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两人交换了姓名。
妇人名叫于慧兰。
和孟山生养了一双儿女。
女儿嫁到了衢州县内,儿子则去了战场再也没回来。
得知儿子死讯当日,儿媳撇下刚满月的孩子,也跟着去了。
时间已经过去四五年了,但于慧兰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还是红了眼眶。
宋婉清在安慰人的事情上一向不擅长,半晌才憋出来一句,“我丈夫也死在战场上了。”
之前,她听人说过,安慰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说自己比她更惨。
于慧兰一愣,果真不哭了,似是是在等着她继续说下去。
宋婉清一脸认真道:“我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于大娘,咱们活着的人好好生活,死去的人才能放心转世投胎。”
于慧兰抹掉脸上的泪痕,“宋姑娘,你说得对,我这一时没控制住,让你看笑话了。”
“人之常情”,宋婉清笑了笑。
不知不觉中,两人已经快到了,于慧兰说的杂货铺,是坐落在山谷入口处的一间房子。
之前进山谷的时候,宋婉清还特意多看了两眼。
一来,是因为这山谷里房子不多。
二来,是因为这房子围了一个小院,小院里面养了一头驴。
她买的这两头驴都是母驴,若这头驴是公的,说不定日后有机会,母驴能生几个小驴崽崽。
路上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不少村民和于慧兰打招呼。
于慧兰挽着宋婉清,热情回应。
倒是没有人惊讶村正夫人为何和一个刚来不久的难民如此熟络。
宋婉清猜测这于慧兰应当是对谁都这么自来熟,所以大家都习惯了。
毕竟若不是如此,哪有人刚一见面,就将自己的经历往外说的。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于慧兰也是个聪明人。
丈夫唱红脸,她就唱白脸。
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这两夫妻算是玩明白了。
杂货铺的院子里挤满了人。
一名穿着灰布衫的年轻男子,正站在驴车上大声喊着,“都别挤,都别挤,一个一个人来。”
他不说还好,这一说,驴车旁的村民们更躁动了。
于慧兰拉着她就走了进去,伸出手大喊道:“给我来两条鱼!”
来都来了,就没有空着手回去的道理。
宋婉清也跟着大声喊,“我来六条!”
在吃食上可没有人因为你的身份而对你客气。
村民们都争前恐后的往郭东东面前挤,于慧兰压根挤不进去。
“就剩二十条了!先到先得!”
此话一出,驴车附近的村民们就像是烧开的热水般沸腾了起来。
于慧兰在后面急的不行,宋婉清抿了抿唇,伸手拉住了她,拽着她往里挤。
人群乱,但宋婉清力气大。
她几乎是轻而易举的就拉着于慧兰挤到了最前面。
“一个两条,一个六条是吧”,郭冬冬扫了两人一眼。
有些惊讶。
他方才还看见,这两人在人群的最外圈呢,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就窜到这里来了?
“对,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