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诚宝斋的历史故事 > 第一章

江诚是山西人,那年陕西出了几件铜器。
江诚花了大价钱弄到手,带到京城,想着这次一定能大赚一笔。
在此之前,江诚还没来过京城。
第一次过来,迷了路,一头撞进宣武门石驸马大街,正好赶上克勤郡王回府。
江诚骑着小毛驴,夹着几件宝物晃晃悠悠往前走。
两边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突然,两边的行人跪了一地,江诚还纳闷呢,就听有人喊:快躲开!王爷回来了!
江诚刚扭过头,就看到远处一大队人马过来,最前面那人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四团正龙补服,气势威严。
这就是克勤郡王!
江诚还没来得及躲,耳边突然传来一声鞭响,紧接着小毛驴就痛得长嘶一声,抬起前蹄将江诚甩飞。
江诚连人带宝,摔了一地。
很快就有护卫冲过来,一脚踩住江诚的胸口,手里的马鞭高高举起,劈头盖脸抽下来:混蛋!冲撞王爷仪仗,该死!
江诚双手抱着头,乱滚乱叫:冤枉啊!我有宝!献宝!
听说有宝,护卫停了手:什么宝
江诚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件铜器:这里,这里的铭文……跟史书不一样……
这话一出,克勤郡王拨马上前,从江诚手里拿过铜器,仔细端详。
看完之后他抬眼瞅瞅江诚:都拿出来吧。
就这样,江诚侥幸捡回一条命。
江诚被带进郡王府。
王府的管家一脸怒气,指着江诚说道:王爷,这小子乱说一气,未必就懂宝物,待我好好审问……
他话没说完,郡王一个眼神扫过去。
他立马闭嘴,退到一边。
江诚跪在地上,看着坐在高处的郡王,心里一阵发紧。
就在郡王准备开口质问的时候,江诚急中生智,连忙指着地上的铜器说道:王爷,你看这铜器的锈色,层层叠叠,斑驳复杂,却又蚀骨入髓……
郡王眉头微皱:说重点。
江诚连忙道:好好,您看这个器型,雄浑庄重,又有这个提梁,仿佛一条龙跃然于上,龙首微昂,龙身蜿蜒向上……
郡王微微眯眼:然后呢
江诚硬着头皮继续解释:然后,最重要是铭文啊!这铭文跟史书上记载的不同,明显是史官为了避讳皇帝名讳而篡改过的……这铜器历经两千多年保存下来,肯定是挖出来之后又重新埋回去,几经波折,才……
不等江诚说完,郡王已经一脸急切地拿着铜器,对着窗前的亮光仔细看起来。
江诚站在一边,心里七上八下,额头上冷汗直冒。
刚刚这一番话,是江诚故意瞎编的,为的就是转移话题。
没想到,郡王真的被吸引过去了。
郡王对着铜器看了一会儿,抬头看看江诚:你读过书
江诚点点头:读过两年私塾。
他哦了一声:这几件都是成套的,还有其他的吗
江诚连忙从怀里掏出来最后一件:都在这里了。
郡王又去看铜器了,不再理江诚。
过了一会儿,管家过来叫江诚:你跟我来。
江诚连忙跟着过去,观赏了郡王的金石收藏,大开眼界。
除了各种玉器、陶片,还有不少铜器。
郡王对铜器尤其喜欢,指着其中几件问江诚:说说,这些铜器,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见解。
江诚心里一阵狂喜,脸上却不动声色,一一说给他听。
郡王听罢大悦:这几件铜器,得来的时候没有名字,本王也是根据形状和纹路瞎取的,没想到你竟然跟本王想到一处去了!
他拍拍江诚的肩膀:好好努力,以后有机会,多聊聊金石之道。
江诚千恩万谢,退了出去。
郡王对江诚的才华大加赞赏,说江诚是可造之材,于是开始让江诚参与古董买卖。
这下,江诚的机会来了。
每天,江诚都如饥似渴,只恨自己少生了一双眼,少长了一张嘴,少长了两只手!
江诚每天都跟着王府的鉴定师学习,一起讨论古董的真伪和年代,一起研究古董的材质和工艺。
江诚还经常到琉璃厂和古董商们交流,从他们手中购买一些真品,回来后再和王府的收藏做对比。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江诚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江诚不再是那个对古董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而是一个能够辨别真伪、鉴别年代的行家。
江诚的名声也在京师金石界逐渐传开,人们都说,郡王府里有个年轻的鉴定师,眼睛毒辣,见识广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每当听到这些赞誉,江诚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江诚知道,这一切都是郡王给江诚的机会,让江诚能够在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江诚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有的是金石收藏家,有的是古董商,有的是学者。
他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发现,一起探讨古董之美。
每当江诚遇到难题,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江诚解决问题。
我们一起在古董的世界里畅游,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当然,江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古董买卖中,江诚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江诚会遇到一些狡猾的古董商,他们故意用赝品来冒充真品,企图骗取江诚的钱财。
有时候,江诚会因为一时疏忽,而购买到一些次品或者赝品,给自己和王府带来损失。
但是,江诚从未被这些困难所打倒。
江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江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些鉴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
江诚开始懂得如何分辨铜器的材质和工艺,如何辨别书画的笔墨和纸张,如何鉴别瓷器的釉色和胎质。
每当遇到难题,江诚都会仔细研究,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江诚的努力和坚持,也得到了郡王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赏。
他们都说,江诚是个有才华、有魄力的年轻人,能够在古董买卖中独当一面。
江诚的名声,在京城里可是越来越响亮了。每当人们谈论起古董商,总会提及他的名字,赞誉他诚实守信、精明能干的品质。江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口碑和信誉。
这不,有一天,一位老顾客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一件青花瓷瓶,说是要卖给江诚。江诚仔细一看,发现这瓷瓶的釉色和胎质都非同一般,心中暗自窃喜。
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您打算卖多少钱
老顾客伸出五个手指头:五百两银子,少一分都不卖。
江诚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这瓷瓶虽然不错,但五百两银子太高了。我最多只能出三百两。
老顾客一听,顿时急了:三百两你还不如去抢呢!这瓷瓶可是我家祖传的宝贝,要不是最近手头紧,我才不会拿出来卖呢!
江诚见状,连忙安抚道:您别急,我话还没说完呢。这瓷瓶虽然值些钱,但也要看买主是谁。如果是我买,三百两已经很有诚意了。您要是觉得不合适,那就再找找其他买家吧。
老顾客听了江诚的话,沉思了片刻,最后叹了口气:好吧,三百两就三百两吧。谁让你是江诚呢,我信得过你。
就这样,江诚凭借着自己的信誉和口碑,又成功地做成了一笔买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诚在京城摸爬滚打许多年,也结交了许多有益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他们一起交流心得、分享发现、探讨古董之美,共同在古董的世界里畅游。
转眼,时间就来到了道光末年。有一天,江诚脑子里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自己在外漂泊多年,是时候回到家乡看看了。于是,他决定回到山西襄汾县,准备在那里干出一番新事业。
当江诚带着一身本领和丰富的经验回到家乡时,家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围着江诚问长问短、嘘寒问暖,仿佛要把这些年来的思念和牵挂都倾诉出来。
妻子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张罗了一桌好菜来招待江诚。看着满桌的家乡菜和家人们笑脸盈盈的样子,江诚心里那个美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家乡的士绅们一听说江诚回来了,顿时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要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江诚这孩子,真是咱们襄汾的骄傲啊!
是啊,听说他在京城干古董买卖,连郡王都对他刮目相看呢!
士绅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对江诚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觉得江诚不仅是个有本事的人,更是个能够为家乡争光的能人。
于是,他们商量着要集资请江诚在北京琉璃厂开个古玩店,让江诚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琉璃厂是京城古董买卖的圣地,那里汇聚了天下的古董商和收藏家,如果能够在那里开个店,对江诚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江诚听到士绅们的想法,心中既激动又犹豫。他激动的是士绅们如此看重他,愿意为他出资开店;犹豫的是,他深知琉璃厂的竞争之激烈,自己能否在那里站稳脚跟,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江诚最终还是决定答应士绅们的请求。他觉得自己不能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期望,也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江诚带着士绅们的厚望和重托,再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用自己的积蓄和士绅们的资助,在琉璃厂选了个繁华的地段,开了家古玩店。他给自己的店取名叫诚宝斋,寓意着店里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也寓意着他做生意讲究诚信为本。
诚宝斋一开张,就吸引了无数古董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他们纷纷涌入店内,欣赏江诚精心挑选的古董,交流心得。江诚也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为客人们推荐了一件又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很快,诚宝斋就在京城古董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为了把店开好,江诚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他知道,一个店要想吸引人,首先得有个响亮的名字和一块有分量的匾额。于是,他特地请来了克勤郡王,这位金石大家来给他写诚宝斋三个大字的匾额。
克勤郡王苍劲有力的字体,配上那气魄十足的字形,简直是给诚宝斋增添了几分文雅气。
江诚看着这块匾额,满意地点了点头,心想:这下子,我的店可算是有了个镇店之宝了。
但江诚并不满足于此,他又觉得店里少了点什么。对了,还少一副门楹!于是,他又请人帮忙写门楹。这次,他请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当朝红人、咸丰新科状元翁同和。
翁同和的字写得漂亮极了,而且他还是个有名的收藏家,对古董这一行当也很熟悉。有了他的门楹,诚宝斋的档次又提升了不少。江诚看着这幅门楹,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诚宝斋开张那天,可真是热闹非凡。北京城里的收藏家、鉴赏家们都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一睹江诚这个诚宝斋的风采。他们走进店里,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古董时,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没想到,江诚这个小小的古董商人,竟然能够收集到这么多珍贵的古董。
哎呀,江老板,你这可是真宝贝啊!一位收藏家拿起一件瓷器,仔细地欣赏起来。
那是当然,我江诚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一个诚信。江诚笑眯眯地说道。
就这样,诚宝斋在北京城里名声大噪,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江诚和孙掌柜的共同努力下,诚宝斋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名气也越来越大。没过几年,诚宝斋就成了京师金石界里数一数二的店铺。
每当人们提起金石古董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诚宝斋和江诚。
江诚也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和尊敬,他们都称江诚为金石界的奇才。
江诚的事迹开始在京城里传为佳话,街头巷尾都在谈论他的成功故事。人们都说:江诚这个山西人可真不简单啊,竟然能在北京城里闯出一片天地来!
他们都说,江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江诚有着过人的才华和勤奋的精神。
他们都说,江诚是他们的榜样,他们要向江诚学习。
听到这些话,江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江诚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江诚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江诚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挑战要面对。
但是,江诚有信心,有决心,江诚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爬得更高。
江诚开始在京城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圈子。
江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是收藏家,有的是鉴赏家,有的是画家,有的是书法家。
他们在一起交流心得,一起探讨金石之道,一起欣赏古玩之美。
这种生活让江诚感到充实和快乐,也让江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就在江诚以为自己的生意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次意外的打击却让江诚措手不及。
那是一次看似平常的古董交易,对方是一位看起来很有实力的买家。
他看上了店里的一件青铜器,那件青铜器是江诚好不容易收来的,造型独特,纹路清晰,是一件难得的好东西。
江诚当时也没多想,就按照正常的程序和他进行了交易。
可是,没过多久,那位买家就找了回来,说那件青铜器是假的,要退货。
江诚一听就愣住了,那件青铜器江诚亲自鉴定过,绝对是真品无疑。
可是,那位买家却一口咬定是假的,还拿出了一份所谓的专业鉴定报告。
江诚一看那份报告,就知道是假的,因为上面的鉴定方法和结论都是漏洞百出。
但是,那位买家却不依不饶,还威胁江诚说,如果江诚不退货,他就要告江诚诈骗。
江诚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不仅江诚的声誉会受损,江诚的生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江诚深知,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江诚决定,要勇敢地面对这次危机。
江诚开始四处奔走,寻找证据来证明那件青铜器的真伪。
江诚联系了许多金石界的专家,请他们帮忙鉴定。
同时,江诚也开始调查那位买家的背景,发现他原来是一个专门靠诈骗为生的骗子。
他经常会用一些假鉴定报告来敲诈勒索古董商,已经有很多人上过他的当了。
江诚明白了他的真实面目后,更加坚定了江诚要揭露他的决心。
经过一番努力,江诚终于找到了关键的证据,证明了那件青铜器的真伪。
同时,江诚也收集到了那位买家的犯罪证据,将他绳之以法。
这件事情过后,诚宝斋的名声不仅没有受损,反而更加响亮了。
因为江诚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出的坚定和果敢,让很多人都对江诚刮目相看。
他们知道,江诚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古董商。
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江诚变得更加稳健和成熟。
江诚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年轻的人才,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他们。
江诚希望他们能够继承江诚的事业,将诚宝斋发扬光大。
江诚经常会对他们说:金石之道,博大精深,你们要用心去学,用心去悟。
江诚会带他们去参观各种古董展览和拍卖会,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同时,江诚也会让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古董买卖中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江诚的悉心教导下,这些年轻人逐渐成长为了金石界的佼佼者。
他们不仅在古董鉴定上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而且在古董买卖中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江诚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江诚知道,诚宝斋的未来就靠他们了。
江诚期望着,诚宝斋能够代代相传,成为金石鉴赏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诚也期望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金石之道中来,共同探寻这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
在未来的日子里,江诚将继续为诚宝斋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江诚相信,在江诚和这些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下,诚宝斋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
转眼间,九十四载春秋已如白驹过隙,而诚宝斋依旧矗立在这繁华尘世中,如一位岁月的守望者。
江诚,这个名字在金石界如雷贯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古董小贩,到如今声震四方的鉴赏大师,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
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从未言败。荣誉与成就,如过眼云烟,他更看重的是那份对金石之道的执着与热爱。
他的才华与努力,让他在金石鉴赏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了无人能及的佼佼者。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代传奇。
每当人们提及江诚,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古董商。他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金石鉴赏界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勇往直前。
回忆往昔,江诚心中充满了感慨。一路走来,他遇到了无数的人和事。克勤郡王的知遇之恩,让他铭记于心;同行们的相互扶持,让他倍感温暖;家人们的默默支持,更是他前进的动力源泉。
这些人和事,如同珍珠般散落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它们成为了江诚最宝贵的财富,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豁达开朗的胸襟。
如今,江诚已步入暮年,但他的心依然年轻。他对金石之道的热爱和追求从未减退半分,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浓烈。
每天清晨,他都会如约来到诚宝斋,与那些古老的古董相伴。他用手轻轻抚摸着它们身上的岁月痕迹,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看着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走进诚宝斋,江诚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知道,金石之道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扬。
他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倾囊相授,希望他们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他坚信,诚宝斋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因为有着无数热爱金石之道的人们在共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