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骧已在此伫立许久,甚至双腿都有些麻木了。
但他依然默不作声,宛如真正的雕像般坚守岗位。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外表风光无限,但他内心明白,自己不过是朱元璋的仆从罢了。
他并非朝廷中的寻常官员,只向皇帝一人效忠,也因此更懂得朱元璋这位霸主的脾性。
称其有远见则曰智珠在握,谓之固执亦可说是刚愎自用。
在他面前,只需尽职尽责即可,其余之事不必过问,无需留心,也无需打听。
否则,再风光无限的人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这并不难理解。
不知过了多久,毛骧站得有些恍惚时,才听见朱元璋漫不经心地下令道:
“赐座!”
毛骧立刻警觉,习惯性地拱手谢恩:“谢陛下!”
即便此刻他的双腿已麻木不堪,疼痛难当,但他面对宋利搬来的凳子时,依旧只敢坐下半个屁股,身子更是挺得笔直,丝毫不敢懈怠。
朱元璋目光微露赞赏之色,却淡淡开口问道:“这几日,李家可热闹得很啊!”
李家?
指的自然就是如今气势汹汹的韩国公李善长的家族。
“回禀陛下,韩国公府的探子汇报,近来府上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自早朝结束至夜禁开始,韩国公府前始终人流不息。”
“详细的进出名单在此,请陛下过目!”
毛骧毫不犹豫地从怀中取出厚厚一叠纸,毕恭毕敬地双手递给了旁边的宋利。
宋利接过之后,动作流畅地弯腰将名单呈给朱元璋。
老朱对毛骧能随手拿出这份名单毫不惊讶。
甚至可以说,如果毛骧拿不出这份名单,今日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棍棒。
作为由他主导建立的情报机构,表面上的任务是侦查全国,但实际上主要针对文武百官。
无论是京城的诸多官员,还是派驻各地的封疆大吏,都在锦衣卫的严密监控之下。
对内,府中有锦衣卫秘密安插的探子;对外,则有乔装改扮的番子监视一切动态。
可以说,大明所有官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问题时,李善长早已心中有数,毕竟他对官场中的种种伎俩了如指掌。
他立即拱手作揖,高声答道:“臣定不辜负圣恩!”
朱元璋看着爽快接下任务的李善长并未多言,只是淡然嘱咐道:“嗯,辛苦了,就这么办吧,去忙吧!”
“是,臣告退!”
李善长毕恭毕敬地从殿内走出,在台阶上站定,望向宫墙外繁华热闹的应天府,深深舒了一口气。
“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一下本相的手段了!”
------------
刚被任命为丞相的李善长,面对朱元璋交办的第一件正经差事,丝毫不敢懈怠。
他也有意借此机会,在朝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毕竟,唯有切实履行职权,才能让文武百官知道,现在的丞相是谁。
完全没察觉到其中暗藏的巨大风险,一心只想尽快完成任务的李善长,带上几个亲信御史开始行动。
之所以召集御史,也是职责使然。
御史虽名为专职挑刺之人,但确实承担着监督官员的重要职责。
带上一群御史,既是为了扩充人力,也是为了让整个过程看起来更公平公正。
同时,也让御史们明白,跟着自己才有机会在皇上面前崭露头角。
不得不说,李善长此举对长期不受朱元璋重视的御史们而言,实在令人振奋。
而且是公务在身,得罪人的事由丞相扛着,有了功劳大家共享,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当天,这群充满斗志的御史便跟随李善长奔赴户部。
这件事查起来其实毫无难度。
李善长根本没考虑过,为何锦衣卫声势浩荡,明显比他这个丞相和一群御史更管用,朱元璋却偏偏指派给他。
他只觉得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全身心投入户部调查。
顺着线索一路追查,仅仅两天时间,事情就被他彻底弄清。
原来,这种行为早已成为默认规则,大家都习以为常,无人觉得有何不妥。
这正好让李善长得以轻松拿到一份持有空白账册的官员名单。
核对无误后,他略表赞赏地夸奖了忙碌多日的御史们几句,随后整理衣衫匆匆入宫。
见到朱元璋后,李善长立即呈上最新整理的名单。
“陛下,臣自从领命以来寝食难安,与御史们日夜奔波于户部,终于查明。”
“这是涉案官员名单,请陛下过目!”
李善长口若悬河,言辞间尽显自信满满。
此事他以为做得又快又好,让人不得不夸。
然而,当宋利将名单递交给朱元璋后,朱元璋看过之后,却未如李善长预料般大加赞赏,而是沉着脸问:
“丞相,这份名单上的官员,是否确凿无疑地犯了过错?”
李善长听罢心中一惊,疑惑涌起:怎么就变成过错啦?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大家都这么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