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癫狂的消费主义 > 第一章

2024年立冬那天,我在地铁口捡到半张皱巴巴的传单。油墨洇开的边角印着行暗红小字:晚八点,李佳琦直播间,错过等一年。
家人们谁懂啊!刺耳的尖叫刺破深夜寂静,我猛地按掉手机音量键。屏幕里涂着烈焰红唇的主播举着酒瓶摇晃,XX白酒买一送三,今天下单再送五斤车厘子!镜头扫过堆积如山的酒箱,暗红色果实从纸箱缝隙滚落,在灯光下泛着血珠般的光泽。
梳妆台前的林小夏突然坐直身子,美甲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声响。这个月她已经在直播间消耗了2378元,购物车躺着17件待付款商品,包括第4次补货的玻尿酸面膜和永远缺一双的奶茶色短靴。但此刻她眼里闪过异样的光,像猎人发现猎物时的瞳孔收缩。
车厘子市场价88元一斤,五斤就是440。她对着镜子喃喃自语,指尖在计算器上飞舞,白酒整箱批发价320,直播间卖499,相当于倒赚261。屏幕蓝光映着她泛青的眼下,突然抓起手机连下三单,购物车瞬间多了18瓶白酒和15斤车厘子。
我缩在沙发里看着这一切,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三天前在便利店,我听见两个穿貂皮大衣的女人低声交谈:车厘子期货涨了三成,白酒渠道商在抛库存。她们涂着宝石色指甲油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界面不是购物软件,而是K线图。
冰箱门被闺蜜甩得哐当响,十五斤车厘子把冷藏室塞得像个红宝石矿洞。这波叫抄底,懂吗闺蜜把发票拍在餐桌上,车厘子价签上赫然印着特惠价:88元/斤,日期却是三天前的15。
便利店老板老周第二天来送桶装水,瞅见厨房里堆成小山的纸箱直咂嘴:大妹子,今早批发市场3J车厘子都跌到19.8了,听说钱凯港新到五十个集装箱...话没说完就被闺蜜用三颗车厘子堵了嘴56。
2024年车厘子进口商曾通过囤货居奇推高价格,但2025年丰产打破预期,投机者被迫低价抛售…我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字,觉得这个世界真是癫狂。
朝阳区某甲级写字楼,26楼的落地窗外飘着细雪。陈曼把第42件凑单商品推进购物车——9.9元的手机支架,购物车总价刚好凑够满减门槛。她盯着订单详情页的预计送达时间,突然想起上周收到的匿名快递:一个印着内部资料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张A4纸,密密麻麻列着近百个商品条码。
3014789,网红香薰,代工厂成本3.2元,直播间售价19.9。她对着电脑屏幕比对,指尖停在某个条码上。那个香薰她买过三次,每次都在满减凑单时加入,总以为捡了大便宜,此刻却像吞了只苍蝇般难受。
深夜的办公室只剩她工位的台灯亮着,打印机突然咔嗒吐出张纸。是刚收到的快递单,寄件人栏写着神秘顾客,地址栏盖着西郊仓储中心的邮戳。她拆开信封,掉出张监控截图:画面里穿驼色大衣的女人正在往自动贩卖机里塞传单,时间显示为11月10日23:47——正是双11预售开启前最后一分钟。
打印机吐出的监控截图背面,歪歪扭扭印着扫码领50元优惠券的广告,油墨蹭得她食指发黑——这年头连广告都开始搞精准营销了。她正要用酒精湿巾擦手,突然发现截图里自动贩卖机侧面贴着车厘子期货交易群二维码,和三天前貂皮女人手机里的界面一模一样。
办公室咖啡机突然发出轰鸣,惊得她碰翻了香薰瓶。淡紫色液体渗进键盘缝隙,散发出诡异的甜腻味。她鬼使神差凑近闻了闻,鼻腔顿时像塞了团燃烧的棉花——这味道和上周直播间买的助眠香薰一模一样,而那位主播当时正穿着驼色大衣。
你们在搞期货诈骗。陈曼突然冲上前,清单在风中哗哗作响,用直播间做局,先炒高车厘子价格,再通过白酒捆绑销售套现库存。那些凑单神器根本不是安慰剂,是你们用来刷单控评的工具!
女人冷笑一声,身后的屏幕突然亮起,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在跳动:知道为什么你们永远抢不到爆款吗她点击鼠标,画面切换成某直播后台,每0.1秒就有3000个机器人账号在刷单,你们看见的抢购盛况,不过是我们写好的剧本。
林小夏后退半步,撞翻身后的酒箱。玻璃瓶碎裂声中,我终于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雨夜,在护城河看见的不是纸船,而是装满车厘子的冷链货车,箱体印着西郊仓储中心的字样。那些本该烂在仓库的过期水果,正通过直播间包装成福利,送进无数个像林小夏这样的都市丽人冰箱。
双11不过是场盛大的幻觉。女人抓起把车厘子塞进嘴里,血红色汁液顺着下巴流淌,你们以为在薅平台羊毛,其实不过是我们棋盘上的棋子。她举起手机,屏幕显示着李佳琦直播间的倒计时:00:00:01。
手机突然跳出新闻推送:双十一预售首小时,某头部主播香薰单品成交额破亿。配图里穿貂皮的女人们正往购物车里塞成箱香薰,宝石指甲在屏幕反光中泛着冷冽的金属色。
穿工装的值班大爷蹲在旁边拆盒,更诡异的是,每个包装盒都贴着期货交割单,最新成交价正好是19.9元。
大妹子来看货
身后突然响起带着东北腔的甜腻女声。便利店里的貂皮女人正倚着玛莎拉蒂补妆,宝石指甲在手机屏上划出残影。我这才看清她美甲上嵌的不是水钻,而是微型摄像头,此刻正对着我工牌聚焦。
她手机突然外放主播激昂的促销话术:家人们!现在上车厘子期货还送限量版助眠香薰!
直播间背景里,穿驼色大衣的助播掀开自动贩卖机投币口,塞进去的却不是硬币,而是一沓印着西郊仓储中心的冷链物流单。
我假装系鞋带凑近玛莎拉蒂,车载屏幕亮着交易界面——她们此刻正在抛售代码3014789的香薰期货。K线图显示半小时前有人恶意做空。
仓储中心突然警铃大作,自动贩卖机吐出一米长的电子小票。值班大爷抻开票据惊呼:这咋还有我的养老金账号
小票最下方印着血红大字:您本月参与车厘子期货交易的327次满减凑单,已自动质押为杠杆资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报告躺在办公桌上,417813亿的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数字刺得眼睛生疼。我用红笔圈出130816亿的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然发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26.8在不断跳动,像某种密码在重组。
林小夏的快递堆成了小山,车厘子在冰箱里发出发霉的气息,白酒瓶在阳台排成整齐的方阵。她开始在二手平台挂卖库存,却发现所有白酒+车厘子的组合链接都被神秘下架,客服回复永远是那句机械的商品违反平台规则。
突然,仓库所有灯光熄灭。黑暗中传来密集的扫码声,像无数只蚂蚁在啃噬耳膜。当应急灯亮起时,穿驼色大衣的女人已经消失,只剩满地散落的传单,暗红小字在雪光中格外刺目:晚上8点,锁定李佳琦直播间......
我捡起张传单,发现背面多了行手写数字:26.8%。这是网上零售额占比,也是我们在这场消费游戏里的失重率。林小夏突然抓住我的手,指甲几乎掐进我的皮肉:你说,明年双11......她的声音里带着病态的颤抖,像瘾君子期待下一针毒品。
仓库铁窗外的雪粒砸在玻璃上沙沙作响,像无数只细小的爪子在抓挠。我缩了缩脖子,指尖却在屏幕上滑出一道汗痕——直播间的倒计时正跳成刺目的红色,主播的尖叫穿透风雪传来,每个字都裹着糖浆般的黏腻:最后5000单!3、2、1......上链接!满屏的已拍像病毒弹窗般疯狂刷屏,那些跳动的数字突然变成陈曼笔记本上的条码,在视网膜上重叠成密不透风的墙。
她的购物车又添了12件凑单神器,截图里9.9元的手机支架旁,静静躺着支1999元的口红——那个数字刚好让总价突破满减门槛。我盯着屏幕上的组合,突然看见陈曼说的消费监狱正在成型:支架是砖,口红是瓦,每笔看似精明的消费都是在给自己砌墙。
data-fanqie-type=pay_tag>

雪光映着仓库内未拆封的快递箱,胶带缝里露出半截香薰包装盒。我想起陈曼带回来的证据:这种网红香薰的代工厂流水线照片里,工人正把廉价香精灌进印着外文的玻璃瓶,旁边堆着成箱的凑单神器标签。她曾用紫外灯照过这些标签,显影出一串隐藏的数字——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期货交易的暗码。
远处的尖叫声突然变调,主播开始歇斯底里地喊着库存告急。我摸出大衣口袋里的传单,背面的26.8%被汗水洇成暗红色,像道渗血的伤口。陈曼的推论在耳边响起:这个比例不是偶然,他们用算法算出最优割韭菜浓度——让你觉得离不开,又不至于彻底清醒。
手机屏幕突然弹出条新闻推送:某头部主播因涉嫌操纵市场被调查。配图里闪过驼色大衣的衣角,我猛地抬头望向窗外,却只看见风雪中模糊的霓虹倒影。直播间的数字还在跳动,这次是已售罄的绿色弹窗,像极了陈曼办公桌上那瓶永远差一格的指甲油——永远差一点就圆满,永远有理由再买一瓶。
林小夏的视频请求突然打来,她身后的阳台已经堆满转卖不掉的白酒箱。你说他们会不会......她的声音被风雪撕成碎片,目光却死死盯着屏幕,指尖在立即抢购按钮上徘徊,这次双12的预售......我看见她眼下的青黑又深了几分,像被消费主义啃噬的黑洞。
雪粒子突然变成鹅毛大雪,糊住了仓库的玻璃窗。直播间传来新的尖叫,这次是卖车厘子的主播:家人们!进口智利车厘子直降三成!错过今天再等一年!满屏的冲冲冲里,我仿佛看见西郊仓库的冷链车正在启动,腐烂的果香混着防腐剂气味从屏幕里渗出。
陈曼的话在风雪中回响:我们以为在捡便宜,其实是在为别人的杠杆买单。我关掉直播间,却发现后台仍在静默下载着更新包——那个永远删不掉的购物软件,正在手机里生长出更多的凑单神器砖块。
雪越下越大,仓库外的霓虹灯牌忽明忽暗。我摸出裤兜里的旧手机,点开早已注销的账号——那里还躺着2019年的购物车,里面是条99元的围巾,备注写着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现在的购物车里,再也找不到这样简单的愿望,只有永无止境的满减游戏。
远处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不知道哪个仓库又因囤积货物起火。我裹紧大衣走进风雪,手机在口袋里又震了起来——是新的直播间推送,标题写着双12提前购!买一送十!。雪花落在屏幕上,瞬间被热度蒸成水痕,像谁落下的一滴泪,转眼就消失在消费主义的热浪里。
而我们,还在这用凑单神器砌成的监狱里,等待下一场雪的降临。
在2024年的中国,消费主义浪潮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汹涌澎湃。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乃至街头巷尾,处处都充斥着消费主义的气息。广告无孔不入,煽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诱导大众购买远超实际需求的商品。资本精心布局,通过制造符号价值、创造虚假需求、重构话语体系以及铺设债务陷阱,将消费主义深深植入人们的生活,构建起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危机的消费帝国。
国家统计局大楼在晨光中矗立如冷峻的棱镜,23层会议室的百叶窗半掩着,将深秋的阳光切割成明暗相间的条纹,斜斜铺在长桌中央的《季度消费数据白皮书》上。
请看第三组数据。高级分析师李明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他紧缩的瞳孔,城镇居民杠杆率从2022年的62.3%飙升至2024年Q3的71.8%,其中25-35岁群体的超前消费贷款违约率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激光笔在奢侈品消费指数图表上划出红色圆圈,爱马仕、劳力士等品牌在华销售额增速达28%,而同期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仅5.1%。
投影仪风扇发出低哑的轰鸣,仿佛在为这组数据叹息。角落里的老统计员陈薇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三十年数据工作沉淀的沙哑:山东某白酒企业报上来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1%,但他们直播间的销量却宣称同比增长300%。这让我想起90年代的'虚假繁荣',泡沫都是从数据失真开始的。
王宏关掉投影仪,会议室陷入短暂的黑暗。窗外传来CBD商圈的车流声,裹挟着远处商场播放的促销广告。他摸出激光笔在幕布上画了条斜线:上个月总局收到17份基层调研手记,有个细节很值得注意——在成都春熙路,年轻女孩人均背着1.2个奢侈品包,但根据我们的住户收支调查,她们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刚过8000。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污染。技术组组长周洋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出密密麻麻的代码,我们在爬取某直播平台交易数据时,发现夜间2-5点存在异常刷单峰值,每分钟产生的'虚假订单'高达12万笔,这些数据正在被包装成'消费活力'纳入地方经济考核指标。
统计局的资深分析师李明眉头紧锁,指着屏幕说道:大家看,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资本操控下的消费主义已经对我国经济结构和民众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虚假的消费繁荣背后,是家庭债务风险的不断累积,以及实体经济创新动力的被削弱。
局长王宏点头表示认同:没错,我们不能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们的职责不仅是统计数据,更要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必须采取行动,打破资本的消费主义迷局。
我们需要最锋利的手术刀。数据分析组组长李明在晨会上敲了敲手中的平板,屏幕上跳动着刚接入的银联消费数据实时流,不是宏观层面的平均数,是深入毛细血管的单细胞分析。他调出某一线城市的消费热力图,陆家嘴商圈的红色区域异常灼眼,像块正在发炎的皮肤——那里的奢侈品店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2倍。
专项调研小组分成三支精锐队伍,带着加密硬盘和微型录音设备潜入消费一线。在静安寺地铁站,调研员陈薇伪装成问卷调查员,拦住第37个背着某奢侈品牌托特包的年轻女性。这款包售价1.8万,您的月收入大概是......她的问题还没问完,对方已经警惕地后退半步:你是查税的吗最终在星巴克角落,用三杯拿铁换来了真实答案:工资一万二,分期买的,每个月还三千。
夜晚的外滩金融中心,调研组蹲守在某直播公司楼下。凌晨2点,当穿着潮牌卫衣的年轻主播们鱼贯而出时,调研员王凯注意到他们每人手里都提着不同品牌的新款球鞋——这些鞋在直播间里刚被宣称全球限量500双。他打开手机备忘录,记下第17个巧合:主播们的私人物品恰好与当晚带货商品高度重合。
会议室里,王宏将最后一页调研报告拍在大理石桌面上,劣质A4纸边缘被冷汗洇出波浪形褶皱。窗外的CBD建筑群在暮色中竖起钢铁獠牙,某直播平台的巨型LED屏正在循环播放分期免息广告,穿JK制服的虚拟偶像捧着消费贷申请表,笑容甜得发腻。
这是近三个月的消费贷违约数据。李明推过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红色警示——25岁以下借款人逾期率突破21%,资本正在用'月光宝盒''仙女贷'这类包装过的高利贷,把年轻人的未来切成小块出售。他的手指划过大学生借贷美容的案例集,声音里带着克制的颤抖,有个女孩为了买直播间推荐的水光针,在17个平台借了38万。
凌晨两点的国务院会议室灯火通明,财政部副部长张恪捏着统计局提供的消费贷资金流向图,指尖停在网红孵化公司关联账户的批注上:这些贷款资金63%流向了直播打赏和虚拟礼物,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不足5%。他抬头看向央行行长,这已经不是消费金融,是新型赌博。
证监会主席陈琳将一叠券商研报摔在桌上:某消费贷平台上市前的路演材料里,居然把'用户还款压力指数'列为正面指标,声称'高复借率证明商业模式成功'。她的眼镜片闪过冷光,他们在赌监管滞后,赌人性贪婪,赌数据黑箱能永远藏住真相。
当《关于进一步规范消费信贷业务的通知》初稿摆在案头时,某互联网金融巨头的
lobbyists已经守在部委大楼外。穿着定制西装的张总监拦住统计局政策处处长:我们平台日活用户1.2亿,每收紧1%的信贷额度,就可能影响3000万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他递出名片时指尖轻颤,这是商业创新,不是洪水猛兽。
在长三角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审计现场,调查组组长陈薇看着财务总监额角的冷汗,翻开统计局提供的资金穿透图:2024年Q3,你们通过'阴阳合同'将实际利率控制在24%红线以下,但加上'会员费''加速审批费'后,综合成本达到35.7%。她推过去的证据里,有份被篡改的用户电子合同,别以为删除后台记录就能消灭证据,我们从用户手机里恢复了原始签约数据。
当央行宣布将消费贷核心指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时,某互联网巨头的股价在24小时内暴跌18%。直播间里,原本主推超前消费的主播突然集体改口,开始推荐理性消费书单和记账APP。但统计局的监测显示,地下钱庄的空放贷款搜索量激增210%,资本正在向更暗处转移。
精心剪辑的短视频里,年轻妈妈哭诉说停掉分期就买不起奶粉,创业青年痛陈资金链断裂会让20个员工失业。直播间里,主播举着计算器嘶吼:每天多还三块钱,就能扼杀年轻人的梦想吗
政策征求意见稿发布当晚,整座城市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看似平静的网络世界实则暗潮汹涌。某消费贷平台的用户紧急救助话题,如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以惊人的速度冲上热搜榜首。
在灯火通明的消费贷平台总部,运营总监陈宇紧盯着电脑屏幕,脸上神色复杂,既有焦虑,又带着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绝。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不断向团队成员下达指令:加快水军投放速度,务必把话题热度维持住!引导网友把矛头指向监管,强调这是对他们生活的‘粗暴干涉’!身旁的市场部经理皱了皱眉,小声提醒: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一旦被发现……陈宇猛地拍了下桌子,打断他的话:都什么时候了,不冒险我们就得坐以待毙!
此刻,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中心,研究员林悦紧盯着大数据监测系统,眉头拧成了个川字。快看,这个话题的热度上升曲线太异常了,短短两小时内,相关讨论量就突破了500万,其中80%以上的发言都集中在几个固定IP段,很可能是有组织的水军在带节奏。她一边操作着电脑,一边向同事们展示着分析结果。组长李明脸色凝重,迅速拨通了监管部门的电话:喂,是银保监会吗这里是统计局数据分析中心,我们发现某消费贷平台在操纵网络舆论,企图干扰政策的推进,情况十分紧急……
网络上,一场真假难辨的舆论大战已然爆发。在用户紧急救助话题下,大量看似声泪俱下的求助帖充斥其中。有网友哭诉:我靠着消费贷周转生意,政策一收紧,资金链马上就要断了,这不是要逼死我吗还有人晒出所谓的医院账单,称自己的亲人因无法申请到消费贷支付手术费,正面临生命危险。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帖子的语言风格高度相似,配图也存在PS痕迹。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在试图拨乱反正。金融博主王浩连夜发布深度分析文章,指出该消费贷平台的种种套路:他们所谓的‘紧急救助’,不过是利用网友的同情心,为自己争取继续违规放贷的机会。过去一年,这家平台的年化利率普遍在30%以上,远高于合理水平,多少年轻人因此陷入债务深渊……文章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
消费贷平台见势不妙,立刻指使水军对王浩进行人身攻击,污蔑他是受监管部门收买的枪手,试图抹黑他的声誉。但王浩毫不退缩,继续在社交媒体上与水军展开激烈交锋,逐条驳斥他们的不实言论,并不断曝光平台更多黑幕。
在监管部门内部,一场针对此次舆论风波的紧急会议正在召开。银保监会主席严肃地说:很明显,这是某些利益集团在垂死挣扎。我们绝不能被他们的舆论攻势所左右,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策落实,规范消费贷市场,保护广大民众的合法权益。随后,监管部门迅速行动,联合网信办对网络水军进行全面清查,对违规账号予以封禁,对幕后组织进行立案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消费贷平台的丑陋行径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们为了制造舆论压力,不仅雇佣了大量水军,还勾结部分不良媒体,炮制虚假新闻。甚至有个别平台员工伪装成普通用户,在网上煽动情绪,企图误导公众。
统计局数据中心突然收到异常流量攻击,17个省份的消费贷实时数据接口同时瘫痪。正在值班的周洋盯着防火墙日志,密密麻麻的IP地址指向境外服务器:他们在用DDOS攻击拖延数据上报,争取政策缓冲时间。屏幕右下角弹出私信窗口,匿名用户发来段代码:识时务者为俊杰,数据太透明会挡人财路。
在某部委联合调查组进驻某金融科技公司的当天,其关联的自媒体矩阵突然爆发式传播消费降级论。10万+文章渲染限制分期就是剥夺年轻人选择权,配图是90后女孩抱着打折商品哭泣的摆拍照片。更隐蔽的是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某高校教授发表论文称消费贷违约率上升与监管过度相关,而该教授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涉事企业。
为了打破资本制造的符号价值垄断,统计局与媒体合作,开展消费观念引导宣传活动。他们通过发布权威数据和分析报告,向民众揭示消费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某品牌所谓身份象征的高价手表,其实际生产成本与售价相差数十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凌晨三点的统计数据中心,周洋突然从监控屏前弹起。山东某化妆品企业的上报数据在自动篡改!他指着实时数据流,他们把'退货率45%'篡改成'复购率45%',每15分钟就自动刷新一次。技术组紧急启动溯源程序,发现异常指令来自境外的匿名服务器,像条藏在深海的食人鱼。
更隐蔽的攻击发生在基层。某县级统计局的老科员张建国,在核查电商数据时发现不对劲:某网红零食厂报上来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20%,但供电部门的数据显示其用电量同比下降17%。当他拨通企业电话时,对方先是沉默,随后传来冷笑:老张,您孙子今年小升初吧我们老板认识教育局的人......
在长三角某直播基地,调查组发现了更精密的造假链条。主播团队雇佣专业数据优化师,用算法生成虚假消费记录:虚构的都市丽人每天在直播间下单12次,每个账号关联着虚拟的收货地址和评价内容。这些数据被包装成消费升级典型案例,堂而皇之地进入某些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
王宏将统计执法证拍在某企业财务总监的办公桌上时,对方正在销毁纸质台账。2024年Q2,你们报给统计局的直播销售额是12亿,他翻开稽查报告,但我们从支付平台调取的真实数据是2.7亿,剩下的9.3亿去哪了财务总监的手指在桌下疯狂敲击键盘,试图远程删除服务器上的关键数据。
王宏的目光如鹰隼般锁住财务总监颤抖的指尖,在对方即将按下回车键的瞬间,稽查队技术员小林一个箭步冲上前,用随身携带的电磁脉冲器对准服务器机箱。蓝光闪过,办公室的白炽灯突然熄灭,只余应急灯在墙角投下冷冽的绿光。财务总监的脸在明暗交界处扭曲成狰狞的面具,藏在桌下的右手正握着半张被撕碎的银行流水单。
不用白费力气了。王宏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碎纸机里未完全粉碎的纸片,你们用‘阴阳合同’虚构直播销售额,再通过关联公司账户回流资金,最后把钱洗进境外信托——以为做得天衣无缝他从公文包里抽出区块链存证文件,每笔资金流动都在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里留着痕迹,就像雪地上的脚印。
黑暗中传来文件柜被撞开的声响,稽查队员小张举着手机照亮,只见财务总监正试图从通风管道逃走。他身上的定制西装勾住管道边缘,露出藏在腋下的U盘——里面存着该企业近三年的全套造假账套。三年前你们就开始这么干了吧王宏捡起U盘晃了晃,把滞销的白酒包装成‘直播间爆款’,找大学生扮演‘都市白领’虚假下单,再用消费贷资金填补窟窿。
应急灯突然恢复供电,财务总监瘫坐在地上,领带歪成死结。王宏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泛着异样光泽,伸手捏住——那是枚镶嵌着芯片的智能戒指,正通过蓝牙传输数据。还在联系境外销毁证据王宏冷笑一声,将戒指扔进取证袋,可惜我们三天前就接管了你们的海外服务器。
此时,技术员小林举着修复好的硬盘走进来:老大,他们用AI生成了全套虚假物流信息,甚至伪造了消费者语音评价。屏幕上跳出某消费者的评论录音,经声纹鉴定,竟是用财务总监的声音合成的。更触目惊心的是,这些虚假交易被包装成消费扶贫案例,骗取了政府3000万专项补贴。
知道为什么你们这次栽了吗王宏抽出一份匿名举报信,是你们内部的老员工寄来的。他说,每次看到直播间里年轻人为‘爆款’尖叫,就想起自己女儿因为还不起消费贷割腕的事。财务总监的瞳孔猛地收缩,喉结滚动着却说不出话——他当然知道那个老员工是谁,上个月刚被他以泄露商业机密为名开除。
凌晨三点的企业会议室里,稽查队还在紧张工作。王宏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闪烁的警灯——经侦部门的同事正在扣押该企业的财务服务器。远处的高架桥上,满载着该企业白酒的货车正缓缓驶向仓储中心,车身上直播间特供的字样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刺眼。
手机突然震动,王宏收到小林发来的消息:老大,他们用虚假数据申请的上市公司资质已经被证监会暂停。他望向财务总监,对方正对着审讯笔录发愣,指间还沾着碎纸机残留的纸屑,像某种失败的勋章。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雾霾时,王宏将执法证收回皮套。办公桌上的稽查报告被风吹开,露出最后一页的附件——那是该企业用虚假销售额换来的年度消费创新企业奖状,烫金字在晨光中褪去光彩,显露出底下隐约的水渍,像是谁曾在上面洒过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