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 第457章 解决问题的辩证法

第457章 解决问题的辩证法

ͶƼƱ һ½Ŀ¼һ ǩ
    “咱们是个农业县,别看县里有一批企业和工厂,可是真实的情况如何……”

    眼见不少的与会人员露出赞同神色,胡学文暗暗得意。

    开工厂,办企业?

    去你姥姥的!

    先不说这件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即便能够成功。

    胡学文也不会让李文斌和陆远称心如意。

    他们要是成功了。

    自己还有出头之日吗?

    按理说。

    面对这种不确定的大额投入,胡学文应该举双手赞同,往实力坑李文斌。

    问题是。

    拿出县里一半以上的财政预算开设筷子工厂。

    一旦失败,李文斌和陆远粉身碎骨是必然的。

    其他参与会议的人员,又会不会受到连带问责呢?

    当然是大有可能!

    停顿了大约几秒钟的时间,胡学文又一次抛出重磅炸弹。

    当地不具备任何工业基础。

    所谓的企业,全部都是样子货!

    “同志们,你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是咱们县的当地人,有些事情,唉。”

    胡学文长吁短叹,借此表达自己的一心为公。

    这句话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众人更进一步的担忧。

    即便是十分看好李文斌的一把手马万里,心里也开始打鼓。

    胡学文刚才的发言一针见血,点出了县里最大的问题。

    缺乏综合工业能力。

    县里拥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工厂和企业。

    肉联厂,食品公司,砖窑厂,农机厂,纺织厂……

    只不过这些企业和工厂的存在,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六十年代初,夏国和老毛子彻底翻脸。

    几年后,老毛子开始在边境地带部署大量军队。

    为应对老毛子随时可能展开的军事入侵,备荒备战成为夏国的当务之急。

    一大批位于东北的大型国企开始拆分。

    从东北搬迁到西南地区,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

    与此同时。

    东北各地的城市和乡村,也都纷纷转入备战状态。

    每个县要有一个团的民兵编制。

    大县下辖三个营,小县一到两个营。

    为保证战争爆发,各地拥有自力更生,各自为战的能力,全国各个县城还要分别建设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

    倘若战争爆发,这些位于县一级的工厂与企业,将成为各地赖以抵抗的重要基石。

    由于一系列问题影响,建在各县的工厂属于仓促上马项目。

    架子有了,人员编制也算充足。

    但是没有足够的工业设备,技术人员,生产材料。

    随着时间进入七十年代,战争阴云逐渐散去。

    位于县城工厂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

    没有了战争威胁,这些县级工厂的存在意义自然也就不大了。

    一切人员和物资优先供应市级企业,省级企业和部属企业。

    除了养活一大批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

    工业产能近乎于零。

    “老李,开设工厂可不是儿戏,我看还是要三思而行。”

    “没有技术工人和专家,一次性筷子这种洋玩意,咱们能搞明白吗?”

    “除了缺乏这方面的人员,还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小觑,咱们这里没人和小日子企业打过交道啊,纵然请市里或者是省里的相关同志帮忙,我看也够呛。”

    与会众人各有担忧。

    除了生产筷子的林木资源,建设工厂的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县里可谓是要啥啥没有。

    这要是搞砸了。

    今天参加会议的众人,一个都别想跑。

    李文斌提出在陆家庄搞一家集体企业,专门生产出口的一次性筷子。

    听起来,这门生意大有可为。

    通过当地种类繁多的林木资源加工筷子,将这些筷子卖给小日子。

    可是任何生产,都离不开机械和技术工人。

    谁能保证项目一定会成功?

    如果失败了,挤压的商品,投入的大笔资金,这些责任由谁承担?

    “关于领导们的各种担忧,我本人是非常认同的,也正是因为,筷子厂才非搞不可。”

    眼见李文斌眉头紧锁,陆远知道该他上场了。

    马万里点上一根烟,饶有兴趣地说道:“陆远同志,你既然认可大家的各种担忧,为什么又说筷子厂非搞不可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并不是前后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的态度。”

    陆远淡淡一笑道:“胡主任不愧是咱们县里的老资格干部,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咱们县长久以后始终是农业县,县里的各家企业和工厂,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严重缺乏机械设备,技术工人,各类生产材料。”

    “也正是如此,筷子厂这种投入小,见效快,半工半农的企业,才是我们发展经济首选。”

    通过先抑后扬的方式,陆远的发言成功引起了众人的兴趣。

    首先。

    陆远没有否认以县里的能力,确实不适合搞大工业项目。

    其次。

    认同胡学文的发言,等于认同大多数与会人员的担忧。

    如果一上来就反驳胡学文,等于将自己和李文斌树立在其他人的对立面。

    “因地制宜,从困难中寻找机会,一直是我们的传家宝,我想在这方面,各位领导都有着很多的心得和体会。”

    “发展企业所要面临的各种困难,胡主任已经全部给我们讲出来了,而我接下来要说的则是我们的优势。”

    陆远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谈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而这。

    正是辩证法的精髓之一。

    马万里微微点头,冲李文斌投去一抹笑容。

    难怪陆远能被李文斌当成心肝宝贝一样宠着。

    不但有工作能力。

    理论水平也是相当过硬。

    一般的乡村干部最多背过语录,陆远竟连辩证法都知道。

    不但知道,而且说起来头头是道。

    李文斌微微一笑。

    陆远何止是理论水平高,商业头脑才叫真的厉害!

    “各位领导,请允许我打个假设,假设某些人提议开设其他类型的工厂,我会和大家一样,抱着极不认同的态度。”

    “因为我们存在先天工业短板,哪怕是生产最常见的螺丝钉,不,铁钉子,咱们县都没这个能力。”

    “可如果换一个角度,采取辩证法思维,当地数量众多的农业人口,又恰恰是我们办工厂最大的优势所在。”

    陆远再次借用胡学文提出的问题,说起己方优势。

ͶƼƱ һ½Ŀ¼һ ǩ