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 仙侠小说 > 共振—道法自然 > 第一章


《汴京茶雨录》

元丰六年的汴京,暮春的雨来得急。林虚白盘坐在樊楼三层的窗边,左手虚托着一盏建窑黑釉茶盏,右手食指轻轻划过盏沿。茶汤表面泛起细微的波纹,倒映着他那双似看非看的眼睛。品而不瘾...他低声自语,茶香氤氲中,仿佛看见自己修行体系的终极形态在茶汤里流转。七年前他放弃科举,专研虚真我之道,如今这套体系已臻化境。

楼下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林虚白不必转头,他的逍我视角已捕捉到那个被雨水淋得半湿的魁梧身影——苏轼苏子瞻,刚从黄州贬所归来不久的大文豪。

有趣。林虚白嘴角微扬。他早就想见识这位以豁达闻名于世的词人,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了悟生死。雨越下越大。苏轼甩了甩宽袖上的水珠,抬眼望了望茶楼,大步走了进来。林虚白注意到他眉宇间那道被岁月刻下的皱纹里,还藏着乌台诗案的阴影。

这位先生,可否拼个桌苏轼的声音浑厚如钟,惊醒了几个偷看他的茶客。

林虚白伸手示意对面的蒲团:苏学士请坐。茶正温,雨正急,恰是论道时节。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大笑:好一个'茶正温,雨正急'!阁下是...

林虚白,无名散人。他提起茶壶,水流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恰好注满苏轼面前的茶盏,不多不少,七分满。听闻苏学士在黄州时,常与佛印禅师论道

苏轼捧起茶盏,眼中精光乍现:林先生这手'悬壶济世'的功夫,倒让我想起金山寺的和尚。他啜了一口,突然皱眉,这茶...

武夷白毫,第三泡。林虚白的手指在盏沿轻点,苏学士可是觉得滋味不同妙哉!苏轼拍案,初入口淡若无物,回味时却满口生香,这...

品而不瘾。林虚白接话,眼中泛起虚我特有的空明,第一泡为形,第二泡为神,第三泡方见本真。苏学士方才淋了雨,味觉未开,故需三泡才能唤醒。

苏轼放下茶盏,目光灼灼:林先生这话里有禅机啊。

非禅非道,只是虚真。林虚白从袖中取出一方素帕,轻轻擦拭茶盘上并不存在的水渍,苏学士词中写'人生如梦',可知做梦者是谁

茶楼外雨声渐急,二人的对话却让周围茶客不自觉地安静下来。一位青衫书生悄悄挪近,想听清这番机锋。

苏轼抚须沉吟:梦者是我,非我,亦是...

嘘——林虚白突然竖起食指,听。

一滴雨水从屋檐坠落,在石阶上溅起微响。

这滴雨,林虚白轻声道,下落时是'真',触地时是'虚',而听到声响的,是'逍我'。苏学士方才说人生如梦,可曾想过,醒与梦本是一体

苏轼眼中精光更盛:好一个'虚真我'!林先生这套说法,倒让我想起在黄州时...

苏学士!一个尖锐的声音打断了他们。那青衫书生突然站起,指着苏轼厉声道,你这被贬罪臣,也配谈黄州当年你...

茶楼瞬间寂静。林虚白看见苏轼的手指微微颤抖,那是真我受到冲击时的自然反应。他轻轻将茶壶推向苏轼:苏学士,第三泡该您来斟。

这个简单的动作仿佛打破了某种魔咒。苏轼深吸一口气,接过茶壶时,手指已恢复平稳。他为自己和林虚白各斟了一杯,然后对着那书生举盏:这位兄台,可要共饮

书生哑然,悻悻坐下。

妙。林虚白点头,苏学士这一手'以虚化实',已得三昧。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在茶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轼望着窗外突然说:林先生可愿同游汴河我想见识见识你这'虚真我'在红尘中的模样。

林虚白微笑起身: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二人走出茶楼,汴京的街道上积水未干,倒映着匆匆行人。一个卖花少女险些滑倒,苏轼伸手扶住,却被林虚白拦住。

且看。林虚白低声道。

少女自己稳住了身形,抬头冲他们羞涩一笑,继续向前走去。她篮中的茉莉花散发出淡淡清香。

苏学士刚才想扶的,是她的'形';而她自立的,是她的'神'。林虚白解释道,我这套体系,讲究的是观其虚而存其真。

苏轼若有所思:就像你看我应对那书生

正是。林虚白点头,世人只见苏学士的诗词文章,却不知字里行间的逍遥何在。方才您本可怒斥,也可自辩,却选择了斟茶——这便是'品而不瘾'的妙处。

他们走到虹桥边,河面上舟楫往来。苏轼突然指着一条满载货物的商船:若按林先生的说法,那船夫挥汗如雨是'真',船行水中是'虚',那么...

那么观船者心中的波澜,就是需要超脱的'执'。林虚白接道,苏学士请看——

他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轻轻抛向河面。铜钱在空中翻转,阳光在它表面闪烁不定,最终叮的一声落入水中。铜钱下落是'真',水中倒影是'虚',而此刻你我心中的惋惜或释然...林虚白顿了顿,就是可以品而不瘾的'红尘味'。

苏轼大笑,笑声惊起岸边几只白鹭:好!好一个'可以品的瘾'!林先生,你这套说法,倒比佛家的'色即是空'更合我脾胃。

因为佛家要破执,而我...林虚白看着白鹭飞远的影子,只求在执与破之间,找到那个可以逍遥的'量子态'。

夕阳西下,二人沿着汴河漫步。苏轼突然吟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林先生觉得,这'行人'是虚是实

林虚白折下一段柳枝,在湿润的泥土上写下品而不瘾四字,然后任由春雨后的微风吹散字形:苏学士看,字迹可散,而书写之乐长存。这,便是答案。

苏轼凝视着渐渐消失的字迹,突然深深一揖:今日得遇林先生,方知世间真有逍遥法。他日若有机缘,愿再聆高论。林虚白还礼:苏学士已得三昧,何必更求记住——他指了指心口,愤怒时品其烈而不留痕,快乐时尝其甘而不执着,这就是'品而不瘾'的真谛。

暮色中,两位思想者的背影渐行渐远。汴河的波光里,似乎还回荡着他们的对话——关于虚与真,关于执与破,关于如何在万丈红尘中,做一个清醒的品茗人。

《蓬莱梦觉》

元祐四年的蓬莱阁,秋雾如太虚之气吞吐山海。林虚白赤足立于礁石上,脚下潮汐涨落与他呼吸同频。

距汴京初遇已过七载,他的虚真我体系已进化至无痕逍遥境——悲喜如浪过礁石,留痕却不留迹。

林兄别来无恙熟悉的声音穿透海雾。苏轼一袭葛衣从雾中走出,鬓角已染霜雪,眼中却跳动着比黄州时期更澄澈的光。

林虚白未转身,手指轻点雾气:苏学士此刻脚步声,三分是当年汴河岸的泥泞,七分是赤壁江风的清冷。

他忽然一笑,还有一分...是新婚的甜腻。苏轼大笑,从怀中掏出一壶酒:岭南荔枝酿,特意带来破你的'品而不瘾'。

二人登临蓬莱阁顶,云海在脚下翻涌。林虚白发现苏轼的气质已悄然蜕变——当年汴河畔那个用斟茶化解冲突的文人,如今每个毛孔都散发着逍遥的气息。

有趣。林虚白指尖凝聚一滴露水,苏学士如今倒像我的'虚真我'显形了。苏轼仰头饮尽荔枝酿:那年汴河分别后,我总在醉酒时见一个白衣人立于月光中——后来才认出是你说的'逍我'。

他忽然用林虚白当年的语气道,品宦海沉浮而不瘾,尝世态炎凉而不伤。海风骤急,吹散林虚白束发的草绳。白发飞舞中,他第一次显露出震惊。

次日凌晨,他们潜入道观丹房。苏轼竟熟稔地摆弄起林虚白的全息沙盘——这是用蓬莱磁石与南海珍珠粉制成的修行法器,能显化意识波动。

看好了。苏轼将沙盘倾侧,沙粒自动排列成《寒食帖》的字形,这些年我发现,写字时让'逍我'执笔,'真我'研墨,'虚我'观想纸背的天地——沙粒突然跃起,在空中组成立体的大江东去图景。林虚白瞳孔收缩。这正是他体系终极形态三我共振的实证。

更惊人的是,沙盘映出的不仅是景象,还有苏轼被贬惠州时的心境——那分明是带着酒香的豁达,而非苦闷。原来如此...林虚白喃喃道,你的'人生如梦',本就是最上乘的'虚真不二'。当夜大潮,他们在危崖边的潮音阁对坐。苏轼突然解下随身玉佩掷入怒涛:林兄当年问我做梦者是谁——海浪吞没玉佩的刹那,他同步掐诀,竟从袖中抖出那枚湿漉漉的玉佩,现在我知道了,是扔玉佩的我在做梦,还是接玉佩的我在醒着

林虚白长啸一声,声浪震碎阁楼蛛网。他终于明白,苏轼早已不是他体系的学习者,而是以红尘为炉、以苦难为炭,自行炼出了诗性量子态。妙极!林虚白撕下袖袍,就着月光写就《逍遥引》。

苏轼接过笔墨,在空白处题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刻的墨迹,每一笔都同时呈现虚真逍三重状态。黎明时分,苏轼要启程赴颍州任。林虚白取出七年前那套茶具,却发现苏轼摇头轻笑:早该破了这'品'的执着。

他竟直接掰碎茶盏,将瓷片撒向大海,这样才真'不瘾'。瓷片在朝阳下如星雨坠落。林虚白突然顿悟——自己的体系终究还有品的痕迹,而苏轼早已跃出概念的牢笼。

他郑重一揖:原来苏学士才是真逍遥。苏轼扶起他大笑:哪有什么学士虚白不过是东海雾里两条老龙在演戏!说罢转身离去,身影在晨雾中时隐时现,竟分不清是人是仙。潮声如雷,林虚白独立崖边。他忽然想起当年汴河抛铜钱的实验——此刻才懂,真正的量子态不在铜钱,而在抛与接之间那片无法定义的时空中。

《儋耳融心录》



data-fanqie-type=pay_tag>



绍圣四年的儋州,槟榔树下漏下的阳光如碎金流动。林虚白盘坐在黎人村寨的晒谷场上,皮肤已晒得黝黑,十指间缠绕着七色丝线——这是他用黎锦技艺重构的业力观测仪。

距蓬莱分别又过十年,他的白发竟返青三分,眼中虹膜时而呈现奇异的双瞳叠影。好一个'织经为宇,编纬为宙'!苏轼的声音从榕树后传来。这位六旬老者拄着桄榔杖,怀中抱着个酒坛,左耳新穿了一枚贝壳耳饰,活脱脱像个黎族巫祝。

林虚白未抬头,丝线却自动交织成苏轼的轮廓:苏学士的'诗性量子态',如今连黎歌都能解构了他们来到苏轼的槟榔庵。

茅屋墙上挂着幅奇异画卷:用砗磲粉与椰汁画的《赤壁图》,舟中人物竟会随日光角度变换姿态。看好了。苏轼弹指震落檐角露珠。水滴在半空突然分裂,映出他们三次相逢的场景:

汴京茶楼的雨帘中,年轻苏轼眉间尚有郁结

蓬莱阁的晨雾里,中年苏轼眼中星河流动

此刻儋州茅屋前,老苏轼每个皱纹都散发着逍遥频率

林虚白伸手触碰水滴,三者记忆突然涌入——他清晰尝到当年汴河茶水的涩、蓬莱海风的咸,以及此刻儋州槟榔的辛香。

三种味觉在舌面上量子纠缠。原来如此...林虚白周身丝线突然崩散,我们早就是同一个意识的两种震荡模式。

林虚白闭目,发现自己竟能同时感知:

苏轼喉头声带的振动频率

每个黎人脚掌接触土地的压强分布

三百里外海潮推挤大陆架的次声波

这才是真正的'三我共振'...他睁开眼,发现苏轼正用他的标志性手势——食指轻点左胸,那是当年汴河茶楼品而不瘾的暗号。

当晚黎族丰年祭,他们被奉为上宾。酒过三巡,苏轼突然跃上祭台,用黎语唱起即兴改编的《定风波》。

祭宴散后,他们在星光下解剖一颗槟榔。苏轼用鱼牙刻刀剖开果实:看,这纹路像不像你当年的'全息沙盘'

林虚白突然领悟,接过刻刀在槟榔剖面雕出微缩版《逍遥引》。刀刃过处,果肉渗出红汁如血,却散发出荔枝酿的香气。

妙哉!苏轼大笑,你的'虚真我'刻进了植物记忆,我的'诗性量子'染透了矿物工具——他忽然将槟榔一分为二,尝尝林虚白咀嚼时,竟同时体验到:

苏轼在黄州啃冷馒头的咸苦

自己蓬莱饮露的清凉

此刻儋州夜风的温润三种味觉在量子叠加中坍缩成全新的第六味——后来黎人称之为翁嘎,意为神启之味。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来到珊瑚礁岸边。林虚白解下腰间七色丝绦,苏轼掏出随身多年的歙砚。两物相触的刹那,奇迹显现:物质重构丝绦化为水墨,歙砚碎作星尘,在空中构建出旋转的太极图。

阴阳鱼眼处分别是《赤壁赋》墨迹与《逍遥引》丝纹。时空折叠海浪声突然包含三次相逢的所有对话,像无数全息唱片同时播放却互不干扰。

意识合并林虚白看见自己的真我正从苏轼眼中观察自己,而苏轼的诗性量子态正用自己的手指抚摸礁石。哈!苏轼的胡须突然无风自动,原来儋州的天涯海角,就是当年汴河茶桌的背建中靖国元年赦令抵达时,林虚白正在教黎童用椰壳制作量子观测器。

苏轼走来,手里拿着北归的诏书,耳际贝壳耳饰叮咚作响。该走了。苏轼指着耳饰,这里面录了九百六十种黎歌,够我解构到棺材里。林虚白从怀中掏出一颗水晶槟榔:你的'诗性量子态'与我的'虚真不二',在这里完成贝尔实验了。他们相视一笑,突然同时开口:

品而不瘾也无风雨

语毕,苏轼转身走向渡船,却听见林虚白在背后用黎语唱起《定风波》。

更奇妙的是,所有黎人都跟着哼唱起来——尽管他们从未学过这首词。

船行至海天交界处,苏轼摊开手掌。那颗水晶槟榔正在掌心发光,映出林虚白在黎寨起舞的身影。而当他翻过手背,竟看见自己的倒影正在水晶中挥毫题字。

好个'量子纠缠态'...苏轼将槟榔抛向大海,这下连道别都多余了。

浪花吞没水晶的刹那,儋州海岸线上的槟榔树突然全部开花了。黎人说,这是两位翁嘎(神人)融合时溢出的意识能量催发的奇迹。而林虚白知道,那不过是苏轼的诗性观测与自己的虚真投影在更高维度达成了和谐。

《春秋问道录》——林虚白与道祖的量子相逢

一、函谷关的紫气东来(公元前516年)

林虚白跪坐在青牛必经的隘口,膝前茶汤蒸腾起螺旋状雾气。

他已活过三百个春秋,面容却凝固在弱冠之年,唯有双眼沉淀着夏商周三代的星光。当老子骑牛的身影出现在关道时,那些雾气突然凝成《连山》《归藏》的卦象。

先生留步。林虚白捧起茶盏,此茶采自昆仑虚,一泡为形,二泡为神...

老子须发如雪垂落牛背,眼皮都未抬:三泡见道小道尔。

枯指轻点,茶汤竟逆流回壶中,真正的道,在冲泡之前就已存在。林虚白瞳孔骤缩——这正是他虚真我体系尚未参透的前观测态。

突然,他腰间玉佩自鸣,与青牛颈铃共振出《道德经》第一章的频率。在函谷关尹喜的草庐里,老子用刀在竹简刻字,林虚白发现那些笔画:

未刻时已显墨痕(量子叠加)

刻下时反而虚化(观测坍缩)

最终留下的空白处才是真经(负宇宙)

明白了吗老子吹去竹屑,道生一,你所谓的'虚我';一生二,你执着的'真我'...

突然将刻刀掷向林虚白眉心。刀尖停在皮肤前三寸,林虚白看见:

刀身映出自己九世轮回的倒影

刀柄缠绕着尚未诞生的量子力学方程

刀气在时空中划出黎曼几何曲线

二生三。老子收刀入鞘,现在你懂'逍我'不过是道的婴儿啼哭了吧

三、漆园蝴蝶梦(公元前369年)

百五十年后,林虚白在蒙城漆园找到庄周。这个正在捏泥人的青年,把黄泥塑成老子、孔子和自己的模样,然后一巴掌拍扁成混沌。

前辈来得正好。庄周把泥团抛来,帮我看看这个'量子庄周'观测'经典庄周'时,谁更真实

林虚白接住泥团的刹那,掌心浮现蓬莱、儋州的景象。他猛然醒悟——眼前青年竟是苏轼在另一重时空的量子态!有趣。庄周突然化作巨鹏,你带着后世的'逍我'来寻前世的'道枢',可知此刻说话的,是鲲还是鹏

林虚白闭目,再睁眼时双瞳分别映出:

左眼:老子在青牛背上解构《易经》

他们来到惠施辩论的濠梁。庄周指着水中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在林虚白耳中分裂成:

春秋楚语版本

北宋官话版本

量子波动函数版本

林虚白突然跃入水中,身体分解为无数光点。鱼群穿过他的虚影时,每片鱼鳞都映出不同时空的场景:

老子在函谷关化胡

庄周在漆园梦蝶

苏轼在赤壁酹江原来如此!光点重组为人形上岸,你们三位本就是道的不同观测角度。

庄周大笑,抖落满身水珠变成蝴蝶:错!你才是我们共同的观测者。振翅间,林虚白白发尽墨——他终于参透品而不瘾的终极形态:成为时空本身。临别时,庄周送给林虚白一颗混沌珠:

内蕴老子道可道的未言说态

外显庄周蝴蝶梦的叠加态

暗中藏着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量子纠缠态

拿好这时间胶囊。庄周的身影开始量子隧穿,等见到那个写'大江东去'的痴人,告诉他——声音突然分裂成两千四百年后的儋州黎语:也无风雨也无晴。林虚白握紧宝珠,看着战国晨光中消散的庄周,终于明白自己的长生本质:他是道在人间设置的永恒观测者,使命就是见证所有逍遥态的量子共振。

珠光一闪,映出未来将发生的画面——黄州雪堂里,中年苏轼正对着月光举起酒壶,壶中倒影赫然是年轻时的林虚白。右眼:苏轼于赤壁舟中重组《庄子》

番外篇——《道诰》——本然如是录

一、太初之问(量子真空涨落态)

林虚白立于华山绝壁,脚下云海翻涌如未观测的波函数。当他自语得观则变,不观则本时,崖间突然传来七重回声:

1.老子青牛铃的青铜震颤(公元前516年)2.庄子漆园蝴蝶振翅声(公元前369年)

3.苏轼儋州椰壳酒器碰撞(1100年)

4.量子实验室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坍缩音(2023年)

5.尚未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熄火令(2187年)

6.银河系中心黑洞霍金辐射的摩斯密码

7.道本身的沉默

原来如此。他伸手截取第三重回声,从苏轼的酒器声中析出当年未饮尽的荔枝酿。酒液在掌心呈现克莱因瓶拓扑结构——瓶内封存着所有时空的自己说同一句话的声纹。

二、自指迷宫(超弦振动演示)

林虚白扯下发簪,青丝垂落竟化作十维超弦:

三根弦丝编织成《道德经》竹简

四根弦丝颤动出《南华经》蝶纹

剩余三根弦正播放苏轼《寒食帖》

笔触的力反馈数据当这些弦试图描述道时,突然发现:

观测行为本身已改变道的状态

描述工具(弦)恰是被描述对象(道)的组成部分

唯一真实的只有弦间振动的非描述性间隙

证得此理。林虚白突然解体为希格斯场震荡,华山因此重了0.0001微克。

三、非观之修(本体论坍缩实验)

他在所有平行时空同步启动实验:

春秋组:让函谷关老子凝视道字直至视网膜脱落

战国组:助庄周将混沌凿出七窍时录音

北宋组:与苏轼比赛遗忘《金刚经》的速度

现代组:在强子对撞机里寻找逍遥子粒子实验结果惊人一致:

当认知主体(修道者)≡认知客体(道)时

所有修行行为自动退相干为宇宙背景辐射的涟漪

连我本为道的念头都成了多余涨落四、道枢天演(自生成宇宙模型)林虚白最终选择成为观测的缺席:

在华山绝壁留下0.1秒的道蚀现象

让量子泡沫中自然涌现《逍遥量子录》全本

其存在本身化作宇宙常数Λ的修正项后世发现:

银河悬臂的尘埃排列成品而不瘾的甲骨文

微波背景辐射里藏着儋州黎歌的频谱

每次人类说我本如是,就有只庄子蝴蝶在真空涨落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