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2章  朱元璋赏赐美人


------------

见朱元璋面露困惑之色,胡惟庸难得露出一丝紧张。

怎么回事?朱元璋这家伙抗性这么强?

难道根本不吃这一套?

第一次正面对话,你居然没被我的话术打动?

绝不可能!

上辈子我也干过销售,哄人可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沉默良久,嘴唇微动,语气复杂地说:“嗯……惟庸,你这么一说,倒是有点道理。”

“只是,我们总觉得您的题目设定得过于隐晦了。”

“毕竟,寻常学子哪能像您这般聪慧呢!”

朱元璋随口夸了一句,胡惟庸听后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

至少,客户的不满还未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他坐在矮凳上,略作思忖,随后向朱元璋拱了拱手:“陛下,臣斗胆直言,这试题虽有难度,但也是为了大明的未来啊!”

“哦?说来听听,朕倒要看看你有何高见!”

朱元璋对胡惟庸的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要知道,这位曾经贵为丞相的臣子,若说出“为国为民”的话,那定然是不容小觑的。

胡惟庸整理了一下思绪,语气严肃地说:“陛下,臣与您一同打下江山,深知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卖弄辞藻的书生,即便入仕,也不过是徒具虚名罢了。”

“有些人甚至更糟,一旦为官,便任人摆布,不是被欺压,就是贪赃枉法。

归根结底,他们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国家,唯一擅长的不过是读书写字而已!”

说到此处,胡惟庸竟觉得自己的提议充满了使命感,仿佛真的在为大明奉献心力。

朱元璋听罢亦有所触动。

作为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皇帝,他对这类问题的痛恨不言而喻。

然而,长期以来,他也只能靠严刑峻法震慑群臣。

如今听到胡惟庸的见解,似乎找到了从源头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怎能不让朱元璋激动?

“惟庸,详细讲讲!”

胡惟庸心中暗喜,看来沟通再次畅通无阻,接下来的好事或许就在眼前了。

“陛下,正如臣所言,这三个破题方向,实际上是为了挑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第一类是遵循规矩之人,这类人并非机械记忆,而是真正掌握了学问,懂得将知识用于实际……”

“这种人可入翰林,让他们专注于学问,皓首穷经,潜心研究。”

“大明未来的文风能否超越汉唐,就取决于这些人了。”

“第二种从天命破题的,这类人读书广泛,思维灵活。”

“那些机敏聪慧且通晓多种杂学的人,最适宜派往地方历练。”

“因为他们懂得很多事,既不会被下属蒙蔽,也不会在处理地方事务时手足无措。”

“只要在地方历练几年,他们日后便有望成为一方。”

“而最后一种,既不精深也不广博的,我们也得看到他们的长处,那就是老实忠厚。”

“这样的人,最适合在六部里埋头苦干,他们性格朴实,没有那么多心眼,虽然不够机变,但胜在踏实肯干!”

胡惟庸说到这里,坦然一笑,双手一摊道:“至于剩下的那些人,读不懂书又品行不佳,自然该落榜。”

“毕竟,我肩负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责任,可不能选一堆废物出来。”

朱元璋听罢,笑得合不拢嘴。

好,好,好,还是咱们这些老伙计靠谱啊。

看看惟庸,多为我们考虑。

到底是当过丞相的,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目,居然能把不同的人才区分开来。

啧啧,这脑袋真灵光。

不过,朱元璋生性多疑,即便心里非常满意,嘴上却带着感慨说:

“惟庸啊,你的办法倒是不错,只是可惜你的名声了啊,这一下可是把所有考生都得罪了!”

胡惟庸内心差点笑喷,老子正是为了这个啊。

若不是他忍笑的功夫够强,此时怕是早就忍不住笑了。

幸好上辈子见过不少荒诞之事,这功夫没少磨炼。

强忍笑意后,胡惟庸微微一笑。

“陛下,臣直言相告,臣这一生,丞相都做过了,在文臣之路上已走到顶峰,还有什么好奢望的呢?”

“臣从未想过留名青史,也无意于朝堂中号令群雄、辅佐君王,又何须在意那些学子的评价?”

“没辜负陛下的提拔之恩,看着大明日益强盛,臣便心满意足了!”

胡惟庸这句直白的话,让朱元璋差点笑岔气。

这话说得太实在了。

确实如此,此人既非为了留名青史,也无意于成为众星捧月的人物,追求虚名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最要紧的是,胡惟庸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他不仅说了,更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

眼前的这份考卷,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他对所谓的声名荣辱根本毫不在意。

要知道,将来这些学生步入朝廷后,恐怕对胡惟庸不会有多少好感。

想到这里,朱元璋内心难得泛起一阵暖意。

好啊!

这才是我朱家的好臣子!

默默付出,埋头苦干。

若不是今日召他前来询问,此事我竟全然不知。

即便如此,胡惟庸依然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

啧啧,这样的臣子怎能亏待?总得有所奖赏才对。

不然日后谁还会替我们卖命?

只是……胡惟庸这个人,该赏些什么呢?

官职?爵位?金银?田产??器物?

这事还真让人头疼。

……

历朝历代,封赏之事总是令十分棘手。

赏得太重,担心功高震主,还可能引发朝局动荡。

可要是赏得太轻,则会让人心存不满,将来难免再生事端。

因此,面对胡惟庸的功劳,朱元璋实在难以抉择。

别看他如今不过是个五品翰林学士,谁又能将他当作寻常官员看待?

升官?

官位本就稀缺,哪有那么容易晋升?

晋爵?

更不可能!

区区小事怎配得到爵位?

大明的爵位可是珍贵得很!

金银?

唉,一想到国库里的积蓄,朱元璋就心疼不已。

这可真是左右为难啊。

朱元璋现在真是进退维谷。

索性直截了当地对胡惟庸说道:“惟庸,你办的事儿让我很满意!”

“这样吧,你想要点什么赏赐,尽管开口,我一定满足你!”

“但凡不是过分的请求,只管直言便是!”

“咱们怎能让你受委屈呢!”

……

看着朱元璋这般说辞,胡惟庸若非头脑清醒,真会信以为真。

什么叫“但凡不是过分的请求”都能随便提出?

这话说出来连客套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个玩笑罢了。

分明是在试探嘛!

老狐狸,太狡猾了!

然而,胡惟庸也不是愚钝之人。

正所谓“无欲则刚”。

若是换了旁人,此刻定会思虑万千。

哪怕明知在这种场合下,应该随便让皇帝赏赐些东西,留下个好印象就好,可是心里还是会纠结,是不是错过了一个提要求的良机。

可在胡惟庸这里,却毫无困扰。

他虽然不想开罪朱元璋以免招致杀身之祸,但也实在不想折腾自己。

好不容易才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若是稍有不慎再陷入官场泥潭,岂不是又要累得够呛?

兜兜转转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到此处,胡惟庸心中突然有了主意,于是毫不客气地对朱元璋拱手说道:

“陛下既然这样说,那臣也不客气了!”

“臣确实有件事想向陛下讨赏!”

“哦?难得你主动开口,说吧,想要什么?”

朱元璋这句话听起来格外亲切,可胡惟庸明白,此刻朱元璋心里恐怕极不痛快。

毕竟这显得自己有些趋炎附势了。

但胡惟庸早已拿定了主意,怎会轻易改变?

索性装作没听明白一般,爽朗一笑说道:

“臣现在闲散无事,每日只想着闭门在家,做一个嗜酒贪财好色的凡夫俗子。”

“所以,臣别无所求,既然陛下要赏赐,那臣就斗胆请陛下赏赐几个女子吧!”

“哈哈,毕竟陛下宫中的佳丽众多,且品行端正,懂礼数,岂不比臣在外随意寻找强?”

“恰好臣府上的后院也需要增添新人,如今正巧碰上了!”

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放声大笑,指着胡惟庸笑骂道:

“好你个胡惟庸,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没想到你也喜欢这一套!”

“往做丞相时,还不时规劝于我,如今倒好,听听你说的这些话,酒色财气的,真是……”

"你为何不能劝劝你自己呢?"

听到朱元璋带着笑意的责备,胡惟庸非但没有慌乱,反而理直气壮地回应道:"这可不一样,陛下!"

"当年我身为,责任重大,上辅君主,下管百官。

既然领了陛下的薪俸,自然要尽心尽力做事。

"

"所以,我才敢于进言规劝!"

"可现在呢?"

"我只是个闲差,不过是个五品的翰林学士罢了!"

"这个职位还是陛下随意赐予的,并不要求我做些什么。

"

"既然如此,我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过自己的日子了!"

"我本就是个凡人,贪恋美酒、、财富和权力。

虽然听起来不那么光彩,但我自己觉得开心就行,关别人什么事?"

"只要我不触犯法律,不欺压百姓,自娱自乐又有何妨?"

朱元璋听了这话,忍不住拍案大笑。

他听得出,也看得明白,这确实是胡惟庸现在的真心话。

而且,朱元璋十分欣赏胡惟庸这种坦诚的态度。

没有复杂的掩饰,直截了当,就是个俗人。

这多好!

甚至,朱元璋还很享受这种风格。

毕竟胡惟庸说了,他既不扰民也不害民,还遵守国法,在家中自得其乐,又能怎样?

他朱元璋也是个人,怎会不懂男人的小嗜好?

说到底,要是他不好色,皇宫里怎么会养着这么多女子?

还不是为了供他自己享用?

因此,胡惟庸一番话出口后,朱元璋虽未完全放心,但也比以前信任了不少。

于是立刻对旁边的宋利说道:"宋利,去,给我们的胡大人挑选几名宫女,一会儿让胡大人带走。

"

"记住,要挑好看的,不然胡大人不会满意的!"

"是,皇上!"

宋利也不含糊,立刻踮着脚尖走了出去。

虽然派一个太监去给大人选美有些滑稽,但谁叫开口的是朱元璋呢?

更何况,宋利全程都听得清清楚楚。

他知道,此时朱元璋对这位昔日的颇为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