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大明:从流民开始权谋天下 > 第7章  皇命
    既然要给马县令交一个具体处理流民问题的条陈,李为民便打算去仔细地考察一下忠州目前的情况。

    李为民经过走访后得知,此时县城内的粮食价格已经从太平年景的2-3钱银子一石(约120斤),涨到了如今的12两银子左右一石。

    短短数年时间,忠州城内的粮价就上涨了好几倍。

    调查完粮食价格后,李为民又带着人去到了城外的难民营。

    经过李为民的大致估算,此时忠州城外的流民数量有一千五百人左右。

    但考虑到马县令实行以工代赈的方略后可能还会有灾民陆续赶来,也会有一些吃不了苦的灾民离开,所以李为民最终将灾民的数量假定在了三千人这个数值。

    由于要干活,所以再给灾民们喝稀粥肯定是不可能的。

    以每人每天消耗一斤粮食计算,那三千人每天就需要三千斤(25石)的粮食。

    此时是崇祯元年,李为民记得奢安之乱好像是崇祯二年平息的,这样算来的话,救灾工作至少也还要持续一年的时间。

    结合自己之前打听到的忠州城粮价,每天耗费的25石粮食也就是需要三十两银子左右,那么一年下来就需要10950两银子。

    就这还仅仅是救治灾民的粮食开销,若是再加上以工代赈其它的一些花费,李为民估计,此次救灾至少也需要三万两银子。

    回到小院儿后,李为民将自己今天考察的数据,结合之前的计划,终于是写成了一个大致的条陈。

    等李为民忙完后,此时已经是傍晚的时候,考虑到天色已晚,李为民便决定明天再将这个条陈送给马县令审阅。

    第二天早上,等吃完早饭的李为民赶到熊猫小院儿时,他发现马英今天依旧是比自己来得更早一些。

    互相寒暄了几句后,两人又一起喂起了熊猫。

    由于这两只熊猫是马县令准备献给新帝的祥瑞,所以马县令对它们十分上心。

    李为民跟马英才一起喂熊猫没多久,马县令便也带着宋师爷等人来到了小院儿。

    等马县令查看完两只熊猫后,李为民便趁机将自己昨天写的条陈递给了他。

    看完李为民写的条陈后,马县令的脸色阴晴不定,好半响之后,他才将李为民的条陈递给宋师爷。

    宋师爷仔细地看了好几遍李为民的条陈,又看了看马县令,在得到马县令的眼神示意后,宋师爷才开口对着李为民说道。

    “李公子,你的这个条陈虽好,可需要花费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些。

    要知道三万两银子或许在东南富庶之地不算什么,可对于我们忠州这么一个西南穷县来说,三万两银子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以在下对县里大户们的了解,要是三千两银子他们或许还有可能凑一凑,可若是三万两银子,他们怕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拿出来。”

    听完宋师爷的话后,李为民也是陷入了沉默。

    与后世的资本家们相同,县里的大户们在投资时也会考虑风险跟收益。

    对于他们来说,三万两银子不是没有,可他们只会愿意将这么多银子用在兼并土地这件事上,而不会愿意用来做以工代赈帮县衙处理流民这样的风险投资。

    或许是看出了李为民的失落,马县令对着他开口安慰道。

    “没事浸之,你的这个条陈写得非常不错,既然咱们弄不到这么多钱,那咱们就减少救济的人数。

    虽然三万两银子他们不愿意出,但三千两银子的话他们还是会给我这个面子的。

    咱们就将你的救助计划改一改,将救助大部分流民改为救助流民中最身强体壮的数百人,没了这批人撑腰,剩下的流民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虽然马县令是在肯定自己的计划,但李为民听完他的这番话后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在李为民心中,流民中的那些弱者才是更需要帮助的人,可就是因为他们弱,对周围人造成的潜在影响小,所以马县令在需要选择时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他们。

    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道德经》中写明了。

    同情弱者,限制强者,这本应该才是人类社会该做的事,但现实却是,弱者在人类社会中往往更容易受到欺负。

    李为民虽然同情流民中的那些老幼妇孺,但此事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马县令手里,更何况他也没办法凭空变银子出来。

    所以面对马县令的“安慰”,李为民也只能是拱了拱手回答道。

    “大人英明。”

    马县令收下李为民的条陈后,又对一旁的宋师爷开口道。

    “老宋,把昨日抵达的重庆府衙公文拿给浸之看看。”

    听到马县令的吩咐,宋师爷随即从袖口里掏出来一个折子递给李为民。

    折子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仅仅是重庆府衙转发的一道来之上级衙门的皇命。

    原来,大明的新帝崇祯十分崇尚节俭,他深知此时的大明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崇祯下令,各地官员都不用再给他进贡登基贺礼以免不必要的劳民伤财。

    见李为民看完了这道公文,马县令对着他开口问道。

    “浸之,你怎么看?”

    对于崇祯的这道皇命,李为民此时心中也可谓是感慨万千。

    对于崇祯,李为民的感情很复杂,其中既有好也有坏,若是展开来说的话,怕是说上三天也说不完。

    但无论如何李为民对于崇祯帝崇尚节俭一事是认同的,崇祯在中华历史的数百位皇帝中虽然能力排不到前列,但私德绝对算是不错的。

    想到这里,于是李为民对马县令回答道。

    “回大人,在下以为既然陛下这么说了,那我们不妨就听陛下的,如此既听从了皇命,也能减少一部分县衙的支出。”

    听完李为民的回答,马县令的脸上露出了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好一会儿之后才对着李为民说道。

    “浸之,你还是太年轻了啊!”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