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其它小说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8章  只想吃喝玩乐逍遥一生

但即便如此,礼部的其他官员也只能干瞪眼。
毕竟这位不但地位高、资历深,还特别懂得分寸,要是得罪了他,恐怕不用他说什么,你的上司就得跪下赔礼道歉了。
所以,这几天胡惟庸过得逍遥自在,简直是太舒服了。
甚至,他还觉得这种一边摸鱼一边看别人忙得团团转的日子,竟然让他感到一丝奇妙的满足。
天哪,这种明目张胆带薪摸鱼的感觉,真的很爽!
不过,摸鱼的日子终究不会持续太久。
果然,眼看科举临近,终于有礼部官员来找胡惟庸了。
其实也没别的事,只是让他审查一下考题,并派遣各地的监考官罢了。
没错,全国各地的考试都是由礼部派人前去监考的。
考题也是由礼部事先准备好的,再送往各地。
所以,这些都需要提前在礼部审核。
而作为名义上的主考官,胡惟庸不仅要审查,还得签字确认。
没他的签字,这事就无法进行。
胡惟庸心里清楚得很,自己手头的这份考题绝非为童生试量身打造。
若真照此施行,简直是对士子们的羞辱,就像把高考中最难的部分硬塞进小学生的试卷里,后果不堪设想。
这不是得罪几个考生那么简单,简直是制造混乱。
几位副考官拟好的题目摆在胡惟庸面前时,他例行公事般地浏览了一遍。
嗯,经典经义题、公文撰写、作诗,无一不是沿袭传统。
这类题目不追求创新,只求稳扎稳打。
世人虽常批评科举制度死板枯燥,但历史上确实找不出更公平的晋升途径。
胡惟庸掂量着手中的考题,深知经义题旨在检验士子对经典的理解深度,同时窥探其核心思想与逻辑思辨能力。
这不是单纯背诵就能过关的,也不是简单翻译文言文就能满足要求,到了科举层次,考察的重点转向了实际能力和性格修养。
公文写作更是如此,即便到了现代公务员考试依然保留着类似项目。
只是明朝的公文格式和措辞都有严格规范,这同样是能力测试的一部分。
毕竟一旦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立刻就要面对行政事务,而大明并无专门的官员培训机制,所以科举必须迫使考生提前掌握这些必备技能。
学不会?那就别妄想入仕!
审视眼前试卷,对照以往科举试题,胡惟庸觉得总体还算中规中矩,符合他的预期。
然而还不够完美。
尽管这些题目已初具明代晚期八股雏形,但整体难度偏低。
这绝对不行!
虽然胡惟庸定制的完整试卷仅适用于会试阶段,但眼下童生试之际,也得让士子们提前体验一番高难度内容,让他们感受下真正考验的分量。
不然岂不是辜负了自己曾经寒窗苦读的意义?
想到这里,胡惟庸放下试卷说道:
“此题稳妥周正,并无明显瑕疵,诸位皆是经验丰富的长者,胡某并无异议!”
这句话刚出口,那些副考官们的嘴角几乎都要咧到耳朵边去了。
看似评价不高,可偏偏这种评价才最为真实。
毕竟这不是撰写华丽文章,非要追求卓越非凡、立意深远、吸引眼球才行。
若能得到“稳妥周正”“无明显瑕疵”的评价,他们已经心满意足。
未来某一天升官时,这评价或许就能派上用场。
然而,众人道谢之后,胡惟庸又补了一句:
“如此,胡某再添一道题,置于末尾!”
“若有人能答出此题,评阅时可提升一等;若未能答出,亦无需降低等级!”
话音未落,他便提笔疾书,在试卷后的空白处迅速完成。
此刻,因试题保密规定,留在职房中的全都是此次科考的相关人员。
他们对科考流程再熟悉不过,然而,当他们目睹胡惟庸所写的题目时,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盯着他。
看着自己写出的题目,胡惟庸满意地放下毛笔。
他抬头看着众人惊愕的表情,假装不知情地问:
“诸位似乎对本官此题有所不满?”
“无妨,胡某并非固执之人,虽承蒙圣上信任担任此次恩科主考,但这差事非我一人所能独揽。”
“诸位皆是此次恩科的一员,有任何意见尽可直言!”
众人看了看试卷,再看看一脸真诚的胡惟庸,简直被堵得说不出话来。
胡大人,您这话谁能信啊?
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我们,您这个主考官的位置背后站着皇帝吗?
还威胁上了?
----------
看着职房里那些惊讶不已的礼部官员,胡惟庸傲然一笑,摊手说道:
“诸位觉得本官此题如此不堪?”
此言颇为尖锐。
众人不约而同地摇头。
然而脸上的怪异神情始终未变。
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位大人,这次恩科之后,恐怕这辈子都没希望当主考官了。
直到此刻,众人才意识到,胡惟庸之前在礼部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只想吃喝玩乐逍遥一生”,或许并非戏言。
否则,谁能如此狠命地刁难这些士子?
看看眼前的题目吧,一干官员都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
若是在他们科考之时看到这般诡异的试题,恐怕许多人当场便会崩溃痛哭。
然而,要说这题目违反规定或触碰禁忌,却又确实没有。
只是出题者的思路太过独特,非常人所能揣测。
最后,官员们在为即将到来的乡试试子叹息之后,不得不硬着头皮签字确认。
这样一来,这份考卷便正式敲定。
自此以后,哪怕有一点点闲言碎语泄露出去,在场的所有人都将受到牵连。
一旦查明是谁出了差错,其全家都将面临严重后果。
国朝选贤的大典,怎能儿戏?
定下县试试题后,胡惟庸的任务已接近尾声。
按照流程,县试尚未进行,接下来还有府试与院试。
今年因恩科仓促启动,乡试将紧接院试展开。
这意味着通过县试的士子中,佼佼者可能要在年内连续闯过六道关口,方能金榜题名。
而目前仍在经历简单县试的士子,根本无法想象,今年遇见胡惟庸对他们而言是多么不幸。
考题确定后,胡惟庸的工作已完成了大半。
这时的他,在礼部已待得无趣。
天气晴朗、微风徐来,不去自家宅院钓鱼赏景,却一直窝在礼部看同僚忙碌,岂非违背初衷?
胡惟庸反思了自己的所谓“勤勉”后,痛定思痛,果断离开礼部,回到胡府闭门不出,重新过起悠闲生活。
只是,这次的情形和从前有所不同。
之前他刚受重伤,辞去丞相职务,闭门谢客,无人问津,门庭冷落。
对此,胡惟庸并不在意,反而过得悠然自在。
可现在再关门,情况就变了。
当下朝野上下尽知,当今天子在李善长与杨宪争夺恩科主考之职时,最终钦定的人选竟莫名其妙地成了赋闲在家的胡惟庸。
这对胡惟庸而言自是无妄之灾,可对旁人来说,这却只有一个意思。
胡惟庸备受圣宠啊!
这消息一出,之前对胡家避之不及的官员们又纷纷驾车带着厚礼前来拜访。
谁都不是傻子,这位并无过错,只是因病休养,却在皇帝心中留下极佳印象的前丞相,若就此断了联系,岂不是要后悔莫及?
尤其是那些过去与胡府交情尚可,但胡惟庸一卸任便疏远的人。
此刻真是懊悔到肠子发青。
还不赶紧借机重修旧好?
然而,待众人争先恐后赶到胡府门前时,却发现大门依旧紧闭,不见任何人影。
无论来者是谁,回应都是一句话。
“我家老爷身体尚未痊愈,加之礼部事务繁忙,实在疲惫不堪,需静养数日,还请见谅。”
普通访客或许可以理解,但不少亲眼见过这段时间胡惟庸在礼部忙碌情形的礼部官员,听罢这话差点吐出血来。
可又能如何呢?
无论是往昔还是如今,胡惟庸始终居高临下,稳坐,对周围人的奉承、诽谤、仰慕、嫉妒全然无视。
说到底,官场就是个名利场,哪里有风,这些人自然会随风而行。
至于胡惟庸嘛?
呵呵,不过是靠着某种系统苟且偷安、沉溺享乐之人罢了。
瞧,刚回府,看一眼天色,二话不说脱下官袍换上舒适的便服,提着钓竿直奔后院而去。
虽称不上高手,但他作为第一代钓鱼爱好者,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怎能错过?
依旧熟悉的布置:躺椅、茶几、点心、茶水……
加上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和略显潮湿的空气,胡惟庸长长舒了口气。
真舒服!
谁爱天天上班谁去吧。
终究不上班也是这点银子,去上班还是这点银子,关键这吝啬鬼朱元璋给的月钱,连胡大人家几天花销都不够。
这份差事既填不满物质的欲求,也满足不了精神的渴求,难怪胡惟庸如此厌烦。
胡惟庸垂钓许久,这次又是满载而归,在厨子眼中的神乎其技里端出一盘烤鱼,让所有人都觉得格外惬意。
夜晚降临,总算放松下来的胡惟庸决定明日不出门,再次召集起他那“胡府国风歌舞团”。
顿时,胡府后院里欢歌不断,轻盈的舞姿翩翩起舞,各种舞姿交织其中。
第二天清晨,从缠绕的玉臂间醒来后的胡惟庸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再这么下去,身体迟早要垮掉。
所以,必须锻炼。
而且,还要带着一群姬妾一起练才行,这样才能互相鼓励。
于是,在春日的暖阳下,胡惟庸蒙着眼睛带着姬妾们在后院花园里嬉戏,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嗯,确实是在锻炼!
------------
胡惟庸这位胡大老爷关门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但这场轰轰烈烈的恩科却没有结束。
县试、府试、院试构成了童生试。
考完这三场,才能成为秀才。
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不断筛选着明朝的读书人,只有那些真正聪慧、天赋异禀的人,才能在这时代的科举中脱颖而出。
三试之后,童子试终告一段落,拿到童生资格的所有士子,这才算正式成为读书人。
没有功名在身,哪怕你学问再好,也等于零,只能自称“略懂文墨”罢了!
不过,还没等他们享受通过层层考验的喜悦,新一轮的考试又要开始了。
乡试!
别看名字不起眼,甚至听起来不如县试威风。
但要在专门的贡院里由一省学政主持,闭门深考的专业考试。
可以说,从这里开始,士子们才真正步入科举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