,老王呵呵一笑,就说它是个公平接单系统就行,简单点,大家才用得起来。
我点点头:系统很简单,三个核心功能:一是活儿市场,所有项目需求都公开挂着;二是透明记分,你干了多少活、质量如何一目了然;三是自动分钱,完成一个活儿,钱直接按贡献比例到账。
关键是,没有老板。小王补充道,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没有老板,我重复道,这世上只有合作,没有雇佣关系。
老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头:你们知道这玩意要是成了,会颠覆多少人的饭碗吗特别是那些除了管人啥也不会的中层。
所以呢我反问。
所以,老王咧嘴一笑,干他娘的!我加入!
第二章:首战告捷
系统上线的第七天,我们接到了第一个大单。
你们确定能在两周内搞定这个项目我们找了三家公司都说至少要一个月。视频那头的客户李总皱着眉头。
这个项目是个电商数据分析系统,恰好是我之前公司接下又做不完的那种单子。
李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两周肯定能交付。我胸有成竹。
因为我知道,这个项目我自己写过一半了,而且在工蜂系统上,我们能召集到最合适的人才。
挂了电话,我立刻在系统上发布了任务分解:
电商数据分析系统,拆分为五个模块:数据爬虫、清洗算法、分析引擎、可视化界面、API接口。按模块招募,酬劳按贡献度自动分配,项目总金额12万。
令人惊讶的是,不到24小时,五个模块全部被认领。其中,数据爬虫的部分被一个自称夜猫子的开发者抢走,他的简介只有一句话:某大厂爬虫工程师,加班太多出来透气。
老王负责协调各个模块间的对接,小王负责API接口,我则盯着整体架构。没有需求扯皮,没有无意义的周会,没有PPT汇报,只有代码和结果。
第十天,系统完工,提前四天。
这...这也太快了吧李总目瞪口呆地看着演示界面,质量这么高,速度还这么快
因为我们没有'管理层',我笑着解释,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没有人浪费时间在汇报、开会和扯皮上。
可是...没有管理,怎么保证大家按时完成呢李总不解。
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个人的贡献,完不成的人会影响自己的声誉评分,接不到更好的单子。比起老板的KPI考核,这种机制更直接。
送走了满意的客户,我们三个人围坐在便利店的小桌旁,看着手机上的到账短信。
卧槽,我这一个模块就赚了1.8万!小王激动得差点把可乐打翻,我上班一个月才6000!
老王则冷静许多:别高兴太早,这只是第一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这个模式确实香,至少...没人在你耳边逼逼'这个需求改一下'。
我看着到手的3.6万——作为架构师和项目发起人,我拿到了最大的份额——这相当于我在公司两个月的工资。但让我更兴奋的不是钱,而是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带来的可能性。
工蜂的第一次飞行,圆满成功。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接了七个项目,全部按时甚至提前交付。我们的协作者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展到了几十个,都是各自领域的好手,有些甚至是各大厂的在职员工,白天给老板打工,晚上在工蜂上做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总把我们介绍给了他的一个朋友——创业公司iGame的创始人张远。
我们是做游戏的,最近融了A轮,正准备扩招团队,但招人太难了。张远的语速很快,听李总说你们有个系统,可以快速组建项目团队
是的,但我们不是中介,我解释道,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没有老板的协作平台。您的项目可以直接发布到平台上,合适的人才会主动认领任务。
没有老板那谁来管理团队张远皱眉。
系统会自动管理,我耐心解释,每个人的贡献都有记录,完成情况、质量评价全都透明可见。做得好自然有更多机会,做不好声誉分就下降。
张远将信将疑:那我试试看吧,先发布一个小模块测试一下。
于是,iGame的UI设计模块成为了工蜂平台上的第一个游戏行业项目。
让张远没想到的是,他的项目吸引了三位业内顶尖的自由UI设计师。这三位设计师平时根本约不到,张远曾经试图高薪聘请他们,都被拒绝了。
为什么愿意来'工蜂'接单张远不解地问其中一位设计师。
因为我讨厌被管理,那位设计师直言不讳,我不想每天开没完没了的会,也不想被项目经理催着改来改去。在这个平台上,我只需要关注设计本身,按照明确的需求交付作品,然后拿到相应的报酬。简单、直接、高效。
一周后,iGame的UI设计稿完成度超过预期,张远当场决定把整个游戏开发都放到工蜂平台上。
这太神奇了!张远激动地说,我以前招团队要花三个月,现在两周就能组建一个超级团队!
就这样,工蜂迎来了第一个百万级项目。
我、老王和小王熬夜升级了系统,增加了项目管理模块、任务依赖关系图和自动化测试流程。我们不是在创造一个新的管理系统,而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
三个月后,工蜂注册用户突破5000人,完成项目超过100个,交易金额突破1000万。
我们从便利店的角落搬进了一个小办公室,雇了两个客服(没错,我们确实需要有人回答用户问题)。
但我们坚持最初的理念:我们不是老板,只是平台的维护者。所有人,包括我们三个创始人,都必须靠实际贡献获得收入。
这个故事本该就这样顺利发展下去,直到有一天,我的手机响了。
来电显示:前公司CEO,梁总。
第三章:暗流涌动
林默啊,听说你最近搞了个什么'工蜂'平台做得不错嘛!梁总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假热情。
谢谢梁总夸奖,我心里警惕起来,有什么能帮到您的
是这样,我想见见面,聊聊合作可能性。明天中午有空吗我请你吃饭。
挂了电话,我把这事告诉了老王和小王。
百分百是来挖坑的!小王立刻下结论,上次裁你的时候可没这么客气。
老王则沉思片刻:去见见也无妨,摸摸他们的底。最近我听说几家大公司对我们有点不爽,可能在酝酿什么。
第二天中午,我准时出现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包间里。
梁总已经等在那里,身边还坐着两个人:一个是投资机构的代表王磊,另一个是大数据公司的CEO陈刚。
来来来,林总!梁总笑容满面地起身迎接,还刻意加重了总字,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创投基金的王总,这是数据猎手的陈总,都是行业大佬。
我心里冷笑,三个月前你可是叫我小林的。
寒暄几句后,梁总直入主题:林总,你们'工蜂'平台这几个月发展得很快啊,我们都有所耳闻。今天找你来,主要是想聊两件事。
我点点头,等他继续。
第一,王总他们基金很看好你们的模式,有意向投资,估值两个亿,投资5000万拿25%的股份,怎么样
我差点被茶水呛到。两个亿的估值我们才运营三个月!
第二,梁总继续道,不等我回应,我代表几家公司想和你谈谈,关于平台的一些...规则调整。
什么规则我警觉起来。
你们平台上的很多接单者,其实是各大公司的在职员工,陈刚接过话茬,他们利用公司资源,在你们平台上接私活,这是违反劳动合同的。
我们建议你们增加一个功能,梁总语气变得强硬,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和工作单位信息,并对有全职工作的用户设置接单限制。
原来如此。他们是发现自己的员工在下班后不愿意再给公司加班,而是跑到工蜂上做更有意思、报酬更高的项目去了。
抱歉,这不可能,我直截了当地拒绝,'工蜂'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选择工作方式和内容。至于用户在其他地方的工作状态,那是他们与雇主之间的事,与我们平台无关。
林默,王磊开口了,语气平和但带着威严,你要认清现实。你们这个平台虽然创新,但正在触动很多大公司的利益。如果不做出一些调整,可能会面临很多麻烦。我们的投资和建议,是在帮你。
感谢好意,但我需要和我的伙伴们商量一下。我起身告辞。
走出酒店,我立刻给老王和小王打了电话,三人紧急在办公室碰头。
两个亿估值,5000万现金,很诱人啊!老王摸着下巴说,但他们明显是想控制平台,让它变成传统用工模式的延伸。
绝对不能接受!小王激动地拍桌子,我们建立'工蜂'就是为了打破那套压榨创造者的模式!一旦妥协,我们和那些资本家有什么区别
我沉默了一会儿,最终下定决心:拒绝。我们不差钱,现在平台每月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完全可以自己造血。至于他们的威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就在我们讨论的同时,一条行业新闻悄然登上了热搜:
《多家科技公司联合倡议:规范自由工作者平台,防止人才出现双重劳动关系》
这篇报道点名批评了近期兴起的某些所谓'去中心化'工作平台,称其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关系,助长了员工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
文章最后引用了梁总的话:创新是好事,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某些平台打着'自由'的旗号,实际上是在鼓励员工'脚踏两条船',这是不负责任的。
宣战了啊,老王看着新闻,冷笑一声,这些老大爷们急了。
就在这篇报道发布的当天,我们的平台访问量不降反增,新注册用户数创下新高。
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一片倒戈:
笑死,资本家害怕了工人爷爷站起来了
什么叫'双重劳动关系'啊我下班后的时间是我自己的,凭什么不能接单子
从来没见过哪家公司因为员工下班后打游戏而指责游戏平台'破坏劳动关系',怎么去接单子就不行了
舆论的意外反转让职场秩序联盟(这是媒体给那些联合起来的大公司起的名字)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可以通过舆论压力迫使我们改变规则,没想到却起了反效果。
一周后,我收到了第二个电话,这次是法务部门的:
林先生,我们注意到贵平台上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很多用户利用原雇主的知识产权在你们平台上接单,这涉及商业机密泄露问题。我们要求你提供用户信息协助调查。
抱歉,我们保护用户隐私,除非有法院正式文件,否则不会提供任何用户信息。我不卑不亢地回应,另外,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由用户本人负责,平台只提供技术支持。
挂了电话,我立刻组织团队进行了系统升级,增强了用户隐私保护,同时在用户协议中明确了知识产权责任条款。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第四章:系统进化
今天的注册用户突破一万了,老王兴奋地宣布,而且都是优质用户,很多是大厂的高级工程师和设计师。
短短半年时间,工蜂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接单平台,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自由工作者生态系统。
我们不断迭代升级系统:
增加了专业认证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技能测试获得资质认证,提高接单权重;
引入声誉积分机制,不仅看完成率,还评估工作质量和协作态度;
开发了智能匹配算法,根据用户技能和项目需求自动推荐最合适的人选。
小王还设计了一个创新功能:工作证明,用户可以展示自己在平台上完成的项目和获得的评价,作为能力证明。这比传统简历更真实,也更有说服力。
这玩意儿比你的学历证书靠谱多了,小王得意地说,你简历上说自己'精通Java',谁知道是真是假但在'工蜂'上,你写过的每一行代码、解决过的每一个问题都有记录。
我们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除了技术开发,设计、市场、内容创作等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
林哥,我有个想法,小王某天突然说,咱们能不能做个'项目众筹'功能就是有想法的人可以发起项目,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大家共同拥有项目成果。
你是说创业孵化器老王挑眉。
不,更像是...无老板创业。小王解释,传统创业都是有个创始人当老大,其他人是员工。但在'工蜂'上,可以是一群人平等合作,按贡献分配股权。
这个想法让我眼前一亮。
两周后,项目众创功能上线。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一个叫自由写作的项目,一群自由撰稿人联合起来,创建了一个内容创作平台,专注于高质量的科技和文化内容。
他们没有CEO,没有编辑总监,只有一套由算法支持的编辑流程和质量控制机制。每个人既是创作者,也是编辑,根据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份额。
这个项目在三个月内就实现了盈利,证明了无老板创业模式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职场秩序联盟也没闲着。他们联合推出了一个名为智控的平台,号称比人类管理者更智能的项目管理系统。
林默,你看到'智控'了吗老王把平板电脑推到我面前,他们打出的口号是'科学管理,效率至上'。
智控的核心卖点是AI管理者,据说可以实时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精确分配任务,甚至预测项目风险。表面上看,这也是技术创新,但实质上,它强化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结构。
他们这是想用AI取代中层管理者啊,小王嗤之以鼻,本质上还是控制和监视,一点都不'智能'。
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营销做得很好,老王皱眉,已经有几个大客户从我们平台转到'智控'去了。
我分析了一下流失的客户,发现都是传统大企业,习惯了层级管理模式。
没关系,市场足够大,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我安慰团队,我们坚持自己的路线就好。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平静。
一位在工蜂上非常活跃的开发者夜猫子被曝光身份——他正是某大厂的技术总监,利用公司资源在平台上接单。他的前雇主威胁要起诉他和工蜂平台。
这个消息在科技圈炸开了锅。夜猫子在平台上公开发表声明:
是的,我是XX公司的前技术总监,现在已经辞职。但我要澄清,我在'工蜂'上完成的所有项目都是利用我个人时间和知识,没有使用任何公司资源或机密。我辞职的原因很简单:在公司我管理50人团队,每天开会、写报告、处理杂事,很少有时间编程;而在'工蜂'上,我可以纯粹专注于技术,三个月赚的钱比公司一年工资还多。这不是'双重劳动关系'的问题,而是工作方式选择的问题。
这篇声明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高级技术人才宁愿放弃管理岗位的高薪,也要回归纯技术工作传统公司的晋升机制是否存在问题
借着这股讨论热潮,我们发布了工蜂2.0版本,核心更新是技能进阶图谱——用户可以在不脱离技术岗位的情况下,通过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得更高的声誉等级和收入。
这和传统公司要想拿高薪必须当管理者的逻辑完全不同。
工蜂2.0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大批技术专家的关注和加入。我们的口号是:在这里,技术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短短一周内,平台新增注册用户超过5000人,其中不乏各大公司的技术骨干。
这下,职场秩序联盟彻底坐不住了。
第五章:关键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一早晨,我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了一封邮件,发件人是风投资本张明。
林总,冒昧打扰。我们基金非常看好'工蜂'的发展前景,有意投资3亿元人民币,估值12亿,只需25%股份。不设董事会席位,不干预日常运营,只希望能参与长期战略讨论。期待您的回复。
我把邮件转发给了老王和小王,很快收到了截然不同的回应。
接!必须接!老王语音里充满兴奋,3个亿啊,兄弟!咱们一人分7500万,够买好几套北京学区房了!而且他们条件这么好,不干预运营,简直是送钱!
坚决不接!小王则斩钉截铁,这明显是资本收编,先是温水煮青蛙,然后改变我们的方向。咱们做'工蜂'不就是为了对抗这种资本控制吗
我沉默不语。这个决定太重要了,需要慎重考虑。
与此同时,平台上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一个高级用户代码侠被曝出在多个项目中抄袭代码,并通过小号给自己刷好评,导致其声誉分虚高。他利用这种手段接了大量高薪项目,给平台声誉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系统出漏洞了,老王忧心忡忡,这种刷分行为如果蔓延开来,整个平台的信任机制就崩塌了。
我们需要更严格的代码查重和身份验证,小王提议,可以引入AI代码审查和多重认证机制。
升级系统需要大笔资金,这让投资显得更加诱人。
就在我们纠结要不要接受投资的时候,一个更大的危机降临了。
某知名科技媒体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无老板幻想:自由工作者平台的隐忧》,文章指出:
所谓无老板工作实际上导致了更严重的内卷,自由工作者为了接单不得不24小时待命;
没有劳动保障,生病、意外都无人负责;
平台抽成实际上是新形式的剥削,平台创始人成为新的隐形老板。
报道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用户开始质疑工蜂的理念。
这篇报道有很多偏见,但也指出了一些真实问题,老王坦言,确实有用户反馈说接单压力大,没有稳定收入保障。
我们紧急召开了团队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我觉得可以引入'基本收入'机制,小王提议,活跃用户每月可以获得一笔基础保障金,由平台利润支付。
还可以设立互助基金,老王补充,用户可以自愿缴纳一小部分收入,共同建立保障池,遇到意外时提供援助。
这些方案都很好,但实施起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控平台宣布完成了5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正是那个职场秩序联盟。他们在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要规范自由工作者市场,暗指工蜂平台。
压力之下,我做出了决定:接受投资,但有条件。
我给张明回了邮件:
感谢贵基金的认可。我们愿意接受投资,但有以下条件:一、'工蜂'的核心理念不变,继续坚持'无老板'协作模式;二、平台抽成比例上限锁定在8%,不得上调;三、成立用户委员会,参与平台重大决策。如同意,请回复,我们可以进一步洽谈细节。
出乎意料的是,张明很快回复:条件全部接受。另外,我个人非常认同'工蜂'的理念,我本人就是从大厂辞职出来的。期待与你们共同打造新型工作关系的未来。
签约仪式上,张明透露了他的真实身份——他曾是一家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副总裁,因为厌倦了官僚作风和无意义的会议,选择离职创办投资基金,专注投资改变工作方式的创新项目。
有了资金支持,我们迅速推出了工蜂3.0,增加了一系列保障机制:
蜂巢保障金:平台拿出20%利润建立互助基金,为用户提供意外伤害、疾病等保障;
技能培训计划:用户可以用积分兑换专业培训课程,提升技能;
项目孵化器:支持用户将创意变成实际项目,平台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最关键的是,我们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成立了由活跃用户组成的平台委员会,参与重大决策讨论和规则制定。
这些举措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也有效回应了外界质疑。平台活跃度不降反增,交易额创下新高。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传统公司开始借鉴工蜂的运作模式,尝试内部去管理化改革。
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甚至公开宣布取消中层管理岗位,改为技术导师和项目协调员,强调对专业人才的尊重和培养。
看来我们已经在改变行业了,老王感慨道,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王则一直在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林哥,我觉得咱们可以更进一步,把平台完全开源,让社区共同维护和发展,实现真正的'无主体'状态。
你是说...连我们也退出核心决策层我有些惊讶。
对,我们变成普通节点,和其他用户一样通过贡献获取收益,小王眼睛闪闪发光,这才是真正的算法共和国——由代码而非人来治理。
这个想法很激进,但也很吸引人。我开始认真考虑这种可能性。
第六章:算法共和国
三年后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工蜂新总部的露台上,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
这栋位于市中心的办公楼,不只是工蜂的办公地点,更是一个开放的协作空间,任何平台用户都可以来这里工作、交流和学习。
平台已经发展到了500万注册用户,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覆盖科技、设计、营销、教育等几乎所有知识工作领域。
更令人欣慰的是,无老板理念已经从一个激进想法变成了被广泛接受的工作方式。
林哥,想什么呢小王端着咖啡走过来,他现在是平台技术委员会的一员,但仍然坚持亲自写代码。
想我们走过的路,我笑了笑,记得我们最初在便利店角落里的样子吗
那时候谁能想到,我们真的会改变这么多人的工作方式小王感慨道。
三年来,我们经历了无数挑战——系统安全漏洞、用户信任危机、监管压力、竞争对手的崛起——但我们一步步挺过来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兑现了最初的承诺: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
现在的工蜂已经完全开源,核心代码对所有人可见,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改进方案。平台重大决策由用户投票决定,我和老王、小王只是普通的平台维护者,和其他贡献者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平台抽成比例下降到了5%,仅用于维持基础设施运行和社区建设,没有人从中获取暴利。
算法共和国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实存在的运行模式。
当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这种模式。传统制造业、需要高度协同的大型工程项目等领域,仍然需要一定的层级管理。但在创意、技术、内容创作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无老板协作已经成为一种主流选择。
你看这个,小王指着手机上的新闻,梁总的公司宣布破产重组了。
我扫了一眼新闻——曾经咄咄逼人的职场秩序联盟已经分崩离析,一些公司坚持传统模式走向没落,另一些则转型采纳了新的工作方式。梁总的公司属于前者,最终被市场淘汰。
其实挺讽刺的,我评论道,他们当初那么反对我们,现在证明是他们错了。
不全是,小王摇摇头,我们的模式也不是完美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平衡自由与保障,如何处理复杂项目的协调问题,如何避免新形式的内卷...这些都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
所以这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革命,我笑了笑,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就在这时,老王走了过来,他现在是平台社区事务的负责人,主要工作是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林默,有个好消息,老王脸上带着兴奋,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开设'分布式协作'课程,邀请我们去做首席顾问!
这意味着无老板协作模式正式获得了主流认可,将被纳入下一代人才的培养体系。
还有更大的好消息,老王继续道,我们的国际版今天正式上线,已经有来自20个国家的用户注册了。
平台的国际化是我们去年开始筹备的项目,目标是将这种工作方式推广到全球范围。初期我们选择了一些文化相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未来计划覆盖更广阔的市场。
所以,我们真的创造了一个算法共和国,小王感慨道,一个由代码而非人来治理的工作世界。
不完全是,我纠正道,算法只是工具,真正做决定的还是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而不仅仅是少数掌权者。这才是革命的本质。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想起了三年前那个被裁员的下午,当时的我绝不会想到,一个源于愤怒的小项目,最终会引发如此深远的变革。
我拿出手机,打开工蜂APP,界面上显示着我的个人页面:林默,平台贡献度评分4.98(满分5分),完成项目89个,获得好评率97%。
这些数字比任何头衔都更能说明一个人的价值。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会因为年龄、性别、学历或者关系而获得特权,只有真正的能力和贡献才是衡量标准。
对了,林哥,小王突然想起什么,梁总昨天申请加入平台了,作为一个普通开发者。
我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批准他,欢迎加入。在算法共和国里,每个人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没有老板的工作,没有压迫的关系,只有公平、透明的规则和无限的可能性。
一个真正的算法共和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