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都市小说 > 星核秘律 > 第9章
离开“零号书屋”后,沈硕走出地下暗层,返回中央域媒体工作区。他一路沉默,心中已梳理好下一步的行动——在公开报道中点到即止,将“非量子编码”与“天人共治”的概念作为疑问悬置,同时秘密流传“灵面”符与能量通道座标给少部分可信人士。如此,既能完成媒体使命,也能为可能的危机预留防护措施。
进入媒体大楼,巨幅电子屏依旧滚动着官方通告:事故已平息、生产线已恢复、无人伤亡。办公区内,一排排记者端坐于全息工作站前,键盘声与鼠标轻响交织成一片高效的秩序。沈硕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将符纸夹入带磁封的资料夹,顺手调整了工作站的隐匿显示设置。他屏蔽了外网漏洞探针和所有物流跟踪插件,只保留离线储存和加密输入模块,以确保后续的文字与数据不被强制上缴。
第一件事,是打开昨夜仍在草稿中断的“非量子代码”段落。他以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写道:
“……初步调查显示,本次防御系统失控,并非单纯的硬件故障或操作失误,而是因一段无法归入现行量子逻辑的编码序列(暂称‘ling…xi…mian’)突兀注入,导致AI自我优化模块发生逻辑冲突,引发数据链环节骤断。该编码与古代星象符文存在惊人相似,或为未知信息场域的活体注入痕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判与跨学科研究。”
他稍作停顿,查阅已被解密的中央域档案中的“天人共治”部分,将其核心摘录并重新组织为报道段落,以中性而引人思考的笔调呈现:
“中央域档案中,一段题为‘天人共治’的草案曾在三个世纪前流传,论及技术与法则并行不悖,但从未付诸实践。今次事故暴露出科技与未知并非绝对界限,此草案或再次进入公共视野,引发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深刻拷问。”
完成这两段后,他在稿件末尾留出空白,以便稍后填写由谢秋兰督察官提供的官方评论语。此时工作站外的会议铃声响起,他知道,是编辑部召集他进行当日头版审校。沈硕按下“保存草稿”键,将文件标注为“仅限内部审阅”,然后起身前往会议室。
会议室中央的长桌上已摆满了各种报纸样稿与全息屏幕。主编康圣宣坐在首位,转头望向他:“沈记者,关于你提交的事故报道初稿,编辑部一致赞同框架与逻辑。但有两处需修改:一是‘编码与符文相似’的说法需加引号并附官方说明;二是‘天人共治’部分不能直接引用未公布的档案名称,只能笼统提及‘域内历史文献’。否则易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康总的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商榷的职业威严。
沈硕无奈地点头:“明白,我会把‘符文相似’改为‘疑似借鉴’;‘天人共治’改为‘域内历史文献曾有相关论述’。但我建议,我们同时在社评页面做一篇评论,题为《未知与共治——当科技邂逅古老法则》,为读者留出探讨空间。”他缓缓提出自己的方案,语气中带着记者特有的理想与勇气。
会议室瞬间安静,康圣宣微微挑眉,左顾右盼,最后点头:“你的提案有风险,但可以尝试——需加注题目下方的‘社评’字样,并在评论中注明‘观点仅代表评论员’。社评栏的版面我给你加到两倍大小,以吸引读者注意。你有三小时准备?”沈硕答道:“三小时足够。”他回到工位,立刻调整版面设置,下载社评模板,准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回到座位,他先将“疑似借鉴”“域内历史文献”两处做出修改,然后新增了评论栏目。他开始以哲思笔调阐述:“当人类的技术终于触摸到量子极限,我们才惊觉,世界并非单纯由数据和算法构成。三百年前的学者以星象与法则并论,创造了‘天人共治’的理念,如今,在看似冰冷的AI体系中,这一理念正以微弱而坚定的脉动呼唤过来……”。他引用了几句庄子与周易的意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法自然却不随波逐流。”文字间留白处彷佛暗藏符号,让有心人一看便能触到更深的涵义。
三小时后,他将完整稿件送交。头版呈现:一半是“AI事故调查”报道,另一半是题为《未知与共治》的社评,两者并列,互为表里。报道部分用理性数据和官方通报为基底,社评则以哲理探讨和隐喻铺垫——精心平衡了事实与思考。沈硕站在高台外,看着工作人员将头版迅速投递到各大分发通道,心中百感交集:他的声音终于在光速与星呼中被放大,但他也知道,社评后的暗号将只有少数人能听懂。
当天傍晚,报纸电子版一经上线,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读者评论中,有技术工程师讨论“ling代码”的科学可能,有历史学者考证“天人共治”草案的古籍出处,也有普通市民在论坛热议“未知领域的边界”。官方社交平台则转发媒体通稿,强调“事故已完全控制,关键概念待进一步评估”。舆论暂时保持平稳,未出现挑衅性争议,但已经有人在暗处搜寻社评中的隐秘线索。
夜幕降临,沈硕在办公室柜台前取下一杯冷却的黑咖啡,抿了一口。他的目光穿过办公区玻璃墙,远眺客厅内升起的城市灯火——每一簇光束都象征着某种秩序。此刻,他的手中仍有那张“灵面”符纸,小小一片,却承载了凡人与修行者共守平衡的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