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修水渠,育种插秧~】
那年代,乡村土路是常态,土房也是常态,还有我们这些土孩子,想起那段时光,苦中带甜。
记得那年,过完元宵后,父辈们开始着手准备稻种,水稻在南方是主力农作物之一,育种马虎不得。
水稻品种,也是父辈们讨论的重点问题,这个品种产量如何,口感如何,抗病害如何,都会交流一下。
有经验的父辈会用上一季的自留种,拿不定主意的,一般会重新购买稻种,毕竟GY的稻种有保障,自留种搞不好会翻车。
在播种前,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每年开春前,少不了翻修水渠,在农村修水渠是头等大事,由村长安排,每家每户出多少人工,是固定的。
几日后,村长骑着二八大杠挨家挨户通知后天早上八点修水渠。
那时我们村还未通电,要用上洋气的大喇叭,根本不可能的事,基本都是挨家挨户走动告知。
村里通电,是三年后的事,而且电量极为不稳定,晚上点煤油灯再正常不过。
时间一到,家家户户很自觉到场,村长会根据每人表现情况,开始计工分。
我们那时有座集体的大山,山上种有果树,每年果子采摘时,会按每家工分,分配对应的果实重量。
大家别偷懒,知道吗~
出工不出力,我劝大家不要干,到时引水入自家稻田,被乡亲们戳着脊梁骨骂,就不要怪我这个村长没提醒,大家齐心协力,加把劲把水渠翻修好,为春种开个好头。
十三,没吃早饭啊,才扒几铲,脸红脖子粗的,你这不是让乡亲笑话吗~
村长,十三昨晚估计被他婆娘***,他家最近在赶三胎呢~
你这家伙,说话没个把门,让十三婆娘听见,有你好受的。
十三,你不会打小报告吧,哈哈~
去去去,我没那么小气~
十三大气,一会我替你多挖几铲~
气氛活跃后,大家越干越有劲,上午跟下午定时会有妇人挑两桶凉茶过来,专门给修水渠的乡亲解渴。
这也是村长安排的,负责煮凉茶的妇人也会有工分,所以这个活,很多妇女抢着干。
中午各自回家吃饭,吃完休息个把钟,又集合接着修水渠。
三天后,众乡亲把大大小小的水渠翻修完毕。
村长拿出工分本,让大家签名,有疑问的乡亲会当场问村长,村长也会当场解释。
忙完这一切,父辈们开始育稻种~
育稻种可是一个精细活,育得好,根系会非常发达。
育不好,全村会笑话你,所以父辈们在育稻种这事上,还是挺细心的。
稻种发芽后,均匀撒在水田稀泥上,插上竹签,一般采用横插,形状为拱门状,然后盖上薄膜,用泥浆封边,让棚内保持恒温的状态,发芽的稻种才能快速成长。
两三天后,父辈们一早会去揭开两端通风散热,晚上再覆盖好薄膜,以此类推。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不不,父辈还要做下一步,翻稻田。
这段时间,你会看到父辈或者后生仔在水田里,拉着水牛或者黄牛在水田喝喝喝~赶牛的场景,牛也会哞哞哞~回应。
为的就是让牛牛快一些犁地,效率高的,一天能犁个五六亩。
拖拉机耕地那时可以说罕见,到了九十年代初,村里才有几户家庭买得起,大部分家庭还是用牛耕地。
犁完地不出几天,就要放水泡田,然后再把牛和犁耙弄过来,把泥块弄成稀泥。
干完这些,棚里的秧苗基本可以播种到水田,父辈开始带领全家老小拔秧苗,然后挑去水田插秧,说起这个,那是我童年的噩梦。
当你看见父辈撒完肥料时,说明插秧正式开始,没有上学的我,很荣幸参加这场光荣又伟大的劳动,弯腰插秧那是真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虽然抱怨,但不敢不做,这可是重要的口粮来源之一。没肉吃,起码还有一碗粥喝,不至于饿死。
每次插完秧时,全身基本脏兮兮,我们这些小孩直接到小溪或者水渠里洗澡。
一来舒服,二来可以把衣服洗干净,碰到鱼儿的话,还可以加餐。
那时的稻田农药还很少,水渠里常常能看到鱼,能捉到鱼也不奇怪。
太阳差不多落山前,大一点的孩子,会被父母叫回去煮饭,他们收完尾才回家。
我们家也差不多,只要天黑前,这块水田还有一大半没插完,必须有一个先回去做饭,不至于回家,连碗热粥喝不上。
一到晚上,全家老小围在煤油灯下吃晚饭,如果月亮好,会在院里吃,省一些煤油,基本家家都是如此操作,当然也不全是,村中还是有几户住青砖小楼的。
煤油钱人家还是有的,不至于太过节俭,但在老一辈眼里,还是能省则省。
第2章【大人小孩的日常】
……
当插完秧苗后,父辈又开始耕旱地,六岁的我,还不用上学,一大早被父母叫醒。
真羡慕大哥和二姐,一大早就去上学,留下我一个人跟父母做苦力。
吃过早餐,跟父母去旱地翻土除草,父母在翻地,我用小工具把杂草从松土里勾起来,放入竹篮中。
父母常念叨,小宝要是累了,自己休息,我经常摇摇头,说自己不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好笑。
翻土时会有一些意外收获,肥嘟嘟的大白虫最多,不能浪费,收集起来拿回去喂鸡。
如果不小心戳中,会爆肚,成为土里的养料。
还有蚯蚓,长长的,黑黑的,小鸡小鸭最爱,也要收集起来,家禽吃了容易长肉。
家禽长大后,一般拿去城里换钱补贴家用,很少杀了自己吃。
我最喜欢土狗子虫,学名好像叫蝼蛄,那双大钳很有力,你用手捏住,他会发力,你会觉得很解压。
如果一天下来有几十只土狗子虫,晚上放油煎一煎,是很好的蛋白质。
一家三口,一天最多搞一亩地,往往都是当天施农家肥播种,玉米,花生,番薯,土豆这几类。
也有一些翻土后,会晒几天,再进行播种,主要看个人喜好。
手脚快或家庭人手多的,他们往往都是最先播种完的。
善良又热心的他们,会选择帮一些年后需要返工的家庭或绝户,往往这种家庭只剩下两个老人,下地劳作的精力已经比不得年轻人,能做多少是多少。
有孙子孙女的家庭,放学回来,也会下地帮爷爷奶奶翻地播种。
忙完春种后,一部分大人开始打牌聊天或者下棋,一般都在村头榕树下或其他大树下聚集,老话说得好,大树底下好乘凉。
每隔一天,他们会亲自下地看看农作物长势,有问题及时补救,缺水的及时放水,除了这些,还会定时除杂草施肥。
脑子活络一些的,会去附近城镇看看有啥零工干,能挣一点是一点,每过一段时间会回来帮家人一起护理农作物。
不外出又想补贴家用的,自己制作一些捕鱼工具,像鱼笼、渔网这些,这些手艺都是从爷爷那辈学的。
data-fanqie-type=pay_tag>
放鱼笼前,会挖一些大蚯蚓,放进鱼笼里做诱饵,落日前放到河里。
次日大清早就要出发,查看鱼获,避免时间过长,鱼获死亡。
少的拿回来当天就吃,全当给家里人补补,多的晒干,拿去集市卖。
当然也有常年捕鱼的家庭,暂且称呼渔民吧,他们会专门养三四头鸬鹚,用来捕鱼,鸬鹚天生的捕鱼猎手,只要水下鱼多,次次满载而归。
妇女们日常除了带小孩,也会抽空做些女工,缝制新衣物、纳鞋等,还有家人衣服破了,也要缝缝补补。
正因为有她们,家里的顶梁柱和孩子们才有几件像样的衣服穿。
小男孩裤子最容易烂,这个我有发言权,尤其是屁股下的布料,破几个洞太正常不过了。
我记得小时候出去玩时,玩得特野时,也不知如何弄的,屁股处的布料,莫名其妙破了,等风灌进屁股蛋凉嗖嗖时,才知道裤子破了个大洞。
赶紧捂着屁股,回去找妈妈,一路上被不少大人笑话,回到家里,妈妈笑话几声,拿出针线,缝缝补补,又继续穿上出去玩。
孩子多的家庭自然不必说,老大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给老三穿,小孩的鞋子特容易烂,不然也是如此吧,这些在当时农村太正常不过了,谁也别笑话谁。
得空时,妇女还会去山上挖野菜,运气好,还可以捡到一些可食用蘑菇,一家老小能喝上一碗鲜美的蘑菇汤,那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孩子们有自己玩的项目,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玩玻珠,就是玻璃做的珠子,圆圆的,大小都有,小孩哥特喜欢玩。
玩波珠有很多玩法,其中一种,挖个小洞,在起点线,双方比试,谁弹进,波珠归谁,双方进,平局,重新来。
也可以用砖头围起来一个圈,或在小院平地玩,两人及以上,越多人越热闹,谁手法准,谁往往就是赢波珠最多的一方,这种天赋选手是小孩哥中最富有的,常常让人羡慕嫉妒恨。
当然也有小孩耍赖的,算玻璃球里面有几条线,两条,算几条命,你就要弹中我两次,才可以拿走我的波珠,以此类推!!!
一般不会出现输了不给的情况,不然好长一段时间,村里没人愿意跟他玩~。
扎地图也不错,一人画一个圆圈,用小刀或者锥子,石头剪刀布后,赢的一方先开始,规则:按物体长度扎,超过长度或扎不稳脱落时,轮换对方扎,谁先包围对方地图,谁先赢。
别看我们小,我们能把地图玩出打小日子的气势来,我们阻挡对方出发的路线后,会给对方制造很多弯弯绕绕,而且线路会给对方控制很小,一旦对方扎出界,或扎我方线上时,他们下场,轮到我方进攻。
此游戏不止比脑力、控制力,还有耐心,耐心差的,很快就会输,这是一款非常益智好玩的游戏,可惜现代已经没人玩了。
还有一种男孩子之间很耗体力,很讲技术的游戏,比打陀螺还要高级一点的,劈陀螺。
劈陀螺,一般由大孩子带教,可以追溯到如何上山选木料,如何制作陀螺,以及手搓陀螺绳~
陀螺绳一般用麻杆的皮,去自家地里砍两根麻杆,没有就找邻居小孩哥要,皮取下晒干,打成长丝状,打个结,分成几股放在自己大腿上手搓麻绳。
装备弄好之后,由大孩子示范,如何卷陀螺,放陀螺,再到劈陀螺,都会一一讲解示范。
刚才哪个说我藏一手的,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他。
锦天哥,是他说的~
三娃,你又调皮了不是,一会玩的时候,你排最后。
哦~
哈哈哈~
正式开始后,宣布风险防控,正前方,左右两方皆不可站人,不然陀螺钉会给你留下终身难忘的回忆。
劈陀螺精髓就是鸠占鹊巢,如果把对方陀螺劈飞之后,还能稳稳立在地上旋转,不用说,那一刻你就是神,众孩子们的呐喊声足以说明一切,反之就是哈哈大笑,尤其是防守一方,更是得意。
女孩子玩跳绳、踢毽子的比较多,其中花样也挺多的,乐趣不比男孩子玩的差,总之各有千秋吧!
跳绳人数不够时,小孩姐也会拉小孩哥一起玩。
其实还有很多小游戏,比如最经典的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打小日子游戏等等。
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这些小游戏霸占我们整个童年。
话说回来,玩游戏也不能整天玩,我们这些还未读书的小屁孩,也有活干。
第3章【暑假项目必做,收粮食】
……
上山砍柴就是其中之一,家里多少柴火你不用心里有数,因为你还小,父母一般不会说你,反而会提醒你。
小宝,家里没多少柴火了,今日上山弄一些柴火回来。
这时聪明的你,拿上柴刀和绳子,会去玩得好的几家邻居里,叫上他们一起去砍柴,或者拿上两条尿素蛇皮袋装枯叶,松树叶最好,其它次之。
砍柴途中万一看见野果怎么办当然一拥而上先吃了,再干活~
在农村,小孩哥会爬树是技能之一,除了平时掏鸟窝外,另外的用途不言而喻,大树上的枯枝基本是侧枝,你要爬上去,才能把侧枝砍下来。
因为家家户户基本都是烧柴,没几户用得起蜂窝煤,所以地上的枯枝早被村中老人妇女捡光。
砍下来的柴火,分成一米多的小段,扎好后,力气大的小孩哥,会用一根粗壮一些的枯枝,插入两把枯树枝中间,挑回家中。
力气小的,能背多少是多少;背不了,跟在众人屁股后面拖回去。
别问为什么,因为速度越快,扬起的尘土会告诉你答案……
其二就是放牛,放牛上山放最好,一是省心,二是安全。
我比较喜欢上山放牛,也喜欢坐在水牛背上,困了我会把牛拴在树上,找个地方眯一会。
我最怕下雨天,有一次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吓得我哇哇大哭,因为我家水牛跑了,我满大山找,就是没找到。
回到家,父母没有问我水牛,我也没敢说,我怕说出来,被打死,只是让我换了一身衣服。
第二天我才知道,水牛比我还先回来,自己回牛棚睡觉,我才重重松一口气,上去就是给水牛一顿胖揍。
在田野附近放牛最吃亏,一个走神,牛容易误吃庄稼,驱赶时,如果牛牛受惊,会践踏庄稼,那可就惨咯,全家跟着受罪。
我记得十五叔家的富哥,放牛时粗心大意,牛一放,找个地方开始睡大觉,把人家的稻田吃了一半还未发现,路过的村民大喊谁家的牛,富哥才醒。
稻田主人六叔直接上门骂了半天,富哥当时吓得直接躲起来。
好在他父亲,也有办法补救,赔礼道歉后,问六叔家什么稻种,赶巧,用的是同一批,当场给六叔承诺,最迟明天给他补种。
六叔才肯作罢,人家走后,十五叔把富哥拉出来毒打一顿,又拎着他下自家稻田,分出一部分秧苗,拿过去给六叔家补种。
那一段时间放牛只要碰到,我们都会笑话富哥,让你放牛,你跑去睡觉……
平常下地摘菜洗菜,属于最轻松的家务活,比煮饭还要简单。
别看我们年龄小,做起来有模有样,就拿洗菜来说,最少洗两次,可以很好除去泥沙,粪水附着物。
最后一道流程炒菜,那是大人的事,小屁孩还没有灶台高的年纪,父母自然不放心。
但是让孩子参与一下还是可以的,烧火司令最适合小孩,火候大小,掌勺的会声控,你听话照做就是;碰上炒肉时,身为馋嘴烧火司令的你,中途还可以尝一下咸淡。
耳濡目染之下,八九岁基本可以出师,父母可以放心在地里劳作,不用反复来回跑,影响劳作。
差不多饭点,孩子会做好饭菜,装入饭盒,送到田地给父母食用。
我那时年纪小,只会煮饭,还不会做菜,我记得给父母送的午餐,只有粥跟萝卜干,父母还笑呵呵说我懂事,问我吃了没,家禽有没有喂……。
烈日下,父母一般不会留我在田地劳作,让我回去,等晚上他们回来,再给我炒菜吃。
我自然点点头,蹦蹦跳跳找伙伴玩去,运气好,碰上邻居家有好吃的,还可以吃上一两块肉。
有时候也会去分家的爷爷奶奶家看看,有没有好吃的,有的话也会吃上一些,那年代村里很多小孩都是这样过来的,你永远不可能只吃自家饭。
平时邻里邻居也会照应对方孩子,不管你去到哪家,就算穷得叮当响,对方父母一定先开口,问你吃饭了没,孩子一般不会撒谎,吃了就说吃了,没吃就没吃。
一般邻居有啥我们这些小屁孩就吃啥,玉米,番薯,土豆啥的,给你,拿着啃就是,千万别害羞,容易饿。
转眼五六月到来,庄稼开始开花结果,田里地里皆是一片即将要丰收的景象。
乡亲们看着自己一整季辛勤料理的农作物,有了丰收的迹象,脸上的笑容多了几分,纷纷感谢老天爷,这一季没有让庄稼地干旱,否则一年之中只要有一季干旱,粮食必然不够吃,自己挨饿是小,要是孩子挨饿,那可是大事。
那年代,哪条村没有几个饿得面黄肌瘦的,尤其是旱灾时;所以天公作美,是一件让农民集体感恩的大事。
随着庄稼收成到来,暑假也来临了,大哥和二姐又可以加入我们,一起收稻谷,一起收花生、玉米、番薯。
收割稻谷,最为酸爽,太阳底下,没几天,晒得跟个非洲人一样,别提多酸爽。
一热,我们男孩子容易脱掉上衣,稻谷还未收割完,准晒脱皮,轻轻一撕,就是一大块死皮。
随着金灿灿,沉甸甸的稻谷,一把把放入脚踩式打谷机,一粒粒饱满的稻谷顷刻间落入尾箱,堆积起来。
随着一堆又一堆稻谷装入蛇皮袋,父母的脸上乐开了花,第一季开了一个好头,今年估摸着,****,还能存下不少余粮。
如同书本里描述悯农那样,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
收完稻谷,又开始收其他农作物,整季父老乡亲沉浸在丰收的喜悦。
忙里偷闲之际,我会跟大哥下河游泳解暑,只要泡到河里,半天的疲惫会得到极大释放,孩子多的时候,还会在浅水区打水仗,彻底释放帮家里连日收粮食的辛苦。
第4章【夜晚,分享~】
……
一转眼,来到八五年仲夏,今年我应该11岁,个子长高不少,大小也算个孩子王,放学回家后,想玩个游戏啥的,在村头榕树下,喊一声,不出五分钟,十几个孩子到场。
前年村里拉了电线,唯一的缺点就是用电这块,电量时常不够会停电,所以煤油灯、手电筒还是夜里常备之物。
有了电之后,村里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机会看电视。
只是那个年代,村里还没几户可以买得起黑白电视。
有电视的家庭,在村里可是香饽饽,晚上吃完晚餐后,乡亲分成几股,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早早守在有黑白电视的人家。
晚上通电后,通电时间也有固定时间,一般晚六点到十点左右。
主家进入房间,还未打开黑白电视时,整个房间挤满了人,连床上也是。
当然啦,只有那些洗过澡的孩子,才会跑到床上占位置。
主家也不会嫌弃,反而心里得到极大满足,而且人多看电视,才过瘾,平时村头村尾聊天,也有共同话题。
主家一般搜抗日和港剧类型居多,前两者我们特爱看,当看到小日子欺负我们先辈时时,气得牙痒痒,恨不得钻进去杀了这群畜生。
有时候看到高潮处,突然就断电了,此时会引起满屋的气愤声。
究其原因,是那个年代供电量极为不稳定,黑白电视功率摆在那里,供电量低于那个功率,就会跳闸。
久而久之,乡亲也有应对之策,来看电视的,嘱咐家里少开灯,多用手电筒或者煤油灯对付。
也就是接通电那一年,家里买了一辆二八大杠,父亲每日开始把菜运到集市卖,换取一些钱,咬咬牙准备供大哥读完初中。
记得那夜,我偷偷在被窝里玩萤火虫,很晚还没睡,一般农村的孩子,八九就要睡觉。
结果那晚正好听到父母在院落谈话,第二天早上父亲早早出去,晚上回来时,多了一辆二八大杠。
自那以后,父母睡的觉越来越少,天未亮,父母点着煤油灯,挑着箩筐下菜地割菜,回来后,父亲简单对付两口,拿上两个包子,骑着二八大杠,载着满满两箩筐蔬菜赶集市,往往很晚才回来,很少有三四点就能卖完的,一月就一两次吧。
母亲在家,简单对付几口后,拿起院落那对粪桶,挑粪水淋蔬菜去了。
我上学那几年,早上起来上学时,几乎没见过父母,拿起厨房的菜包,独自上学去,正因为父母如此辛苦,我从来不敢旷课、逃课,哪怕死记,我也要多学几个字。
一眨眼,又到暑假,预示庄稼又要大丰收,大哥已然是半大个小伙,扛稻谷对他来说,轻轻松松。
当然二姐也非常给力,割稻谷是家里最快的那个,连我这孩子王也弱三分。
父母看着我们三兄妹抢着干,很是欣慰,孩子懂事,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今年我们家收农作物是最快的一年,避免粮食晚收,造成损耗。
丰收后不久,村长通知大家,两日后,城里有人到乡里播放电影。
这种破天荒的大好事,可把乡亲乐坏了,那年代电影多数播放抗日题材,全村人自觉拿凳子,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中途一个上厕所的都没有,生怕错过一个镜头。
后来长大才知道,费用是CJ
T缴纳了电影费用。
这个暑假大哥在家,又是全家人加餐的日子,晚上拿上手电筒和火钳出发田野,我跟在后面提桶。
看向田野
水下冒头的黄鳝,我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大哥的速度很快很稳,没五六分钟,就已经捉到三条黄鳝。
这活儿我试过,一般人真干不来,慢一些,或准头不够,黄鳝会迅速钻入地里。
我捉捉田鸡还行,田鸡那玩意,只要拿手电筒照它的眼睛,它会定在那里,当然事无绝对,也会有非常精的田鸡,所以速度要快,要是能捉到三四只,全家人都能喝上一碗十分鲜美的田鸡汤泡饭。
跟大哥头一晚出发夹黄鳝,果然大丰收,碰到出来夹黄鳝的大人、后生仔,会互相看一下对方的收获,看到我桶里的黄鳝时,对方羡慕不已,纷纷对我大哥竖起大拇指。
知道父母不舍得吃,次日大哥早早起床杀黄鳝,黄鳝血也是好东西,不能浪费,拿小碗装起来,黄鳝不剔骨,直接切断剁碎,然后放上生姜油盐酱油腌制,待粥差不多时,放入腌制好的黄鳝轻轻搅拌。
在加入我从菜地摘回来的蔬菜、香葱,不仅好看,还营养均衡。
爸妈,二姐,开饭啦~,哥哥做的黄鳝粥好好吃。
小宝,快去拿个盆,打满拿给爷爷奶奶补补。
我应了妈妈一声,听话照做,这些年我记事以来,妈妈都是如此,有肉时,做好之后,妈妈夹好,会让我端过去。
爷爷家就在隔壁小院,因为爷爷有好多孩子,长大后,只要结婚,都要分家,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是这个传统。
爷爷奶奶早上好,哥哥昨晚捉了一些黄鳝,做了黄鳝粥,快尝尝~
大宝真懂事,还有我们小宝也是,别烫着,快放桌上,晚些奶奶把盆送过去。
好的,奶奶~
爷爷、奶奶,那小宝回去了~
嗯,回去吧~
我应了一声,咻的一下,赶忙往家里赶去,黄鳝粥馋死我了。
小宝,看你那猴急小馋样,黄鳝粥给你打好放桌上,慢点吃,小心烫~,二姐甜甜嘱咐道。
嘿嘿~,别光说我,一会你只会比我吃得多,哈哈哈~
爸,妈,你看看小宝,他又欺负我这个姐姐,我现在打不过他,怎么办
没事,一会大哥吃饱帮你~
还是大哥最好~
眼看优势不在我,我端眼前一大盆黄鳝粥,一溜烟跑出院外。
院内传出一家人的笑声~
那年代虽不富裕,却充满希望,也给了我很多回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