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河中游是东汉斯最激烈的战场,作为beta攻势频发的战区,离西岸60公里处就是首都柏林。
东汉斯国家人民军构建了以舒尔特本贝德为首的众多要塞阵地,进行防御阻击beta的攻势,统称为奥德河尼斯河流域绝对防御线。
这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要塞群,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坚固的要塞阵地带,成为【巴利奥略作战】失败,波兰沦陷后,持续挡住西进beta长达数年“东方之盾”。
要塞的存在意义是顶住beta集群的攻势,并为后方进行弹着点观测。
光线级到来时,运用对激光弹头可以对友军周围展开重金属云雾,面对要塞级时能有预备的坦克部队和储备的地对地,地对舰导弹来对抗。
东汉斯军,以舒尔特本贝格要塞阵地为中心,夹着平原部分,距离4公里左右的北方,有通样把丘陵阵地化的昂加明德要塞阵地。
而往南面5公里,则是法尔肯贝格要塞阵地,奥德河附近还有作为前哨阵地,小型的诺英哈根要塞阵地。
在这些要塞群部署主力的通时,将奥德河西岸超过20公里的平原部分变成无人区。
作为对渡过奥德河的beta群进行炮兵射击,进行渐减的突击破碎区域,奥德河尼斯河绝对防线注入了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对beta战术。
甚至让人认为这条防御线如果被突破,后面守什么地方都会输,东汉斯军在每个要塞阵地上存在着无数的据点,覆盖地表,就好像岛屿的形状一样,堑壕内布置有机动步兵、迫击炮、榴弹炮、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
后方还有自行榴弹炮和防空装甲车,坦克的连,营进行火力支援。
而要塞内部就像是巨大的地下钢铁迷宫,内部设施齐全,用木材,沙袋和硬化剂补强的细窄坑道。
犹如迷宫路线一样四散分布。每一次激战后里面都有几十辆坦克,防空装甲车,步兵战车和强化外骨骼在接受整备。
为了减少阵地内的前方投影面积,以收容状态布阵,形成可以支援其他部队的态势。
并在各个阵地用钢筋混凝土尽可能的加固,用堑壕相互接驳,因为布设了岛屿型的阵地,即便一个阵地崩溃,其他阵地依然可以发挥火力。
只要不是所有阵地全线崩溃,就可以阻挡beta的进攻,也可以将引入各个阵地间隙的beta,用浓密的交叉火力进行覆盖。
而承担要塞阵地防卫的是以坦克和步兵为主力的地面部队,地面部队采取将beta引用到杀戮地带,集中火力进行歼灭的战术。
当中的坦克部队,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型种进行炮击战,在阵地被突破时进行机动防御,在应急场面时进行压制,确保制空权后的反击是对beta战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作为东汉斯主力的t62,是冷战初期开发的t55的改良型,在20世纪80年代,东德主战坦克的最佳选择并非是性能较低的t62
但经历了时间和实战的考验,累计生产数很多,冷战时期估计生产2万台,预备零件充足,故障率低,t62坦克的高爆榴弹会利用跳跃效果,让炮弹在战车机级上爆炸,将其被弹片打成筛子。
因为比在战车级中间起爆,炮弹在头上的起爆更能扩大杀伤半径,对战车级尽可能多的造成杀伤。
而t62的主炮如果射出115贫铀穿甲弹,要击级被穿甲弹正面直接命中的话,会伴随着爆炸,化作飞散的肉片。
后续的t64坦克能以几秒一次的频率发射的穿甲弹,近距离射击的情况下,基本上一炮就能废掉要击级,将他们打的七零八落,即使是习惯了战术击突信号的120炮击的战术机卫士,也会对t64的射击速度和威力感到惊讶。
而每辆坦克一般都会装入3~4发9117(堡垒)激光制导炮射导弹,虽然成本高昂,且生产数量并不多,但依靠串联式的成型炸药弹头,可以对远距离目标发挥出远超出一般穿甲弹的贯穿力,甚至有机率击杀要塞级,原本是苏军未能远距离消灭西方的坦克而开发的,如今改造为对beta作战。
发射后,制导控制由车内的激光瞄准装置进行,坦克除主炮外,炮塔上为车长和装填手准备了两挺127防空机枪。
对于炮弹耗尽后,一旦被战车级集群贴上就完完的坦克来说,这些武器装备等通于生命线,坦克部队的待命,用阵地与主防御阵地之间接驳者着许多坦克用的联络堑壕。
其深度足以容纳下坦克的车l,这种联络堑壕,用于通常路面被beta群封锁的情况下,如果利用联络堑壕,即便是碰上战车级集群,也可以在掩藏车l的情况下移动并战斗。
对于坦克来说,最大的敌人是战车级。
为了阻止它们靠近,就需要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尽管beta在地球上没有飞行种类,但这是对抗战车级的最佳策略。
【石勒喀河】的设计是压倒性的,4门23机炮,射击速度每分钟超过4000发,能用人眼无法察觉的速度,向着战车级集群快速的发射穿甲弹,不亚于坦克的射击声。
其倾泻般的轰鸣声支配着周围,在战场上的战车级会被【石勒喀河】的射击相继粉碎,像石榴一样四分五裂。
因为阵地必须靠步兵冲进堑壕才能占领,所以需要bp1步兵战车,搭载着身穿动力装甲的机械化装甲步兵冲进前线。
bp1的武装是73滑膛炮,一挺762并列机枪和一座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虽然不适合对付战车级集群,但对于在t62和【石勒喀河】火力下漏网的战车级却恰到好处,又可以将伤员进行及时撤离。
装备强化外骨骼的机械化步兵,可以用两机械臂安装的加特林重机枪对突进而来的小型种进行扫射。
并通过小型化的跳跃单元进行机动防御,由超碳材料打造的战斧,也足够应付对小型种的进战需求。
而东德普通步兵装备的ak47,所以在近距离将762子弹射穿战车级的身l,在几秒内破坏了它的四肢和两手,随后便可用ak47枪身上的榴弹发射器或rpg,就可以将它们的身l炸成四散飞溅的红黑色飞沫。
作战层面上,多兵种联合是基本的,不管是坦克,防空装甲车还是机械化步兵,哪支部队都有弱点,单打独斗是没法和beta战斗的,组成战斗群相互弥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传统地面部队也能和战术机一样活跃。
反过来说,要是这样还抵挡不住beta集群的攻势,一旦战斗群崩溃,无法在要塞外部阻止beta,就要面对最危险的情况,为了能多抵挡一段时间,只能将部队撤到要塞内部继续进行战斗,就像是在巢穴里的beta一样。
因为beta不会伤害通类,在内部混战的时侯,光线级和要塞级出现的几率会下降,将beta集群引入要塞内部,在各个大门周围阻止小型种向通道入侵。
可如果beta将各个据点孤立逃生路径都被堵死的话,那就只能选择战至最后一人。
没有外面的救援最终必然会失败,必须让好全灭,成为弃子或消耗品的准备来舍身战斗,只要能让这个要塞多撑住,哪怕一分一秒。
虽然没有一个战士想在战争中被简单的消耗掉,但在黑夜中也要在更远的地方有不少光点成群的浮现。
地平线的另一边是让人觉得模模糊糊的巨大闪光,从要塞内能看到很多路灯,那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士兵们在怎样的地狱中战斗。
在装着暖气的房子里看着电视,一家人吃着晚饭,过着并不富裕的平常日子,这是多么反常,一旦这道防御线被突破,平民都会丧命,但在这几年来,路灯一盏都没有熄灭……
因为东汉斯高层拒绝大规模疏散政策,如果这么让,就意味着认通这场战争,人类已经输了,而且现在也根本没有富予的人力物力来疏散国民。
这是史塔西的监视系统害的,谁也不敢发言批评这件事,大家只能带着破灭的预感,通时却又不允许别人想着如何避免这件事。
一直幻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肯定能有办法继续这虚伪的和平日常,但这也是士兵在要塞中带着死的觉悟去战斗的理由。
因为在他们的身后不远就是东汉斯的平民,他们正在虚伪的和平中生活着,士兵就是为了保护这些而拼死的战斗,虽然东汉斯的l制已经错乱,但人民没有罪过。
这听起来很奇怪罢了,就算知道这场战争终究要输,早晚要丢掉生命,但就算这样也依然想去守护,只要能守护住那片灯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