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那些?
勉强算是热身吧!
不然,怎么叫童子试呢?
说到底,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把戏罢了!
乡试结束之后,还有更为艰难的会试与殿试等待着士子们。
古时想要金榜题名,其难度远超想象。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读书人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毕竟,在他们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若想改变命运,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唯有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
今年朝廷突然开设恩科,士子们心知肚明,此次录取人数可能会超出以往。
谁能轻易放弃这样一个机会呢?于是,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对科举抱有一丝期待的人都参与了进来。
此时,众多官职正急需人才填补空缺。
别说会试和殿试,就是在乡试中获得举人资格,也能大大增加入仕的可能性。
明朝初期,江南地区的士子最为兴盛。
这里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人们富裕起来后便渴望让子女冲破原有阶层的束缚,迈向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
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科举是最可靠、最稳定的人生路径。
因此,当江南考场迎来开考之日时,考场外早已人山人海。
士子们背着包裹依次通过严格的检查程序后排队入场。
每逢科考,总会有舞弊行为被发现,为了杜绝此类现象,考场门口的检查工作十分严格。
馒头需要掰开查看;毛笔要拧开笔头检查;铺盖也要拆开检查……可以说,但凡有可能藏匿物品的地方,士子们都必须配合守门兵丁逐一检查。
即便有人心中不满,看到周围人都规规矩矩地接受检查,也不得不压下怨气。
一旦违反规定,轻则被驱逐出考场,重则断送未来所有参加科举的机会,甚至让人萌生跳河轻生的念头。
好不容易携带各种零碎物品进入考场后,接下来还得抽签分配到各自的号间。
这些号间不过是些极为简陋的小房间,里面仅摆放着两块木板。
刚进入时,考生需清理木板并取出一块嵌入墙上的榫卯中固定好,这样便能形成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到了夜晚,则将木板重新装回原位,当作床铺使用,并盖上自带的衣物或铺盖度过一夜。
几千人聚集一处,数日间的饮食起居全都在此进行,那厕所内的景象自然可想而知。
挨近厕所的监考房间,简直就是倒了霉运。
这便是运气不佳的表现。
还不算最糟,不过就是气味难闻罢了,咬咬牙坚持一下,还是可以继续考试的。
然而有些人,身体素质较差,连续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再加上冷风吹袭,立刻头晕目眩,甚至病重不起。
要知道,考场一旦开启,大门便会紧闭。
没有圣旨下达,任何人不得进出,这是铁律。
因此,一旦在考场内生病,那就只能听天由命。
这才是考场中最大的隐患。
好在如今凡是前来考试的人,老师们都反复提醒考试中的注意事项,并准备一些必要的物品。
比如炒米这种东西,虽然并非江南地区的主食,但由于易于保存,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泡水,很多有经验的考生都会带一袋进去。
而条件稍好的考生,还会带上一个小型炉子,既能取暖又能煮热食,为自己的体力续航。
不过,能带进考场的炉子也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的,必须由专门工匠按规矩打造,否则一律没收。
待所有考生陆续进入考场,清点完人数后,大门终于关闭。
但此时还未开始考试。
发放试卷还需等待良辰吉时!
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各省考生的考试时间一致。
同时,也让巡考官员有机会巡视一番,观察考生的状态,对于那些神情紧张、脸色苍白的考生,他们会格外留意。
毕竟,若有人不幸在考场内去世,对他们来说也是麻烦事。
聪明的考生此刻已闭目养神。
比起清晨站在考场外排队入场的辛苦,不如养足精神,静候考试开始。
待一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
主考将考卷交给考官查验后,撕开封条开始分发。
考生们也瞬间兴奋起来,立即接过试卷仔细检查。
毕竟,他们早已经历过多次模拟考试。
通过试卷的一瞥,他们大致就能判断出此次考试的难度。
果然,当试卷拿到手中时,众人一看,便舒了一口气。
行,安分守己、平稳有序!
看起来并不算太难,不过是县试罢了,只是科举路上的小门槛而已。
然而,当大家翻到最后一题时,全都愣住了!
靠,这是什么玩意儿?
这是啥题目?
更准确地说,这也能称作考题?
------------
最后一题是一道策论题。
题目很简单,只有一个符号。
0
意思也很简单,让考生围绕这个题目写一篇策论。
我的天,看到这题目,不少人第一反应不是破口大骂,而是急忙找人。
这肯定是试卷印错了,不然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题目?
这还不赶紧找巡考官?
不过,这时不仅考生懵了,连那些之前没见过试卷内容的考官们也傻眼了。
单字题他们倒是见过。
甚至在读书时,就有不少老师爱用单字题来戏弄学生。
不过,这通常是在经义题里。
比如“二”,这就是最经典的单字题。
要是学生要解答这类题,按照常规思路,首先要回想起书里哪里提到过“二”。
接着结合上下文,明确这个字在此处的意义,最后再就此展开论述。
这就是平时解单字题的方式。
可现在……
简直无从下手!
首先是破题都成了难题。
谁能告诉他们这个从未见过的符号——这圈圈,在哪本经义里出现过?
为什么他们从来都没学过?
以往的单字题都是在经义题中,哪有策论题这样搞的。
什么叫策论?
只有涉及朝政、国政的事情,才属于策论该讨论的内容。
那么……围绕这样一个圈圈,他们该写哪方面的朝政才对?
最关键的是,怎么把这个题目和那些朝政联系起来?
正在这时,考场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呼唤巡考官的声音,所有的考官手忙脚乱地应对着考生的各种问题。
“大人,这题恐怕是漏印了吧?”
“大人,我的答卷并无大碍,只是最后少了一道题目,恳请大人给予指点。”
“大人,我的卷子出了大问题……”
“大人,我有些急事想请教,这卷子……”
“大人……”
考场人满为患,又牵扯到考卷,即便巡考官们如临深渊般忙碌奔波,依然焦头烂额,最终只能在场内高声喊话解决。
好不容易安抚下来后,众考官愁眉苦脸地聚在一起,端详着手中的试卷连连感叹。
“真是单字题啊!连这策论我都觉得难以落笔。”
“没错,刘大人,这样的题目是如何拟定的?开科第一场就出了这种形式,那些学子岂不是要吃尽苦头?”
被称为刘大人的正是今年县里的主考官,此刻他也是一脸苦笑。
面对围住他的众人,他索性坦然相对,双手一摊。
“前面的事就不提了,那是我和礼部几位同僚商议的结果,大致沿用了往年的套路。”
“诸位清楚,我们做这些,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只求稳妥无误便好。”
“可谁想到,试题送到主考官手上时,那位胡大人随手加了这道题。”
“试问,谁敢否定主考官所出的题目呢?”
众人听罢,哭笑不得地摇头。
这怎么可能?
随即众人恍然大悟,罪魁祸首原来是那位前丞相。
想到他深厚的政治背景以及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有人提出了疑问。
“刘大人,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毕竟胡大人虽已辞去丞相之职,但看皇上仍任命他为主考,这分明是皇恩未减啊!”
“这题目里,是否别有深意?”
提问之人是一名年轻官员,原意不过是借此卖个关子,先声夺人。
然而话音刚落,他便察觉到主考官刘大人震惊地盯着自己,竟连话都说不出来。
不仅他如此,其他人亦满脸惊恐,继而陷入沉思,表情僵硬如便秘。
不仅仅众多考官在绞尽脑汁,此刻真正感到头疼的,反而是那些参加考试的人。
有不少考生速度很快,已经完成了前面的试题,只是还没有抄录到正式的答卷上。
然而这群顶尖的学子,在面对最后一题时,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毫无头绪。
“唉呀妈呀,这圈圈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我漏读了哪本书?”
“或者说是主考官故意留给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到底该怎么解答才算是正解啊?”
不只是家境优渥的考生快急疯了,那些衣衫褴褛的学子对这次科举机会更加珍惜。
要知道,一个一心只求科举成功的读书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务农,还得依赖家庭供养,甚至连笔墨纸砚这样的东西都要花钱购买。
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一个家庭身上。
因此,当看到这道根本想不出解法的古怪试题时,几位出身贫困的考生几乎要怒目圆睁。
这到底是谁出的题?
这也太缺德了吧!
这就是科举的第一道门槛?
如果科举都这么难,那那些前辈又是怎么通过的?
这么多年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怎么连题目都看不懂了?
考生们的崩溃完全可以理解。
在他们眼中,只要出现在考卷上的问题,就代表着权威!
你可以抱怨题目太难,但绝对不能交白卷!
甚至很多人认为其中一定暗藏玄机,一边抓耳挠腮一边努力思考该如何落笔。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道题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答。
因为这是策论。
必须结合朝政和国策来写,一旦不小心写出不当的内容,不仅可能名落孙山,还可能牵连整个家族。
一时间,整个考场内怨声载道,大批考生愁眉苦脸地看着考卷,对出题者大发牢。
而这时的胡惟庸,如果有情绪波动的功能,恐怕早就笑开了花。
可惜他没有,他就像一条咸鱼精,只知道躺着吃喝玩乐。
至于考生?
跟我有什么关系?
……
考试的时间早已敲定。
不管考生们如何抱怨、如何抓耳挠腮,这道题你都得写。
没人会在那里空着不写,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这么做。
毕竟胡乱写点东西总比什么都不写强,而且现在交白卷可是会出名的,名声甚至比那些连中三元的人还要大。
大家都好奇,这种毫无准备就来考试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一时间,整个考场的人都在绞尽脑汁地对付最后一道题。
没过多久,掌握时间的考生哭丧着脸把草稿纸上的答案抄到试卷上,认真检查完后放在一边晾干。
此时,考场里的考生们似乎情绪同步了,检查前面的题目时还带着得意之色,可一看见最后一题,全都愁眉苦脸的,像是便秘了一样。
他们自己都觉得这题太难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