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的应天府,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如今繁华依旧,行人如织。
百姓们怀揣希望,辛勤劳作,就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希望通过努力改善生活。
然而,在皇宫附近挂着“胡府”牌匾的大宅院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下人们神色凝重,仿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
这些仆从们的命运与主人紧密相连,主人风光时他们也能趾高气扬,一旦主人遭遇不幸,他们也难逃连累。
往常的胡府,每日访客络绎不绝,各部官员、地方长官纷纷前来拜会。
随便扔一块砖头,都能砸中一位四品官员。
至于六七品的官员?
抱歉,我们家老爷太忙了!
别以为左丞相的头衔只是摆设。
正是因为胡惟庸权势滔天,就连最低等的家丁出门也是一副傲慢的模样。
但这一切,在昨天突然结束了。
大明朝的左丞相、洪武皇帝的亲信重臣,自朱元璋起兵时就辅佐左右的老人,胡惟庸,倒下了。
并非普通的伤病,而是因为一次跌倒后陷入昏迷。
宫中迅速派来了御医,虽然止住了出血,却无法让他醒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胡府渐渐陷入绝望。
往日井井有条的管家此刻也无暇顾及日常事务,满心焦虑地守在正房外,盼望着奇迹发生。
没人知道,此时的胡惟庸已经换了个“灵魂”,正惊讶地审视着脑海中涌现的记忆。
许久,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轻声说道:
“我的天,成了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这简直让人难以承受啊。”
胡为庸面对突然降临的大明,毫无准备。
不过既然已经来到这里,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了。
其实,在这个朝代安安稳稳生活下去并非难事,凭借前世所学,混个小地主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惜偏偏让他成了那个赫赫有名的胡惟庸。
稍微了解过大明历史的人都知道,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空印案、蓝玉案这些案件都是震动朝野、牵连甚广的大案。
而现在,他竟然成为了舆论焦点的胡惟庸。
从记忆里得知,胡惟庸去年已升任右丞相,位列群臣之首,权倾一时,门生故吏众多,一句话就能掀起巨澜。
胡惟庸摸了摸自己受伤的后脑勺,苦笑了一下。
“要不,溜之大吉?”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像杂草一样疯长。
趁现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还健在,朱元璋的杀伐之心还不算重,赶紧逃吧。
而且现在的他虽然权力很大,但还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比如派人谋害刘基、与李善长结党营私、任用私人滥竽充数、勾结倭寇之类的事都没发生。
这意味着他还有一点转圜的余地。
想到这儿,胡惟庸心里踏实了不少。
既然如此,那就见机行事好了。
冲锋陷阵的本事我不擅长,但混吃等死倒也无需担心。
就在胡惟庸暗自庆幸的时候,眼前突然浮现出一道半透明的光屏,上面跳动着熟悉的简体字。
【宿主周边环境检测完成,合格】
【宿主神智清醒,合格】
【宿主所在世界定位准确,合格】
【基础条件满足,日常休闲系统正在加载】
【10】
【20】
……
【100】
【系统加载完毕,日常休闲系统启动成功!】
……这下更麻烦了。
面前这个玩意儿,让胡惟庸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我的天,原来小说里描述的东西真的存在啊。
难不成我也成了有系统的人?
身为阅书无数的老读者,他对这类穿越者的标配工具太了解不过了。
根本不需要系统的提示,他就已经在脑海中默默念出心中的疑问。
"系统,给我介绍一下你自己,你能做什么?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主人您好,我是帮助您享受生活乐趣的系统。
只要放松身心,就能获得奖励。】
看到这一番话,胡惟庸差点没笑岔气。
太好了!
不管奖励是什么,至少这不是逼迫你争霸天下、奋力拼搏的那种系统,正合他的心意。
太棒了!
想到这里,他甚至懒得继续研究这个系统了。
整理了一下喉咙,朝着外面喊道:"来人!"
一直守在外面的管家听到这熟悉的呼唤,立刻起身,跌跌撞撞地跑到胡惟庸床前,满是欣喜地说:
"老爷,您终于醒了!"
虽然有前尘记忆,知道眼前的正是自己的亲信管家胡义,但他还是谨记言多必失的道理,虚弱地低声吩咐道:
"去请大夫来,我的脑袋疼得厉害,简直是生不如死!"
"好的,老爷,御医就在门外候着呢,我去叫人!"
说完,他从地上跳起来,匆匆忙忙地跑出去了。
没多久,一个手里提着药箱、步履匆匆的御医就被胡义领到了胡惟庸床前。
这御医确实有些本事,即便被人急急忙忙拉进来,依然保持镇定。
见到胡惟庸已经清醒,先是一礼,然后轻声询问他的状况。
胡惟庸没有骗他,脑袋确实痛得很,加上一点眩晕的感觉,总之就是不舒服得要命。
御医听完后号脉,一脸凝重地说道:
"先前丞相遭遇意外伤了头,如今又受风寒侵袭,我需要回去和同僚商议一下才能做出判断,还请丞相谅解!"
这句话让旁边的胡义管家气得直想动手撕了他,而胡惟庸却心中暗喜。
太好了,越严重越好!
不生病重,我怎么辞官?
不生病重,我怎么混日子?
虚弱地摆了摆手,他低声而坚定地说:“去吧,别勉强!”
御医深受丞相胸怀与豁达所感动,郑重地点点头,快步向外间走去。
能在明朝初期当上御医的,必然有过人之处。
不论是从医者的品德出发,还是考虑胡惟庸的权势,太医院的所有御医若不想惹祸上身,这次就必须全力以赴。
眼见御医匆忙离去,胡惟庸若不是顾忌胡义在此,恐怕早就忍不住跳起来庆祝,并且在床上蹦跶以宣泄内心的激动。
真是险些误事!
如果不是后脑勺确实受了伤,怎么可能骗得过御医?
如果无法糊弄御医,仅凭朱元璋的性格,还不知道会想出什么手段对付自己。
现在好了,脑袋真伤了。
放在现代,医院的各种检查设备一下,自然暴露无遗。
但在当下,只能依靠医生的观察、询问和经验判断的情况下,谁能料到胡惟庸的病情还能被理解呢?
于是,回到太医院的御医,正和其他同事围在一起,捧着一堆古籍,汗流浃背地争论不休。
胡惟庸受伤昏迷时,亲自去他府上诊断的不止一两个御医。
如今再听李御医描述的情况,所有人顿时愁眉苦脸。
外伤还好处理!
即便伤在头上,太医院有的是擅长治疗外伤的高手,休养一阵子就能恢复。
但胡惟庸提到的头晕、耳鸣等问题,让众位御医犯了难。
这…这…这老师没教过,书上也没写过啊。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静养!
没错,就是静养!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症,御医们最终提出的解决办法依然是静养。
而满怀热情赶到太医院的朱元璋看着这群人,心中怒火中烧。
“平时你们吹嘘自己有多厉害,能把死的救活,把骨头接好的话我们都信了。
现在胡惟庸受伤了,你们就让他这样躺在床上?”
古人云:一怒之下能伏尸百万,更别说像朱元璋这样带领一群兄弟打下天下的狠角色了。
突然间,他皱眉冷脸,一群御医顿时觉得压力山大。
这事情本身也不好交代。
平时他们确实没少夸耀自己的医术。
毕竟做御医的,要是想地位高,就得有名气,平日里怎能不多嘴几句?
这下可好,遇到个较真的人。
于是所有御医只好愁眉苦脸地把胡惟庸的病情如实汇报,并且解释了自己的困境。
外伤还好处理,但内伤却毫无办法,只能靠静养。
听完这话,朱元璋眉头紧锁,几乎挤出皱纹。
这么一个丞相、心腹重臣,就因为摔了一跤,以后只能在家待着?
这怎么可以?
出身农家的朱元璋,习惯性地将臣子视为自家雇工。
如今能力最强的雇工要休息不干活了?
这绝不可能。
老朱不管御医们的脸色如何,只抛下一句话。
“无论你们用什么法子,必须治好胡惟庸!”
“办好了有赏,办不好休怪我手段残忍!”
说完,不顾御医们惨白的脸色,转身大步离开太医院。
满心挂念胡惟庸的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此刻胡惟庸正坐在卧房里忧心忡忡地看着桌上的笔墨发呆。
案几上有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臣胡惟庸叩请圣安,臣昨日忽遭……”
显然这是给朱元璋的奏折。
简单来说,胡惟庸只有一个念头。
辞职,赶快辞职!
晚一步就多一分危险,早辞职早解脱!
只是写着写着,他忽然觉得不太对劲。
完美继承了前人记忆的他,这字迹是不是写得太好了?
这哪里像是重病缠身的人写的折子?
老朱要是看出破绽退回折子怎么办?
不行,太不妥了!
重新写!
想到这里,胡惟庸毫不犹豫地将之前的折子揉成一团,提笔重新认真书写。
这一回就困难多了。
要知道,想把字写好并不容易,但也并非难事,只要一笔一划用心写就行。
夜深人静时,胡惟庸终于完成了一份不足五百字的奏折。
耗尽一个时辰,他才勉强写出这份敷衍了事的文书,上面满是涂改痕迹和大小不一的字迹。
按常理,这样的东西别说递到皇帝面前,就连作为草稿都会被嫌弃。
然而胡惟庸却显得极为满意,将两张皱巴巴的纸小心折叠,放入奏折本内。
随后唤来守候在外的胡义,嘱咐其立刻送至宫中。
交代完毕,他便舒舒服服地重新躺回床上,静待朱元璋的反应。
这份由病重丞相呈上的急奏,在夜晚也迅速抵达正在忙碌政务的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接过奏折后立即打开,但只看了一眼便眉头紧锁。
天哪,我的大管家——哦不,是丞相,竟然要辞职了吗?
说实话,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感情十分复杂。
胡惟庸确实才华横溢,又是同乡,一路跟随自己打拼至今,功劳不可谓不大。
但自从胡惟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后,他那副的模样让刚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很是不爽。
这还了得?你这个丞相怎么比我还神气?
因此,朱元璋内心已悄然萌生废除丞相制度的想法。
他并非单纯针对胡惟庸个人,而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在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朱元璋表面上对他极尽推崇。
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坐山观虎斗,看着胡惟庸逐渐膨胀,最终再名正言顺地将其连人带位一锅端。
可惜计划刚起步,胡惟庸就提前结束游戏了!
这可怎么办?难道又要找新人来重演一遍?
真是愁死人了!
胡惟庸深夜递交的奏折,直接把朱元璋给卡住了。
说到底,胡惟庸太会装了。
胡惟庸递上去的奏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调——好像自己命不久矣,过去的功绩只字未提,只盼着朱元璋念及同乡情谊与他往日的辛劳,能让他安度晚年。
不仅辞去了丞相的职位,就连荣禄大夫这类闲职也一并推辞。
要是朱元璋在这份奏章上写个“准”字的话,昨天还权倾朝野的胡惟庸就会成为平民百姓。
简单直接,不留余地。
也正因为这样,朱元璋才会感到为难。
索性就把这份奏章搁在一旁,让人带些滋补品去看看他。
第二天清晨,胡惟庸睡得踏实,精神饱满地起了床。
身为大明朝顶级豪富之家,从睁眼起就有仆人伺候。
先是两个容貌秀丽的丫头把洗脸水和漱口水送到床边,让他不用动手就能完成洗漱。
接着便是换衣,今天他没打算出门,所以穿的是居家的棉袍,上面绣着隐秘的竹纹,足够舒适。
因为头部受伤,他没戴帽子,只是随便裹了个幞头,倒也不显突兀。
刚准备吃早饭,就听见胡义通报说有内侍来访。
胡惟庸本能地想躺回去,可又觉得不妥——府里肯定有朱元璋派来的探子,消息已经传遍全府,他若再装病卧床,岂不是自相矛盾?
索性坦荡一些。
摊牌了:身体是不太好,但也没到奏折上描述的地步;不过,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辞官,破罐子破摔!
当内侍来到后院正房时,看到的却是这位刚递上辞呈的丞相,正坐在小桌旁,捧着碗白粥,就着几碟小菜吃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