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21章  太子朱标

打完胡仁彬,胡惟庸心中稍感畅快,却懒得与他多言,背着手慢悠悠地走了出去。
只留下胡仁彬一脸困惑,摸着背后的伤痕,暗自思忖。
老头子,似乎真不把他当回事了。
一天竟打了两顿!
他这独子,如今也不受待见了。
娘啊,看来他得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了。
不然,真要被老头子收拾了。
老话说得好,严父出孝子。
胡仁彬这位纨绔少爷,此刻已经开始怀疑人生,并自我反省起来。
而胡惟庸接下来的日子,依旧如常,饭照吃、舞照跳。
可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李善长与胡惟庸结为亲家的事,之前本就传得沸沸扬扬,两家都未曾隐瞒。
可谁也没想到,胡惟庸刚从那位置上下来没多久,李善长竟亲自上门退婚了。
啧啧,听到这消息的人,都替胡惟庸感到不值。
但这话却不能在外面乱说,毕竟谁也不想得罪李善长。
不过有一点,大家都认同,那就是这次李善长算是彻底踩在胡惟庸脸上了。
同时,众人也有些疑惑。
为何这事传得如此迅速,胡府竟没有半点遮掩的意思?
难不成破罐子破摔,反正都知道了,无所谓?
可这也不能拿胡府的面子不当回事啊。
但他们哪里知道,胡惟庸压根不觉得这是丢脸的事。
甚至,要不是不方便,他自己都想安排人赶紧把消息散播出去。
胡惟庸得知这消息时,差点笑出声。
别人觉得丢脸,他可不觉得。
他还巴不得让文武百官都知道呢。
不然,他跟李善长的关系,还怎么断?
现在好了,以后若是李善长出事了,但凡有人说自己跟李善长有关系或有牵连的,恐怕都不用胡惟庸开口,就会有人拿退婚一事来驳斥他了。
而情况,也正如胡惟庸所料。
文武百官如今可谓人人皆知。
甚至,那些看得更远、脑子活络的官员,基本上都能猜到,这里面十有有朱元璋的手笔。
不然,哪怕李善长当了丞相,也不会这么猖狂地直接上门退婚。
但无论众人怎么想,终究也只能唏嘘不已,觉得风水轮流转这句话太过真实了。
当着胡惟庸的面,众人是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敢提的。
随着府试的临近,胡惟庸不得不重返礼部履职,这意味着他不得不频繁与外界接触。
因此,这次回到礼部,他的神情明显不如以往那般和悦。
每日上衙时,他面容冷峻,下衙回府时亦是如此,仿佛对周遭的一切都心生不满。
众人对胡惟庸的现状颇为理解,尽管私下难免议论纷纷。
“唉,胡大人心中不快,今日我去送参考试题时,向他问安,他竟一言不发,往日可不是这般态度!”
“哼,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谁家遇到这种事,心里能好受?这分明是瞧不起人。”
“啧啧,听说胡大人府上的那位侄女虽非倾国倾城,却也知书达理,不知我家犬子是否有幸……”
“呸,你怕是痴心妄想。”
“怎么就是痴心妄想了?退过婚的女子,便如剩饭一般,还能与从前相提并论?”
“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胡府何等门完)
------------
朱标,当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大明当朝太子、储君。
这个名字,胡惟庸再熟悉不过了。
可以说,后世但凡看过几本明初背景的,都能说出一堆有关朱标的事情来。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别于其他父子相疑、兄弟阋墙的太子,朱标的储君之位,稳固得简直不像个太子。
甚至,后世有人开玩笑说,若是朱标要,朱元璋怕是会笑逐颜开地赶紧把大军撤走,免得一不小心伤了自家宝贝儿子,然后赶紧退位,让自家儿子上位。
这虽然是个夸张的戏言,但实际上也侧面说明了朱标在大明的地位,那真不是一般的稳固。
想想朱标拥有的待遇吧!
朱元璋亲自为朱标搭建文武班底,甚至亲自挑选人才,毫不避讳太子与朝臣的交往。
仅此一点,便胜过无数战战兢兢的太子。
更何况,朱标多次监国,真正掌握着天下生杀大权,直接行使皇帝之权。
无论是朝臣还是兄弟,无不被朱元璋全力支持的朱标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全力培养的。
后世有句戏言,胡惟庸深以为然:朱元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标,一个叫其他。
这话原本只是玩笑,但对来到大明、从前身记忆中翻出许多回忆的胡惟庸来说,这确实是真的。
以上种种待遇,随便一条都足以让历史上的太子们羡慕不已,更不用说叠加在一起了。
整个大明,从未有人怀疑过朱标的太子之位会被动摇。
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将来继承大统的,只能是这位太子爷。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期望,也是所有朝臣的期望。
毕竟,朱标的性格比朱元璋柔和太多,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然而,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朱标英年早逝,导致朱元璋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后续在的培养上出了大问题,最终培养出了朱允炆这个蠢货。
当然,眼下这些事只有胡惟庸一人知晓,他也不会说出去。
随后,胡惟庸规规矩矩地与其他礼部官员一起参与迎接。
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