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自家幼崽学抡语,历代帝王乐疯了 > 第144章 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第144章 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ͶƼƱ һ½Ŀ¼һ ǩ
    “谁啊!”李清照听说是大宋的,都高兴坏了。

    她看到大明、大唐都来了那么多孩子,大宋的还一个孩子都没有,都急坏了。

    现在来一个大宋的老师,她也是很开心的。

    不管来的是孩子还是老师,最好的结果,本质都是改变一些历史悲剧。

    因此她不挑,只要是来大宋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她都高兴。

    别的朝代孩子来的多没事,他们大宋来的老师多啊!这样一想,她心理平衡了。

    “进群了,自己看吧。”沈言之也不能把系统界面打开来给大家伙儿看,只能让他们自己看群。

    老师们听他这么一说,都掏出自己手机看。

    “啊……”妲己轻呼了一声。

    “她……她来做生活老师,和我干一样的活儿,会不会有点大材小用?”

    李清照闻言,轻轻挽住妲己的胳膊。

    “妲己,你这么说就有些妄自菲薄了,你也超级厉害的。

    你这话的意思,是在说生活老师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岗位?

    你不能这么想啊。

    能来到未来,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是预知历史啊,这个价值不可估量,那又怎么会存在大材小用的说法?”

    “李老师说的是。”韩信也点头。

    来到未来,能预知历史,那就是无价的。

    相对之下工资都不算什么了,何况还真给工资,还能买现代的东西带回各自的朝代,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我继续回大秦赶路了。”韩信也不多说什么了,继续回去骑他心爱的小摩托,他迫不及待想见到始皇帝。

    该死,为什么咸阳那么远!

    ……

    北宋。

    至道元年八月(公元995年)。

    东京。

    入夜,全城的百姓几乎都出门了,他们在共同庆祝一件天大的喜事。

    整个开封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四处还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

    河岸边都是放河灯,放孔明灯的老百姓。

    孔明灯和河灯的灯光也照亮了汴河和汴河两岸,四处都是欢声笑语。

    整个东京,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是过年,胜似过年。

    因为就在这天一大早,宫中传来消息,寿王赵元侃被封为了太子。

    自唐末大乱以来,中原王朝已经一百多年没有过一个正经太子了。

    如今寿王得封太子,意味着中原王朝政权继承终于回归到了正常,也预示着天下该稳定了。

    一百多年了,老百姓在动乱中度过了一百多年。

    唐灭亡后频繁的政权更迭,更是让这片土地变成人间炼狱。

    老百姓都渴望一个稳定的政权,都渴望一个安宁的国家,都渴望一切回归和平正常。

    如今终于有了太子,老百姓都觉得,终于盼来了他们祖祖辈辈期盼已久的和平,盼来了祖祖辈辈期盼的安稳。

    这是比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更值得庆祝的大喜事。

    ……

    汴河边,一个闹中取静的宅子,紧紧关着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写了“张府”二字的牌匾。

    宅子东厢房一间屋子,正点着一盏灯,一名二十多岁的美貌女子正在烛光下捧着一本书认真翻阅。

    外头传来爆竹声,欢笑声,却丝毫都没影响到她。

    她仿佛沉浸在书海里,可如若仔细一看,会发现她眉眼间多了一些不太明显的愁容。

    “咚咚咚。”一阵轻轻的敲门声传来,女子暂时放下手中的书。

    “进来。”

    一名十几岁的丫鬟端着一个点心盘走了进来。

    “娘子,这是我新做的桂花糕,您尝尝?”

    “好,放这儿就好,辛苦你了。”年轻女子冲着丫鬟笑了笑。

    “娘子您都看了一天书了,恕婢子斗胆,您该起身走走才是。

    外头热闹得很,比过年还热闹,都在庆祝我们大宋有了太子呢,您要不要出去走走?我陪您。”

    “不用了,我这本书还没看完呢。

    我这里也不需要人伺候,你若是无事,可以和绿菊她们一块儿去瞧瞧热闹,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给自己买点。”

    刘娥说着,从自己荷包里拿出一串铜钱来,塞到丫鬟手中,接着迅速收回手,根本就容不得丫鬟拒绝。

    “去玩去吧。”

    “谢谢娘子!!我出去看到什么好玩的!回来都告诉您!”

    “好。”刘娥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等丫鬟出去,她也没有再次拿起书,而是看着眼前的烛火发呆。

    她年少孤苦,跟着丈夫从蜀地来到东京谋生,后被丈夫卖给了寿王赵元侃。

    本以为因此过上好日子了。

    哪想到官家知道赵元侃对她喜爱有加,并在知道她的出身和经历后,就坚决反对她留在赵元侃身边。

    赵元侃不得已,只能把她送出王府,养在他多好年好友张耆家里。

    她与赵元侃感情深厚,俩人几乎是刚见面,就钟情于对方,奈何她身份低微,到底不能同赵元侃长相厮守。

    如今她住在张府快五年了,见到赵元侃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都生活在东京,俩人也只能通过书信互诉衷肠。

    本小章还未完,请后面精彩内容!

    刘娥知道自己出身低微,也不敢有太大的指望,能一直在张府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已经是她从前不敢想的事情了。

    现在听说赵元侃得封太子,她内心却无比复杂。

    她高兴,她很高兴。

    那个把她买回家后,给她好生活,让她衣食无忧的男人,成了一百多年来中原王朝第一个正统太子。

    她为他高兴。

    同时她也在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

    赵元侃还是寿王的时候,官家都反对他们在一起。

    如今赵元侃的身份更尊贵了,她又何去何从?

    刘娥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更不是有了生活保障就只知道安于现状享受生活的人。

    被养在张府的这些年,她一直在不停看书学习,还关注着天下局势。

    她知道当今皇后和宫里尤为得势的大太监王继恩都反对立赵元侃为太子。

    他们更倾向立官家的另一个儿子赵元佐。

    李皇后是开国功臣李处耘的女儿,家里还有一位长兄李继隆,在朝中是位掌兵的将军。

    李继隆如今还在带兵和辽国对战。

    王继恩甚至还对当今官家能继位有功。

    所以以李皇后和王继恩的权势,他们确实有力量左右立储。

    刘娥很聪明,她知道这些事,自然知道赵元侃当上了太子,如今的处境也如履薄冰。

    而赵元侃的处境,也会影响到她的未来。

    他身份更尊贵了,他们更没可能了……

    他的太子之位还受到李皇后和王继恩的影响,他得小心小心更小心,所以更不能与她亲近,以免落了什么把柄到李皇后和王继恩手中……

    为赵元侃高兴的刘娥,同时真的有些发愁。

    在东京老百姓都沉浸在欢喜雀跃的氛围中的时候,她眉眼间的忧虑怎么都化不开了。

    突然……

    刘娥的瞳孔一阵收缩。

    她脑子里被灌进无数的信息……

    一千多年后?幼儿园?生活老师?

    喜欢自家幼崽学抡语,历代帝王乐疯了请大家收藏:()自家幼崽学抡语,历代帝王乐疯了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