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4章  从今日起,本大爷就要改行种地了

孙道远也在其中,凭借身高和力气,他顾不得谦让与礼仪,推开众人直奔过去。
周围有人骂骂咧咧,他充耳不闻,眼中只有那张红纸。
走近一看,从上往下数节结束)
------------
榜单发布处。
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兴高采烈,也有人悲痛欲绝。
“为何没有我的名字?为何没有我的名字?我苦读寒窗十四载,怎会连县试都无法通过?”
“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不可能落选!这是假的!”
“胡惟庸,你作恶多端!我被你害得好惨啊……”
“父亲,母亲,孩儿无用至极!连县试都没能通过,孩儿宁愿一死了之!”
……
斥责、难以置信、甚至有人萌生轻生念头……
可以说,人类的喜悦大抵相似,笑声响彻天际。
然而,人类的哀伤却各不相同。
面对突如其来的结果,并非每个人都能从容接受。
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考生,此次的落败对他们打击尤其沉重。
往常落榜时,他们至少还能找出问题所在,比如哪方面知识欠缺,哪些书籍未掌握透彻。
而如今呢?
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最终,那个隐晦难解的谜团依旧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一时之间,榜单发布处混乱不堪。
孙道远兴奋一阵后,大声喊叫几声,随即恢复冷静。
老脸微红的他急忙向四周拱手致歉,随后匆匆离去。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与他同一批的人也纷纷涌出人群。
瞧见身旁这位同样容光焕发的陌生人,虽不算熟悉,但也算是点头之交。
这份同榜的缘分让他们相视一笑,便相约到酒楼小酌几杯。
只是,与那些落榜者所想不同。
原本欢欣鼓舞的人群,喝着聊着竟渐渐愁眉深锁。
这一切都源于孙道远随口的一句感慨。
“我在想,县试尚且这般艰难,日后府试、院试又该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众人都愣住了。
大家心知肚明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虽未明说胡惟庸的名字,但众人内心已是忐忑不安。
有一位年纪或许只有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处于血气旺盛的年纪。
此刻心中怒火高涨,顾不得许多,径直质问:
“那个胡大人到底想做什么?”
“县试就已经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难道还不够吗?”
孙道远此时已经饮了几杯酒,加之昨晚睡眠不足,有些迷迷糊糊,听到这话便随口回应道:
“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我只关心一件事,县试时他仅出一道题就差点把我们逼疯了!”
“到了府试和院试,难道他要整张试卷都自己出吗?”
“若是真这样,我现在就想回家!”
众人听罢,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可怕的情景:府试和院试时,打开试卷,每道题目都像县试的最后一道题一样,根本看不懂。
一想到这个画面,众人不由得感到一阵战栗。
“唉,你说他不聪明吧,人家官居高位,辅佐皇上治理国家井然有序,而且原本也是读书人出身。”
“真是少有的既能理论又能实践的才子。”
“可要说他聪明吧,他这样做,别说他的仕途如何,他在文人圈子里的声誉算是毁了。”
“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众人实在无法理解胡惟庸的意图。
毕竟,谁能料到后来的朱元璋会变得如此残暴?
像之前的空印案那样牵连数万人的大案,居然接生三次?
更没有人能想到,身为前丞相的胡惟庸,一心只想做一条“咸鱼”。
所以,他们绞尽脑汁也猜不透胡惟庸的真正目的。
而年纪最小的学生此时热血沸腾,将酒杯重重放在桌上,厉声说道:
“不管了!”
“从今天起我要专心读书了!”
“无论胡大人出不出题,出多少题,我都决心全力一拼!”
“要是到时候还是不行,我也只能认命了!”
“各位兄长,我看这酒是喝不下去了,不如改日再聚,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其实他们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今年的恩科考试,实在是怪异得很。
通常来说,童子试不过就是一场形式上的考试罢了,最多也不过是个秀才名号,很多人都认为十拿九稳、轻松可得。
可现在呢?
自从胡惟庸介入后,谁都不敢再掉以轻心了。
县试才出了一道题目,就让大家都愁眉不展。
要是府试和院试时再来几道这种难度的,那恐怕只有坐以待毙了。
想到这里,谁还能安心?赶紧回去温习功课才是正经。
这股紧张的氛围逐渐蔓延开来,甚至全国的学子们都开始闭门苦读。
即便之前信心满满的那些人,现在也不敢小瞧胡惟庸的手段了。
毕竟,他只用一道题就展示了让人敬畏的实力。
如今,谁还敢轻视?
这次闭门读书倒是挺有意思的。
所有人都在拼命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不再是单纯啃四书五经了。
唐诗宋词、史学杂记、四书五经……
过去他们不屑一顾,只当娱乐的书籍,现在也都成了必读之物。
不仅有人一本本地翻阅记忆,还有人找来各种杂谈趣事的书来看。
毕竟,在摸不清胡惟庸出题思路的情况下,广撒网多捞鱼是最稳妥的办法。
管它什么书的名声如何,先看了记了再说,总不会吃亏。
一时间,全国各地满是勤奋读书的身影。
各地学政见状,不管懂不懂,都排队上奏皇帝,声称此地学风浓郁。
(本章完)
------------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恢复平静。
再多的抱怨也无法改变结果,再多的不满也不能帮助未来的府试。
虽然有一群落榜的考生还在唉声叹气,但实际上他们的悲鸣毫无作用。
不论胡惟庸搞出来的这场“怪题”让多少考生咬牙切齿、捶胸顿足,只要朝廷并未宣布试题无效,依然认可了此次考试的结果并予以张榜公告,那么一切便不可更改。
朝廷的尊严远胜于这些学子的前途。
于是,无论是侥幸登榜还是遗憾落榜的学生,在县试成绩公布后,又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
那些未能上榜的学子虽满腹怨言,认为自己运气不佳,遇到了胡惟庸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但也隐隐明白自己的实力不足。
或许下一届没了胡惟庸这个变数,情况会好些,但如果自身没有进步,即使再参加一次,恐怕还是会失败。
而那些上榜的学子同样感到压力山大,毕竟这只是科举的上留名?
毕竟,胡大人的地位深受皇帝信任。
若是到时候这位大人物随便提点一下我们的名字,那岂不是飞黄腾达的机会?
还是那句老话,能混到官场的人,哪个不是精明之辈?
于是,礼部上下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无需任何人督促,便自行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了。
胡惟庸听到这个消息后,愣了一下,随后嘴角扬起一抹诡异的笑。
他随口敷衍了几句表扬的话,便转身回家继续过他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规模更大、花样更多样化的歌舞会、更加激烈的肉搏比赛、厨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会、池塘里新一轮的钓鱼大赛……
在家里的胡惟庸,不仅将摆烂玩出了新境界,还搞出了一系列新奇的娱乐项目。
他过着轻松自在的小日子,别提多舒坦了。
这一天,应天的阳光洒在胡惟庸身上,为这条“咸鱼”镀上一层金光。
本来他正晒着太阳积蓄能量,准备约上娜娜和春妮儿进行一场新技能挑战赛,却忽然微微睁开眼睛。
一道他极为熟悉的淡蓝色屏幕又浮现在眼前,已经许久未见的它,让他有些恍惚。
【恭喜主人享受闲适生活百日,特赠两公斤土豆作为奖励。】
【此物经过系统改良,主人只需亲自照料种植,产量便会翻倍。】
【期待主人继续保持这种舒适的生活方式!】
看着这些字迹,胡惟庸迅速从躺椅上起身。
我的天,土豆!
上一世,这不过是一种普通百姓每日都能吃到的廉价食材,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却是价值连城的东西。
他曾看过一段科普视频,提到过这种植物。
其实早在明万历年间,土豆就已经传入中国。
只是它一直未被重视,也没有大规模推广。
毕竟万历时期的明朝官场早已不像洪武年间的清明廉洁。
又有谁愿意拼命劳作呢?
然而,如果胡惟庸此时拿出这东西……
啧啧,亩产两千至三千斤的高产作物,要是让朱元璋知道,他岂不是要欣喜若狂?
胡惟庸敏锐地察觉到,这东西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张免死金牌。
最重要的是,这比那些所谓的丹书铁券要好用得多,也可靠得多。
这才是真正的免死金牌。
毕竟,朱元璋当初虽然嘴上说着丹书铁券可以赦免除谋反外的所有罪行,但实际上,在他的屠刀挥舞之际,不少拥有丹书铁券的人都难逃厄运。
倘若胡惟庸将这土豆之物引入世间,那局面便截然不同了。
这虽非战功,却是一项能让无数人存活的无量功德。
单凭一人之力养育天下苍生,这样的大功绩,即便是朱元璋也无法忽视。
如此一来,他在大明才算真正站稳脚跟,有了退路,不必终日忧虑会被朱元璋问罪。
想到此处,胡惟庸急忙奔向后院。
无需多言,换装、取工具!
从今日起,本大爷就要改行种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