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上海微城 >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几个人赶忙拉住缰绳,跳下马来。万星龇着牙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草地。大家把他了扶起来,关心地检查起身上的伤势。
万星的手腕一会儿就肿了起来,程茵茵用手轻轻地捏了捏万星的关节,顺着一个一个手指捏过去。
你轻轻地转动一下。
万星左右移动了一下关节。
好在骨头没什么问题,只是肌肉挫伤,小血管断了一些。
耿至行扶着万星,问道:脚上的感觉怎么样
万星走了两步,说道:没事没事,还好两条腿没什么问题。
耿至行扶着万星回到车里,从背包里拿出了一个急救包,里面有白药、绷带、创可贴及一些瓶瓶罐罐。
你怎么会带这个夏菡惊奇地问道。
我想这一路行程比较远,有备无患,所以就带着了。
竟然还带着应急灯。程茵茵有些好笑。
万星难为情地说道:真的不好意思,我开车可能会有些问题,我抓紧和公司联系一下,调个人过来开车。
不用,我来开车就行。耿至行干脆利落地说。
我也能开一段,大家交替着开,不会太吃力。程茵茵说道。
我们都能开,你不用担心,也不用麻烦你们公司那边再找人了。夏菡也接着说道,先找个医院处理一下吗
万星轻轻转了转手腕,龇了一下牙:应该没事,耿哥带的药足够应付了。只是扭伤而已,就是不能开车,辛苦你们了。
中午时分,耿至行坐到了驾驶座上,直奔敦煌。
夏菡对万星说:我们把位置挤一挤,你尽量躺平一点休息。夏菡朝车边让了让,把后排的空间多腾了一些。
好的,谢谢你们了。咱们这条路上过去,会经过东风航天城,你们有兴趣去看一下吗万星突然想起来,说了一句。
好啊,那去看一下。夏菡回了一句。
大家想起客栈夫妇的儿子,也都纷纷表示同意。
车子进了航天城。问天阁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的大厅,大厅正中是一座螺旋式长城花饰的楼梯,直通二楼的航天员生活区,一块巨大的玻璃将大厅分成两个部分,这里是航天员的会见厅了。
每当航天员整装出征,国家领导人和媒体记者通常在这里与航天员会见。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蓝天的梦想,冒着高速失重以及未知的风险,从这里踏上飞向天空的征程。
这个远离人烟的不毛之地,从一片荒芜,到建成基地,先后将十来艘神舟飞船、两个天宫目标飞行器和十多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发射区是火箭加注燃料、航天员登舱、临射检查、点火发射的场所。一百多米的发射塔,像一个伟岸的巨人,高高地耸立在戈壁当中。
那些升空的烈焰,是对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最好的告慰。
三个人交替开车,耿至行作为主力,夏菡和程茵茵分别中间替了两段,好在一路路况完好,车辆稀少。到达敦煌,已经是深夜了。
第二天,太阳从五点就开始照耀下来。魔鬼城的风声鹤唳,鸣沙山的一泓清泉,莫高窟的千年藏经,如同一幅敞开的历史长卷,展示着千年风沙的变迁。
第三天下午,他们收拾行装,驱车前往嘉峪关。
天宽地阔,大气磅礴。不到嘉峪关,感受不到什么是天下雄关。中午时分,阳光下的嘉峪关耸立在六合茫茫、天地苍苍中。万里长城由此向东南蜿蜒而去,在天地交接的尽头,祁连山终年积雪,绵亘千里,犹如银龙飞舞,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远处的红柳、骆驼草,一蓬一蓬地装点着苍茫大地。
登上城楼,望不到边的大漠随同祁连山的延绵远远伸展。朔风裹着尘沙,曾经的寒夜激战、霜落铁衣触目可及。斗落星移,当年的雄关古道,漫漫黄沙,多少个忠魂铮骨,多少次烽烟四起,多少场雪夜拼杀,似乎都已远去,似乎又近在咫尺。
四个人站在嘉峪关城楼上,俯视苍茫戈壁,远眺皑皑祁连,每个人胸中都涌起金戈铁马的万丈豪情。
就是我一个娘子军站在这里,都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气概啊。程茵茵笑着说。
她突然回转身来,清脆地大声叫道:耿将军,命你带领十万精锐,正门杀出,直取敌军大营;夏将军,命你带着五千兵马,西门冲出,侧翼包抄敌军;万将军,命你带领五百骑兵,带上硫黄柴火,绕过烽燧墩台,直奔黑山峭壁,引火焚烧,切断敌方退路。
噢噢噢,万将军受伤了,你就好好养伤吧!程茵茵急忙收回成命。
三人哈哈大笑,纷纷道:末将得令!
四个人走下城楼,触摸关城。城门上锈迹斑驳,门洞中石条坑洼,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块砖、每一个门洞、每一座楼阁,甚至流动的空气,都透着干戈肃杀的味道。
次日一早,公司派了一个驾驶员接替万星,按照既定行程,他们一行四人,将从嘉峪关步行到酒泉。
小夏姐和小程姐,按计划行程,我们大概要走三个多小时的路程。你们如果吃不消的话,我们就调整一下,少走一点。
将士纵马天涯,岂能贪图安逸!行军打仗,军令如山,不得有误,急急如律令!程茵茵把一堆将令、道咒一股脑地夹杂而出。
我没事的,就按原来的行程走。夏菡说,茵茵,我看你吃不消的,要不你乘车先走
说啥呢,已经过了黑风岭,还在乎个小土坡我们都陪着你。程茵茵说,我看,倒是小万,手上还有伤,要不行就不要陪着我们了。
我没事,我是手有伤,脚可没伤。我又不用四只脚走路。万星被程茵茵逗得直笑,再说,按公司的规定,骑马这个项目我是不能参加的。也是我贪玩,你们帮我顶下这么大的锅,我也不能不背个锅盖。咱们轻伤不下火线。
一番互相推辞后,大家也就不再坚持,车子出了城,在明珠东路的一个路口,四个人下了车,开始了徒步行程。
小道两侧,一大片金黄的是小麦,一朵朵簇拥的是棉花,一片片绿油油的是油菜。一个个大棚里是四季瓜果,而一个个高可及人的架子,爬满了葡萄的藤蔓。
四个人一边行走,一边聊天。
小万,三个少年的故事,才只讲了两个,今天继续讲呗。夏菡说。
万星说:好啊,上回说了汉武帝和张骞,从少年到了青年。今天,我们的故事开始讲第三个少年。
公元前
140
年,也就是汉武帝登基的第二年,一个男孩出生在平阳公主府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婴儿年幼时体弱多病,父母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霍去病。
霍去病从小喜欢舞刀弄枪,自幼耳濡目染的,都是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与帝国战略。他酷爱军事,喜欢骑射,身体也越来越强壮,年纪轻轻,就当了汉武帝的侍卫官。
一天,汉武帝看过霍去病的训练之后,发现他军纪严明,调拨有序,军士斗志昂扬,进退有度。霍去病年纪轻轻,就颇有大将风范。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汉武帝就把霍去病叫到身前,嘱咐他认真学习兵法,和同僚切磋谋略机变,将来成为帝国战略的栋梁之材。
你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说是年少无知太狂妄,霍去病听了汉武帝的建议后,却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拘泥于兵法意思是打仗应该随机应变,不必拘泥于成文兵法。
这个时候,张骞已经回到长安,他带回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
从武威到酒泉,一侧是连绵千里的祁连山,一侧是首尾相接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中间一大段地势平坦、河水充沛的地带,就是河西走廊,当时整个河西走廊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通过这条走廊,匈奴王朝向西可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与羌族结成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假若汉帝国能夺取河西走廊,那么,既能解除匈奴从西方对中原腹地的威胁,又可斩断匈奴与羌族部落的联盟,就可以大大削弱匈奴的势力范围,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
公元前
123
年,大将军卫青率十万大军与匈奴主力对决,十七岁的少年霍去病随队出征。
在这次战役中,卫青所率主力部队伤亡惨重,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入,立下赫赫战功。霍去病也因此被封为冠军侯。
年少骁勇的霍去病,没有实战经验,不受兵法束缚,也不按常理出牌。他所采用的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理论起来可以当二战德军闪电战的鼻祖。他用兵神奇,常常让敌人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因此在两军对峙中屡建奇功。
经过两年的战备和谋划,为了彻底平定匈奴困扰,有效控制河西走廊,汉武帝发起了河西战役。十九岁的霍去病成为河西战役的重要领军将领。
霍去病带领一万名精锐骑兵,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策马骑行,急速转战六天六夜,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一万铁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匈奴各部望风而逃。
霍去病马不停蹄,越过焉支山,疾进千里,斩杀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一直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把匈奴打得丢盔弃甲,方才收兵回撤。
这一场气吞山河的伟大战役,史称第一次河西战役。这一场战役的重大胜利,大大激励了汉朝举国的信心。汉武帝决定继续谋划,争取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在汉武帝亲自参与、众多将士军师共同谋划下,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
作战计划分成诱敌、主攻、分割、合围四个战术步骤。第一步,由老将公孙敖带领一支小部军队从东面发起小范围进攻,迷惑吸引敌军。第二步,由霍去病带领主力部队,绕道匈奴后方,发起致命一击。第三步,由张骞、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分两路消灭切断匈奴援军。最后,霍去病主力部队和公孙敖分部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匈奴的主力部队。
计划经过层层完善,公元前
121
年夏天。三支军队按预定作战计划从三个方向出发。汉匈之战,在数千里的广阔地带展开。
霍去病率领的精锐骑兵,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一千公里,按照计划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
当霍去病到达战术进攻地点时,却意外地发现,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和霍去病会师。这令原本计划的两路进攻,变成了单兵作战。部队陷入了独力支撑、正面迎敌的风险之中。
霍去病部队经过长途奔袭,人员战马十分疲乏。但是一旦停止步伐,汉帝国的骑兵将完全暴露在匈奴哨兵的视野之中,完全失去了奇兵突发的优势。匈奴部队反而占据地理优势,以逸待劳,敌我优劣形势将完全转换。
此时,摆在霍去病面前的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冒风险,保存实力,率兵撤退;要么在缺乏呼应的情况下,冒险一搏,发起攻击。
少年霍去病不甘心错过转瞬即逝的战机,他决定放手一搏。一声令下,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匈奴的主力防线都布置在靠近汉帝国的一侧,后方只留下补给兵力以及行政机构,防备空虚。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无力抵抗,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汉武帝下令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然而霍去病并没有搬进府第,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流传千年的豪情壮语。
几个月后,霍去病第三次受命出征河西走廊。这次是去接受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投降,在复杂多变的敌我形势中,霍去病从容淡定,完成了对匈奴降兵的收服。著名的河西之战落下帷幕。
连续三次河西战役对汉匈双方力量的消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帝国西部的边境地区,从此获得了相对安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年轻的霍去病刚刚十九岁。
河西之战后,汉军继续北进,在霍去病二十二岁那一年,发动了漠北大战。霍去病直达匈奴祭天圣地,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帝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打开了。连接中西的丝绸之路,正式形成雏形。
中原的物产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毛织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中原。东西各国之间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广泛交流。我们今天熟知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也陆续沿着这条走廊传入中原内地。
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地理起点,那么三次河西战役,就是丝绸之路的时间起点。
也许是天妒英才,公元前
117

9
月,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
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烟花般绚烂耀眼。在一片黑暗之中腾空而起,光芒四射,却又匆匆消失在无边的历史长河之中。
而作为一代英武明君,汉武帝可以说是河西战役的总策划、总指挥,他的雄才大略,奠定了华夏民族的西进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万星说到这里,大家都沉浸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耿至行接过话题:我闲时看史,深有体会。常人看待一个国君,最容易看到是权力和奢华。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有志明君,他所承担的压力,所付出的努力,所肩负的责任,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却是我们常人根本无法企及的。
所有繁华,大多以艰辛作为代价。他又补充了一句。
万星回到话题。
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刘彻亲率上万骑兵西巡,抵达河西走廊入口的黄河岸边。
此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中原版图的一部分。东西诸国的使者、商队、物产在河西走廊上源源不断地奔流往来。汉武帝伫立黄河边,遥望西域,那是他经国伟业的雄心所在。
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安定,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四个行政管理区,分别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这四个名字蕴含着汉武帝经略西部的深远用意。
武威:以武示威,宣告国家尊严。坚强的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得以安定发展的基础保障。
张掖:张开臂腋,欢迎远方宾朋。守卫疆土,却不闭关锁国。展示了胸怀宽广、拥抱友邦的大国情怀。
酒泉:霍去病取得河西战役的胜利后,汉武帝赐了数坛美酒以示奖赏。酒少人多,美酒不足众将士分享。霍去病吩咐将美酒倾入泉中,众将士勺泉共饮,故此地名为酒泉。以寓军有恒功,兵有长庆之意,并以此纪念一代战神霍去病。
敦煌:寓意国家民族以此起点,走向盛大辉煌。
同时,在河西走廊,汉帝国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西大门并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这两个屹立于西北大漠的古代名关是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两千年来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世人千古传唱。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这块土地和这条生死攸关的战略通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打通河西走廊,对于汉帝国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更奠定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基本格局。
西巡归去,回到长安。此时的汉武帝已经不再年轻,他胸怀山河,缅怀英豪,却又感叹时光匆匆,青春不待,乃赋诗一首: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万星念完这首诗,不再言语,大家默默前行,脚底下的路面,沙沙作响。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霍去病的智勇双全,张骞的坚韧不拔,不愧是华夏文明延绵至今的民族品质典范。耿至行补充了一句。
大家沉吟不语,思绪都沉浸在茫茫大漠呼啸的历史风云当中。
走了几个小时,程茵茵已经有些吃力,脚下疼痛:还好我穿了这双鞋,至少不夹脚,否则对比前人的千里行军,可太没脸面了。她心里默默地想着,咬了咬牙,忍着脚下的疼痛,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