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韶华·白首 > 第 10 章

过了年,素华便在府里候着,等着去宫里初选,她们这些京里的贵女,是不必核验身份的,历来也不会有人做这个假,毕竟天子脚下,谁还不要命了不成。
进宫初选那天,孙玉萍红着眼眶依依不舍的,素华深深福了一礼:“母亲放心,女儿这便进宫去了。
”进宫后的几日,便是由各个嬷嬷相看,素华也确实是出众的,嬷嬷们也对她很是客气,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些姑娘们以后有没有什么造化。
素华打听了皇后宫里的嬷嬷是哪几位,挑了一个对她最殷勤的,悄悄塞给她一袋金角子,嬷嬷推拒着不要,素华浅笑道:“嬷嬷不必客气,小女也是有事相求,嬷嬷此番推拒,倒叫我不好开口了。
”嬷嬷满脸堆着笑:“姑娘言重了,有事只管吩咐老奴便是。
”素华把荷包塞进嬷嬷手中:“若是皇后娘娘问起新进宫的秀女们,劳烦嬷嬷略提一提小女,只说小女家中子嗣繁盛即可。
”嬷嬷略一思量,便知道了其中关窍,也不再推辞,就将荷包塞进了袖间:“姑娘放心,老奴必定会多这句嘴。
”入夜,皇后娘娘看了呈上的名单,问底下的嬷嬷:“此次可有什么出众的人儿?”一个嬷嬷回答:“回娘娘,太常寺少卿的幺女陈氏,吏部侍郎的义女顾氏,都是身姿曼妙的美人,顾氏更柔美些,陈氏清冷些。
”又一个嬷嬷答道:“老奴听闻,太常寺少卿府上子嗣颇多,料想那陈氏也是个宜生养的。
”皇后笑了:“既如此,这两位便都指给太子吧,太子年轻,正是爱美人儿的时候。
”庆国公府的大小姐和南阳郡公府的大小姐原本就是要指给太子的,这次便一并入了东宫。
不过几日,素华便收到信儿,让她回府待嫁,等太子妃进门后半年,与其他几位一并进东宫。
自打素华进宫,孙玉萍每日里卯时便起床,在佛堂上香磕头,嘴里念念有词的,不外乎什么“菩萨保佑吾儿”、“千万别被皇上选中”、“落选也行”。
其实她心里清楚得很,以自家女儿的容貌家世,一旦送进宫,便几乎不可能落选。
约莫酉时二刻,侍女欢天喜地地推开门:“二夫人,六小姐回来啦!”孙玉萍又磕了几个头,念道阿弥陀佛,匆忙出去迎了素华。
近几年夫君与她也不甚温存,女儿儿子又都成了婚,唯这一个小女儿还在膝下,当初云氏说明年高中再下聘,后年成婚,她还高兴了许久,想着能把女儿再留两年,不曾想这次选秀提前,直接进了宫,此生怕是再难见几面。
半月不见,素华只觉得母亲沧桑了许多,连忙上前行礼,孙玉萍扶起她,忙问道:“我儿,宫里是什么消息了?”素华道:“皇后娘娘将我指给了太子,等太子大婚后半年,再进东宫。
”孙玉萍欢喜极了,晚膳还多用了半碗饭,用完膳天色还早,便仔细盘算起了素华的嫁妆。
若是进宫,素华还带不得嫁妆,孙玉萍便只有想法子多折点银两给她;但是进东宫,便如同富贵人家纳妾一般,还是可以坐花轿的,只是不能走正门罢了。
拔步床这类的大家具必然是带不了的,这些一般是新妇家里派人去男方家,提前几个月量好尺寸,回来修改或是新制;凤冠霞帔也是穿不得的,素华那套还是十岁那年外祖家送的,金光闪闪,小素华当时几乎时时去看,喜欢得紧,便留着压箱底吧,做一个念想。
摆件什么的,挑些好看的带走,有些上了年岁的花瓶,说是前朝某某年烧的,是个古董,可真到了要用钱的时候,难不成掰碎了换钱吗?还是多备些布匹衣裳首饰还有现银的好。
孙玉萍如此盘算着,从素华之前备好的嫁妆里头挑挑拣拣。
这厢素华既然已经指给太子,后头的复选殿选便都不必参加了。
武安十九年四月十二,太子大婚,娶的是年芳十六的赵太傅次女,十里红妆自不必说,皇上皇后也亲临了东宫,算是给足了面子。
六月初十,宫里来了人宣旨,陈氏素华封正五品太子嫔,十一月初十进宫。
府里喜气洋洋了好几天,嫔位在宫里大小也能称一句娘娘了,好过从美人才人之辈熬起。
老夫人发了话,素华进东宫,公中出两千两白银,两个庄子加五个铺子,她自己额外再贴一千五百两白银给素华,又从自己的私库里头,拿了一副头面算作她的添妆。
孙玉萍瞧着送来素华房里的一沓银票和地契,翻了两下发现银票都是五十两二十两的小面额,满意了几分,悄悄跟素华说:“你日后进东宫,带些小票子方便花用,”又叫宜夏点了数目,“你祖母这次总算大方了,你两个姐姐出嫁,她可每人只出了五百两。
”素华劝慰道:“家中子女众多,祖母顾不过来也是有的。
”孙玉萍点点头:“我何尝不知,左不过与你抱怨两句罢了,待会你随母亲走一趟。
”随后,孙玉萍带素华到了她的私库,带着四个丫头跟着。
孙玉萍只管点着,她瞧着这个金簪也好,那个玉镯也好,都想给了素华带走:“母亲年纪不小了,这些首饰也带的少了,你年纪小,合该打扮的鲜亮一些,这个玛瑙镯子鲜红透亮的,正称你的肤色呢,还有这个”身后跟着的丫头,不停地往妆匣子里放着首饰,轻手轻脚的,生怕磕坏了。
素华劝道:“母亲留一些傍身吧,女儿用不着这么多的,日后侄子侄女成亲,不是还得出不少?”孙玉萍挥挥手,毫不在意:“届时母亲便同你祖母一样,一人出五百两银子便罢了!”素华便也笑着看孙玉萍指挥着搬这个搬那个的,几个丫头搬了十数个首饰匣子回她的院子。
孙玉萍又拿了一千两的银票,吩咐下人出门,换成十两,五两,二两的银锭子,再打十斤吉祥如意花样的银裸子。
孙玉萍念念叨叨地:“阿素,母亲同你说,可别嫌母亲掉钱眼儿里了,日后进宫,手里有银子使,比什么都强。
各处打赏,打点,都少不了的。
”素华点点头:“母亲放心,女儿省的。
”孙玉萍又说:“正常陪嫁是四个丫头,你院里的宜春宜夏必然要带着的,你舅舅名下有一个药铺,里头有一个懂医的丫头,母亲问过了,说愿意跟你进宫,你一道带着,还有府里膳房那个会做小菜的茯苓,都一起带着。
”“明日母亲再同你去街上,买几匹时兴料子,给你做几身新衣服,再打点新首饰。
原先你嫁妆里头有许多大件的东西用不上了,母亲也吩咐下去,都换成现银给你带走!”素华握住孙玉萍的手:“母亲,还有几个月呢,不着急的。
”孙玉萍又红了眼眶:“母亲眼看着你牙牙学语,如今转眼就要嫁人,母亲如何不着急。
”素华忍了忍眼底的热意,笑着对孙玉萍说:“好,母亲说什么都好。
明日一早,咱们就去买料子,打首饰!”自打医女进府,素华给她取了名字叫芍药,待嫁的日子苦闷无趣,寻常新娘还需得自己亲绣不少嫁妆,素华嫁过去做太子妃妾,倒是用不着这些。
闲暇时分,芍药倒跟她说了许多外头的事情。
芍药是两岁时被孙家药店一个大夫在山里捡到的,左右一个小丫头片子也吃不了多少,便一直养着,所幸芍药于医药方面有些天赋,店里的大夫便也愿意教她看看医书,识点字。
孙府的老爷太太们抱恙,多半都是喊的自家店里的大夫,芍药也跟着去了几次,府里的一位管家便留意到了这个小丫头。
素华要进宫的事儿,自然也传到了孙府,他便跟素华的舅舅进言:“大爷,大姑奶奶家的表小姐要进宫,不如大爷送个医女过去?妇人家总有些事情,不好开口叫外人知道的,有一个自己人也放心许多”孙家大爷深以为然,便把此事交给了那位管家。
药店掌柜跟芍药说:“二丫,伯伯替你寻了一个好去处,府里的大姑奶奶要嫁女儿进东宫,想带一个医女,这可是你的造化!日后穿金戴银,再求主子给你一个指一个好人家,这辈子就享福啦!”芍药知道他说的没错,便也高高兴兴的答应了,临走,掌柜还给了她一两银子做体己,也是仁至义尽了。
芍药说起来有一年跟她师傅去山里采药,天晚了,便寻了一家农户借住。
农户一家五口人,老夫妻俩和儿子儿媳,带一个小孙子。
大爷大娘都是好心人,纵使家里没得吃,也还是给他们端了一碗见底的稀饭,芍药师徒二人本来就带了干粮,便出言婉拒了,只要了两碗水,还拿了几个饼子给大娘,大娘也不肯收,见师傅坚持,再加上确实饿了好久,千恩万谢地收下了。
一家人推辞了好久,大娘给儿子儿媳吃,小夫妻俩给小儿子吃,小孩眨巴着黑漆漆的大眼睛:“阿仔和阿爹阿娘阿爷阿奶一起吃。
”小孩用力地掰开两块饼,一个一个地分着,大爷把孙子分的饼拿在手上,又转身去了锅灶上,盛了一碗米汤,泡了一大勺不知道什么粉末,搅和搅和,糊弄进了肚子,把手里的半个饼放在灶上。
次日一早,师徒俩告辞,师傅拿了几枚铜钱要谢大娘,大娘也执意不肯收,只道若是下次还来采药,只管来他家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