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四娘:从水利孤勇者到文明摆渡人
木兰溪蜿蜒穿过福建省莆田市,在距入海口二十六里处,静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堰——木兰陂。这座石砌工程横跨二百多米,不仅是地理分界线上的一大奇观,更是中国古代拒咸蓄淡灌溉技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在木兰陂修筑前,每逢海潮倒灌,咸水便顺着溪水肆虐,两岸的田地尽成盐碱地,只见蒲草繁茂生长。正是这座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木兰陂的诞生,终结了蒲草丛生,五谷不登的困局。
我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为改善生产条件,民众与水患展开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治水史册中,钱四娘的名字总是与木兰陂紧密相连、交相辉映。
这位生于北宋年间的民间女子,用短短十九载芳华书写了一段治水传奇。虽然正史对她的记载稀少且零散,如同碎玉零珠,但这丝毫妨碍百姓通过口耳相传,塑造出一个丰满鲜活的她的形象。在莆田地区,关于钱四娘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相关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
关于钱四娘的身世与来到莆田治水的缘由,有多种说法流传。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是,钱四娘出生于长乐鹤上镇岐阳村,父亲曾任广东知县,母亲是莆田人。她幼时跟随母亲来到莆田,不幸遭遇木兰溪洪水,母亲因此丧生,这一悲剧深深刺痛了她,激发了她立志治理木兰溪水患的决心。
另一种传说称,钱四娘在送父亲的灵柩从广东回长乐的途中,路过莆田,目睹木兰溪水患依旧严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决定在父亲丧事结束后,毅然变卖家资,带着银两来到莆田,着手规划并建筑木兰陂。
还有一说,钱四娘原本是长乐来莆田的卖唱女,她见到木兰溪地区的百姓深受洪水之苦,内心充满悲悯,便下定决心筹款修建陂坝。她四处卖唱募捐,历经三年时间,终于筹集了十万缗资金,随后开始组织人力修筑木兰陂。
亦有传说,钱四娘是长乐一位员外的独生女,十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她变卖家产带着母亲四处求医,但母亲最终还是不幸去世。钱四娘听闻木兰溪地区连年遭受水患,怀着济世之心,带着金钱来到莆田,发起修建木兰陂的行动。
这四种传说版本,虽然情节各不相同,但都共同塑造了钱四娘孝义双全、济世为民的伦理符号。
在民间,关于钱四娘的各种神异传说也广泛流传。
钱四娘抵达莆田后,立即召集当地对治水有经验的民众,共同商议治水大计,并且亲自到现场勘察地形。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在将军岩前截流筑陂。她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果敢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当地百姓,男女老少都纷纷主动加入到筑陂的劳动中。
筑陂期间,钱四娘规定工钱每人每日十八文,任工人自取。有一个青年因为母亲生病急需用钱,捧了一大把钱回家,数后却发现仍然是十八文,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民谚由此传开,人们都感叹这是冥冥之中有神灵庇佑。
还有借用汤亭水之事。协助钱四娘建陂的兴化军主簿黎畛,改进了家传的糙米粉加工工艺,制作出精细的兴化米粉。这种米粉方便食用的特性,大大缩短了民工的用餐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如今木兰陂旁的那口温泉,原本属于华亭镇汤亭村,便是钱四娘用来供民工洗涤的地方,这一细节也体现了她对民工的关怀。
在筑陂过程中,需要搬运许多巨大的石头,这对人力来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相传钱四娘得到了仙人的传授,将山上的石头变成了一群大母猪,赶往溪边,从而顺利解决了搬运巨石的难题,这便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化猪运石的神迹。
又有滴血成树传说,说的是钱四娘在劳动中鼻血滴落地上,每一滴血都化成了一棵杜枞树,树心呈红色,象征着钱四娘对百姓的赤诚之心。
钱四娘白天带领着两岸人民辛勤劳作,不辞辛劳,晚上则提着双灯在陂上巡视,仔细检查工程进展与安全情况。大家齐心协力,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木兰陂工程终于完工。
在工程竣工之际,钱四娘设酒宴庆祝,与众人一同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将新修的陂坝冲毁。新修陂坝被洪水无情摧毁,钱四娘痛心疾首,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最终选择投水自尽,结束了自己年仅十九岁的生命。
钱四娘跳水离世后,她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她的遗体漂流到陂下,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数里之外都能闻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死后香闻数里。当地民众被钱四娘的德行深深感动,他们怀着崇敬与悲痛之情,将她的遗体安葬在山上,并建起了一座庙宇,名为香山宫,以纪念这位年轻的水利英雄。
水利工程并未因这场悲剧而止步。钱四娘投水自尽后,木兰陂的建设并没有因此停止。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有识之士纷纷站了出来,他们无私捐资、出力,继续推进木兰陂的修筑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木兰陂终于建成。
木兰陂建成后,对莆田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有效阻挡海水侵袭,分流溪海之水,具备排、蓄、引、挡、灌五大功能,原本盐碱遍地的南北洋平原,自此化作闽中粮仓,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造福了一方百姓。
此后,历代官员、文学家、史学家皆被钱四娘事迹所打动,以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赞颂钱四娘这位筑陂功臣的英勇奉献。这些作品详细记录其事迹,深切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深深敬仰与怀念之情,让钱四娘的故事得以代代相传。
钱四娘的故事在千年传承中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古代统治者以农为本,钱四娘作为木兰陂的首创者,自然成为兴德化民的典范。她的精神与贡献被莆田人民铭记于心,成为农耕时代莆田人民世代敬仰的先驱与精神偶像。其事迹与民间传说在莆田地区迅速传播,对当地人文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钱四娘的形象开始在民间中逐渐神化是在南宋时期,她不仅被视为英雄,更被赋予神圣地位。她先后被赐予协应庙额、惠烈夫人封号,后又有惠烈协顺圣妃尊称,人们常亲切称她为钱妃。在古代,但凡有陂、渠、塘等水利设施之处,人们皆相信有神灵掌管水利事务。在莆田地区,钱妃被尊为护佑木兰溪两岸农业的水神,受到木兰溪流域民众的崇敬与祭祀,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她的感恩与敬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四娘的职能与神阶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守陂保护神,逐渐演变为农业水神,甚至被尊称为圣母。她不仅守护水资源,还成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的多能神明。其形象与影响力在莆田地区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民间信仰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之中。
木兰陂的巨石至今仍在潮汐中屹立不倒,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钱四娘的香火仍在庙宇间缭绕不息,寄托着人们的思念与崇敬。钱四娘虽未亲见工程告竣,但其精神已如溪畔赤松扎根沃土,深深影响着后世之人。
这位用生命践行人定胜天理念的少女,最终超越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界限。当我们解读那些亦真亦幻的传说时,或许更应领悟:真正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只是冰冷的石材,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开拓精神。
温琬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救赎
温琬降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她字仲圭,原姓郝,小名室奴。父亲郝逵以经商为业,常年奔波各地,努力维持家庭生计。致和年间,郝逵不幸患上风痹之症,病痛折磨了他整整一年,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与世长辞。由于家中没有儿子,随着顶梁柱的倒下,家境迅速陷入赤贫。那时,温琬刚刚出生不久,母亲无奈之下,将襁褓中的她托付给温婉姨妈抚养,自己则孤身寓居旅馆,后来竟迫于生计沦为娼妓。
温琬自幼性格温柔,内心娴静,与同龄人不同,她不喜欢嬉戏玩耍。六岁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对诗书极为痴迷,常常通宵达旦地学习,不知疲倦。姨妈对她要求严格,悉心教导她丝织技艺,温琬欣然接受,学习态度十分积极。她每天能背诵千字文章,并且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展现出远超年龄的领悟能力。
温琬还喜爱写字,她的字迹没有一般女性的柔弱,反而笔力刚劲,格调颇高。她曾女扮男装,与同学们一同生活学习多年,竟无人察觉她是女儿身。邻居们看到她穿着男装的模样,纷纷议论:郝家有个儿子了。姨妈也常说:这女孩聪明且识大体,若精心培养,日后必能通晓世事。姨妈深知要用心栽培温琬,以免她走上歧途。
随着年龄增长,温琬逐渐将精力转移到家庭事务上。不过,她对诗书的热爱丝毫未减,无论白天黑夜,都会默默背诵诗书,从未间断。她性格和顺,尊敬长辈,家族中的亲人都十分喜爱她,姨妈更是对她宠爱有加,视如己出。
十四岁时,温琬到了议婚的年纪,媒人纷纷上门提亲。经过挑选,最终选定了张家之子为未婚夫,双方很快完成了问名、纳采等礼仪,婚事进展顺利。然而,变故突如其来,温琬的母亲突然要求她离开姨妈,姨妈坚决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对簿公堂。最终,官府裁决温琬归母亲,她只好含泪拜别姨妈,跟随母亲回到老家,婚事也因此搁置。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温琬渐渐明白母亲想让她为妓的打算。她心中暗自感慨:我自幼读书,略懂些人生道理,这都多亏了姨妈的教导。本以为能寻得良人,安稳度日,可命运却如此捉弄人。想到这里,她不禁泪如雨下,情绪难以自控。
温琬最终还是和母亲生活在了一起,身处花柳之地,她看到许多妓女穿着华丽,浓妆艳抹,行为轻浮。她们整日在门前等待顾客,一旦有人靠近,便亲昵依偎,说着下流话语,相互炫耀。温琬心中长叹:若我不能自我约束,陷入这种生活,很快就会和她们一样。她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渴望逃离这堕落的环境。
温琬常常沉思,感慨道: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就在于懂得礼义,知晓自己的根源和生命的先后顺序。万物本于天,人本于祖。父母的恩情深重,这是毋庸置疑的。
温琬的母亲失去生活支柱后,日子愈发艰难,还欠下巨额债务。温琬深知,若不设法维持生计,她们很快就会陷入贫困,甚至可能死在荒野。作为女子,她不断思考如何偿还债务,如何让母亲和自己摆脱困境,过上安稳生活。她满心无奈与自责:我只是个女子,既无法成就事业,也不能在良家侍奉公婆养活亲人。我顾及名声,却让老母可能饿死,我就算自杀也算不上勇敢,有何脸面见祖先她多次暗自落泪,内心痛苦挣扎,却始终难以抉择。
不久,有人向她母亲说情,希望温琬改变想法。温琬知道此事难以避免,怀着沉重的心情,最终沦为私妓。尽管如此,她仍整天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杨雄的《法言》、萧统的《文选》以及其他史书上的著名文章,她都能背诵。
温琬回忆童年,读书时常常忘却酷暑,汗水流到脚跟也不在意。夜晚,她穿着单薄衣服,沉浸在书海,一定要读到深夜。温琬只是稍作休息,第二天又照常学习生活。即使生活艰难,温琬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有人前来开导她,试图改变她的生活道路,她回答:我性格愚钝,向来不喜欢其他技艺。委婉谢绝后,请求对方离开。
温琬还擅长写字,每天都有人请她写蜡笺,她仔细观察后,便能一挥而就,仿佛有神助。她所在的郡邑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金银财宝和丝绸锦缎堆积如山,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繁华。督司官属和过往客人络绎不绝,府中的游乐宴会也日渐增多。当地郡守听说温琬的才华,想将她召入官籍,温琬以不擅长音乐为由拒绝了。
后来太守也知晓了温琬的名声,恰逢公卿士人邀请她参加宴会。在宴会上,温琬与士大夫和官员们交流,借《孟子》抒发自己的志向,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她的才华和风采备受瞩目,在士人中间赢得了尊重。
起初,温琬并未涉足诗歌创作。太守对她说:古代的君子无人不通诗,你既然勤于读书,为何不学作诗不然如何留名后世温琬深受启发,回到住处后开始学习写诗。她尤其崇拜李白和杜甫,对他们的诗作爱不释手。她尝试写作绝句,不久便展现出不凡的文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全是自学而成,没有拜师学艺。
太守阅读她的诗作后,惊讶地发现温琬已经掌握了作诗的技巧。于是出题让她创作,温琬提笔就能即兴而成,她的聪明才智让太守非常欣赏。此后,温琬每次参加宴会,都会随身带著书籍笔墨,有时还会即兴作诗应答,诗作中常常包含深刻的警句。
从关中到淮河地区,人们争相传颂她的诗篇,她的名声日益显赫。然而,也有人出于嫉妒,每当太守让她赋诗或询问《孟子》中的问题时,便会围上来刁难她,说些诋毁的话。但温琬对这些负面言论毫不在意,继续在诗歌和学问的道路上前行。
温琬对《孟子》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不局限于表面义理,能够洞察其中深意。有一次,太守背诵《孟子》中的某篇,温琬立刻就能指出篇章的出处,她对《孟子》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
有一回,司马光请假祭祖途经此地,来到太守府。太守设宴款待,安排温琬作陪。司马光久闻温琬之名,却从未见过她,便好奇地询问:我听说娼籍中有个善于谈论《孟子》的人,她是谁太守指向温琬。当司马光问及《孟子》的意义时,温琬谦虚地避开,不愿回答。
司马光坚持询问,温琬才谦虚地说:孟子是接近圣贤的人,我算什么人,敢谈论他的书经长时间催促,她又说:我只是个寻常妇人,跟您这样的博学鸿儒谈《孟子》,就像用胳膊夹着泰山跨越北海,绝无可能,实在是自不量力。司马光听后很高兴,对太守说:你记住,这个女人非常谦虚。太守也因此更加喜欢温琬,对她更加优厚,后来坚持将她登记在官籍中。
温琬的母亲一度落入商人控制,日夜沉溺于享乐,每隔三个月才露一次面,且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这种状况让与温琬交往的士人们感到厌恶,不再登门拜访,温琬因此感到孤独和冷漠。她开始深思自己的处境:既然我已不幸沦为这类人,如果不选择好交往对象,只沉溺于轻视财富和道义,那我和俗人有何区别即使牺牲生命,也无法洗刷耻辱。而且作为妓女,我受制于母亲,没有自由,我得自己寻找出路。
温琬意识到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要想办法改变现状,寻找摆脱耻辱、重获自由的道路。她内心充满决心和勇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行动。几天后,她悄悄躲在郊外一户人家,换上男装,假扮成男性,骑着一匹跛脚的驴,装扮成流民的模样,向西前往凤翔。
然而,温琬的行踪很快引起了太守的注意,太守紧急命令手下寻找她。温琬经过潼关时,守吏拦住她询问:郡里丢失了一个妓女,太守正在紧急追捕,难道不是你吗温琬心中一惊,但立刻恢复理智,假装不知,趁机逃脱。
到达凤翔安定下来后,她派仆人回到老家,却不小心泄露了行踪。太守得知后,找到仆人严刑拷打,仆人说出了实情。太守随即发文到凤翔,要求当地官府抓捕温琬。无奈之下,温琬只能按照文书要求返回。
当温琬出现在太守面前时,许多人以为太守会生气处罚她。太守问她:为什么离开温琬回答:因为一些非公的原因。便不再说话,语气充满凄凉和无奈。过了一会儿,太守仔细询问身边的人,有人将温琬的实情告诉了太守。太守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伤感。尽管温琬身为妓女,私自脱离官籍不被允许,但太守最终还是决定放了她。
温琬回到家中,坚定地向母亲表达决心:现在我回来了,不是想回到过去的生活。从现在开始,您必须改正错误,改变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五天之内还会离开,这次就算太守召唤,我也不会回去。即使面临处刑,我也不在乎,因为我有自己的原则。母亲听后泪流满面,承诺会断绝与商人的来往,母女之情会恢复如初。
此后,温琬在家手不释卷,若非太守召唤,从不外出。她渴望知识,更渴望改变,虽然沉浸在书籍世界,但渐渐觉得这样的生活无法满足自己,想要摆脱这种束缚。
一次宴会上,太守要求温琬赋诗。温琬提笔写下:一缕祥烟绮席浮,瑞香浓腻绕贤侯。还同薄命增惆怅,万转千回不自由。诗中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尽管温琬渴望自由,太守却未让她离开。不过,太守安排了一个机会,让温琬请假带着母亲搬到了京师。
几年后,太守准备离任之际,做了一件善举,温琬得以摆脱妓女身份,人生迎来转机。童年的悲剧让温琬内心极度渴望爱与关怀,她一直梦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享受平凡的幸福。
获得自由后不久,温琬遇到一位来自太原的王姓男子,两人迅速陷入热恋。温琬在王生身上看到了一生的依靠,毫无保留地付出全部情感。然而,美好的憧憬还未充分品味,王生便匆匆参军离去,从此音讯全无。尽管温琬欣赏男儿的英勇壮志,但这份爱被战争无情夺走,她心如刀割。
王生的离去给温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她的心仿佛被撕裂,痛不欲生。后来,传来王生在战场牺牲的消息,温琬得知后泪如泉涌,悲伤至极。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恋人,她召集僧侣,连续数日念经祈祷,寄托哀思。从那一刻起,温琬选择孤独,决定终身不嫁,以此表达对王生的忠诚与无尽怀念,余生都在诉说着对爱情的坚守和对王生的思念。
温琬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一生充满颠沛流离与苦涩回忆,但这并未阻止她追求文学创作的梦想。她以诗歌著称,曾创作五百首诗歌,并自行编辑成集,可惜后来这些作品被盗,散失人间。即便如此,她并未放弃,又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歌。幸运的是,其中三十首被现代学者钱钟书收录在《宋诗纪事补正》中。
尽管历经无数苦难,她的诗歌却没有沉溺于哀怨缠绵,反而透露出奋发向上的精神。温琬其人恰似一面棱镜,既映照出宋代社会转型期的多重矛盾,又折射出传统知识女性在逼仄空间中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