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当马县令将筹集钱粮成功的消息告诉李为民时,李为民除了感到欣喜外,还有无尽的悲凉。
眼下大明北有建奴扣关,中原黄河决堤,西北饥荒横行,西南土司叛乱、东南海盗猖獗……
在朝廷财政如此紧张,百姓生活如此民不聊生之际,这些大户豪强却是如此的富有。
为何?因为朝廷失去了对这些大户豪强们征税的权利。
除了皇族勋贵这个统治阶层外,士农工商这四个阶级是封建王朝运行的基石,这其中又以士族的地位最为超然。
皇族勋贵暂且不说,毕竟说起来天下都是他们的,那他们还用交什么税?
可除了皇族勋贵们不交税外,那些帮助皇族勋贵统御万民的士族们,也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免税政策。
这些免税政策在王朝之初或许不算什么,可随着王朝的慢慢发展,这些拥有免税权的人不仅会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还会慢慢的兼并掉那些需要纳税之人的土地。
如此一来,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朝廷能收到的税收越来越少。
朝廷税收减少后,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是增加赋税比例,以此来增加税收。
但最终增加的赋税却并不是由那些富得流油的大户豪强们承担,而是继续由那些没有免税权的普通百姓承担。
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不了高额税收的普通农民会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土地,或是将自己的土地挂名在那些免税权的人身上,如此一来王朝的土地自然会越来越兼并,社会的财富也会越来越集中。
这个过程中,即便是有个别英明神武的皇帝,又或是一心为民的大臣看到了这个问题,可他们想要解决,就要与所有拥有免税权的皇族勋贵,以及大户豪强们为敌。
这些利益既得者的力量实在是太过强大,即便是皇帝,也往往在他们面前败下阵来。
直到最后失去土地的底层百姓越来越多,等他们被盘剥得再也活不下去了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自下而上地推翻这个王朝,重新构建社会阶级。
华夏大地几千年历史中,大多时间都是如此周而复始。
若是早个几十年,李为民或许还有雄心像张居正一样,尝试剜一剜大明身上的毒瘤,可事到如今,大明已经是病入膏肓,别说是张太岳了,就算是朱元璋重生也于事无补。
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一次彻底的社会阶层的重构,社会财富重分,李为民宁愿建设一个新大明,也绝不会想着去当一个旧大明的糊裱匠。
马县令在告诉完李为民筹集资金成功这件事后,又继续朝他说道。
“浸之,除了五大家族的这一笔钱粮外,这些年来,我也攒下了一点家底。
原本这两万两银子的家底,我是打算留着给小英当嫁妆的,但眼下为了你的红薯计划我还是决定拿出来,毕竟钱多一点,做起事来总归是更有把握的。
浸之,你可一定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才行啊!”
听到马县令的话,李为民再一次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信任。
“是!”
李为民朝马县令重重地点了点头。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
虽然马县令的话让李为民倍感压力,但这也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面对马县令近乎无条件的信任,李为民知道,此事他除了成功,别无选择。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李为民在家里做了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
无论何时,人的问题始终都是第一要义,处理好人的问题后,其余的问题也就跟着迎刃而解。
李为民红薯计划最关键的地方,既不在于修建工坊,也不在于推广红薯,而是在于他需要一批勤劳熟练的工人。
工人,在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匠人,与后世那个红旗飘扬的时代不同,这个时代工人的地位十分低下。
明代实行的是匠户制,也就是说匠人的后代,世世代代都只能从事匠人。
在这样的制度下,没什么人愿意主动的加入匠人这个群体,毕竟就算是农民,他们的后代也可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可若是成为了匠人,那他们家族可真就是世世代代的上升无望了。
如果说大明的农民穷,但是社会地位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但他们这个群体至少有钱,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那匠人真就是既没社会地位,又没钱。
对于这样特性的一个群体,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加入呢?
作为一名长在红旗下的青年,在李为民那个时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整个社会自然是不缺工人的。
工人阶级也是创造社会财富最多的一个阶级,他们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将各种初级农产品,或是各种原材料,加工成为各式各样的高价值产品,没有工人阶级,就没有后世琳琅满目的商品。
红旗下长大的李为民对工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虽然这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力量还十分弱小,但李为民相信,只要有人能正确引导,工人阶级必将和农民一样,成为大明社会的基石。
既然已经定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李为民便思考起了该怎么来收这群流民之心。
伟人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想收这群流民的心,就必须要设身处地的替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对将来的酒厂产生归属感。
于是,为了解城外流民们的真实情况,李为民和刘山一起,在张牛赵马的保护下,一起前往了城外的流民营。
此时距离李为民他们离开流民营,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再次踏入这片区域后,李为民发现这里的情况变得愈发的糟糕了。
由于之前马县令的以工代赈计划是救济,或者说安抚流民中最强壮的那一批人,所以此时的流民营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区域。
其中靠近城墙的那块区域是青壮流民们的聚集地,在官府组织下,他们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建房,但现如今他们已经被挑选出来了。
在有饭吃的前提下,虽然青壮们的营地依旧看上去脏乱差,但这里总算是能感受到一缕生机。
反观老弱们的营地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们的人数更多,但他们却被挤到了离县城更远、更小的一块区域,看样子就知道县衙是打算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走进老弱营地,这里的景象更是让李为民感到无比压抑,由于县衙减少了对老弱们的粮食救济,此时这里的大部分人都面容憔悴,眼神空洞地躺在地上,仿佛是在静待死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