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朱棣从睡梦中惊醒,看着光板的消息,也随之紧张起来。
成祖皇帝永乐:
说!
英宗皇帝顺天:
这个秦瑞,原是金陵人士,农户出身。建文三年爆发旱灾,亲人相聚离去,成为孤儿。
乱军爆发时,幸而遇到周宁王南下,将其从乱刀之中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
后将其收为义子,军户身份,具体出生年月不详。
后永乐十三年,秦瑞参加科举,辛末科克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名列五十八名。
同年八月,被外放至龙泉府清平县担任知县一职。
由于为人直率敢言,多次以下犯上,被弃之于清平而不用。
永乐二十年,永乐帝骁勇善战,多次带兵远征蒙古,屡战屡胜。
在永乐帝战绩辉煌之时,秦瑞却上表奏书,认为大明根基已稳,勿需赶尽杀绝,请求停战,遭到驳回之后仍旧坚持不懈。
故此,永乐大帝怒,以扰乱军心之由,罚禁闭三年!
然,三年之后,永乐帝好战成性,第五次远征蒙古,多年顽疾复发,病死途中。永乐时代宣告终结......
同年,秦瑞终见天日,得知世事变迁,晚叹之余最终自戕与皇陵,一生无子。
简短的几句话,却描绘出了秦瑞的一生。
看到这字字句句,朱棣心中感慨万千。
这不是忠臣是什么!
承蒙上天恩德,竟送等良才忠诚!
虽然只与秦瑞相处了短短两天。
回忆起过往点点,虽然这小子嘴欠了一些,可句句都在为大民着想。
试问一下,满朝文武,有谁敢直言不讳!
有谁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说出这些忠言逆耳的话
无他,唯有秦瑞!
之前都觉得是秦瑞狂妄自大。
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原来是自己小人之心了。
至少,史官不会胡乱写。
从这些履历来看,秦瑞一生清廉,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忠臣良将!
成祖皇帝永乐:
来,可有再具体一些的
咱对他有没有后代不太感兴趣,可有他在龙泉府任职县令的文献
比如说那个时候他功绩如何百姓对他的看法......
英宗皇帝顺天:
曾祖父,那您就有点为难曾孙了。
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知己,七品官员,士官怎会浪费这么多笔墨在他身上
大明祖制亦是如此,故无详细记载。
不过地方文献,对其倒是略有匆匆几笔。
上边记载,秦瑞任职七年期间,清平县年年剧增。
粮食产量丰富,百姓富足,比于他处几乎无乞丐身影,深受百姓追捧。
中间途经三年旱涝灾害,周边地区百姓接受影响,粮食银钱不足,分分前来清平县避难。
秦瑞来者不拒,虽清平县人数与日俱增,却无饥饿寒冷之忧,人人得以安置安乐,可说御民有方......
看到这里,朱棣却不禁皱起了眉头,忙打断了他的话。
成祖皇帝永乐:
能够在天灾面前独当一面,平等对待难民,仍然让他们保持安居乐业的状态。
如此功绩,难道还不配载入史册,升官加爵
英宗皇帝顺天:
这......曾孙就不清楚了。
只不过,这上面倒是有记载,龙泉府的知府倒是年年拔擢,步步高升......
成祖皇帝永乐:
哼!那不就说得通了!
肯定是这狗东西,年年抢了秦瑞的功劳,张冠李戴,让秦瑞做了他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