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这辈子最后记得的,是刺耳的刹车声和剧烈的疼痛。
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骑着那辆二手电动车赶去农业技术院。天空阴沉沉的,预报说会有暴雨。她看了眼手机,已经八点四十了,迟到要扣五十块钱。红灯亮着,但左右都没车,她一咬牙,拧动油门冲了出去。
然后就是刺眼的车灯,尖锐的喇叭声,和左侧那辆突然拐弯的山地车。
砰——
世界天旋地转,冯玉感觉自己飞了起来,然后重重摔在地上。剧痛从全身各处传来,她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
娘,娘你醒醒...
稚嫩的童声在耳边响起,冯玉皱了皱眉,感觉头痛欲裂。她缓缓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脏兮兮的小脸,看起来不过五六岁,正用担忧的眼神看着她。
这是哪儿...冯玉想说话,却发现嗓子干得冒烟。
娘醒了!爹,娘醒了!小女孩欢呼着跑开了。
冯玉这才发现自己躺在一张硬邦邦的木板床上,身上盖着打满补丁的棉被。屋子低矮昏暗,泥巴墙上贴着几张已经发黄的报纸,角落里堆着几个破旧的瓦罐。
我这是...冯玉挣扎着坐起来,一阵眩晕袭来。不属于她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1965年,红旗公社,冯家村。她是冯玉,30岁,和穿越前一样,只不过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叫冯晓大,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穿越前,她没有结婚,也没有遇到真爱。没有想到,穿越过来不但结婚,还有五个孩子。
我穿越了冯玉掐了掐自己的大腿,疼得倒吸一口凉气。
门帘被掀开,一个身材瘦削的男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刚才那个小女孩,还有四个年龄不一的孩子,最大的看起来有十二三岁,最小的还在蹒跚学步。
玉儿,你可算醒了。男人——她的丈夫冯晓大松了口气,昨儿个你晕倒在自留地里,可把孩子们吓坏了。
冯玉张了张嘴,不知该说什么。她三十岁未婚,在现代社会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为房租和花呗发愁,怎么一转眼就成了五个孩子的妈
【叮!种田致富系统激活成功!】
一个机械音突然在脑海中响起,冯玉差点惊叫出声。
【宿主:冯玉
年代:1965年
地点:冯家村
家庭成员:丈夫冯晓大,五个孩子
当前任务:解决今日温饱问题
奖励:10斤玉米面,5个鸡蛋】
冯玉眨了眨眼,眼前浮现出一个半透明的界面,上面显示着她的基本信息和任务内容。
系统她在心里试探着问道。
【本系统旨在帮助宿主适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通过完成任务可获得现代物资及农业知识。请宿主努力种田,带领家人走向富裕生活。】
冯玉深吸一口气,看来老天爷给了她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这个开始有点...特别。
娘,我饿...最小的孩子扯着她的衣角,眼巴巴地看着她。
冯玉这才注意到五个孩子都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冯晓大的裤腿短了一截,露出瘦骨嶙峋的脚踝。
我...我去做饭。冯玉下了床,腿还有些发软。根据原主的记忆,厨房应该在屋后。
所谓的厨房不过是个草棚子,一口铁锅架在土灶上,旁边放着几个缺口的碗。冯玉掀开米缸,里面只剩下薄薄一层粗粮,还不够一家人吃一顿的。
这也太穷了吧...冯玉小声嘀咕。
【检测到宿主面临温饱问题,是否领取新手礼包】
领取!冯玉毫不犹豫地回答。
下一秒,灶台上凭空出现了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金黄的玉米面,还有五个新鲜的鸡蛋。冯玉瞪大了眼睛,伸手摸了摸,是真实的!
有了这些,至少今天不用饿肚子了。冯玉挽起袖子,开始生火做饭。虽然没在农村生活过,但原主的记忆帮了大忙,她很快点燃了柴火。
娘,今天吃什么大女儿冯小花扒在门框上问。
玉米饼和鸡蛋汤。冯玉笑着说,把玉米面倒进盆里,加水和面。
孩子们欢呼起来,连冯晓大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哪来的细粮
我...我昨天去公社换的。冯玉随口编了个理由,心里庆幸这个年代没有监控摄像头。
当金灿灿的玉米饼和飘着蛋花的汤端上桌时,五个孩子的眼睛都亮了。冯玉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鼻子有些发酸。在现代社会,这样的食物再普通不过,可在这里却是难得的美味。
慢点吃,别噎着。冯玉给每个孩子盛了汤,又给冯晓大夹了块饼,你也多吃点。
冯晓大憨厚地笑了笑:你吃,你身子刚好。
饭后,冯晓大要去生产队干活。冯玉根据记忆知道,现在是集体劳动,按工分分配粮食。
今天公社开会,说要搞'三自一包'。冯晓大出门前说,可能要分田到户了。
冯玉心头一跳。1965年,正是农村政策开始松动的时期,虽然大方向还是集体经济,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如果能分到地,加上她的系统...
你去吧,家里有我。冯玉送走丈夫,转身开始收拾简陋的屋子。
五个孩子中,大女儿冯小花十二岁,已经能帮不少忙;二儿子冯铁柱十岁,调皮但勤快;三女儿冯小梅八岁;四儿子冯小刚六岁;最小的冯小宝才三岁,还需要人照顾。
小花,带弟弟妹妹去挖点野菜。冯玉吩咐道,注意安全,别走太远。
孩子们离开后,冯玉才有时间好好思考现状。她打开系统界面,仔细研究起来。
【当前任务:解决今日温饱问题(已完成)
奖励已发放
新任务:开垦一片自留地
奖励:优质蔬菜种子,农业知识手册】
冯玉眼睛一亮。有了种子和知识,她就能种出更好的庄稼。虽然没种过地,但她大学时参加过学校的农耕社团,加上系统帮助,应该没问题。
傍晚,冯晓大回来了,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真的分地了!咱家分到两亩水田,三亩旱地,还有一片自留地!
冯玉心中一喜:什么时候开始种
明天就去丈量。冯晓大搓着手,公社说,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玉儿,咱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看着丈夫黝黑脸上绽放的笑容,冯玉突然觉得,穿越到这个年代也许不是坏事。至少在这里,通过勤劳真的能改变命运,不像在现代社会,再怎么努力也买不起一间厕所。
咱们一起努力。冯玉握住冯晓大粗糙的手,让孩子们都吃饱穿暖,将来还能上学。
冯晓大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第二天一早,冯家全家出动去看分到的地。水田位于村东头的小河边,旱地在山坡上,自留地则在屋后不远处。
这地不错。冯晓大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好好侍弄,一亩能打三四百斤稻子。
冯玉也学着丈夫的样子检查土壤,同时在心里询问系统:有没有改良土壤的方法
【检测到宿主已拥有自留地,奖励优质蔬菜种子一包,农业知识手册已存入系统空间。土壤改良建议:施加有机肥,轮作休耕。】
冯玉悄悄从系统空间取出种子,是白菜、萝卜和西红柿的种子,包装上还印着高产抗病的字样。
晓大,我想在自留地种点菜。冯玉提议,孩子们需要补充营养。
冯晓大有些犹豫:现在种菜是不是晚了而且咱们没多少菜种...
data-fanqie-type=pay_tag>
我这儿有。冯玉掏出种子,上次去公社换的,一直留着。
冯晓大惊讶地看着妻子手中的种子:这么好的种子哪来的
就...跟人换的。冯玉支吾道,赶紧转移话题,咱们先把地整出来吧。
接下来的几天,冯玉和冯晓大起早贪黑地开垦自留地。有了系统的农业知识,冯玉知道如何合理密植、间作套种,这让冯晓大很是惊讶。
玉儿,你咋懂这么多一天晚饭后,冯晓大好奇地问。
冯玉正给最小的冯小宝喂玉米糊糊,闻言手一顿:我...我小时候跟外婆学过。
冯晓大点点头,没再多问。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从不多想,只觉得妻子病好后变得能干了,是好事。
村里人很快注意到冯家的变化。先是飘香的玉米饼味道引来了邻居的询问,接着是冯家自留地里整齐的菜畦和茁壮的菜苗。
冯家媳妇,你这菜种得真好。路过的村民赞叹道。
冯玉谦虚地笑笑:运气好,碰上了好种子。
但并非所有人都友善。隔壁的王婶就经常阴阳怪气:哟,冯家这是发了横财啊,天天吃细粮。
冯玉知道,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眼红的人不少。她必须小心行事,既要用系统改善生活,又不能太引人注目。
夜深人静时,冯玉躺在硬板床上,听着身边冯晓大的鼾声和孩子们均匀的呼吸,思绪万千。她想起了现代社会的便利生活,想起了未完成的报表和没还完的花呗,也想起了孤独的公寓和冰冷的外卖。
在这里,生活艰苦,但一家人挤在一起取暖;食物粗糙,但孩子们吃得香甜;劳动繁重,但每一滴汗水都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也许这就是我的新生活。冯玉轻声自语,在月光下露出了穿越以来的第一个真心笑容。
196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河北平原上,料峭的寒风依旧在光秃秃的田野上肆虐,卷起阵阵黄土。冯玉紧了紧头上已经洗得发白的蓝布头巾,把怀里刚满三岁的小五往棉袄里又裹了裹。这孩子生下来就瘦弱,如今已经三岁了,看起来还像只小猫似的。
娘,我饿。六岁的四丫头拽着她的衣角,眼巴巴地望着她。
冯玉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掌抹去女儿脸上的尘土:再忍忍,等你爹回来就有吃的了。
她抬头望向村口那条土路,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冯晓大天不亮就背着鸡蛋去集市了,按理说早该回来了。自从去年冬天公社把自留地还给了各家各户,他们总算能在屋后那片巴掌大的地上种点菜,养几只鸡。冯晓大隔三差五偷偷把鸡蛋拿到集市上卖,换点粮食回来,这才勉强没让五个孩子饿死。
冯玉!你家晓大回来了没隔壁王婶的大嗓门从院墙那边传来。
冯玉心里一紧,勉强挤出个笑容:还没呢,王婶。
哼,又去搞资本主义那一套了吧王婶那张刻薄的脸上露出讥讽的笑容,我可告诉你,现在政策变了,搞'三自一包'是允许的,你们家那点自留地算什么我家老李说了,公社马上要重新分配土地,谁家劳动力多,谁就能多包地!
冯玉没接话,只是低头拍了拍四丫头的背。王婶家只有两个孩子,丈夫又是生产队会计,自然看不上他们这种拖家带口的困难户。
太阳渐渐西斜,冯玉把五个孩子安顿在炕上,自己坐在门槛上剥玉米。最小的五娃饿得直哭,她只好把干瘪的乳房塞进孩子嘴里。奶水早就没了,可孩子吮吸的动作至少能让他暂时安静下来。
直到天完全黑透,冯晓大才蹑手蹑脚地推开院门。月光下,他的脸色惨白,背上的竹筐空空如也。
怎么了冯玉急忙迎上去。
冯晓大摇摇头,从怀里掏出半袋玉米面:就换了这些。
鸡蛋呢
被没收了。冯晓大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集市上来了公社的人,说我们这是投机倒把...要不是跑得快,连人都要被抓。
冯玉的心沉了下去。这半袋玉米面,还不够五个孩子吃三天的。
那天晚上,夫妻俩躺在炕上,听着五个孩子此起彼伏的呼吸声,谁也没睡着。
玉儿,冯晓大突然开口,明天我去找队长,申请多包点地。
能行吗
现在不是提倡'三自一包'吗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冯晓大难得地说了这么多话,王婶说得对,政策变了。咱们家五个孩子要吃饭,光靠那点工分不够。
冯玉在黑暗中握住了丈夫粗糙的手。这双手,曾经是村里最灵巧的木匠手,如今却布满了老茧和裂口。
第二天一早,冯晓大真的去找了生产队长。出乎意料的是,队长竟然同意了,还多分给他们家两亩地。
现在政策鼓励大家多生产,队长拍着冯晓大的肩膀说,你家孩子多,负担重,多包点地是应该的。
接下来的日子,冯玉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冯晓大像变了个人似的,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回来。两亩地上种了玉米、红薯,屋后的自留地也扩大了,种上了白菜、萝卜。鸡从三只变成了十只,下的蛋除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剩下的冯晓大光明正大地拿到公社的集市上卖——现在这叫自由市场,是政策允许的。
夏天到来时,冯玉家破天荒地有了余粮。她把晒干的红薯片小心地收进陶罐,又用卖鸡蛋的钱扯了几尺布,给孩子们做了新衣裳。就连一直瘦弱的小五,脸上也终于有了点血色。
娘,我想吃糖。六岁的大儿子拽着她的衣角说。
冯玉摸摸他的头:等秋收后,娘给你买。
她没想到,变故来得那么快。
那是个闷热的下午,冯玉正在自留地里除草,突然听见村口传来嘈杂声。她直起酸痛的腰,看见一群人押着冯晓大往公社方向走。
晓大!她扔下锄头追上去。
人群中的王婶一把拉住她:别过去!你家冯晓大被举报了,说他搞资本主义复辟,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
冯玉如遭雷击:谁举报的
王婶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这你别管,公社自有公断。
冯玉甩开王婶的手,跌跌撞撞地追到公社大院。院子里已经围满了人,冯晓大被按着跪在台上,脖子上挂着资本主义尾巴的牌子。
冯晓大!公社书记厉声喝道,你私自扩大自留地,搞投机倒把,破坏集体生产,知不知罪
冯晓大抬起头,脸上是冯玉从未见过的倔强:书记,我是按政策办的'三自一包'...
放屁!书记猛地拍桌,政策是让你为集体做贡献,不是让你个人发财!
批斗会持续到天黑。冯玉站在人群最后面,怀里抱着被吓哭的小五,其他四个孩子紧紧抓着她的衣角。她看着丈夫被推搡、被辱骂,看着他们宣布收回多包的两亩地,看着冯晓大最后被押走隔离审查。
回到家,五个孩子哭成一团。冯玉强忍着眼泪,把最后一点玉米面熬成稀粥。
娘,爹什么时候回来大儿子问。
冯玉的手抖了一下,热粥溅在手背上,烫出一片红印:很快...很快...
夜深人静时,冯玉终于崩溃了。她跪在院子里,对着月亮无声地哭泣。没了冯晓大,没了那两亩地,五个孩子怎么活她想起王婶那闪烁的眼神,突然明白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冯玉把孩子们托付给年迈的婆婆,自己去了公社。书记办公室里,她跪了下来。
书记,我家晓大真的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想让孩子吃饱...
书记皱着眉头:冯玉同志,你这是干什么起来说话。
冯玉不肯起:书记,我家五个孩子,最小的才三岁。晓大要是被关起来,我们怎么活啊
这...书记面露难色,可他的行为确实违反了规定。
书记,冯玉突然抬起头,我愿意替晓大接受改造。我保证完成生产队的劳动任务,超额完成工分。您给我个机会...
书记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好吧,看在你家困难的份上。冯晓大要写检查,暂时留在公社劳动。至于你...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冯玉一眼,明天开始,去最远的那块地干活,每天记十个工分。
十个工分!那是壮劳力的工作量。冯玉知道书记这是在刁难她,但她别无选择。
从那天起,冯玉的生活变成了地狱。天不亮就起床,给孩子们做好一天的饭,然后走五里地去那块贫瘠的地里干活。中午别人休息时,她跑回家看一眼孩子,再赶回地里。晚上回到家,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孩子。不到半个月,她的体重就掉了十几斤,手上的伤口渗着血,腰疼得直不起来。
但冯玉咬牙坚持着。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冯晓大早点回家,才能让孩子们不挨饿。
一个多月后的傍晚,冯玉正在地里收最后一垄花生,突然听见有人喊她。
冯玉!快回公社,出事了!
她的心猛地一沉,扔下锄头就往公社跑。一路上,她想到了最坏的可能——冯晓大出事了,或者孩子们...
公社大院里灯火通明,人群中央的台子上,冯晓大站在那里,脖子上已经没有了牌子。看见冯玉,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玉儿!
公社书记走上前,拍了拍冯玉的肩膀:冯玉同志,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冯晓大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清,已经进行了批评教育。考虑到你们家的实际困难,公社决定让他回家。
冯玉的眼泪夺眶而出。
另外,书记提高了声音,冯玉同志这一个多月来,超额完成劳动任务,表现突出。经公社研究决定,给予表扬!
人群爆发出掌声。冯玉茫然地站在那里,直到冯晓大冲下台子,紧紧抱住了她。
后来冯玉才知道,是王婶的丈夫——那个生产队会计贪污集体粮食的事被揭发了。调查中发现,王婶举报冯晓大纯粹是出于嫉妒,因为冯家比她家过得好。
那天晚上,冯晓大抱着熟睡的小五,轻声对冯玉说:玉儿,苦了你了。
冯玉摇摇头,看着炕上五个熟睡的孩子: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苦都不算苦。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一家人身上。明天,冯玉还要去地里干活,冯晓大也要回生产队劳动。生活依旧艰难,但至少,他们又在一起了。
公社表扬冯玉的决定很快传遍了全村。第二天上工时,队里给她换了块离村近的好地,工分却还是按十个算。冯晓大虽然回来了,但因为思想问题,暂时不能包地,只能在生产队里干最累的活。
但冯玉已经很满足了。每天下工后,她都能看见冯晓大和五个孩子在村口等她。夕阳下,孩子们欢笑着扑进她怀里,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冯玉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抬头望着自家那三亩自留地。五月的阳光已经有些毒辣,照在刚翻过的土地上,蒸腾起一股泥土特有的芬芳。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这土质还是太差了,冯玉叹了口气,种了这么多年,产量一年不如一年。
正当她发愁时,突然眼前闪过一道蓝光,一个机械化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叮!种田致富系统!本系统为高级农业辅助系统,可为宿主提供最优种植方案,加速作物生长,提高产量质量】
冯玉的心脏砰砰直跳,这简直就像她曾经时看过的科幻小说。她掐了掐自己的大腿,疼得龇牙咧嘴——不是做梦。
你...你能帮我种地冯玉小心翼翼地问。
【是的,宿主。系统检测到当前土地肥力不足,建议立即进行土壤改良】
随着系统的提示,冯玉眼前突然浮现出一排排数据,详细列出了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以及需要补充的肥料种类和比例。更神奇的是,这些信息就像刻在他脑子里一样清晰。
冯玉激动得双手发抖,她顾不上多想,立刻按照系统的指示回家取肥料。一路上,她的脑海里不断冒出各种种植技巧和改良方案,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农业专家。
当她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时,五个孩子正在院子里玩耍。
娘子,你怎么这么急冯晓大放下手中的木柴,疑惑地看着冯玉。
冯玉深吸一口气,把孩子们都叫到跟前。他本想保守这个秘密,但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睛,她决定分享这个奇迹。
孩子们,娘今天遇到了件神奇的事...冯玉压低声音,把系统的存在告诉了五个孩子。
最小的孩才三岁,听完立刻拍手欢呼:娘有超能力啦!其他孩子则半信半疑,尤其是已经上初中的冯小花。
娘,你是不是中暑了冯晓大担忧地摸了摸冯玉的额头。
冯玉笑了笑,没有辩解,而是按照系统给出的配方,现场调配了一小袋特殊肥料。他带着孩子们来到屋后的菜园,将肥料撒在一小片生菜上。
系统说,二十四小时内就能看到效果。冯玉信心满满地说。
第二天一早,冯晓大第一个冲进菜园,然后惊叫着跑回屋里:爸!快来看!真的不一样了!
全家人跑到菜园,只见那片施了特殊肥料的生菜比旁边的明显高出一截,叶片也更加肥厚油亮。这下连最怀疑的冯晓大也瞪大了眼睛。
这...这也太神奇了!冯晓大结结巴巴地说。
【系统提示:可开始全面改良自留地土壤,建议种植高产杂交玉米和抗旱大豆】
就这样,在系统的指导下,冯玉带领五个孩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耕种体验。每天清晨,全家人都会一起下地,按照系统给出的精确方案劳作。冯晓大负责力气活,冯晓二细心记录生长数据,就连最小的冯晓五也能帮忙浇水。
最令人惊叹的是作物的生长速度。在系统提供的特殊营养液和生长调节剂作用下,玉米苗几乎一天一个样,大豆开花的时间也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邻居们路过冯玉家的地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老冯啊,你这地里的庄稼怎么长得这么好隔壁老王头羡慕地问道。
冯玉只是神秘地笑笑:可能是今年天气好吧。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冯玉被系统的提示音唤醒:
【作物成熟度达到98%,建议今日采收】
冯玉激动地叫醒全家人,五个孩子睡眼惺忪但一听要收获,立刻精神抖擞地跳起来。当他们来到田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金黄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大豆荚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干,在晨光中泛着油亮的光泽。这产量至少是往年的三倍!
天啊...冯晓二捂住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冯晓大二话不说,一把抱起冯玉转起了圈:娘子!我们成功了!你太厉害了!
冯玉被转得头晕目眩,但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五个孩子欢呼雀跃,在田间奔跑嬉戏,时不时摘下一个饱满的玉米棒子互相炫耀。
全家人忙碌了一整天,收获的粮食堆满了整个谷仓。傍晚时分,冯玉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系统,谢谢你。冯玉在心中真诚地说。
【宿主满意度达到100%,系统任务完成】
随着这声提示,冯玉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模糊...
血压正常,心率稳定,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刺眼的白光,消毒水的气味,还有陌生的说话声。冯玉艰难地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一张病床上,周围是各种医疗设备。
冯女士,您终于醒了!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凑过来,您晕倒,已经昏迷三天了。
冯玉茫然地环顾四周,哪里还有她的五个孩子哪里还有那片丰收的田地
我...我的孩子们呢她虚弱地问。
医生和护士面面相觑:冯女士,您没有孩子啊。您被山地车撞了,是热心人叫的救护车。
冯玉如遭雷击,难道那一切只是一场梦超级发家致富农业种由系统、五个可爱的孩子、惊人的丰收...都只是她昏迷中的幻觉
医生离开后,冯玉挣扎着坐起来,看向窗外。远处是熟悉的村庄轮廓,她的自留地应该就在那片山坡上。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但随即,她又感到一丝温暖——在梦里,她真切地体会到了为人母的喜悦,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
出院后,冯玉回到自己的农业技术院。虽然没有了神奇的系统,但她惊讶地发现,梦中那些农业知识依然清晰地留在脑海中。她按照记忆中的方法改良土壤,调整种植密度,竟然真的让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了不少。
每当劳作间隙,冯玉总会不自觉地望向田边,仿佛能看到五个欢快的身影在那里玩耍。虽然知道那只是梦境,但那份温暖却真实地留在了她心里。
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予他的礼物——在虚幻中体验真情,在现实中延续梦想。冯玉扛起锄头,继续在田间劳作,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无论有没有神奇的系统,土地永远是最诚实的,付出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而关于那个梦,冯玉谁也没告诉。那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一段既虚幻又真实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