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真少爷不当了,回村带妻女逆袭人生 > 第10章  够给老夫人吊命续气了!

赵卫国噌地一下就从凳子上站了起来,差点把凳子带翻。
旁边的李大夫更是激动,干枯的手指都有些发抖,凑上前想看得更清楚些,却又怕自己呼出的气碰坏了宝贝。
湿布小心揭开,三棵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野山参躺在桌上。
个头不算最大,但根须完整,芦头清晰,特别是那纹路,一圈圈的,透着股子年份的沉淀。
李大夫只看了一眼,呼吸就变得粗重起来,他颤巍巍地伸手,指尖几乎是悬空在那人参上方,不敢触碰:
“这芦,这纹,这须……错不了,错不了!
少说也有二三十年!赵厂长,够了,绝对够给老夫人吊命续气了!”
听到这话,赵卫国仿似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又猛地被灌了回来,他看向陈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了调:“陈庄同志!这,这人参,你开个价!只要我能拿出来,绝不还价!”
陈庄看着他,又看了看桌上那三棵来之不易的山货。
他心里清楚,这是救命的东西,也是他改变命运的敲门砖。
他伸出五个手指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赵卫国。
“五……五十?”赵卫国试探着问,心里已经做好了大出血的准备。
陈庄摇了摇头。
旁边的李大夫急了:“赵厂长,这品相的老山参,可遇不可求,五十块哪够啊!
就是拿到市里药材公司,没个几百块也下不来!”
赵卫国倒吸一口凉气。
几百块!他立刻明白了陈庄那五个手指头的意思。
五百块!
这年头,一个普通工人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下这么多钱!
他一个副厂长,工资是高些,但这笔钱掏出来,也绝对是伤筋动骨。
可一想到躺在医院里气若游丝的老母亲,他牙一咬,心一横:“五百就五百!陈庄同志,只要这参能救我娘的命,值!”
他当即就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往外掏钱。
那钱不是崭新的,看得出是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沓大团结,还有不少十块、五块的,甚至还有些毛票被仔细地捆在一起。
赵卫国和李大夫两人凑在一起,就着昏暗的油灯,仔仔细细地点了两遍。
“陈庄同志,你点点,这里是五百块,一分不少。”
赵卫国将那厚厚一叠钱推到陈庄面前,额头上全是汗,分不清是急的还是紧张的。
陈庄也没客气,拿过钱,当着他们的面,快速地点了一遍。
数目没错。
“钱货两清。”陈庄将钱收好,然后把那三棵人参用原来的湿布重新包好,递给赵卫国,“拿去吧,希望老人家能好起来。”
“谢谢!太谢谢你了陈庄同志!”赵卫国双手接过人参,仿似捧着的是全家人的希望,激动得语无伦次,“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以后,以后但凡有任何用得着我赵卫国的地方,你只管开口!”
李大夫也连连拱手:“小同志,好样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两人拿了参,是一刻也不敢耽搁,千恩万谢之后,一阵风似地冲出了院子,脚步匆匆地消失在夜色里,连带着那几条原本狂吠的狼青也安静下来,只是警惕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
屋子里只剩下陈庄和宋素素两人。
油灯的光芒跳跃着,映照着桌上那堆对于这个家来说仿似天文数字一般的钞票。
宋素素站在墙角,从赵卫国他们进来开始,她就一直没敢动,大气都不敢喘。
即便她不懂人参,但也从赵卫国和李大夫那急切的态度、还有最后那句“五百块”里,听出了这东西的价值连城。
五百块啊!
她长这么大,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谁家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
陈庄把那厚厚一沓钱放到桌上,在油灯下又仔细整理了一下。
大团结,十块的,五块的,甚至有一沓崭新的一块钱。钱的味道混合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有种沉甸甸的真实感。
他没有去看宋素素,即便能感觉到她投过来的,带着震惊、疑惑还有一丝恐惧的视线。
他抽出几张十块的,又拿出些零票,凑了大概三十块钱,推到宋素素面前。
“这些你拿着,家里缺啥就去买点,别省着。”
他的语气很平静,没有丝毫因为突然得到巨款而产生的兴奋或者炫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看着添置。天冷了,扯点布做身厚实的衣裳。”
宋素素看着那堆钱,再看看陈庄,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她的手下意识地又摸了摸肚子。
这三十块,已经比她爹娘一年到头的收入还多了。
而桌上剩下的那一大沓,更是让她觉得心慌意乱。
这个男人,昨天还像是恨不得立刻离开这个家,今天就又是打猎又是掏蜂蜜,现在更是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这么一笔巨款。
他到底想干什么?这钱,来得……干净吗?
陈庄把剩下的钱仔细收好,放进自己屋里一个轻易不会有人碰的旧木箱底层。
然后他走出来,看到宋素素还愣在原地,手足无措。
他走到灶房,默默地往灶膛里添了些柴火,让水能一直热着。
“早点睡吧,明天还有事。”他说完,就自己回屋了。
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陈庄却毫无睡意。
五百块,听着不少,可真要干点啥,还是不够。
翻修现在这土坯房,给爹妈买药调理身体,给素素和未出世的孩子提供更好的营养,哪一样不要钱?
更别说,他心里想的,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靠山吃山,打猎掏蜂蜜,即便运气好能碰上人参这样的宝贝,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一来风险大,二来不稳定。
他得有个正经的,能持续来钱的营生。
1982年,改革的春风虽然还没完全吹到这北方的犄角旮旯,但一些苗头已经开始显现。
个体户,小买卖,只要胆子大,肯吃苦,机会多的是。
他有上辈子的记忆,知道未来哪些行当赚钱,哪些东西紧俏。
只是,启动资金还是太少。
手里的蜂蜜倒是还能卖些钱。
今天在村里卖了七八块,剩下的还有不少,拿到县城去,价格肯定能更高。
供销社收,但价格低,或许可以试试找找别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