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集会之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几乎没有人不心情激动,这可是极为难得的机会啊,能在陛下面前清谈,如果得到一句夸赞,那就注定了前途无量。
中正官就算再蠢,还能不给陛下面子?不说评个上上,上中总该有吧?
一时间诸多才子摩拳擦掌,开始沉思了起来。
南渡以来,陛下一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巩固边防的同时,谋求稳定与发展。
各大世家同样也是主和派,他们期望养精蓄锐,等北边的大国小国互相打,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北伐。
也正因为君臣志向一致,方有今日大晋之和谐,方有建康如今之繁荣。
这就是送分题啊,只要切准了这一点,围绕着“主和”做文章,就错不了。
只是需要切中细节,说出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于是,一个青年当即站了出来,大声道:“臣彝请谈!”
作为世家大族的公子,面对皇帝,一般也自称为“臣”,以示尊敬。
如果只是小家族的公子,或者像唐禹这种身份地位的,就只能自称“草民”了。
司马睿看向身旁的刁协,道:“你家公子才学不错啊,不假思索便有锦绣文章吗。”
他缓缓道:“那就听一听刁彝的看法。”
刁彝施礼,正色道:“臣以为,此刻北伐,不合时宜。”
“原因有三。”
“其一,历史教训。祖狄不顾朝廷反对,聚家族之兵多次北伐,成效甚微,耗尽兖州民财,令我大晋损失惨重。”
“其二,准备不足。去岁,祖狄去世之后,其弟祖约显然并未真正服众,难以约束部下,难以掌控大权,如此北伐,恐凶多吉少。”
“其三,理由不足。泰山郡一直是徐龛割据,向来不服我大晋,去年虽然向我大晋投降,但却未必归心。为了区区一个泰山郡,就要仓促开启北伐,实在不符合我大晋修养发展之政策。”
“故臣认为,暂不北伐,割泰山郡予赵国,稳定石虎之心,待未来时机合适,再行北伐之事。”
场面寂静,皇帝不发话,其他人面面相觑,也不敢说话。
而司马睿则是点了点头,缓缓道:“你年纪轻轻,却老成持重,想法周到,对北边军事也了如指掌,不错。”
直到此时,四周众人才欢呼了起来,纷纷称赞。
刁彝对着众人抱拳,显然有些自得。
其父刁协则是微微闭上了眼,暗中叹了口气。
更多才俊,也纷纷站了出来,围绕着刁彝的策略,不断详细,给出更多的理由。
司马睿都纷纷夸赞,搞得在场气氛越来越火热。
一连七八个人同样的说辞,终于让刘绥憋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